我第一次發現它,現在回想,大約是三年前一個悶熱的傍晚,在下城6號地鐵第三節車廂,剛離開28街可是還沒有進入23街站,背靠著中間車門,正在沒有什麽目的也沒有任何意識地抬頭遙望對麵車頂之下一張張醫治腳氣、安全性行為、隆乳、減肥廣告的一刹那,我突然發現其中有一首兩行詩:
先生,你也凶悍,我也凶悍,
可是誰來寫誰的墓誌銘?
作者是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後來才發現這是一首經過本人特許之後才首次在紐約地下鐵上發表的詩作。
自從那個傍晚之後,無論我搭乘紐約任何一號地鐵,或任何一號公車,我都看到有這位那位知名或(我)不知名的詩人的作品,印在和一般標準廣告大小的海報式紙板上,張貼在車廂刊登廣告的地方。
“先生,你也凶悍,我也凶悍,可是誰來寫誰的墓誌銘?”,約瑟夫·布羅茨基, 1991,地鐵詩作
詩冊封麵
我同時又發現,這些車廂中一係列的詩歌還有一個稱號,叫做“流動的詩”(poetry in motion),是紐約市捷運和美國詩會合辦的,獻給所有乘客。
連我這個從來沒有寫過詩,而且隻不過極其偶然才讀幾首詩的乘客,都感動地設法利用乘車的有限時間,去看、去默記幾首短詩,或一首較長詩作之中幾個短句:
你問我在想什麽,
在我們是情人之前。
答案很簡單,
在我認識你之前,
我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想。
很美吧?但英文原詩更美。因此我要在此向作者keh rexroth和讀者致歉,我隻能以散文體來表達。至於我寫詩的朋友,我想他們不會怪我,這些都應該是他們非常熟悉的名家名作。
地鐵公車上有詩?我覺得這是紐約捷運全部冷氣化之後最偉大的貢獻。
公共交通係統轉載詩歌並不是紐約的新概念,歐洲十幾年前就開始了,而舊金山的巴士也早在1984年就在車內張貼詩作。不過,紐約是因為地鐵總裁發現倫敦地鐵這麽做才建議仿效的。今天,紐約市四千多輛地鐵和三千七百輛公車裏麵,每一個月輪換兩首不同的詩,而且今年6月還出版了《流動的詩》選集,共一百首。
紐約的反應好像非常之好,地鐵乘客好像也很高興。想想看,在世界各地都放映的好萊塢電影的描寫之下,紐約地下鐵簡直是通往地獄的運載工具。因此,當我們在地鐵看到了但丁在《地獄篇》中說,“在我們生命旅途的中間/我發現我迷失在一座黑暗森林之中/找不到那條大路”的時候,不論我們多麽失意失落,至少不會感到孤獨,何況再有兩站就到家了。
再有兩站就到家,這也許是你我看了但丁那首詩後在地鐵上的反應,可是女詩人may swenson並不這麽認為。她在地鐵上那首《搭a號車》中覺得,“輪與軌頂頂相碰/在滑動油潤摩擦中做愛/這是我願延長的欣快/站抵達得太早了”。
詩人和愛詩的人也許早就認清了一點,而我卻是在紐約地鐵上受到這些“流動的詩”啟發的,就是,詩的確要比散文更能不浪費任何文字地抓到重點。你看stephern crane的《一個人對宇宙說》:
一個人對宇宙說:
“先生,我存在!”
“但是,”宇宙回答說,
“這個事實並不使我產生任何義務感。”
我們二人的差別不光是他是19世紀的人,我是20世紀的人,而且他是先知,我是後覺。然而,就在我發現我之存在與否,對宇宙來說完全沒有意義之後不久,我在地鐵上(真不好意思)又發現了比他晚一代的edna st. vincent miy的頌歌:
我們很累,我們非常快樂幸福——
我們整晚來回乘坐擺渡;
從我們不知哪裏買的各一打裏,
你吃了個蘋果,我吃了個梨,
天空泛白,冷風呻吟,
太陽冉冉升起,一桶黃金。
不知道這一對顯然正在熱戀中的情侶,有沒有(當然不是在地鐵上)讀到與其創作者同時代的另一位詩人作家dorothy parker的《不幸的偶然》:
當你顫抖歎息地
發誓說你屬於他,
而他也誓言他的熱情
無限而不朽——
夫人,請注意:
你們有一個在說謊。
唉!在紐約坐了這麽多年的地下鐵,我發現我除了擔心被偷被搶之外,最近又多了一層煩惱——是吃蘋果的在說謊,還是吃梨的在說謊?再又因為發現了我之存在與否,宇宙絲毫沒有義務,那我隻能暫時忘記存在和愛情,而回到更基本迫切的現實:在悶熱夏夜搭乘紐約地鐵,我要冷氣,不要詩。
什麽?你說我小看詩人?瞧不起詩?先生,你也凶悍,我也凶悍,可是誰來寫誰的墓誌銘?
1996
先生,你也凶悍,我也凶悍,
可是誰來寫誰的墓誌銘?
作者是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後來才發現這是一首經過本人特許之後才首次在紐約地下鐵上發表的詩作。
自從那個傍晚之後,無論我搭乘紐約任何一號地鐵,或任何一號公車,我都看到有這位那位知名或(我)不知名的詩人的作品,印在和一般標準廣告大小的海報式紙板上,張貼在車廂刊登廣告的地方。
“先生,你也凶悍,我也凶悍,可是誰來寫誰的墓誌銘?”,約瑟夫·布羅茨基, 1991,地鐵詩作
詩冊封麵
我同時又發現,這些車廂中一係列的詩歌還有一個稱號,叫做“流動的詩”(poetry in motion),是紐約市捷運和美國詩會合辦的,獻給所有乘客。
連我這個從來沒有寫過詩,而且隻不過極其偶然才讀幾首詩的乘客,都感動地設法利用乘車的有限時間,去看、去默記幾首短詩,或一首較長詩作之中幾個短句:
你問我在想什麽,
在我們是情人之前。
答案很簡單,
在我認識你之前,
我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想。
很美吧?但英文原詩更美。因此我要在此向作者keh rexroth和讀者致歉,我隻能以散文體來表達。至於我寫詩的朋友,我想他們不會怪我,這些都應該是他們非常熟悉的名家名作。
地鐵公車上有詩?我覺得這是紐約捷運全部冷氣化之後最偉大的貢獻。
公共交通係統轉載詩歌並不是紐約的新概念,歐洲十幾年前就開始了,而舊金山的巴士也早在1984年就在車內張貼詩作。不過,紐約是因為地鐵總裁發現倫敦地鐵這麽做才建議仿效的。今天,紐約市四千多輛地鐵和三千七百輛公車裏麵,每一個月輪換兩首不同的詩,而且今年6月還出版了《流動的詩》選集,共一百首。
紐約的反應好像非常之好,地鐵乘客好像也很高興。想想看,在世界各地都放映的好萊塢電影的描寫之下,紐約地下鐵簡直是通往地獄的運載工具。因此,當我們在地鐵看到了但丁在《地獄篇》中說,“在我們生命旅途的中間/我發現我迷失在一座黑暗森林之中/找不到那條大路”的時候,不論我們多麽失意失落,至少不會感到孤獨,何況再有兩站就到家了。
再有兩站就到家,這也許是你我看了但丁那首詩後在地鐵上的反應,可是女詩人may swenson並不這麽認為。她在地鐵上那首《搭a號車》中覺得,“輪與軌頂頂相碰/在滑動油潤摩擦中做愛/這是我願延長的欣快/站抵達得太早了”。
詩人和愛詩的人也許早就認清了一點,而我卻是在紐約地鐵上受到這些“流動的詩”啟發的,就是,詩的確要比散文更能不浪費任何文字地抓到重點。你看stephern crane的《一個人對宇宙說》:
一個人對宇宙說:
“先生,我存在!”
“但是,”宇宙回答說,
“這個事實並不使我產生任何義務感。”
我們二人的差別不光是他是19世紀的人,我是20世紀的人,而且他是先知,我是後覺。然而,就在我發現我之存在與否,對宇宙來說完全沒有意義之後不久,我在地鐵上(真不好意思)又發現了比他晚一代的edna st. vincent miy的頌歌:
我們很累,我們非常快樂幸福——
我們整晚來回乘坐擺渡;
從我們不知哪裏買的各一打裏,
你吃了個蘋果,我吃了個梨,
天空泛白,冷風呻吟,
太陽冉冉升起,一桶黃金。
不知道這一對顯然正在熱戀中的情侶,有沒有(當然不是在地鐵上)讀到與其創作者同時代的另一位詩人作家dorothy parker的《不幸的偶然》:
當你顫抖歎息地
發誓說你屬於他,
而他也誓言他的熱情
無限而不朽——
夫人,請注意:
你們有一個在說謊。
唉!在紐約坐了這麽多年的地下鐵,我發現我除了擔心被偷被搶之外,最近又多了一層煩惱——是吃蘋果的在說謊,還是吃梨的在說謊?再又因為發現了我之存在與否,宇宙絲毫沒有義務,那我隻能暫時忘記存在和愛情,而回到更基本迫切的現實:在悶熱夏夜搭乘紐約地鐵,我要冷氣,不要詩。
什麽?你說我小看詩人?瞧不起詩?先生,你也凶悍,我也凶悍,可是誰來寫誰的墓誌銘?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