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伯的冶煉工坊出來,郭紹跟李定國到城外去視察了一下禁軍。因為馬上就要打仗,這一陣子禁軍的訓練一直很緊。
禁軍的訓練可不像是平常軍隊那樣隻練習體術、劍法、射術、馬術。在禁軍裏,有單獨的一個科目,叫射擊。
沒錯,這個射擊就是打槍。明末以來,明朝軍隊早就已經成建製的裝備了不少火銃,根據《明會典》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鳥嘴銃1萬支。戚繼光《練兵實紀》 記載,戚家軍步營有2699人,裝備鳥銃1080支,約占40%。大明火器的裝配率已經可見一斑。作為大明的新軍,郭紹的軍隊自然也裝備了不少新式火器。
禁軍的熱武器,除了主流的紅衣大炮之外,普通步兵還裝備了最新式的燧發槍。
燧發槍,是由法國人馬漢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新發明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燧發槍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用到1848年才結束裝備。
碎發槍對比同時期時代的其他火器,堪稱是降維打擊。
舉個例子明軍目前的製式武器名叫鳥嘴銃,俗稱鳥銃,而這種鳥嘴銃又被稱作火繩槍。鳥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發射同於口徑的圓鉛彈,射程較遠,侵徹力較強;增設了準星和照門,變手點發火為槍機發火,槍柄由插在火銃尾銎內的直形木把改為托住銃管的曲形木托,持槍射擊時由兩手後握改為一手前托槍身、一手後握槍柄,可穩定持槍進行瞄準,射擊精度較高。又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又名鳥嘴銃。它的基本結構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槍,是近代步槍的雛形。
明軍裝備的這種鳥銃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借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根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鳥銃製造工藝極為繁瑣,而且在使用的時候還極其麻煩,據趙士楨的傳授,可分為以下步驟:倒藥(將火藥從藥罐中倒入藥管中,每管藥發射1發彈),裝藥(將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壓火(用隨槍的仗裝膛內火藥壓實壓緊),裝彈(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然後用仗將彈丸壓入火藥中,裝門藥(將發藥罐中的火藥倒入藥室的火門內,把藥室填滿,使之與銃膛內的火藥相連,而後將火門蓋蓋上,以防潮濕),裝火繩(將火繩裝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這時即以準備完畢,射手處於聽命待發狀態。射擊時,需打開火門蓋,點燃火繩,以蹲跪姿或立姿瞄準扣動扳機發射。並且鳥銃的精準度也相當有限。這就導致明朝軍隊雖然大量裝備了火銃,但很多時候反倒打不過機動靈活的滿清騎兵。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鳥銃存在點火時易受風、雨影響以及點燃火繩時要保留火種和燃著的火繩不能維持較長時間等缺點。例如薩爾滸之戰時,明軍西路軍在薩爾滸山上見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
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彌漫山穀,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鬆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軍麵前。
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發,每發必中。明軍雖有火光易於點燃鳥銃,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
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後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幹,便無法射擊。所以八旗軍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薩爾滸之戰中,鳥銃(火繩槍)的缺陷暴露無遺。
郭紹在組建新軍的時候,就已經敏銳的意識到明軍的火器過於落後。所以,在與葡萄牙人貿易時,郭紹不僅學得了最新的紅衣大炮的製作工藝,更是從歐洲學來了尚未成熟的燧發槍技術並加以完善。
新軍中目前裝備的燧發槍,是撞擊式燧發槍,這種燧發槍,比起目前歐洲裝配的燧發槍,其技術還要更先進。
早在一五一五年,世界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把燧發槍,並且德國人(普魯士)隨後就在自己的軍隊中大量裝備,1544年(嘉靖23年),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發生戰爭,當時,普魯士軍隊已經大量裝備燧發槍,而法國人則裝備的還是老舊的火繩槍。雙方激烈交戰的時候,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緊接著下起瓢潑大雨,法軍的火繩槍無法發力,而德軍的碎發槍卻能夠照樣射擊,結果這一仗普魯士以少勝多打得法軍大敗而回。
而普魯士軍隊裝備的這種燧發槍,被稱作“轉輪打火槍”,這種打火槍的擊發方式,是用燧石加上鍾表上的鋸齒鋼輪結合而成,他免去了諸多繁瑣的射擊步驟,因而,能夠碾壓法軍的火繩槍。
但這種轉輪式的燧發槍也並非完美無缺,例如他的造價非常高昂,而且鋼輪上有汙染時還會出現不能點火的情況。
原曆史上,一直到1637年時伊西比亞半島的西班牙人才終於研究出了“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是轉輪打火槍的升級版本它取掉了那個源於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 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 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了16世紀的80年代,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批量裝備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得益於郭紹的出現,大明比歐洲還要早掌握這項科技。早在1627年,崇禎元年時,大明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大明掌握撞擊式燧發槍的時間,比歐洲提前了整整十年!
目前禁軍中,已經批量裝備了最新式的撞擊式燧發槍,這種燧發槍大約長1550毫米,空槍重5.65千克,一枚彈丸重32克。當然了禁軍還沒法做到全軍都裝備這種新式燧發槍(主要還是沒錢,禁軍財大氣粗也無法負擔這麽多燧發槍的製造費),僅僅隻是裝備了兩三千支。
但就是這兩三千支燧發槍,在郭紹靖難時,讓他所向披靡,橫掃崇禎的幾十萬大軍。可以說郭紹能打贏靖難之役,新裝備的燧發槍功不可沒。
火槍營能打出這麽亮眼的表現,還要得益於郭紹對火器營的重視。在禁軍中,待遇最高的是炮兵,其次就是火槍營,然後才是騎兵和傳統步兵。
火槍營的士兵,可以拿到極高的福利待遇,以及不菲的陣亡撫恤金。當然高待遇的同時,意味著他們的陣亡率要比普通步兵更高。而且訓練也更嚴苛。
比如郭紹規定,所有火槍營的士兵,必須能熟練的使用手上的燧發槍,並且每個人要保證用最快的速度將手上的彈丸射出。
有人就要問了,隻把槍裏的子彈射出去,不管射擊精度嗎?
這並不是郭紹不去考慮射擊精度,而是沒辦法讓士兵去考慮這些。燧發槍到底不是栓動步槍,他裝填的子彈仍然是彈丸,這種彈丸的射程相當有限,精度也不如子彈。因此為了保證精準性,一般情況下火槍營會采取“排隊槍斃”的戰術。這種戰術也就導致了火槍手的陣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許多不了解情況的人覺得用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很愚蠢,然而在這個沒有栓動步槍的時代,排隊槍斃是唯一一種既能保證射擊精度和殺傷並存的辦法。
這裏說件很滑稽的事情,因為以前的燧發槍精準度不高,在17,18世紀的時候,法國的上流貴族為了心愛的女人,經常會選擇使用火槍進行決鬥。
這種決鬥除了比拚雙方槍手的手速外,還要比運氣。一些倒黴蛋因為自己的槍精準度不夠,明明先手開槍,最後倒下的卻是自己。
就拿郭紹靖難時來說,他的火槍營跟裝配了普通火繩槍的明軍對射,火槍營隻用幾百人的傷亡就幹掉了對方數千人!
朝廷的軍隊除了手上的家夥不行,更重要的是他們平時訓練也不夠。
郭紹的火槍營,幾乎天天都在練習該怎麽排隊槍斃,每個士兵之間的合作都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到了戰場上每個人都能有條不紊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朝廷的軍隊因為缺餉,還有將領的腐敗,導致士兵們的訓練嚴重不足,這也是明軍為什麽老吃敗仗的原因。
火器營練習排隊槍斃的時候,郭紹一直在旁邊觀摩。
李定國心疼的說道:“每次訓練都要消耗不少彈藥。”
郭紹道:“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相比起彈藥,我的士兵,他們的生命更值錢!”
雖然這句話有點兒作戲的意思,但李東國聽了,還是覺得心裏暖暖的,感覺渾身都舒坦!
“啪啪啪……”
火槍營不斷的扣動扳機射擊,一枚又一枚的彈藥打在遠處的標靶上。
忽然間,李定國好像是明白了什麽,他恍然大悟的說道:“都督,我知道你今天為什麽要帶我們去參觀北京的製造作坊了。”
郭紹負著手將目光看向他,滿臉期許。
李定國迎著郭紹的目光道:“您一定是想讓我們全軍都裝備火器,這樣以後我們就能橫掃天下了,對吧?”
“你可真敢想……”郭紹差點沒被李定國這話給嗆死。
李定國疑惑的說道:“難道末將說錯了嗎?”
郭紹道:“兵不是在多而在精!裝備那麽多火槍幹什麽?再說了,我們有那麽多錢嗎?”
李定國不明白了:“那都督今天為什麽要帶我們去參觀北京城裏的那些火器製造作坊呢?”
郭紹淡淡的說道:“因為我們的軍隊需要更多先進的武器。”
李定國更懵了:“都督,可我們裝備的武器已經很先進了呀!”
郭紹笑了笑,拍了拍李定國的肩膀,解釋道:“我們雖已有先進的燧發槍,但敵人也在進步。隻有不斷研發和更新武器,才能保持優勢。這次參觀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要有創新精神。”
作為一個先知者,郭紹太清楚歐洲那些怪物們的進步速度有多快了,雖然大明在火器方麵暫時領先了歐洲,但天知道那些怪物什麽時候就會來個彎道超車。
郭紹到底不是武器專家,並不能憑空設計出先進武器,他所能做的,隻有在別人製造出先進裝備時,依靠自己在後世學到的知識做出一些指點。
穿越者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去憑空創造,而是改良。
這也是郭紹為什麽要去見王伯的原因,他自己並不會設計武器,可他能在別人的設計圖上,給出一些自己合理的建議,擴大己方的優勢。
一想起設計先進武器,郭紹又想起了那位有著超前理念的徐光啟。若是他還活著,憑自己今日的地位,在自己的大力資助下,大明的火器事業必定能蓬勃發展。
徐光啟的死,可以說是對郭紹乃至整個大明的一個重大損失。
“都督!”李定國輕聲叫醒了正在沉思的郭紹,道:“天也不早了,您要在軍中吃飯嗎?”
郭紹搖頭道:“算了,我還是回去吃吧!訓練的事情別鬆懈,我希望等過幾個月皇太極打過來的時候,我們先進的火器,能讓那些驕傲的滿清八旗知道,誰才能主宰戰場!”
禁軍的訓練可不像是平常軍隊那樣隻練習體術、劍法、射術、馬術。在禁軍裏,有單獨的一個科目,叫射擊。
沒錯,這個射擊就是打槍。明末以來,明朝軍隊早就已經成建製的裝備了不少火銃,根據《明會典》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鳥嘴銃1萬支。戚繼光《練兵實紀》 記載,戚家軍步營有2699人,裝備鳥銃1080支,約占40%。大明火器的裝配率已經可見一斑。作為大明的新軍,郭紹的軍隊自然也裝備了不少新式火器。
禁軍的熱武器,除了主流的紅衣大炮之外,普通步兵還裝備了最新式的燧發槍。
燧發槍,是由法國人馬漢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新發明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燧發槍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用到1848年才結束裝備。
碎發槍對比同時期時代的其他火器,堪稱是降維打擊。
舉個例子明軍目前的製式武器名叫鳥嘴銃,俗稱鳥銃,而這種鳥嘴銃又被稱作火繩槍。鳥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發射同於口徑的圓鉛彈,射程較遠,侵徹力較強;增設了準星和照門,變手點發火為槍機發火,槍柄由插在火銃尾銎內的直形木把改為托住銃管的曲形木托,持槍射擊時由兩手後握改為一手前托槍身、一手後握槍柄,可穩定持槍進行瞄準,射擊精度較高。又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又名鳥嘴銃。它的基本結構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槍,是近代步槍的雛形。
明軍裝備的這種鳥銃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借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根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鳥銃製造工藝極為繁瑣,而且在使用的時候還極其麻煩,據趙士楨的傳授,可分為以下步驟:倒藥(將火藥從藥罐中倒入藥管中,每管藥發射1發彈),裝藥(將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壓火(用隨槍的仗裝膛內火藥壓實壓緊),裝彈(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然後用仗將彈丸壓入火藥中,裝門藥(將發藥罐中的火藥倒入藥室的火門內,把藥室填滿,使之與銃膛內的火藥相連,而後將火門蓋蓋上,以防潮濕),裝火繩(將火繩裝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這時即以準備完畢,射手處於聽命待發狀態。射擊時,需打開火門蓋,點燃火繩,以蹲跪姿或立姿瞄準扣動扳機發射。並且鳥銃的精準度也相當有限。這就導致明朝軍隊雖然大量裝備了火銃,但很多時候反倒打不過機動靈活的滿清騎兵。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鳥銃存在點火時易受風、雨影響以及點燃火繩時要保留火種和燃著的火繩不能維持較長時間等缺點。例如薩爾滸之戰時,明軍西路軍在薩爾滸山上見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
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彌漫山穀,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鬆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軍麵前。
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發,每發必中。明軍雖有火光易於點燃鳥銃,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
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後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幹,便無法射擊。所以八旗軍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薩爾滸之戰中,鳥銃(火繩槍)的缺陷暴露無遺。
郭紹在組建新軍的時候,就已經敏銳的意識到明軍的火器過於落後。所以,在與葡萄牙人貿易時,郭紹不僅學得了最新的紅衣大炮的製作工藝,更是從歐洲學來了尚未成熟的燧發槍技術並加以完善。
新軍中目前裝備的燧發槍,是撞擊式燧發槍,這種燧發槍,比起目前歐洲裝配的燧發槍,其技術還要更先進。
早在一五一五年,世界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把燧發槍,並且德國人(普魯士)隨後就在自己的軍隊中大量裝備,1544年(嘉靖23年),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發生戰爭,當時,普魯士軍隊已經大量裝備燧發槍,而法國人則裝備的還是老舊的火繩槍。雙方激烈交戰的時候,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緊接著下起瓢潑大雨,法軍的火繩槍無法發力,而德軍的碎發槍卻能夠照樣射擊,結果這一仗普魯士以少勝多打得法軍大敗而回。
而普魯士軍隊裝備的這種燧發槍,被稱作“轉輪打火槍”,這種打火槍的擊發方式,是用燧石加上鍾表上的鋸齒鋼輪結合而成,他免去了諸多繁瑣的射擊步驟,因而,能夠碾壓法軍的火繩槍。
但這種轉輪式的燧發槍也並非完美無缺,例如他的造價非常高昂,而且鋼輪上有汙染時還會出現不能點火的情況。
原曆史上,一直到1637年時伊西比亞半島的西班牙人才終於研究出了“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是轉輪打火槍的升級版本它取掉了那個源於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 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 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了16世紀的80年代,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批量裝備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得益於郭紹的出現,大明比歐洲還要早掌握這項科技。早在1627年,崇禎元年時,大明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大明掌握撞擊式燧發槍的時間,比歐洲提前了整整十年!
目前禁軍中,已經批量裝備了最新式的撞擊式燧發槍,這種燧發槍大約長1550毫米,空槍重5.65千克,一枚彈丸重32克。當然了禁軍還沒法做到全軍都裝備這種新式燧發槍(主要還是沒錢,禁軍財大氣粗也無法負擔這麽多燧發槍的製造費),僅僅隻是裝備了兩三千支。
但就是這兩三千支燧發槍,在郭紹靖難時,讓他所向披靡,橫掃崇禎的幾十萬大軍。可以說郭紹能打贏靖難之役,新裝備的燧發槍功不可沒。
火槍營能打出這麽亮眼的表現,還要得益於郭紹對火器營的重視。在禁軍中,待遇最高的是炮兵,其次就是火槍營,然後才是騎兵和傳統步兵。
火槍營的士兵,可以拿到極高的福利待遇,以及不菲的陣亡撫恤金。當然高待遇的同時,意味著他們的陣亡率要比普通步兵更高。而且訓練也更嚴苛。
比如郭紹規定,所有火槍營的士兵,必須能熟練的使用手上的燧發槍,並且每個人要保證用最快的速度將手上的彈丸射出。
有人就要問了,隻把槍裏的子彈射出去,不管射擊精度嗎?
這並不是郭紹不去考慮射擊精度,而是沒辦法讓士兵去考慮這些。燧發槍到底不是栓動步槍,他裝填的子彈仍然是彈丸,這種彈丸的射程相當有限,精度也不如子彈。因此為了保證精準性,一般情況下火槍營會采取“排隊槍斃”的戰術。這種戰術也就導致了火槍手的陣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許多不了解情況的人覺得用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很愚蠢,然而在這個沒有栓動步槍的時代,排隊槍斃是唯一一種既能保證射擊精度和殺傷並存的辦法。
這裏說件很滑稽的事情,因為以前的燧發槍精準度不高,在17,18世紀的時候,法國的上流貴族為了心愛的女人,經常會選擇使用火槍進行決鬥。
這種決鬥除了比拚雙方槍手的手速外,還要比運氣。一些倒黴蛋因為自己的槍精準度不夠,明明先手開槍,最後倒下的卻是自己。
就拿郭紹靖難時來說,他的火槍營跟裝配了普通火繩槍的明軍對射,火槍營隻用幾百人的傷亡就幹掉了對方數千人!
朝廷的軍隊除了手上的家夥不行,更重要的是他們平時訓練也不夠。
郭紹的火槍營,幾乎天天都在練習該怎麽排隊槍斃,每個士兵之間的合作都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到了戰場上每個人都能有條不紊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朝廷的軍隊因為缺餉,還有將領的腐敗,導致士兵們的訓練嚴重不足,這也是明軍為什麽老吃敗仗的原因。
火器營練習排隊槍斃的時候,郭紹一直在旁邊觀摩。
李定國心疼的說道:“每次訓練都要消耗不少彈藥。”
郭紹道:“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相比起彈藥,我的士兵,他們的生命更值錢!”
雖然這句話有點兒作戲的意思,但李東國聽了,還是覺得心裏暖暖的,感覺渾身都舒坦!
“啪啪啪……”
火槍營不斷的扣動扳機射擊,一枚又一枚的彈藥打在遠處的標靶上。
忽然間,李定國好像是明白了什麽,他恍然大悟的說道:“都督,我知道你今天為什麽要帶我們去參觀北京的製造作坊了。”
郭紹負著手將目光看向他,滿臉期許。
李定國迎著郭紹的目光道:“您一定是想讓我們全軍都裝備火器,這樣以後我們就能橫掃天下了,對吧?”
“你可真敢想……”郭紹差點沒被李定國這話給嗆死。
李定國疑惑的說道:“難道末將說錯了嗎?”
郭紹道:“兵不是在多而在精!裝備那麽多火槍幹什麽?再說了,我們有那麽多錢嗎?”
李定國不明白了:“那都督今天為什麽要帶我們去參觀北京城裏的那些火器製造作坊呢?”
郭紹淡淡的說道:“因為我們的軍隊需要更多先進的武器。”
李定國更懵了:“都督,可我們裝備的武器已經很先進了呀!”
郭紹笑了笑,拍了拍李定國的肩膀,解釋道:“我們雖已有先進的燧發槍,但敵人也在進步。隻有不斷研發和更新武器,才能保持優勢。這次參觀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要有創新精神。”
作為一個先知者,郭紹太清楚歐洲那些怪物們的進步速度有多快了,雖然大明在火器方麵暫時領先了歐洲,但天知道那些怪物什麽時候就會來個彎道超車。
郭紹到底不是武器專家,並不能憑空設計出先進武器,他所能做的,隻有在別人製造出先進裝備時,依靠自己在後世學到的知識做出一些指點。
穿越者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去憑空創造,而是改良。
這也是郭紹為什麽要去見王伯的原因,他自己並不會設計武器,可他能在別人的設計圖上,給出一些自己合理的建議,擴大己方的優勢。
一想起設計先進武器,郭紹又想起了那位有著超前理念的徐光啟。若是他還活著,憑自己今日的地位,在自己的大力資助下,大明的火器事業必定能蓬勃發展。
徐光啟的死,可以說是對郭紹乃至整個大明的一個重大損失。
“都督!”李定國輕聲叫醒了正在沉思的郭紹,道:“天也不早了,您要在軍中吃飯嗎?”
郭紹搖頭道:“算了,我還是回去吃吧!訓練的事情別鬆懈,我希望等過幾個月皇太極打過來的時候,我們先進的火器,能讓那些驕傲的滿清八旗知道,誰才能主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