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隻擺了四盤小菜,幾道素齋。看菜品,正是佛門流傳甚廣的“三春一蓮”。
“三春一蓮”據說乃是唐時湖北黃梅五祖寺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獨創,又稱“五祖四寶”。
其一“燒春菇”,以鬆乳菇配以荸薺、春筍製作,三美畢俱,相得益彰,所以又名“素三鮮”。其二“煎春卷”,以野菜作主料,輔以豆幹,配上胡椒、生薑、豆汁等佐料,用青菜葉子或油豆腐皮包成卷,以香油煎製而成。其三“燙春芽”,乃是取“佛香椿”鮮葉嫩芽,更須在大雨後采摘,洗淨後用沸水燙過,拌以香油、精鹽、白醋、紅醬調拌而成。其四“白蓮湯”以蓮子泉水為主料,以羅浮鬆鬆果做燃料,煨湯多時,湯帶鬆果清香,回味無窮。
這“三春一蓮”是間寺院都會做,但此際桌上幾盤卻處處透出不同。眼下乃是冬季,這幾道菜中,春筍可以冬筍代之,野菜更是不拘一格。唯獨“佛香椿”的嫩芽有些不易得,卻也算不得稀奇。
叫元妃也有些詫異的是,這四道菜精致之極,剛剛擺上,便是滿室飄香。
中間一道“素三鮮”,濃稠的黃湯淺淺鋪滿盤底,上麵撒著點點蔥綠菜葉,黑中泛黃的鬆乳菇切成細絲,層層疊疊,如一棵盤虯老樹,其上擺著十二隻荸薺,卻是雕成十二生肖之形,個個憨態可掬,栩栩如生。更傳神的是,這十二隻小動物彼此錯落有致,似正在樹間嬉鬧玩耍,畫麵靈動,幾是可以入畫。
其餘幾道菜,也是別具一格,皆是別具匠心。
李師兒越看越是有趣,她是宮中貴人,自是見多識廣,初時隻覺新鮮,多看兩眼,立覺還不是如此簡單。幾道菜不管是擺盤,雕工,還是色澤,皆有畫作的意味其中,越看越是餘韻綿綿。
此番意境,便是宮中的禦廚,怕也是大大不如。
柴霏雪也是吃了一驚,心道:“不想他還真有些本事。”瞧了一陣,笑道:“這一盤‘素三鮮’,老樹白玉,黃湯青葉,豈不正是‘數點枝頭黏白玉,一年春意動黃鍾’?”
李師兒拿起玉箸,夾起一隻荸薺,笑道:“可這廚子太過賣弄,卻是忘了,這‘素三鮮’可還少了一味筍呢。”輕張櫻唇,送入口中,貝齒微合,隨即卻是“咦”了一聲。
宮中規矩森嚴,講究“食莫語”,倒不是吃飯之時完全不能說話,而是嘴中有食物,切不能開口。她如今身在高位,言行舉止,更是少有出錯。今日雖無旁人在座,她這一聲驚奇,也是有些失儀。
柴霏雪知道其中必有蹊蹺,也夾了一筷入口,輕輕咬下。荸薺已是蒸的粉爛,卻不掩其中一點清脆爽口。這清甜甘冽之味未消,一股濃香接踵而至,舌尖一醇,卻是高湯浸燉入味的冬筍濃香。忍不住多嚼兩口,冬筍之味與荸薺甜香交融,又生出數般變化。原來這荸薺當中卻是另有乾坤,中間的果肉已被剔去,塞滿了冬筍。
柴霏雪夾了一隻“煎春卷”,那春卷做的極小,堪堪一口大小。默不作聲吃下,眼睛也是一亮,道:“姐……娘娘,你嚐嚐這個?”她高興之下,險些說錯,方才就兩人在室內,眼下邊上有服侍的宮女,可不能再叫“姐姐”。
李師兒笑著搖搖頭,道:“你知我不喜油膩之物。”
柴霏雪笑道:“我自然知道,可你嚐嚐看?”
李師兒知道柴霏雪定不會騙自己,但看那春卷炸的金黃,裏麵卻是翠綠,顯是快油猛火。硬著頭皮夾了一塊,一口咬下。眼睛也是一亮。
這看似都要往下滴油的春卷,竟是沒有一絲油味,入口清脆鮮香。
兩人都是讚賞,李師兒端起小碗,輕呷一口“白蓮湯”。此際已是冬天,泡發的蓮子自然沒有新鮮蓮子的清香,但不知為何,這湯中卻是一股荷葉清香,透徹肺腑。若有一股清氣,自喉間之路直沉胃底。
李師兒點點頭,又夾了一筷“燙春芽”。這“燙春芽”吃的乃是一口春意,椿芽鮮嫩,加以調味。但這調味的香油、精鹽、白醋、紅醬等物,極易搶了椿芽的鮮香。是以這道菜看著簡單,卻甚是考究廚子手藝。
麵前這盤“燙春芽”也是與眾不同,一根根椿芽枝葉俱全,紅中透紫,如同剛剛采下的一般。李師兒一筷入口,舌尖竟是一涼。
秀眉登時微蹙,她見這道菜上仍騰起白氣,隻道還是熱的,誰知入口竟是冰涼。她如今身子嬌嫩,冬日豈能入口涼物。若是在宮中,就算她不愛責罰下人,禦膳房一幹人等,一頓板子怕是少不了。
菜在口中,又不好吐出,硬著頭皮一口咬下。“哢嚓”一聲,本該燙的軟綿的椿芽在齒間竟是一聲脆響。這椿芽竟真的全是涼的,不但如此,更是脆弱薄餅。
一口咬下,如同嚼碎了一小塊冰塊,整條椿芽已經化在口中。隨即一股溫和之意升起,包裹在椿芽之中的種種調味,香、鹹、甜、酸、層次分明,紛至遝來,如同一股春風滌蕩口齒之間。
李師兒深吸口氣,竟一連夾了兩筷。一旁服侍的宮女也是有些發愣,情不自禁多看了那盤“燙春芽”兩眼。
皇帝皇後飲食,有一道不成文的規矩,叫“食不過三”,一道菜最多嚐上兩口,第三口都不行。若是哪一道菜吃的多了,難免遭來一陣口誅筆伐。
在史官和諫官看來,皇帝皇後什麽東西多吃兩口,就是貪圖口腹之欲,或是不夠隱忍,暴露喜好,叫奸人有機可乘。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實則確是如此,皇帝皇後,一言一行都有人記錄在案。皇帝好吃,以致被奸人所害,這在曆史上可不乏其人。
當然不是說被人在喜歡的菜中下毒,而是君王若管不住自己的胃口,難免欲求不滿,容易被奸人所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齊桓公,因口腹之欲,寵信庖廚易牙,結果最後竟被活活餓死。
李師兒如今並非皇後,自然無人苛責。但李師兒能從微末發跡,靠的就是善解人意,在宮中嚴於律己,一言一行,都是毫不逾越。今日一盤菜連吃幾口,也算少有的非常之舉了。
那宮女也是七竅玲瓏,默不作聲,待兩人吃完,上前收拾,輕聲道:“想不到此間還有如此高明的廚子,娘娘要不要召來問問?”
李師兒本想回絕,看看桌上幾隻盤子,卻是改了主意,道:“叫來看看也罷,請虛清大師一起。”
過了片刻,就見虛清大師帶著一個半頭白發的少年走了進來。虛清合十,少年俯身就要參拜,口中道:“在下沈放,見過娘娘。”
李師兒見他跟在虛清大師身後,不知他來路,隻是道:“免禮,平身。”心中卻是疑惑:“沈放?這名字似是哪裏聽過,一時卻是想不起來。”
沈放就勢直起身來,不過算是作了個揖。
李師兒本是隨口一言,但沈放根本無意大禮參拜,如何看不出來。她是寬厚之人,倒也不計較,道:“這位是?”
虛清大師道:“娘娘要見這做菜的廚子,此人便是。”
李師兒這倒真有些驚奇,看看沈放,見他麵容看著年輕,兩鬢卻是白發如霜,更添好奇,道:“你是廚子?這幾道菜都是出自你手?你是哪年生人?”
沈放道:“在下生於大宋淳熙十三年。”
李師兒更覺意外,上上下下看他兩眼,道:“大定二十六年?你如今不過十九歲?為何……?”
沈放知她是好奇自己頭發,笑道:“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師兒微微頷首,道:“還是個讀過書的,既然菜都是出自你手。我來問你,這‘煎春卷’為何不見油味?”沈放所說兩句,乃是李白詩《將進酒》,哀歎人生苦短,時光易逝之意。她問的是為何白頭,沈放此語未免有討巧之嫌,不過她也無意深究此節。
此子年紀輕輕,豈能有如此廚藝,這點倒是更叫她在意。若是冒名頂替,想騙取什麽好處,她也不介意跟老和尚開開玩笑。
沈放道:“這個簡單,煎時放入桑皮紙,便可吸去油味。”
李師兒奇道:“你說油鍋裏放紙?”
桑皮紙漢代便有,柔嫩、防蟲、韌性十足、而且不褪色、吸水力強。桑皮紙也分幾檔,高檔可作書畫,稍低可以裝裱、製傘製扇,藥店包裹中藥,也都是用的桑皮紙。但用桑皮紙做菜,當真是聞所未聞。
沈放道:“正是,煎春卷易有油味,乃是油中雜質沾染,桑皮紙恰能吸去這些雜質。娘娘看街頭炸果子,都用桑皮紙包裹,可以吸去多餘的油脂。”
李師兒未置可否,又道:“冬日的蓮子,如何還有夏日的蓮葉香氣?”
沈放道:“寺中儲有夏日幹的蓮葉,碾磨成粉,摻入湯中,自然有荷葉清香。”
“三春一蓮”據說乃是唐時湖北黃梅五祖寺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獨創,又稱“五祖四寶”。
其一“燒春菇”,以鬆乳菇配以荸薺、春筍製作,三美畢俱,相得益彰,所以又名“素三鮮”。其二“煎春卷”,以野菜作主料,輔以豆幹,配上胡椒、生薑、豆汁等佐料,用青菜葉子或油豆腐皮包成卷,以香油煎製而成。其三“燙春芽”,乃是取“佛香椿”鮮葉嫩芽,更須在大雨後采摘,洗淨後用沸水燙過,拌以香油、精鹽、白醋、紅醬調拌而成。其四“白蓮湯”以蓮子泉水為主料,以羅浮鬆鬆果做燃料,煨湯多時,湯帶鬆果清香,回味無窮。
這“三春一蓮”是間寺院都會做,但此際桌上幾盤卻處處透出不同。眼下乃是冬季,這幾道菜中,春筍可以冬筍代之,野菜更是不拘一格。唯獨“佛香椿”的嫩芽有些不易得,卻也算不得稀奇。
叫元妃也有些詫異的是,這四道菜精致之極,剛剛擺上,便是滿室飄香。
中間一道“素三鮮”,濃稠的黃湯淺淺鋪滿盤底,上麵撒著點點蔥綠菜葉,黑中泛黃的鬆乳菇切成細絲,層層疊疊,如一棵盤虯老樹,其上擺著十二隻荸薺,卻是雕成十二生肖之形,個個憨態可掬,栩栩如生。更傳神的是,這十二隻小動物彼此錯落有致,似正在樹間嬉鬧玩耍,畫麵靈動,幾是可以入畫。
其餘幾道菜,也是別具一格,皆是別具匠心。
李師兒越看越是有趣,她是宮中貴人,自是見多識廣,初時隻覺新鮮,多看兩眼,立覺還不是如此簡單。幾道菜不管是擺盤,雕工,還是色澤,皆有畫作的意味其中,越看越是餘韻綿綿。
此番意境,便是宮中的禦廚,怕也是大大不如。
柴霏雪也是吃了一驚,心道:“不想他還真有些本事。”瞧了一陣,笑道:“這一盤‘素三鮮’,老樹白玉,黃湯青葉,豈不正是‘數點枝頭黏白玉,一年春意動黃鍾’?”
李師兒拿起玉箸,夾起一隻荸薺,笑道:“可這廚子太過賣弄,卻是忘了,這‘素三鮮’可還少了一味筍呢。”輕張櫻唇,送入口中,貝齒微合,隨即卻是“咦”了一聲。
宮中規矩森嚴,講究“食莫語”,倒不是吃飯之時完全不能說話,而是嘴中有食物,切不能開口。她如今身在高位,言行舉止,更是少有出錯。今日雖無旁人在座,她這一聲驚奇,也是有些失儀。
柴霏雪知道其中必有蹊蹺,也夾了一筷入口,輕輕咬下。荸薺已是蒸的粉爛,卻不掩其中一點清脆爽口。這清甜甘冽之味未消,一股濃香接踵而至,舌尖一醇,卻是高湯浸燉入味的冬筍濃香。忍不住多嚼兩口,冬筍之味與荸薺甜香交融,又生出數般變化。原來這荸薺當中卻是另有乾坤,中間的果肉已被剔去,塞滿了冬筍。
柴霏雪夾了一隻“煎春卷”,那春卷做的極小,堪堪一口大小。默不作聲吃下,眼睛也是一亮,道:“姐……娘娘,你嚐嚐這個?”她高興之下,險些說錯,方才就兩人在室內,眼下邊上有服侍的宮女,可不能再叫“姐姐”。
李師兒笑著搖搖頭,道:“你知我不喜油膩之物。”
柴霏雪笑道:“我自然知道,可你嚐嚐看?”
李師兒知道柴霏雪定不會騙自己,但看那春卷炸的金黃,裏麵卻是翠綠,顯是快油猛火。硬著頭皮夾了一塊,一口咬下。眼睛也是一亮。
這看似都要往下滴油的春卷,竟是沒有一絲油味,入口清脆鮮香。
兩人都是讚賞,李師兒端起小碗,輕呷一口“白蓮湯”。此際已是冬天,泡發的蓮子自然沒有新鮮蓮子的清香,但不知為何,這湯中卻是一股荷葉清香,透徹肺腑。若有一股清氣,自喉間之路直沉胃底。
李師兒點點頭,又夾了一筷“燙春芽”。這“燙春芽”吃的乃是一口春意,椿芽鮮嫩,加以調味。但這調味的香油、精鹽、白醋、紅醬等物,極易搶了椿芽的鮮香。是以這道菜看著簡單,卻甚是考究廚子手藝。
麵前這盤“燙春芽”也是與眾不同,一根根椿芽枝葉俱全,紅中透紫,如同剛剛采下的一般。李師兒一筷入口,舌尖竟是一涼。
秀眉登時微蹙,她見這道菜上仍騰起白氣,隻道還是熱的,誰知入口竟是冰涼。她如今身子嬌嫩,冬日豈能入口涼物。若是在宮中,就算她不愛責罰下人,禦膳房一幹人等,一頓板子怕是少不了。
菜在口中,又不好吐出,硬著頭皮一口咬下。“哢嚓”一聲,本該燙的軟綿的椿芽在齒間竟是一聲脆響。這椿芽竟真的全是涼的,不但如此,更是脆弱薄餅。
一口咬下,如同嚼碎了一小塊冰塊,整條椿芽已經化在口中。隨即一股溫和之意升起,包裹在椿芽之中的種種調味,香、鹹、甜、酸、層次分明,紛至遝來,如同一股春風滌蕩口齒之間。
李師兒深吸口氣,竟一連夾了兩筷。一旁服侍的宮女也是有些發愣,情不自禁多看了那盤“燙春芽”兩眼。
皇帝皇後飲食,有一道不成文的規矩,叫“食不過三”,一道菜最多嚐上兩口,第三口都不行。若是哪一道菜吃的多了,難免遭來一陣口誅筆伐。
在史官和諫官看來,皇帝皇後什麽東西多吃兩口,就是貪圖口腹之欲,或是不夠隱忍,暴露喜好,叫奸人有機可乘。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實則確是如此,皇帝皇後,一言一行都有人記錄在案。皇帝好吃,以致被奸人所害,這在曆史上可不乏其人。
當然不是說被人在喜歡的菜中下毒,而是君王若管不住自己的胃口,難免欲求不滿,容易被奸人所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齊桓公,因口腹之欲,寵信庖廚易牙,結果最後竟被活活餓死。
李師兒如今並非皇後,自然無人苛責。但李師兒能從微末發跡,靠的就是善解人意,在宮中嚴於律己,一言一行,都是毫不逾越。今日一盤菜連吃幾口,也算少有的非常之舉了。
那宮女也是七竅玲瓏,默不作聲,待兩人吃完,上前收拾,輕聲道:“想不到此間還有如此高明的廚子,娘娘要不要召來問問?”
李師兒本想回絕,看看桌上幾隻盤子,卻是改了主意,道:“叫來看看也罷,請虛清大師一起。”
過了片刻,就見虛清大師帶著一個半頭白發的少年走了進來。虛清合十,少年俯身就要參拜,口中道:“在下沈放,見過娘娘。”
李師兒見他跟在虛清大師身後,不知他來路,隻是道:“免禮,平身。”心中卻是疑惑:“沈放?這名字似是哪裏聽過,一時卻是想不起來。”
沈放就勢直起身來,不過算是作了個揖。
李師兒本是隨口一言,但沈放根本無意大禮參拜,如何看不出來。她是寬厚之人,倒也不計較,道:“這位是?”
虛清大師道:“娘娘要見這做菜的廚子,此人便是。”
李師兒這倒真有些驚奇,看看沈放,見他麵容看著年輕,兩鬢卻是白發如霜,更添好奇,道:“你是廚子?這幾道菜都是出自你手?你是哪年生人?”
沈放道:“在下生於大宋淳熙十三年。”
李師兒更覺意外,上上下下看他兩眼,道:“大定二十六年?你如今不過十九歲?為何……?”
沈放知她是好奇自己頭發,笑道:“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師兒微微頷首,道:“還是個讀過書的,既然菜都是出自你手。我來問你,這‘煎春卷’為何不見油味?”沈放所說兩句,乃是李白詩《將進酒》,哀歎人生苦短,時光易逝之意。她問的是為何白頭,沈放此語未免有討巧之嫌,不過她也無意深究此節。
此子年紀輕輕,豈能有如此廚藝,這點倒是更叫她在意。若是冒名頂替,想騙取什麽好處,她也不介意跟老和尚開開玩笑。
沈放道:“這個簡單,煎時放入桑皮紙,便可吸去油味。”
李師兒奇道:“你說油鍋裏放紙?”
桑皮紙漢代便有,柔嫩、防蟲、韌性十足、而且不褪色、吸水力強。桑皮紙也分幾檔,高檔可作書畫,稍低可以裝裱、製傘製扇,藥店包裹中藥,也都是用的桑皮紙。但用桑皮紙做菜,當真是聞所未聞。
沈放道:“正是,煎春卷易有油味,乃是油中雜質沾染,桑皮紙恰能吸去這些雜質。娘娘看街頭炸果子,都用桑皮紙包裹,可以吸去多餘的油脂。”
李師兒未置可否,又道:“冬日的蓮子,如何還有夏日的蓮葉香氣?”
沈放道:“寺中儲有夏日幹的蓮葉,碾磨成粉,摻入湯中,自然有荷葉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