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泰接道:“行走江湖,才知江湖之大,奇人輩出,我縱是不笨,卻也不是那種經天緯地之才。”自嘲一笑,道:“我在江湖混跡了年半,不但武功沒有長進,反而心境也有消磨。對振興衡山派之事,越覺有心無力。”
蕭平安心道,原來師公和我一樣,也有想不明白頹喪的時候。
陳觀泰道:“那年我路過福建,便去武夷山遊玩。道上遇到幾個讀書人,吵鬧著說要去訪賢。我心情不佳,看誰都不順眼,聽說訪賢,更是不高興。這一年多來,什麽學富五車的能人賢者,道德之士,我也見了不少,盡是欺名盜世,嘩眾取寵之徒。我便跟了上去,想看看究竟何人,若是一般的誑時惑眾,不妨尋尋他的晦氣,叫他吃些苦頭。”
蕭平安心想,師爺脾氣好大,聽誇人也會生氣。
陳觀泰道:“跟到山腳下一個村落,一戶人家,屋子不大,題‘紫陽樓’三字,門前竟有十餘人等著拜見。我自是不理,直入戶中。卻見院中兩人坐而論道,一個四十餘歲的讀書人,看著倒是斯斯文文,文質彬彬,對麵一個孩童,不過十二三歲年紀,披麻戴孝。聽了片刻,我卻是吃驚。原本以為,乃是那童子求教,誰知聽了半天,竟是那童子在給那中年人講經。再一看,果然是那童子坐在主位之上,講的還是什麽《孝經》。我更是嗤之以鼻,決心給他點顏色看看。”
蕭平安奇道:“師公為何不高興,你不是常跟我們說能者為師,年紀小,本事大的人也是有的。”
陳觀泰道:“你別插嘴。你當我沒道理麽。我大宋什麽都缺,就是不缺神童。自唐開科舉,便有‘童子科’,凡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者均可應試。到了我朝年紀放寬到十五歲,能通經及作詩賦者均可應試。朝廷以為,神童乃是國運當興之兆,大肆鼓勵。開封段佑之,十一歲會背四經,真宗賜予‘童子出身’;睦州邵煥,十二歲會做詩賦,真宗直接給了個‘秘書省正字’的官;南康軍重軻,六歲能背易經,通易經占卦;楚州徐世長、徐世昌兄弟能記五經、三經;都被授予‘童子出身’。
“此風愈演愈烈,各地爭著培養神童。家裏生了男孩,不待一歲,便要以蔥係竹竿上,就窗內鑽出窗外,謂之開聰明。以彩線係蒜,懸於心胸之間,謂之能計算。尤其是江西饒州,把孩子掛在樹上,逼他們背書。僅朱氏一族,短短十餘年,便出了朱天錫、朱天申、朱君踄、朱君陞、朱虎臣等等一批神童。這些裏麵,有幾個真正有本事的,全靠的死記硬背而已。這些孩子,幾乎全是用不了多久,便泯然眾人。真宗時,有個福建蔡伯希,三歲能背詩百首,擢拔‘秘書省正字’,做太子伴讀,活了八十三歲,當了八十年官,卻是碌碌無為。江西金溪有個方仲永,更是成為笑談。”
蕭平安忍不住插口道:“聰明人還是有的,我義弟腦子就好使,小時候也會作詩。”
陳觀泰橫他一眼,道:“他會個屁!再打岔瞧我不大耳刮子扇你。”
蕭平安連忙閉嘴。
陳觀泰道:“真聰明的人自然是有的,與蔡伯希同時的,一個晏殊,一個楊億,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呸,我跟你說這些作甚。我聽他們說的什麽《孝經》,講的什麽我也沒耐煩聽。你小子什麽眼神,以為師公聽不懂是不是!”
蕭平安連忙擺手,道:“不是,不是。徒孫不敢。”
陳觀泰道:“我上去就是一腳,先將那中年人踢開,罵道,小小年紀,乳臭未幹,也學人開堂說課,傳道受業,如此狂妄自大,誰給你的膽子。那中年人看我凶神惡煞,又帶著寶劍,立刻逃之夭夭。那孩童卻是神色不變,道,吾等平等悟道,切磋而已,談何說教。我道,好個能言善辯,巧舌如簧,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來了多時,早看的清楚,你何德何能,竟敢以賢者自居。那孩童道,此乃外人傳訛,小子固有聖賢之誌,然並非今朝。我聽了,竟是嚇了一跳。這孩子忒也膽大,張口竟是要做聖賢,今日我不把你打出屎來,你都不知道腎虛兩個字怎麽寫。”
蕭平安暗笑,道:“他小孩子不懂事,師公何必跟他一般見識。”
陳觀泰道:“十二三歲還算小麽!不過我也是講道理的人。我便道,我也不欺負你,我考你三道題,你答出來,便算你還有些本事。若是答不出來,今日少不得一頓好打。”
陳觀泰道:“我見他生具異象,右眼角竟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鬥。又想起以前有個萬頃,號稱神童,說會作詩,誰知見了官家,半個屁也放不出來。我便叫他以自己臉上的黑痣為題,作詩一首。誰知他想也不想,立刻作了一首出來。我雖是不懂什麽詩賦,聽著也不是凡品。”
蕭平安聽師公講起故事繪聲繪色,漸漸也不怕了,傻嗬嗬張著大嘴聽的開心。
陳觀泰皺眉道:“他作的什麽詩你怎麽不問?”
蕭平安道:“師公你叫我不要亂說話。”
陳觀泰道:“我給你講故事,你一點反應沒有,這故事怎麽講的下去?”
蕭平安心道,倒真是這個理,我腦子不聰明,多說多錯,師公叫怎麽問我就怎麽問好了,道:“那師公他作了首什麽詩?”
陳觀泰一翻白眼,道:“這麽多年,我怎麽記得!”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笑過之後又道:“我見他果然才思敏捷,倒去了小覷之心。心道,尋常題目,怕是難不住他。便道,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今天我要水往高出流,你能不能辦到?臭小子,你又想說什麽,覺得師公這個題目太不講道理是不是。”
蕭平安摸摸腦袋,道:“這個我會,用水車啊,我見過。”
陳觀泰默然片刻,隨即還是生氣道:“臭小子又來搗亂,荒山野嶺的,哪裏去給你找水車!不給你賣關子,量你個傻小子也想不出來。他聽了,轉身就屋,給我拿了包茶出來。當著我的麵點茶,加水之時,叫我來看。你猜怎麽著?那茶碗裏的茶水竟然帶著茶沫向上流進了壺嘴裏!來,傻小子,你猜猜這是怎麽回事?”
蕭平安奇道:“難道他會法術?”
陳觀泰這才覺得逗這個傻徒孫有些有趣,笑道:“不對,不對。”
蕭平安又猜道:“莫非他也是武林高手?”
陳觀泰道:“越說越離譜,他十幾歲大,能有什麽功夫!”
蕭平安忽然眼前一亮,道:“我知道了。”
陳觀泰不信他能猜到,道:“你知道什麽?”
蕭平安道:“師公你老人家眼花,看錯了。”
陳觀泰又是好氣又是好笑,道:“說你蠢,真是蠢的可以。我老了眼才花,那是我年輕時候。”
搖頭道:“我也不解,隻道他壺裏有什麽機關。他說,還可以一試。又取了個杯子,倒酒進去,晃蕩幾下。你猜又怎麽著,那杯壁上真的有酒漬倒流上去。我驚訝莫名,問他是怎麽回事。他卻說他也不知。我很不高興,疑心他是敷衍於我。誰知他對我說,他是真的不知。我當即就想發作,但又一想,人家能演給我看,豈能不明白,莫非是看我姿態強橫,有意不說。便道,先前是我魯莽了,還請小先生賜教。
“誰知他還是搖頭,道,我確是不明這其中奧妙,隻知其表,未知其理。似是看我失望之意,又道,尊駕何必歎息,眼下不懂,未來終究會懂,便是我不行,還有子孫,終究有人能明白其中奧秘。君不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乎。我道,道無止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他哈哈大笑,道,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陳觀泰其實酒量尋常,連飲幾杯,麵色已經有些發紅。老人總愛回憶過去,他此際想起年少之時,一半說給蕭平安聽,一半也是回味往昔。
看屋內燈燭照著兩個人影在牆上晃動,略略有些分神,片刻才又道:“我聽他說話老氣橫秋,雖然心裏覺得有些道理,卻是不肯放下麵子。便道,任你巧舌如簧,也是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子,書本上讀了幾句話,就拿出來招搖撞騙。我高低要打你一頓,這第三題便是,我明日午間再來,憑你使什麽法子,看能躲我一通毒打。”
蕭平安心道,是嘛,蠻不講理,這才是我師公。
此番他未露痕跡,一臉認真,陳觀泰自然想不到他腹誹師公,接道:“誰知他道,既然你想打我,直接打了便是,打完我還要看書。我登時火了,倒,你道我打不死你麽。他卻道,看君也不是窮凶極惡之人,不過是遇到難解之事,遷怒而已。打我一頓,你消了氣,我也得了便宜,何樂不為。我也是驚訝,道,你何以知我遇到難心之事,打你你又有什麽便宜?
“他道,聽君說話,知君必有傲骨。驕傲之人,也有非常之能。想是以往一路順風順水,少有挫折。眼下卻是形容委頓,邊幅不修,自是遇到難心之事。至於我麽,嗬嗬,不想搬家到此間,偶與人論道,引得鄉裏驚訝。每日許多人來,多半都是瞧個新鮮熱鬧,把我當猴子一般看。更少有真才實學者,著實是浪費我的時間。可偏偏這些人樂而不疲,越來越多,又不好得罪。惹的家裏伯父也不勝其煩,日日出去躲避。今日挨你一頓打,正好尋個由頭,閉門謝客。
蕭平安心道,原來師公和我一樣,也有想不明白頹喪的時候。
陳觀泰道:“那年我路過福建,便去武夷山遊玩。道上遇到幾個讀書人,吵鬧著說要去訪賢。我心情不佳,看誰都不順眼,聽說訪賢,更是不高興。這一年多來,什麽學富五車的能人賢者,道德之士,我也見了不少,盡是欺名盜世,嘩眾取寵之徒。我便跟了上去,想看看究竟何人,若是一般的誑時惑眾,不妨尋尋他的晦氣,叫他吃些苦頭。”
蕭平安心想,師爺脾氣好大,聽誇人也會生氣。
陳觀泰道:“跟到山腳下一個村落,一戶人家,屋子不大,題‘紫陽樓’三字,門前竟有十餘人等著拜見。我自是不理,直入戶中。卻見院中兩人坐而論道,一個四十餘歲的讀書人,看著倒是斯斯文文,文質彬彬,對麵一個孩童,不過十二三歲年紀,披麻戴孝。聽了片刻,我卻是吃驚。原本以為,乃是那童子求教,誰知聽了半天,竟是那童子在給那中年人講經。再一看,果然是那童子坐在主位之上,講的還是什麽《孝經》。我更是嗤之以鼻,決心給他點顏色看看。”
蕭平安奇道:“師公為何不高興,你不是常跟我們說能者為師,年紀小,本事大的人也是有的。”
陳觀泰道:“你別插嘴。你當我沒道理麽。我大宋什麽都缺,就是不缺神童。自唐開科舉,便有‘童子科’,凡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者均可應試。到了我朝年紀放寬到十五歲,能通經及作詩賦者均可應試。朝廷以為,神童乃是國運當興之兆,大肆鼓勵。開封段佑之,十一歲會背四經,真宗賜予‘童子出身’;睦州邵煥,十二歲會做詩賦,真宗直接給了個‘秘書省正字’的官;南康軍重軻,六歲能背易經,通易經占卦;楚州徐世長、徐世昌兄弟能記五經、三經;都被授予‘童子出身’。
“此風愈演愈烈,各地爭著培養神童。家裏生了男孩,不待一歲,便要以蔥係竹竿上,就窗內鑽出窗外,謂之開聰明。以彩線係蒜,懸於心胸之間,謂之能計算。尤其是江西饒州,把孩子掛在樹上,逼他們背書。僅朱氏一族,短短十餘年,便出了朱天錫、朱天申、朱君踄、朱君陞、朱虎臣等等一批神童。這些裏麵,有幾個真正有本事的,全靠的死記硬背而已。這些孩子,幾乎全是用不了多久,便泯然眾人。真宗時,有個福建蔡伯希,三歲能背詩百首,擢拔‘秘書省正字’,做太子伴讀,活了八十三歲,當了八十年官,卻是碌碌無為。江西金溪有個方仲永,更是成為笑談。”
蕭平安忍不住插口道:“聰明人還是有的,我義弟腦子就好使,小時候也會作詩。”
陳觀泰橫他一眼,道:“他會個屁!再打岔瞧我不大耳刮子扇你。”
蕭平安連忙閉嘴。
陳觀泰道:“真聰明的人自然是有的,與蔡伯希同時的,一個晏殊,一個楊億,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呸,我跟你說這些作甚。我聽他們說的什麽《孝經》,講的什麽我也沒耐煩聽。你小子什麽眼神,以為師公聽不懂是不是!”
蕭平安連忙擺手,道:“不是,不是。徒孫不敢。”
陳觀泰道:“我上去就是一腳,先將那中年人踢開,罵道,小小年紀,乳臭未幹,也學人開堂說課,傳道受業,如此狂妄自大,誰給你的膽子。那中年人看我凶神惡煞,又帶著寶劍,立刻逃之夭夭。那孩童卻是神色不變,道,吾等平等悟道,切磋而已,談何說教。我道,好個能言善辯,巧舌如簧,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來了多時,早看的清楚,你何德何能,竟敢以賢者自居。那孩童道,此乃外人傳訛,小子固有聖賢之誌,然並非今朝。我聽了,竟是嚇了一跳。這孩子忒也膽大,張口竟是要做聖賢,今日我不把你打出屎來,你都不知道腎虛兩個字怎麽寫。”
蕭平安暗笑,道:“他小孩子不懂事,師公何必跟他一般見識。”
陳觀泰道:“十二三歲還算小麽!不過我也是講道理的人。我便道,我也不欺負你,我考你三道題,你答出來,便算你還有些本事。若是答不出來,今日少不得一頓好打。”
陳觀泰道:“我見他生具異象,右眼角竟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鬥。又想起以前有個萬頃,號稱神童,說會作詩,誰知見了官家,半個屁也放不出來。我便叫他以自己臉上的黑痣為題,作詩一首。誰知他想也不想,立刻作了一首出來。我雖是不懂什麽詩賦,聽著也不是凡品。”
蕭平安聽師公講起故事繪聲繪色,漸漸也不怕了,傻嗬嗬張著大嘴聽的開心。
陳觀泰皺眉道:“他作的什麽詩你怎麽不問?”
蕭平安道:“師公你叫我不要亂說話。”
陳觀泰道:“我給你講故事,你一點反應沒有,這故事怎麽講的下去?”
蕭平安心道,倒真是這個理,我腦子不聰明,多說多錯,師公叫怎麽問我就怎麽問好了,道:“那師公他作了首什麽詩?”
陳觀泰一翻白眼,道:“這麽多年,我怎麽記得!”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笑過之後又道:“我見他果然才思敏捷,倒去了小覷之心。心道,尋常題目,怕是難不住他。便道,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今天我要水往高出流,你能不能辦到?臭小子,你又想說什麽,覺得師公這個題目太不講道理是不是。”
蕭平安摸摸腦袋,道:“這個我會,用水車啊,我見過。”
陳觀泰默然片刻,隨即還是生氣道:“臭小子又來搗亂,荒山野嶺的,哪裏去給你找水車!不給你賣關子,量你個傻小子也想不出來。他聽了,轉身就屋,給我拿了包茶出來。當著我的麵點茶,加水之時,叫我來看。你猜怎麽著?那茶碗裏的茶水竟然帶著茶沫向上流進了壺嘴裏!來,傻小子,你猜猜這是怎麽回事?”
蕭平安奇道:“難道他會法術?”
陳觀泰這才覺得逗這個傻徒孫有些有趣,笑道:“不對,不對。”
蕭平安又猜道:“莫非他也是武林高手?”
陳觀泰道:“越說越離譜,他十幾歲大,能有什麽功夫!”
蕭平安忽然眼前一亮,道:“我知道了。”
陳觀泰不信他能猜到,道:“你知道什麽?”
蕭平安道:“師公你老人家眼花,看錯了。”
陳觀泰又是好氣又是好笑,道:“說你蠢,真是蠢的可以。我老了眼才花,那是我年輕時候。”
搖頭道:“我也不解,隻道他壺裏有什麽機關。他說,還可以一試。又取了個杯子,倒酒進去,晃蕩幾下。你猜又怎麽著,那杯壁上真的有酒漬倒流上去。我驚訝莫名,問他是怎麽回事。他卻說他也不知。我很不高興,疑心他是敷衍於我。誰知他對我說,他是真的不知。我當即就想發作,但又一想,人家能演給我看,豈能不明白,莫非是看我姿態強橫,有意不說。便道,先前是我魯莽了,還請小先生賜教。
“誰知他還是搖頭,道,我確是不明這其中奧妙,隻知其表,未知其理。似是看我失望之意,又道,尊駕何必歎息,眼下不懂,未來終究會懂,便是我不行,還有子孫,終究有人能明白其中奧秘。君不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乎。我道,道無止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他哈哈大笑,道,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陳觀泰其實酒量尋常,連飲幾杯,麵色已經有些發紅。老人總愛回憶過去,他此際想起年少之時,一半說給蕭平安聽,一半也是回味往昔。
看屋內燈燭照著兩個人影在牆上晃動,略略有些分神,片刻才又道:“我聽他說話老氣橫秋,雖然心裏覺得有些道理,卻是不肯放下麵子。便道,任你巧舌如簧,也是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子,書本上讀了幾句話,就拿出來招搖撞騙。我高低要打你一頓,這第三題便是,我明日午間再來,憑你使什麽法子,看能躲我一通毒打。”
蕭平安心道,是嘛,蠻不講理,這才是我師公。
此番他未露痕跡,一臉認真,陳觀泰自然想不到他腹誹師公,接道:“誰知他道,既然你想打我,直接打了便是,打完我還要看書。我登時火了,倒,你道我打不死你麽。他卻道,看君也不是窮凶極惡之人,不過是遇到難解之事,遷怒而已。打我一頓,你消了氣,我也得了便宜,何樂不為。我也是驚訝,道,你何以知我遇到難心之事,打你你又有什麽便宜?
“他道,聽君說話,知君必有傲骨。驕傲之人,也有非常之能。想是以往一路順風順水,少有挫折。眼下卻是形容委頓,邊幅不修,自是遇到難心之事。至於我麽,嗬嗬,不想搬家到此間,偶與人論道,引得鄉裏驚訝。每日許多人來,多半都是瞧個新鮮熱鬧,把我當猴子一般看。更少有真才實學者,著實是浪費我的時間。可偏偏這些人樂而不疲,越來越多,又不好得罪。惹的家裏伯父也不勝其煩,日日出去躲避。今日挨你一頓打,正好尋個由頭,閉門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