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孔子死後很快就進入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宣傳推廣自然由孔門弟子擔當。孔子弟子眾多,賢者也有70多人,有的修身、有的入仕、有的經 商,而從事教育的主要有八家(不是八個人):子張、子思、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孫氏(荀子)、樂正氏,這其中已經有部分派別無從考據,也有的屬於 從屬關係,例如子思和孟子實為同一學派。孔子是因人施教,有的學問隻傳授個別人(例周易隻傳子夏),所以派別眾多。


    孔子雖然沒有著書,卻整理了大量文獻,主要有六經:《詩經》、《書經》、《禮記》、《周易》、《春秋》、《樂經》,因焚書坑儒造成《樂經》已失,所以六經 變成了五經。這六經是孔子教育學生的教科書,孔子死後弟子們以孔子的言行為材料,集體編寫了《論語》巨作,作為儒家經典核心教程,至今仍是儒家學說最權威 的著作。之後孟子及其弟子異軍突起,將日已式微的孔門之道推向了一個高潮,著有《孟子》一書。


    後人(指朱熹)將五經連同《論語》、《孟子》,再從《禮記》裏選出2章分別命名為《大學》、《中庸》合起來稱為《四書五經》,小雅至今也不明白,這個《大 學》、《中庸》有什麽必要專門單列,完全是舍本求末呀,而真正集大成的儒家巨著《荀子》卻不列入其中,實在是莫名其妙。荀子是孟子死後多年才出道講學,是 戰國末期的思想家,雖師法於宋研學派,卻苦心鑽研儒學,參合了百家思想,首創“性惡論”,圓滿地解釋了社會上辯論不清的理論難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結晶。


    《禮記》既然是孔子整理,為什麽又說曾子作《大學》、子思作《中庸》呢?從師承關係來看,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大學》、《中庸》的內容是這一師徒之 間傳授的重點或心法,就其內容來說,《大學》就隻有426字,其餘全是曾子的解釋,所以說曾子作《大學》。子思作《中庸》是許多學者不承認的,唯一有說服 力的就是《史記》中有這麽一句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儒家思想導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雅並收藏儒家思想導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