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早期傳入科孚島(corfu)。
聖保羅(saint paul)的兩個門徒,塔爾蘇斯的賈森(jason of tarsus)和帕特拉的索西帕特魯斯(sosipatrus of patras),傳播福音。
根據傳統,科孚市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都皈依了基督教。
他們的遺物被安放在舊大教堂內(位於現今的老堡壘位置),直到約公元100年為他們建造專門的教堂。
在晚期古代(晚羅馬\/早拜占庭時期),該島成為伊庇魯斯老省(epirus vetus)的一部分,隸屬於伊利裏庫姆的統治。
公元551年,在哥特戰爭期間,東哥特人襲擊了該島,摧毀了當時被稱為切爾蘇波利斯(chersoupolis,意為“岬角上的城市”)的科孚城,因為它位於加爾齊察灣(garitsa bay)和卡諾尼(kanoni)之間。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主要居民點遷移到現今老堡壘的位置,那裏崎嶇的山丘為抵禦襲擊提供了自然保護。
從新址的雙峰上,這座中世紀城市獲得了新名稱科裏弗(korypho,意為“山頂之城”)或科爾福伊(korphoi,意為“山峰”),因此現代西方名稱“科孚”(corfu)由此而來。
然而,城市的前身,即今稱為帕萊奧波利斯(piopolis,意為“舊城”)的地方,依然有人居住了幾個世紀。
自至少9世紀早期起,科孚島及其他愛奧尼亞群島成為凱法羅尼亞主題(theme of cephallenia)的一部分。
這個海軍主題為拜占庭帝國提供了防禦屏障,抵禦西方威脅,並在保障拜占庭在南意大利領土的海上通道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來自中期拜占庭時期(8至12世紀)的旅行者報告清楚表明,科孚是“東西方旅行的重要中轉站”。
科孚的中世紀名稱首次出現在克雷莫納的呂特普蘭德(liutprand of cremona)968年使團拜訪拜占庭宮廷的記載中(拉丁化為coryphus)。
在馬其頓王朝(867–1054)時期,科孚享有相對的和平與安全,這使得在帕萊奧波利斯城牆外建造一座紀念賈森和索西帕特魯斯的宏偉教堂成為可能。
盡管如此,公元933年,城市在其大主教阿爾塞尼奧斯(arsenios)的領導下抵禦了一次撒拉遜(saracen)襲擊。
阿爾塞尼奧斯隨後被封為聖,成為該市的守護神。
馬其頓時代的和平與繁榮在公元1033年被一次撒拉遜襲擊打斷,但更重要的是新威脅的出現:
隨著諾曼征服南意大利,雄心勃勃的諾曼國王們開始向東方擴張。
---
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科孚三次成為諾曼入侵拜占庭的首要目標。
第一次諾曼占領從公元1081年到1084年,
直到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alexios i komnenos)尋求威尼斯共和國的援助,才得以結束,以換取對威尼斯商人的廣泛商業特許權。
公元1147年,安提阿的喬治(george of antioch)再次奪取科孚,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manuel i komnenos)經過十個月的圍攻才在1149年收複該島。
在公元1185年的第三次入侵中,島嶼再次被西西裏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 of sicily)占領,但很快被伊薩克二世·安傑洛斯(isaac ii angelos)奪回。
在拜占庭帝國解體的過程中,島嶼被熱那亞海盜(1197–1207)占領,隨後被威尼斯驅逐。
公元1214年,科孚歸屬伊庇魯斯的希臘統治者(greek despots of epirus),並於1259年作為嫁妝贈予西西裏國王曼弗雷德(manfred of sicily)。
曼弗雷德於1267年去世後,科孚歸屬於安茹家族(house of anjou)。
因此,科孚成為由法國的安茹王朝(frankish charles of anjou)建立和統治的阿爾巴尼亞安茹王國的一部分。
在此期間,島嶼遭受了各種冒險者的嚴重侵擾。
科孚島是歐洲最早有羅姆人(romani)定居的地方之一。
約在1360年,建立了一個名為acinganorum的封地,主要是羅姆人農奴。
從1386年起,科孚被威尼斯共和國控製,1401年獲得正式主權,並一直保持直到1797年的法國占領。
科孚島成為filiki etaireia活動傳播的中心通過約阿尼斯·卡波迪斯特裏亞斯(ioannis kapodistrias)和狄奧尼修斯·羅馬斯(dionysios romas)等貴族,在希臘僑民和歐洲各地的親希臘社會中傳播。
---
從中世紀到17世紀,科孚島(corfu)被認為是歐洲國家對抗奧斯曼帝國的堡壘,成為歐洲最具防禦性的地方之一。
島上的防禦工事被威尼斯共和國用來抵禦奧斯曼帝國的侵入。
科孚島多次成功抵禦了奧斯曼的圍攻,直到拿破侖戰爭後轉為英國統治。
科孚(kerkyra)在整個亞得裏亞海被稱為“威尼斯之門”時期(整個亞得裏亞海為威尼斯灣)從1401年到1797年一直處於威尼斯的控製之下,盡管數次受到奧斯曼海軍和陸軍的襲擊,並經曆了1537年、1571年、1573年和1716年四次顯著的圍攻。
在這些圍攻中,城市防禦力量一次次展現出強大。
威尼斯強大的防禦工事,以及一些老拜占庭城堡(如安傑洛卡斯特羅(angelokastro)、卡西奧皮城堡(kassiopi castle)、加爾迪基(gardiki)等)的堅固,是科孚島能夠保持自由的重要因素。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聲稱,科孚島之所以成為希臘少數未被奧斯曼征服的地區之一,歸功於威尼斯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多次嚐試占領科孚島,首次是在1431年,當時奧斯曼軍隊在阿裏·貝伊(ali bey)指揮下登陸。
奧斯曼人試圖攻占城市堡壘並掠奪周邊地區,但被擊退。
1537年的科孚圍攻是奧斯曼帝國首次大規模圍攻。
圍攻始於1537年8月29日,名奧斯曼士兵登陸並掠奪島嶼,並俘獲人作為奴隸。
盡管鄉村遭到破壞,城市堡壘在長達十二天的圍攻中始終堅守,最終由於後勤不善和流行病導致奧斯曼軍隊損失慘重,未能成功占領該島。
三十四年後,在1571年8月,奧斯曼軍隊再次嚐試征服該島。
在奪取希臘大陸的帕爾加(parga)和穆爾托斯(mourtos)後,他們襲擊了帕克斯群島(paxi inds)。
隨後,他們在科孚島的東南海岸登陸,並在從島嶼南端的萊夫基米(lefkimi)到東部中段的伊普索斯(ipsos)之間建立了大規模灘頭陣地。
這些地區再次遭到洗劫。然而,城市堡壘再次堅守,證明了科孚人與威尼斯人的堅定不移以及威尼斯的城堡建築工程技能。
位於西北海岸靠近帕萊奧卡斯特裏察(piokastritsa,意為“舊城堡”)的安傑洛卡斯特羅城堡也成功抵擋了攻擊。如今,該城堡已成為旅遊景點。
這些在島嶼東西兩側的失敗對奧斯曼帝國來說是決定性的,他們放棄了圍攻並撤離。
兩年後,他們再次重啟進攻。
在非洲進行一次勝利的戰役後,他們登陸科孚,給農村地區帶來了浩劫。
在威尼斯-科孚聯合軍隊的反擊下,奧斯曼軍隊被迫離開城市,乘船逃走。
科孚的第二次大圍攻發生在1716年,正值最後一次奧斯曼-威尼斯戰爭(1714–1718)。
在1715年征服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後,奧斯曼艦隊出現在與科孚相對的布特羅圖姆(buthrotum)。
7月8日,奧斯曼艦隊攜帶人從布特羅圖姆駛向科孚,並在伊普索斯建立了灘頭陣地。
同一天,威尼斯艦隊在科孚海峽遭遇奧斯曼艦隊,並在隨後的海戰中擊敗了他們。
7月19日,奧斯曼軍隊在攻占了幾個外緣堡壘後,抵達科孚城周邊的山丘並對其發起圍攻。
盡管經曆了多次攻擊和激烈戰鬥,奧斯曼人仍無法突破防線,被迫在22天後撤圍。
5000名威尼斯和外國雇傭軍,以及3000名科孚人,在施爾本伯爵(count von der schulenburg)的指揮下,再次獲得勝利。
這一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堅固的防禦工事,威尼斯的城堡工程技術再次在巨大的壓力下證明了其有效性。
奧斯曼帝國的撤退在歐洲廣泛慶祝,科孚被視為西方文明對抗奧斯曼潮流的堡壘。
然而,如今這一角色常常被忽視或不為人知,但在威尼斯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朱迪莎凱旋(juditha triumphans)》中得到了讚頌。
聖保羅(saint paul)的兩個門徒,塔爾蘇斯的賈森(jason of tarsus)和帕特拉的索西帕特魯斯(sosipatrus of patras),傳播福音。
根據傳統,科孚市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都皈依了基督教。
他們的遺物被安放在舊大教堂內(位於現今的老堡壘位置),直到約公元100年為他們建造專門的教堂。
在晚期古代(晚羅馬\/早拜占庭時期),該島成為伊庇魯斯老省(epirus vetus)的一部分,隸屬於伊利裏庫姆的統治。
公元551年,在哥特戰爭期間,東哥特人襲擊了該島,摧毀了當時被稱為切爾蘇波利斯(chersoupolis,意為“岬角上的城市”)的科孚城,因為它位於加爾齊察灣(garitsa bay)和卡諾尼(kanoni)之間。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主要居民點遷移到現今老堡壘的位置,那裏崎嶇的山丘為抵禦襲擊提供了自然保護。
從新址的雙峰上,這座中世紀城市獲得了新名稱科裏弗(korypho,意為“山頂之城”)或科爾福伊(korphoi,意為“山峰”),因此現代西方名稱“科孚”(corfu)由此而來。
然而,城市的前身,即今稱為帕萊奧波利斯(piopolis,意為“舊城”)的地方,依然有人居住了幾個世紀。
自至少9世紀早期起,科孚島及其他愛奧尼亞群島成為凱法羅尼亞主題(theme of cephallenia)的一部分。
這個海軍主題為拜占庭帝國提供了防禦屏障,抵禦西方威脅,並在保障拜占庭在南意大利領土的海上通道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來自中期拜占庭時期(8至12世紀)的旅行者報告清楚表明,科孚是“東西方旅行的重要中轉站”。
科孚的中世紀名稱首次出現在克雷莫納的呂特普蘭德(liutprand of cremona)968年使團拜訪拜占庭宮廷的記載中(拉丁化為coryphus)。
在馬其頓王朝(867–1054)時期,科孚享有相對的和平與安全,這使得在帕萊奧波利斯城牆外建造一座紀念賈森和索西帕特魯斯的宏偉教堂成為可能。
盡管如此,公元933年,城市在其大主教阿爾塞尼奧斯(arsenios)的領導下抵禦了一次撒拉遜(saracen)襲擊。
阿爾塞尼奧斯隨後被封為聖,成為該市的守護神。
馬其頓時代的和平與繁榮在公元1033年被一次撒拉遜襲擊打斷,但更重要的是新威脅的出現:
隨著諾曼征服南意大利,雄心勃勃的諾曼國王們開始向東方擴張。
---
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科孚三次成為諾曼入侵拜占庭的首要目標。
第一次諾曼占領從公元1081年到1084年,
直到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alexios i komnenos)尋求威尼斯共和國的援助,才得以結束,以換取對威尼斯商人的廣泛商業特許權。
公元1147年,安提阿的喬治(george of antioch)再次奪取科孚,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manuel i komnenos)經過十個月的圍攻才在1149年收複該島。
在公元1185年的第三次入侵中,島嶼再次被西西裏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 of sicily)占領,但很快被伊薩克二世·安傑洛斯(isaac ii angelos)奪回。
在拜占庭帝國解體的過程中,島嶼被熱那亞海盜(1197–1207)占領,隨後被威尼斯驅逐。
公元1214年,科孚歸屬伊庇魯斯的希臘統治者(greek despots of epirus),並於1259年作為嫁妝贈予西西裏國王曼弗雷德(manfred of sicily)。
曼弗雷德於1267年去世後,科孚歸屬於安茹家族(house of anjou)。
因此,科孚成為由法國的安茹王朝(frankish charles of anjou)建立和統治的阿爾巴尼亞安茹王國的一部分。
在此期間,島嶼遭受了各種冒險者的嚴重侵擾。
科孚島是歐洲最早有羅姆人(romani)定居的地方之一。
約在1360年,建立了一個名為acinganorum的封地,主要是羅姆人農奴。
從1386年起,科孚被威尼斯共和國控製,1401年獲得正式主權,並一直保持直到1797年的法國占領。
科孚島成為filiki etaireia活動傳播的中心通過約阿尼斯·卡波迪斯特裏亞斯(ioannis kapodistrias)和狄奧尼修斯·羅馬斯(dionysios romas)等貴族,在希臘僑民和歐洲各地的親希臘社會中傳播。
---
從中世紀到17世紀,科孚島(corfu)被認為是歐洲國家對抗奧斯曼帝國的堡壘,成為歐洲最具防禦性的地方之一。
島上的防禦工事被威尼斯共和國用來抵禦奧斯曼帝國的侵入。
科孚島多次成功抵禦了奧斯曼的圍攻,直到拿破侖戰爭後轉為英國統治。
科孚(kerkyra)在整個亞得裏亞海被稱為“威尼斯之門”時期(整個亞得裏亞海為威尼斯灣)從1401年到1797年一直處於威尼斯的控製之下,盡管數次受到奧斯曼海軍和陸軍的襲擊,並經曆了1537年、1571年、1573年和1716年四次顯著的圍攻。
在這些圍攻中,城市防禦力量一次次展現出強大。
威尼斯強大的防禦工事,以及一些老拜占庭城堡(如安傑洛卡斯特羅(angelokastro)、卡西奧皮城堡(kassiopi castle)、加爾迪基(gardiki)等)的堅固,是科孚島能夠保持自由的重要因素。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聲稱,科孚島之所以成為希臘少數未被奧斯曼征服的地區之一,歸功於威尼斯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多次嚐試占領科孚島,首次是在1431年,當時奧斯曼軍隊在阿裏·貝伊(ali bey)指揮下登陸。
奧斯曼人試圖攻占城市堡壘並掠奪周邊地區,但被擊退。
1537年的科孚圍攻是奧斯曼帝國首次大規模圍攻。
圍攻始於1537年8月29日,名奧斯曼士兵登陸並掠奪島嶼,並俘獲人作為奴隸。
盡管鄉村遭到破壞,城市堡壘在長達十二天的圍攻中始終堅守,最終由於後勤不善和流行病導致奧斯曼軍隊損失慘重,未能成功占領該島。
三十四年後,在1571年8月,奧斯曼軍隊再次嚐試征服該島。
在奪取希臘大陸的帕爾加(parga)和穆爾托斯(mourtos)後,他們襲擊了帕克斯群島(paxi inds)。
隨後,他們在科孚島的東南海岸登陸,並在從島嶼南端的萊夫基米(lefkimi)到東部中段的伊普索斯(ipsos)之間建立了大規模灘頭陣地。
這些地區再次遭到洗劫。然而,城市堡壘再次堅守,證明了科孚人與威尼斯人的堅定不移以及威尼斯的城堡建築工程技能。
位於西北海岸靠近帕萊奧卡斯特裏察(piokastritsa,意為“舊城堡”)的安傑洛卡斯特羅城堡也成功抵擋了攻擊。如今,該城堡已成為旅遊景點。
這些在島嶼東西兩側的失敗對奧斯曼帝國來說是決定性的,他們放棄了圍攻並撤離。
兩年後,他們再次重啟進攻。
在非洲進行一次勝利的戰役後,他們登陸科孚,給農村地區帶來了浩劫。
在威尼斯-科孚聯合軍隊的反擊下,奧斯曼軍隊被迫離開城市,乘船逃走。
科孚的第二次大圍攻發生在1716年,正值最後一次奧斯曼-威尼斯戰爭(1714–1718)。
在1715年征服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後,奧斯曼艦隊出現在與科孚相對的布特羅圖姆(buthrotum)。
7月8日,奧斯曼艦隊攜帶人從布特羅圖姆駛向科孚,並在伊普索斯建立了灘頭陣地。
同一天,威尼斯艦隊在科孚海峽遭遇奧斯曼艦隊,並在隨後的海戰中擊敗了他們。
7月19日,奧斯曼軍隊在攻占了幾個外緣堡壘後,抵達科孚城周邊的山丘並對其發起圍攻。
盡管經曆了多次攻擊和激烈戰鬥,奧斯曼人仍無法突破防線,被迫在22天後撤圍。
5000名威尼斯和外國雇傭軍,以及3000名科孚人,在施爾本伯爵(count von der schulenburg)的指揮下,再次獲得勝利。
這一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堅固的防禦工事,威尼斯的城堡工程技術再次在巨大的壓力下證明了其有效性。
奧斯曼帝國的撤退在歐洲廣泛慶祝,科孚被視為西方文明對抗奧斯曼潮流的堡壘。
然而,如今這一角色常常被忽視或不為人知,但在威尼斯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朱迪莎凱旋(juditha triumphans)》中得到了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