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宮。
那銜親端聖旨,宣讀晉封才人郭度儀為順妃之詔,其位分一躍而僅次皇後。
老奴躬於郭度儀身側,聞其言道,“皇上旨意中,言之望吾恪守不渝,勤勵而勉,怎像在指責本宮?”奴子落簪於桌前,便見郭度儀發髻鬆散,“娘娘您多慮了,這啊,是皇上勸誡娘娘您呢!深處內宮,必得事事謹慎,恪守成規才是!何況您如今還有常寧,其可是您心頭肉,您若有事,公主必要被牽連!您想想,是不是這理?”
凡是涉及其女朱迎歡,郭度儀對他人勸誡便深信不疑,“是!為了常寧,本宮儼要謹守自身!如今其為公主,卻終以非嫡而被牽製,本宮不能令她為難!再落人口舌!”
奴子深以為然,“皇上前昔方才賜了公主眾幕僚,今夜便封了娘娘順妃之位,想來是對陳妃一案對您等多有愧意,皇上對娘娘與公主,仍是十分上心。”
郭度儀聞言,多有幾番慰藉,才曉已是子夜,大內昏沉肅靜,梳洗罷,遂而安寢。
滁州府衙,唯見司士入內稟報,言之有人從西郊逃出,登門府衙喊冤。
“喊冤?其人有何冤情?”最硯窺視,“這,卑職不知,其人不願透露,隻說,要麵見殿下...”
“胡鬧!其人來路不明!豈是其言之欲圖麵見便能見的!若其人攜帶利器...”最硯言時,三王即攔,正抬目而探,“其人在哪?”
“吾等已將其送至後廂。”
且見下從前頭引路,正經過東房而繞後,涉足長廊之上,偶感風徐徐微涼,朱高燧邁步而行,其後跟隨眾多,便知三王所到之地,無不陣仗極大,一時擾了庭院清淨,亦擾了塵世閑情。
“小姐,您看!”此間陣陣花香四溢,令人一時流連忘返,彼時李沐和立於樹下,朝亦沁所指之向而望,神正與簷下且行且駐目之三王對上,那對視稍縱即逝,便見孟逸取下一株戴於李沐和鬢尾,那斜倚在耳畔之花襯得其氣色愈佳,那廊中一行仍在疾步,猶見經過時,最硯衝亦沁使了個眼色,似是在說抱歉,無心打擾其等清夢。
“怎麽走得這樣急?這是發生何事了?”醉心不禁疑慮,此等之舉,實難不令眾人遐想。“方才聞侍衛言,像是從西郊跑出來一個礦夫,言之要尋三王殿下要報冤的!”那府衙之婢回說。
“報冤?”
“報的什麽冤?”眾皆異奇,怎麽其等來此滁州不過兩月,這兒竟頻頻有人喊冤?
“從前滁州,可是富庶常樂之地,怎麽時隔幾載未來,竟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李沐和聞亦沁所歎,不由心有餘悸,更覺重擔在身。
隨行接連踏足後廂,正當其人登堂入室,那渾身落魄,形同乞丐之人便好似浮萍遇見稻草一般,朝三王猛地撲了過來,最硯隨即揮手而擋,其人便被三兩司士一氣抓住,且將其扣在堂中,觀朱高燧回身而坐於其首,俯視而道,“你是何人?”
其人窺三王目中鋒銳,暗暗而頷首,謂來,“吾...小民,小民乃是西郊煤礦之徒,三王殿下,您,您可定要為吾等做主啊!殿下!”
最硯探其口齒不清,言語亂述,且斥道,“你口口聲聲要殿下為你等做主!又所求何事?你又為何而冤?除了你,還有何人?”
其人麵色半黑,顯而是許久未進食,常徒奔襲,而至癱軟在地,“小民...”其聲有氣無力。
觀此狀而知大概,三王即抬手示意,下侍遂而將飯菜呈入堂,其人便如一頓狼吞虎咽起來,不多時,其人吃飽喝足,三王方吩咐賜座,遂觀對望,最硯問詢,“你究竟何人?快快報上姓名!”
其人神色恍惚,道,“小民,乃滁州濂縣人...”
眾人皆疑,“濂縣?”不止三王,在場皆來自京都,何會知哪是濂縣?
“是。”“濂縣屬滁州哪個方向?”
“這...小人大字不識幾個,實在對此些分不太清...”
朱高燧目沉,便見最硯知意問詢,“殿下,可要去尋個滁州當地知地形之人?”
遂而見其允,下侍躬身便要出門時,卻聞聲由外而入內來,“吾來罷。”那聲雖揚卻輕。
最硯先觀他等迎麵,遂而眾皆作揖道,“任君!”
其人見而附之,亦俯身而行禮,李沐和繼而將其扶起,謂,“老先生你,來自濂縣?”
“是,貴主莫非認識?”
唯見李沐和淺笑,遂而其等即落座,三王探其身旁,儼有孟逸作伴,神不由愈冷而移開,聞李沐和複道,“吾家外祖是濂縣人。”
“噢...實在是巧,實在是巧!”那老夫笑從中來,像是死裏逃生,此刻終有了一絲轉機,“那,令祖母,可是姓賈?”李沐和繼而點頭,其便侃侃而談,“那便是了!咱濂縣之人,淺有賈與賀兩姓。”
“那你怎知,其是姓賈,而非姓賀?”最硯不禁疑眾人所疑,卻見老夫泰然回說,“因賈為貴姓,而姓賀的,皆是如吾等貧苦之人。”
李沐和自知其中理,卻猶有餘憾,身處凡世,連做官儼有品級之分,何況平常百姓。
“如你方才所說,你來自濂縣,那你又為何,會身處西郊礦地?”孟逸問詢。
聞言,亦沁回之,“濂縣屬滁州西北,故而僻臨西郊。”
“是,故而小民久在西郊煤礦為其賣力謀生,時逢近年來市場蕭條,礦主便屢屢拖欠工錢,吾幾次三番上門討要,其等皆以未有而將吾搪塞,吾等實在無法!敢知前昔複又一去,確被其人壯侍亂棍打出,吾心憤恨不平,不過與其有過口舌之爭,吾等便將追殺於吾,並將吾妻兒擄走,揚言要置吾於死地!吾不得已,方才拚了命逃出西郊!”
聞此番,眾皆斐然,“小民聽聞三王殿下來滁州,定是要為民除害的,您定不能讓其等惡人在世橫行霸道!”隨之那老夫砰的跪地,連聲哀求,“小民懇求三王殿下!您定要為吾等做主!為吾等討回公道啊!那西郊礦地吃人!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不止於吾,遙不知仍有多少百姓深陷其中啊!”
“其等狂妄之徒,此天理何在?簡直可惡!”孟逸報忿,下侍欲圖扶那老夫起而未果,眾觀其痛哭流涕,心內感同三分。
“起來罷!此事,本王定會追查到底,予你等一個交代。”朱高燧道,正襟危坐,複觀其人對窺而明,便已大喜過望,複又倒地而磕,“拜謝三王!拜謝三王!”
遂而其上示意將那老夫帶下,為其安頓好住所,備好食膳。
“即刻去查,那西郊,與那礦地,何人在管!”
下侍聽命而去,三王先行而出,見其行至簷外,便停駐而候,且待李沐和一行出門時,轉身而觀,眾人疑他何探,便聞孟逸問詢,“三王殿下!有何貴幹?”
朱高燧極暗的神色透著一掛微亮,雙目正睽睽而視,此時的李沐和立而正望,唯聞其道,“今日多謝任君。”
眾皆頷首凝神,李沐和隱隱默首,以應其之言語,其卻複道,“你之傷,可好些了?”
李沐和未答時,忽聞孟逸回語,“三王殿下!無事,吾等便告退了。”
瞧其俯身作揖,朱高燧眉之輕挑,垂視道,“本王問任君話,孟禦史,也要幹預不成?”
“微臣不敢。”
“本王瞧孟禦史,不像是不敢。”二人神中爭鋒相對,直與四目巋然,彼時暖風虛寒。
李沐和移了半步,側目已觀朱高燧,回道,“吾已無礙。”
良久,其人轉身之際,觀朱高燧而回之,“那便好。”身影漸去,其言漸消。
正值盛午,枝繁葉茂。
其人坐於溪水之畔,吹奏長簫,不時贏得府侍喝彩,朱迎歡遙望其人神色,不由說道,“公子有此技藝,為何又時常自謙?”
其落簫於案,遜色道,“溫恭謙節著,仁惠德風揚,微臣常以為如此,便可以立世。”
其言一出,冥冥卻令人感覺如此熟悉。
‘常自省而能自謙,自謙而能自善,自善而能自持,乃臣立世之法。’
秋闈論。
朱迎歡忽而緩神,確見陳喻孝猶思,“公主殿下...可是不喜微臣如此?”
其頓言,“非然!”複道,“隻是想起一位與此相似之人來。”
“相似之人...”陳喻孝惘然不知,朱迎歡與之對視,緩言,“公子,可聽說過秋闈論?”
“自然!微臣對其中策論,猶有見識哉!”朱迎歡並未好奇其之為何如此回,倒是對其言之猶有見識頗有興趣,觀淳兒在旁隱隱發笑,問來,“噢?陳公子何等見識?”
“像是,誌趣相投?”陳喻孝遂而回避道,“不,像是天下誌趣非權勢而己心者皆有所同,故而所感,臣在秋闈論中看見的,確是如此。”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原來如此。竟是如此。
非權勢而己心。亦有所同否?那擁權便是求己心否?朱迎歡恍有頓悟,又不時糊塗,卻異奇怎就思之於此。
“故而公子精通技藝而不顯,儼是所為己心罷。”
“吾之立世之法,能得殿下感同,猶是幸事矣。”
朱迎歡搖搖頭,旁觀歎道。“此些且不難,隻是從前吾竟並未知罷了。”
陳喻孝複之,“殿下能以己心容人之己心,怎不算感同呢?”遂而便皆是相視而笑,相似而笑。
陽普照萬物,庭院空落落,音律複又婉轉時,景在而風不獨。
那銜親端聖旨,宣讀晉封才人郭度儀為順妃之詔,其位分一躍而僅次皇後。
老奴躬於郭度儀身側,聞其言道,“皇上旨意中,言之望吾恪守不渝,勤勵而勉,怎像在指責本宮?”奴子落簪於桌前,便見郭度儀發髻鬆散,“娘娘您多慮了,這啊,是皇上勸誡娘娘您呢!深處內宮,必得事事謹慎,恪守成規才是!何況您如今還有常寧,其可是您心頭肉,您若有事,公主必要被牽連!您想想,是不是這理?”
凡是涉及其女朱迎歡,郭度儀對他人勸誡便深信不疑,“是!為了常寧,本宮儼要謹守自身!如今其為公主,卻終以非嫡而被牽製,本宮不能令她為難!再落人口舌!”
奴子深以為然,“皇上前昔方才賜了公主眾幕僚,今夜便封了娘娘順妃之位,想來是對陳妃一案對您等多有愧意,皇上對娘娘與公主,仍是十分上心。”
郭度儀聞言,多有幾番慰藉,才曉已是子夜,大內昏沉肅靜,梳洗罷,遂而安寢。
滁州府衙,唯見司士入內稟報,言之有人從西郊逃出,登門府衙喊冤。
“喊冤?其人有何冤情?”最硯窺視,“這,卑職不知,其人不願透露,隻說,要麵見殿下...”
“胡鬧!其人來路不明!豈是其言之欲圖麵見便能見的!若其人攜帶利器...”最硯言時,三王即攔,正抬目而探,“其人在哪?”
“吾等已將其送至後廂。”
且見下從前頭引路,正經過東房而繞後,涉足長廊之上,偶感風徐徐微涼,朱高燧邁步而行,其後跟隨眾多,便知三王所到之地,無不陣仗極大,一時擾了庭院清淨,亦擾了塵世閑情。
“小姐,您看!”此間陣陣花香四溢,令人一時流連忘返,彼時李沐和立於樹下,朝亦沁所指之向而望,神正與簷下且行且駐目之三王對上,那對視稍縱即逝,便見孟逸取下一株戴於李沐和鬢尾,那斜倚在耳畔之花襯得其氣色愈佳,那廊中一行仍在疾步,猶見經過時,最硯衝亦沁使了個眼色,似是在說抱歉,無心打擾其等清夢。
“怎麽走得這樣急?這是發生何事了?”醉心不禁疑慮,此等之舉,實難不令眾人遐想。“方才聞侍衛言,像是從西郊跑出來一個礦夫,言之要尋三王殿下要報冤的!”那府衙之婢回說。
“報冤?”
“報的什麽冤?”眾皆異奇,怎麽其等來此滁州不過兩月,這兒竟頻頻有人喊冤?
“從前滁州,可是富庶常樂之地,怎麽時隔幾載未來,竟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李沐和聞亦沁所歎,不由心有餘悸,更覺重擔在身。
隨行接連踏足後廂,正當其人登堂入室,那渾身落魄,形同乞丐之人便好似浮萍遇見稻草一般,朝三王猛地撲了過來,最硯隨即揮手而擋,其人便被三兩司士一氣抓住,且將其扣在堂中,觀朱高燧回身而坐於其首,俯視而道,“你是何人?”
其人窺三王目中鋒銳,暗暗而頷首,謂來,“吾...小民,小民乃是西郊煤礦之徒,三王殿下,您,您可定要為吾等做主啊!殿下!”
最硯探其口齒不清,言語亂述,且斥道,“你口口聲聲要殿下為你等做主!又所求何事?你又為何而冤?除了你,還有何人?”
其人麵色半黑,顯而是許久未進食,常徒奔襲,而至癱軟在地,“小民...”其聲有氣無力。
觀此狀而知大概,三王即抬手示意,下侍遂而將飯菜呈入堂,其人便如一頓狼吞虎咽起來,不多時,其人吃飽喝足,三王方吩咐賜座,遂觀對望,最硯問詢,“你究竟何人?快快報上姓名!”
其人神色恍惚,道,“小民,乃滁州濂縣人...”
眾人皆疑,“濂縣?”不止三王,在場皆來自京都,何會知哪是濂縣?
“是。”“濂縣屬滁州哪個方向?”
“這...小人大字不識幾個,實在對此些分不太清...”
朱高燧目沉,便見最硯知意問詢,“殿下,可要去尋個滁州當地知地形之人?”
遂而見其允,下侍躬身便要出門時,卻聞聲由外而入內來,“吾來罷。”那聲雖揚卻輕。
最硯先觀他等迎麵,遂而眾皆作揖道,“任君!”
其人見而附之,亦俯身而行禮,李沐和繼而將其扶起,謂,“老先生你,來自濂縣?”
“是,貴主莫非認識?”
唯見李沐和淺笑,遂而其等即落座,三王探其身旁,儼有孟逸作伴,神不由愈冷而移開,聞李沐和複道,“吾家外祖是濂縣人。”
“噢...實在是巧,實在是巧!”那老夫笑從中來,像是死裏逃生,此刻終有了一絲轉機,“那,令祖母,可是姓賈?”李沐和繼而點頭,其便侃侃而談,“那便是了!咱濂縣之人,淺有賈與賀兩姓。”
“那你怎知,其是姓賈,而非姓賀?”最硯不禁疑眾人所疑,卻見老夫泰然回說,“因賈為貴姓,而姓賀的,皆是如吾等貧苦之人。”
李沐和自知其中理,卻猶有餘憾,身處凡世,連做官儼有品級之分,何況平常百姓。
“如你方才所說,你來自濂縣,那你又為何,會身處西郊礦地?”孟逸問詢。
聞言,亦沁回之,“濂縣屬滁州西北,故而僻臨西郊。”
“是,故而小民久在西郊煤礦為其賣力謀生,時逢近年來市場蕭條,礦主便屢屢拖欠工錢,吾幾次三番上門討要,其等皆以未有而將吾搪塞,吾等實在無法!敢知前昔複又一去,確被其人壯侍亂棍打出,吾心憤恨不平,不過與其有過口舌之爭,吾等便將追殺於吾,並將吾妻兒擄走,揚言要置吾於死地!吾不得已,方才拚了命逃出西郊!”
聞此番,眾皆斐然,“小民聽聞三王殿下來滁州,定是要為民除害的,您定不能讓其等惡人在世橫行霸道!”隨之那老夫砰的跪地,連聲哀求,“小民懇求三王殿下!您定要為吾等做主!為吾等討回公道啊!那西郊礦地吃人!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不止於吾,遙不知仍有多少百姓深陷其中啊!”
“其等狂妄之徒,此天理何在?簡直可惡!”孟逸報忿,下侍欲圖扶那老夫起而未果,眾觀其痛哭流涕,心內感同三分。
“起來罷!此事,本王定會追查到底,予你等一個交代。”朱高燧道,正襟危坐,複觀其人對窺而明,便已大喜過望,複又倒地而磕,“拜謝三王!拜謝三王!”
遂而其上示意將那老夫帶下,為其安頓好住所,備好食膳。
“即刻去查,那西郊,與那礦地,何人在管!”
下侍聽命而去,三王先行而出,見其行至簷外,便停駐而候,且待李沐和一行出門時,轉身而觀,眾人疑他何探,便聞孟逸問詢,“三王殿下!有何貴幹?”
朱高燧極暗的神色透著一掛微亮,雙目正睽睽而視,此時的李沐和立而正望,唯聞其道,“今日多謝任君。”
眾皆頷首凝神,李沐和隱隱默首,以應其之言語,其卻複道,“你之傷,可好些了?”
李沐和未答時,忽聞孟逸回語,“三王殿下!無事,吾等便告退了。”
瞧其俯身作揖,朱高燧眉之輕挑,垂視道,“本王問任君話,孟禦史,也要幹預不成?”
“微臣不敢。”
“本王瞧孟禦史,不像是不敢。”二人神中爭鋒相對,直與四目巋然,彼時暖風虛寒。
李沐和移了半步,側目已觀朱高燧,回道,“吾已無礙。”
良久,其人轉身之際,觀朱高燧而回之,“那便好。”身影漸去,其言漸消。
正值盛午,枝繁葉茂。
其人坐於溪水之畔,吹奏長簫,不時贏得府侍喝彩,朱迎歡遙望其人神色,不由說道,“公子有此技藝,為何又時常自謙?”
其落簫於案,遜色道,“溫恭謙節著,仁惠德風揚,微臣常以為如此,便可以立世。”
其言一出,冥冥卻令人感覺如此熟悉。
‘常自省而能自謙,自謙而能自善,自善而能自持,乃臣立世之法。’
秋闈論。
朱迎歡忽而緩神,確見陳喻孝猶思,“公主殿下...可是不喜微臣如此?”
其頓言,“非然!”複道,“隻是想起一位與此相似之人來。”
“相似之人...”陳喻孝惘然不知,朱迎歡與之對視,緩言,“公子,可聽說過秋闈論?”
“自然!微臣對其中策論,猶有見識哉!”朱迎歡並未好奇其之為何如此回,倒是對其言之猶有見識頗有興趣,觀淳兒在旁隱隱發笑,問來,“噢?陳公子何等見識?”
“像是,誌趣相投?”陳喻孝遂而回避道,“不,像是天下誌趣非權勢而己心者皆有所同,故而所感,臣在秋闈論中看見的,確是如此。”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原來如此。竟是如此。
非權勢而己心。亦有所同否?那擁權便是求己心否?朱迎歡恍有頓悟,又不時糊塗,卻異奇怎就思之於此。
“故而公子精通技藝而不顯,儼是所為己心罷。”
“吾之立世之法,能得殿下感同,猶是幸事矣。”
朱迎歡搖搖頭,旁觀歎道。“此些且不難,隻是從前吾竟並未知罷了。”
陳喻孝複之,“殿下能以己心容人之己心,怎不算感同呢?”遂而便皆是相視而笑,相似而笑。
陽普照萬物,庭院空落落,音律複又婉轉時,景在而風不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