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說到此,話鋒一轉,又道:“至此,我終於明白,金兀術大軍匆匆殺來卻為何又匆匆折返,原來是金國境內金國皇帝駕崩了。
我潛入敵營,先前是想一旦金人真的是叩關興難,那我便立即瞅準機會刺殺大軍主帥,此刻大軍折回,金國內部出大事,那我再刺殺大軍主帥,勢必會引起邊境刀兵之災,我也就匆匆離去了。
想不到在營中見到的那教書先生模樣的人,便是金國皇帝派來的秘使,早知如此,當初真應當遲走一步,把這一老一少給救了,哎……。”
楊雲聽到這裏就是個傻子也已經有十二分明白,金國皇帝駕崩之事看來真是千真萬確,不容再有任何質疑。
一絲警覺猛然閃過楊雲內心,這位開基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駕崩,反正從前世的曆史書上看,金兀術是沒有當過金國的皇帝的,那金國第二位皇帝是誰?
警覺閃過內心,一絲不祥的預感也襲上心頭,恐怕從這位金國開國皇帝駕崩開始,天下真的要變天了,靖康之難不遠了!!!
不過好在聽剛才劉琦所說,吳先生和小金熙沒事兒,那心中的一塊石頭也終於落地了。想不到那一群殺人不眨眼的黑衣人竟然是聽命於金兀術,劫吳先生原來是要他當軍師,這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思緒紛飛,楊雲忽地又想到一個問題仍是困惑不解,隻見他雙眉一軒,又若有所思地道:“劉兄前來接應金國秘使,怎麽,劉兄隻知道有金國秘使前來,但並不知道金國秘使是何人,長的什麽樣一無所知,這才與金國秘使擦肩而過……?”
“楊兄有所不知,實不相瞞,金國秘使出使大宋之事,此事極為秘密,金國皇帝在呈與我朝皇上的書信中也是語焉不詳。
金國皇帝信中坦誠金國內部上下分歧較大,滅遼之戰後,有不少人士極度不願再與大宋遵守海上之盟之約。
皇帝雖然能派出秘使出使大宋商談歸還幽雲十六州,但並不敢保證派出的秘使中途不會遭反對派人士暗殺。
為此金國皇帝使用了見物不見人的方法,也就是說此次金國皇帝擔憂秘使入宋會遭人暗殺,於是分別派出了不止一位秘使。
這幾人每人都攜帶了一樣寶物覲見我朝皇上,旦凡身上有金國皇帝信中描述的那幾樣寶物的人都是金國皇帝秘使。
剛才我見楊兄一拋手中的寶劍,對麵那位姑娘接住寶劍後,隻隨意一揮便能將我朝用最上等精鋼打造的雲龍戟刀切黃瓜般削斷。
世上削金斷玉之寶劍多有,但能達到如此快速鋒利者怕也是寥寥無幾。
我在暗處又細觀了這寶劍,瞧得這寶劍雖然也普普通通,但劍身上卻是有著奇怪的紋理,劍柄處有九株奇怪的向日葵花,這正是我朝禁宮中百年前無故消失的天葵劍。”
楊雲悚然一驚:“天葵寶劍……?”
“不錯,楊兄有所不知,宮中秘聞,我朝太祖皇帝年輕未發跡時,龍困淺灘,四處流浪奔波,曾夜宿於襄陽城外一座破廟裏遇一和尚,和尚有相麵之術,見太祖雖然落魄潦倒,但氣宇非凡有偉器之象,料定它日非是池中之物,便贈送了一把用天外隕石打造的玄鐵寶劍與太祖,號天葵。
此後,太祖便憑著此把寶劍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直到後來做了皇帝。我大宋大內鎮宮至寶,這把天外隕石玄鐵打造葵花寶劍可謂首推第一,猶如傳國玉璽。太祖秘言,葵花寶劍關乎大宋氣運。
太祖年五十而崩,太宗繼位時寶劍仍在禁宮中。高粱河之戰,太宗皇帝曾禦駕親征契丹遼人,無奈中了遼人三麵受敵之計,大宋大軍一敗塗地。
此一戰傷亡慘重,連太宗皇帝身邊護衛都全部都身亡,皇帝身中遼人毒箭,太宗皇帝差一點點就被遼人俘虜,但最後虎口脫險,安全而歸。
宮中秘史記載,太宗皇帝能安然而歸,全倚賴當年手中的天葵寶劍。
當年大軍陷入遼軍四麵包圍之中大敗,遼人誓要活捉太宗皇帝,皇帝的戰馬也被遼人射刺蝟般射殺。
大勢已去,太宗皇帝不得不換下主帥戰袍,喬裝成一名百夫長逃出包圍圈。當時遼國皇帝曾曉諭全軍上下,有能活捉漢人皇帝者,封十萬戶侯,賞黃金萬兩,一時間遼人將帥士兵全都不惜拚命追殺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喬裝成百夫長於亂軍之中東奔西逃,遼軍鐵騎四麵圍堵,太宗手持天葵劍,依賴於天葵神劍,曾斬殺數百近身者,一時間可謂震懾群雄,令遼軍上下方知近身搏擊者,漢人全非孱弱之輩,也有神勇之人銳不可當。
後來太宗皇帝硬是憑著這把天葵劍衝出重重包圍,一路上無戰馬,太宗皇帝不得已隻好扮著一逃跑受傷的小卒駕一輛驢車而逃。
這一路上過關卡,遇不少遼軍將領士兵盤查,太宗皇帝都憑著這把天葵寶劍過關斬將,最後安然而歸。
高粱河一戰後不久,有一日,皇宮裏突然起大火,至此天葵寶劍便無緣無故在皇宮中消失了,從此下落不明。
這一場大火,宮中什麽東西都沒有丟失,唯獨這把鎮宮至寶天葵神劍無故消失。有人說,高粱河之戰時,當時太宗皇帝身陷遼人包圍之中,一時下落不明。
軍中以石守信為首的眾多大將皆認為太宗皇帝極有可能在亂軍之中駕崩殉國,國不可一日無君,群龍不能一日無首,此時又是大軍遭敗動蕩不安之際,情勢岌岌可危,若要天下大定,不可不行非常之事。
於是軍中原是跟隨當年太祖皇帝南征北戰的幾位大將便倡議擁立太祖之子德昭為新皇帝,位登大寶。
然而擁立的儀式剛剛過半,還未來得及昭告天下,曉諭文武群臣,後方卻突然傳來太宗皇帝並未殉國。
皇帝乃真龍天子,身有龍氣護身,亂軍之中,皇帝獨駕驢車以一己之力過關斬將,馳騁至涿州,現已返回大軍之中,太宗皇帝現已昭告天下,朝中文臣武將朝廷內宮上下群臣嬪妃現無一不知皇帝依然龍體安康。
老皇帝並未殉國,擁立新皇登基也就隻能就此打住。
我潛入敵營,先前是想一旦金人真的是叩關興難,那我便立即瞅準機會刺殺大軍主帥,此刻大軍折回,金國內部出大事,那我再刺殺大軍主帥,勢必會引起邊境刀兵之災,我也就匆匆離去了。
想不到在營中見到的那教書先生模樣的人,便是金國皇帝派來的秘使,早知如此,當初真應當遲走一步,把這一老一少給救了,哎……。”
楊雲聽到這裏就是個傻子也已經有十二分明白,金國皇帝駕崩之事看來真是千真萬確,不容再有任何質疑。
一絲警覺猛然閃過楊雲內心,這位開基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駕崩,反正從前世的曆史書上看,金兀術是沒有當過金國的皇帝的,那金國第二位皇帝是誰?
警覺閃過內心,一絲不祥的預感也襲上心頭,恐怕從這位金國開國皇帝駕崩開始,天下真的要變天了,靖康之難不遠了!!!
不過好在聽剛才劉琦所說,吳先生和小金熙沒事兒,那心中的一塊石頭也終於落地了。想不到那一群殺人不眨眼的黑衣人竟然是聽命於金兀術,劫吳先生原來是要他當軍師,這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思緒紛飛,楊雲忽地又想到一個問題仍是困惑不解,隻見他雙眉一軒,又若有所思地道:“劉兄前來接應金國秘使,怎麽,劉兄隻知道有金國秘使前來,但並不知道金國秘使是何人,長的什麽樣一無所知,這才與金國秘使擦肩而過……?”
“楊兄有所不知,實不相瞞,金國秘使出使大宋之事,此事極為秘密,金國皇帝在呈與我朝皇上的書信中也是語焉不詳。
金國皇帝信中坦誠金國內部上下分歧較大,滅遼之戰後,有不少人士極度不願再與大宋遵守海上之盟之約。
皇帝雖然能派出秘使出使大宋商談歸還幽雲十六州,但並不敢保證派出的秘使中途不會遭反對派人士暗殺。
為此金國皇帝使用了見物不見人的方法,也就是說此次金國皇帝擔憂秘使入宋會遭人暗殺,於是分別派出了不止一位秘使。
這幾人每人都攜帶了一樣寶物覲見我朝皇上,旦凡身上有金國皇帝信中描述的那幾樣寶物的人都是金國皇帝秘使。
剛才我見楊兄一拋手中的寶劍,對麵那位姑娘接住寶劍後,隻隨意一揮便能將我朝用最上等精鋼打造的雲龍戟刀切黃瓜般削斷。
世上削金斷玉之寶劍多有,但能達到如此快速鋒利者怕也是寥寥無幾。
我在暗處又細觀了這寶劍,瞧得這寶劍雖然也普普通通,但劍身上卻是有著奇怪的紋理,劍柄處有九株奇怪的向日葵花,這正是我朝禁宮中百年前無故消失的天葵劍。”
楊雲悚然一驚:“天葵寶劍……?”
“不錯,楊兄有所不知,宮中秘聞,我朝太祖皇帝年輕未發跡時,龍困淺灘,四處流浪奔波,曾夜宿於襄陽城外一座破廟裏遇一和尚,和尚有相麵之術,見太祖雖然落魄潦倒,但氣宇非凡有偉器之象,料定它日非是池中之物,便贈送了一把用天外隕石打造的玄鐵寶劍與太祖,號天葵。
此後,太祖便憑著此把寶劍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直到後來做了皇帝。我大宋大內鎮宮至寶,這把天外隕石玄鐵打造葵花寶劍可謂首推第一,猶如傳國玉璽。太祖秘言,葵花寶劍關乎大宋氣運。
太祖年五十而崩,太宗繼位時寶劍仍在禁宮中。高粱河之戰,太宗皇帝曾禦駕親征契丹遼人,無奈中了遼人三麵受敵之計,大宋大軍一敗塗地。
此一戰傷亡慘重,連太宗皇帝身邊護衛都全部都身亡,皇帝身中遼人毒箭,太宗皇帝差一點點就被遼人俘虜,但最後虎口脫險,安全而歸。
宮中秘史記載,太宗皇帝能安然而歸,全倚賴當年手中的天葵寶劍。
當年大軍陷入遼軍四麵包圍之中大敗,遼人誓要活捉太宗皇帝,皇帝的戰馬也被遼人射刺蝟般射殺。
大勢已去,太宗皇帝不得不換下主帥戰袍,喬裝成一名百夫長逃出包圍圈。當時遼國皇帝曾曉諭全軍上下,有能活捉漢人皇帝者,封十萬戶侯,賞黃金萬兩,一時間遼人將帥士兵全都不惜拚命追殺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喬裝成百夫長於亂軍之中東奔西逃,遼軍鐵騎四麵圍堵,太宗手持天葵劍,依賴於天葵神劍,曾斬殺數百近身者,一時間可謂震懾群雄,令遼軍上下方知近身搏擊者,漢人全非孱弱之輩,也有神勇之人銳不可當。
後來太宗皇帝硬是憑著這把天葵劍衝出重重包圍,一路上無戰馬,太宗皇帝不得已隻好扮著一逃跑受傷的小卒駕一輛驢車而逃。
這一路上過關卡,遇不少遼軍將領士兵盤查,太宗皇帝都憑著這把天葵寶劍過關斬將,最後安然而歸。
高粱河一戰後不久,有一日,皇宮裏突然起大火,至此天葵寶劍便無緣無故在皇宮中消失了,從此下落不明。
這一場大火,宮中什麽東西都沒有丟失,唯獨這把鎮宮至寶天葵神劍無故消失。有人說,高粱河之戰時,當時太宗皇帝身陷遼人包圍之中,一時下落不明。
軍中以石守信為首的眾多大將皆認為太宗皇帝極有可能在亂軍之中駕崩殉國,國不可一日無君,群龍不能一日無首,此時又是大軍遭敗動蕩不安之際,情勢岌岌可危,若要天下大定,不可不行非常之事。
於是軍中原是跟隨當年太祖皇帝南征北戰的幾位大將便倡議擁立太祖之子德昭為新皇帝,位登大寶。
然而擁立的儀式剛剛過半,還未來得及昭告天下,曉諭文武群臣,後方卻突然傳來太宗皇帝並未殉國。
皇帝乃真龍天子,身有龍氣護身,亂軍之中,皇帝獨駕驢車以一己之力過關斬將,馳騁至涿州,現已返回大軍之中,太宗皇帝現已昭告天下,朝中文臣武將朝廷內宮上下群臣嬪妃現無一不知皇帝依然龍體安康。
老皇帝並未殉國,擁立新皇登基也就隻能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