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了,罷了,箭在弦上,不豁出性命一拚,以皇帝性格,怕是對惲王仍一如既往地寵信。別無他法,唯有盡可能地數落惲王之不是。
“耿南仲,你好大的膽子,惲王豈是你一小小詹事輕易能評判的嗎?隋朝煬帝殘暴嗜殺,這才導致隋朝滅亡,惲王是這樣的人嗎?
惲王身為皇子,常懷進取之心,這有何不可,竟被你說的如此不堪!你腹中有何算計,別以為我童某不知!”
耿南仲一大通巧言善辯,將惲王比作前朝的隋煬帝楊廣,童貫性急躁,再也聽不進去,不待皇帝發話,已是不吐不快,搶先一步發怒反駁。
“童大人,莫要心慌,下官隻是就事論事,天下之事非一句兩句就能言的透徹。煬帝殘暴,不過是史官的主觀臆斷評論,然煬帝好高騖遠,好大喜功,這些可是有具體行事佐證,開運河,修兩宮,征高麗,這些都可作為一一對應的證據。
至於煬帝殘暴,煬帝可曾有過亂殺無辜,亂殺百姓與大臣?沒有吧。煬帝不過是殺了叛亂者,後人得了江山,便言煬帝殘暴,這是妄加抹黑之言。
天下事天下人評得,童大人說得,下官也說得。前人撰史,後人讀之,以求博古能通今。下官不過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天下興亡,以求皇上能夠更通盤治理天下。
惲王有進取心,是值得稱讚,但凡事過猶不及,惲王進取心過度,猶如隋人煬帝一樣動則要做曠世聖君,雄心過甚,再有童大人、王大人您這般大臣附和,此絕非是我大宋的幸事……!”
文人能言善辯,耿南仲能為太子詹事,原本就是早年在朝廷眾官員中以精通史記、通鑒而聞名,皇帝看其精通史,遂調其入東宮,目的是教太子讀史,將來好能治理好天下。
是以,耿南仲肚子裏墨水是不差的,信手拈來隨便一掐,便能講出一通自圓其說的道理與說法來。
童貫身為武臣,整日舞槍弄棒,雖也有些筆墨,但如何能辯得過專靠嘴巴營生的老司機來。這樣一說,童貫自覺自己辯不過這位太子詹事。
一旁的王黼忙搭腔道:“耿詹事,咱們就事論事,且莫凡事都要上綱上線到天下興亡的高度。惲王有幾分相似於隋人煬帝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言。
你身為東宮詹事,太子左膀右臂,凡事維護太子,這是為人臣者盡忠職守,本官也理解得很。
本官也曾奉皇上旨意,為惲王師,童大人亦奉皇上旨意,教過惲王一些刀槍棍棒之術,為師者,維護自己的學生,也無可厚非。
太子、惲王都為皇上骨肉,皇上缺一不可,惲王殿上行刺,無忤逆動機,那就是誤刺,誰若是硬是大費周章地在此事上大做文章,硬是想置惲王於重罪,將惲王奪職削爵,那才是別有用心,另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太子仁孝,惲王也仁孝,太子仁德體恤,惲王賢能精進,都是皇上的好兒子,兩位各有所長,皇上的江山,兩位都不能缺。至於將來誰登大寶,真龍天子自有天命所定,百官所期,皇上自己定奪,非我等可以幹涉!”
王黼講完這些,又不換氣地向著皇帝道:“臣請皇上三思,惲王實無忤逆,皇上勿要定其重罪!”
徽宗皇帝原本聽著耿南仲一說,這是有人第一次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惲王來看待以後的江山,他原本以為一個人有上進心有雄心,是好事兒……。
耿南仲這樣一說,上進過頭,會給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前人之事,後人不能不鑒,還別說,還真是那麽回事兒。
惲王,惲王,自己這個兒子有時候還真有點類似於隋朝煬帝的心性與行事作風。
可是隨著耿南仲講完,王黼反駁,王黼說的也是極有道理的,惲王無忤逆之心,隻不過是誤刺,要定其重罪,那也是不合理的。
以前惲王與太子之間較勁,再怎麽較,隻不過是私下暗中的,不擺在台麵上,現在這麽一鬧,等於是把事情堂而皇之地公開化,擺在台麵上了。
當然,不能定惲王重罪,但究竟將來讓誰繼承自己的皇帝之位,是有些仁弱的太子,還是能幹有拚勁的惲王,現在看來還不能過早下結論,還得需要進一步考察……。
既是這樣,不能定惲王重罪,那麽也不能隨便輕易就放惲王出獄,以免讓朝臣誤認為自己明顯偏袒於惲王,將來惲王登大寶之位,以免讓讓所有的朝臣都站隊到了惲王一邊,太子到時成了孤家無援的寡人。
得想個適當的辦法,既要放惲王出獄,又得讓朝中大臣不要誤以為,自己十分偏袒惲王,惲王將來大有可為。
徽宗皇帝有如此想法,聽完王黼奏完,自是不肯馬上表態。
童貫見天子不表態,一時急了,也是有樣學樣地學著王黼,將頭上的官帽鄭重地一摘放在殿地上,然後一挽左胳膊袖,露出左臂上的三處刀傷,錚錚地道:“皇上,臣也冒死一諫,臣宦人出身,皇上不鄙臣殘缺之身,蒙皇上厚愛垂青,得以知兵事,建功勳,光耀門楣,臣感激涕零!
臣擊夏國,滅胡虜,剿賊寇,平方臘,不敢奢言有戰功於朝廷。
臣以帶傷之軀,向皇上直諫,臣教過惲王刀槍棍棒之術,與惲王有交,臣厚顏,勉強算是惲王半個老師,知惲王心性,惲王絕不可能有心忤逆皇上,懇請皇上莫責罪惲王!
耿詹事胡言亂語,言惲王好比前朝隋時煬帝,臣以項上人頭擔保,純粹是肆意汙蔑!”
“耿南仲,你好大的膽子,惲王豈是你一小小詹事輕易能評判的嗎?隋朝煬帝殘暴嗜殺,這才導致隋朝滅亡,惲王是這樣的人嗎?
惲王身為皇子,常懷進取之心,這有何不可,竟被你說的如此不堪!你腹中有何算計,別以為我童某不知!”
耿南仲一大通巧言善辯,將惲王比作前朝的隋煬帝楊廣,童貫性急躁,再也聽不進去,不待皇帝發話,已是不吐不快,搶先一步發怒反駁。
“童大人,莫要心慌,下官隻是就事論事,天下之事非一句兩句就能言的透徹。煬帝殘暴,不過是史官的主觀臆斷評論,然煬帝好高騖遠,好大喜功,這些可是有具體行事佐證,開運河,修兩宮,征高麗,這些都可作為一一對應的證據。
至於煬帝殘暴,煬帝可曾有過亂殺無辜,亂殺百姓與大臣?沒有吧。煬帝不過是殺了叛亂者,後人得了江山,便言煬帝殘暴,這是妄加抹黑之言。
天下事天下人評得,童大人說得,下官也說得。前人撰史,後人讀之,以求博古能通今。下官不過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天下興亡,以求皇上能夠更通盤治理天下。
惲王有進取心,是值得稱讚,但凡事過猶不及,惲王進取心過度,猶如隋人煬帝一樣動則要做曠世聖君,雄心過甚,再有童大人、王大人您這般大臣附和,此絕非是我大宋的幸事……!”
文人能言善辯,耿南仲能為太子詹事,原本就是早年在朝廷眾官員中以精通史記、通鑒而聞名,皇帝看其精通史,遂調其入東宮,目的是教太子讀史,將來好能治理好天下。
是以,耿南仲肚子裏墨水是不差的,信手拈來隨便一掐,便能講出一通自圓其說的道理與說法來。
童貫身為武臣,整日舞槍弄棒,雖也有些筆墨,但如何能辯得過專靠嘴巴營生的老司機來。這樣一說,童貫自覺自己辯不過這位太子詹事。
一旁的王黼忙搭腔道:“耿詹事,咱們就事論事,且莫凡事都要上綱上線到天下興亡的高度。惲王有幾分相似於隋人煬帝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言。
你身為東宮詹事,太子左膀右臂,凡事維護太子,這是為人臣者盡忠職守,本官也理解得很。
本官也曾奉皇上旨意,為惲王師,童大人亦奉皇上旨意,教過惲王一些刀槍棍棒之術,為師者,維護自己的學生,也無可厚非。
太子、惲王都為皇上骨肉,皇上缺一不可,惲王殿上行刺,無忤逆動機,那就是誤刺,誰若是硬是大費周章地在此事上大做文章,硬是想置惲王於重罪,將惲王奪職削爵,那才是別有用心,另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太子仁孝,惲王也仁孝,太子仁德體恤,惲王賢能精進,都是皇上的好兒子,兩位各有所長,皇上的江山,兩位都不能缺。至於將來誰登大寶,真龍天子自有天命所定,百官所期,皇上自己定奪,非我等可以幹涉!”
王黼講完這些,又不換氣地向著皇帝道:“臣請皇上三思,惲王實無忤逆,皇上勿要定其重罪!”
徽宗皇帝原本聽著耿南仲一說,這是有人第一次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惲王來看待以後的江山,他原本以為一個人有上進心有雄心,是好事兒……。
耿南仲這樣一說,上進過頭,會給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前人之事,後人不能不鑒,還別說,還真是那麽回事兒。
惲王,惲王,自己這個兒子有時候還真有點類似於隋朝煬帝的心性與行事作風。
可是隨著耿南仲講完,王黼反駁,王黼說的也是極有道理的,惲王無忤逆之心,隻不過是誤刺,要定其重罪,那也是不合理的。
以前惲王與太子之間較勁,再怎麽較,隻不過是私下暗中的,不擺在台麵上,現在這麽一鬧,等於是把事情堂而皇之地公開化,擺在台麵上了。
當然,不能定惲王重罪,但究竟將來讓誰繼承自己的皇帝之位,是有些仁弱的太子,還是能幹有拚勁的惲王,現在看來還不能過早下結論,還得需要進一步考察……。
既是這樣,不能定惲王重罪,那麽也不能隨便輕易就放惲王出獄,以免讓朝臣誤認為自己明顯偏袒於惲王,將來惲王登大寶之位,以免讓讓所有的朝臣都站隊到了惲王一邊,太子到時成了孤家無援的寡人。
得想個適當的辦法,既要放惲王出獄,又得讓朝中大臣不要誤以為,自己十分偏袒惲王,惲王將來大有可為。
徽宗皇帝有如此想法,聽完王黼奏完,自是不肯馬上表態。
童貫見天子不表態,一時急了,也是有樣學樣地學著王黼,將頭上的官帽鄭重地一摘放在殿地上,然後一挽左胳膊袖,露出左臂上的三處刀傷,錚錚地道:“皇上,臣也冒死一諫,臣宦人出身,皇上不鄙臣殘缺之身,蒙皇上厚愛垂青,得以知兵事,建功勳,光耀門楣,臣感激涕零!
臣擊夏國,滅胡虜,剿賊寇,平方臘,不敢奢言有戰功於朝廷。
臣以帶傷之軀,向皇上直諫,臣教過惲王刀槍棍棒之術,與惲王有交,臣厚顏,勉強算是惲王半個老師,知惲王心性,惲王絕不可能有心忤逆皇上,懇請皇上莫責罪惲王!
耿詹事胡言亂語,言惲王好比前朝隋時煬帝,臣以項上人頭擔保,純粹是肆意汙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