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弟,你所訴的這兩件事,第一件,惲王重掌皇城司,誰人主職事,誰人搭班子,這在本朝向來如此。


    耿南仲那廝鼓動白時中那老賊向皇上進讒言,什麽任人唯己,致致使皇城司新舊班子對立、內鬥,以我童某對皇上的了解,皇上聽後生氣歸生氣,但皇上絕非是偏聽偏信的昏碌之君。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向來是皇上的用人原則,既已決定惲王再掌皇城司,那必定是任由惲王在組符合自己的心意的班底,至於新舊般底對立,內鬥,這完全是舊人貪戀權勢、薪酬,不願另挪他窩所致,責不再在惲王,對惲王造不成重大影響,頂多被皇上訓斥幾句!


    至於黃河會盟後,朝廷新增賦稅,這並不是惲王派係所提,相反,倒是太子的人馬上奏,這才有向百姓商販新增賦稅。


    至於引起人命,這更跟惲王無半分關係,相反,對太子一係人馬反而不利。那老賊告就讓他告去,各府衙按各職責辦事便是,到頭來,倒黴的是太子一係,對惲王以及我等並沒有什麽危害!


    是以,兄弟我實在不明白,這兩件事沒有什麽讓人過於擔憂的地方,蔡太師、王宰輔何以讓我童某帶兵進京?”


    “童兄,稍安勿躁,小弟我話還未講完!童兄有所不知,不知那信陽州府的長官乃是蔡太師的堂侄蔡紳!


    信陽州府的長官是蔡太師堂侄,這裏麵本沒有什麽文章,但白時中那老賊奸詐狡猾,在這裏大做了文章!


    那學子們將事情狀告到大理寺後,大理寺的長官見狀紙上所述牽涉到人命,知道非是小事,務必得嚴加辦理。


    但新增賦稅,乃近日來朝廷上的舉朝大事,關係到朝廷收複幽雲諸州,事關國家大局,信陽州府的長官又是蔡太師的堂侄,大理寺長官認為事大,不敢隨意處置,於是便將事情上報到蔡太師、王宰輔那裏。


    蔡太師與王宰輔聽聞此事後,二人一商議,均認為此事不可冒然處置。


    若是立刻斷明了此事罪在信陽地方長官,那長官卻分明是為了征收朝廷新加賦稅,定了這長官的罪,則各地方長官以此為鑒,地方上收稅稍有困難,便畏罪擔責,不敢有所作為,如此以來,新加稅賦何時能征收完畢。


    但一點不聞不問不罰,對告狀的學子們又沒法交待,要寒了諸多學子們的心。蔡太師與王宰輔一番商議後,便令大理寺長官將此事暫且擱置一邊,向學子們告知,此事重大,需朝廷查明後,再行定奪,各學子不得就此事再有任何動作,待朝廷查明之後,朝廷自會處置。


    大理寺將此事告知諸學子們後,哪知這些學子們並不領情,體察不到朝廷的良苦用心,有些激進的學子們認為朝廷所謂的待查明後再自會處置,這分明是托辭,朝廷並沒有治罪信陽地方長官,為信陽百姓和學子們伸張正義的打算!


    朝廷這是袒護草菅人命的惡官,置百姓與學子於不顧,眾學子不甘心,一眾人聯袂來到大理寺衙門前,高舉血書,痛斥朝廷包庇人犯,違亂天理,置百姓與讀書人於死活中不顧,阻礙大理寺日常辦公!


    這些鬧事的都是國子監的學子,大理寺的衙役捕快們打也不敢打罵也不敢罵,長官隻好將此事稟報於皇城司。


    皇城司督察汴京城內外,上至達官顯貴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任爾是皇親國戚,皇城司均有先羈拿拘捕再奏之權,見這些學子鬧事,無論如何規勸都無濟於事,皇城司隻好將幾個帶頭的一一羈拿拘捕,將餘下的強行解散。


    此事本就就此打住,誰知這些國子監的學子們卻更加狗膽包天起來,這些人定然是被人利用了,完全不顧國家律法威嚴大義,在此事後的第三日黎明之際,趁朝廷大朝會之前,這些學子們竟然聯絡了更多的學子們於深更半夜就烏泱泱的一大片堵在了宣德門前。


    宣德門是所有朝臣開大朝會時,先來此門下等候進殿的地方,這些學子們烏泱泱的聚集在此處,手舉血書,向所有開大朝會的大臣們痛訴,皇城司胡亂抓人,大理寺置國法於不顧,包庇惡官。


    如此以來,滿朝盡知信陽州府長官為了征收賦稅,竟將百姓押入大牢折磨,多達七百多人,這七百多人背後便是七百多個家庭,將會造成多人少人對官府的不滿。


    更甚者,讀書人來京上訪,州府長官竟敢派人於路途中攔截,致使好端端的讀書人命喪黃泉,簡直無法無天。


    大朝會本來是百官齊聚,主題就現下征收賦稅進展幾何,以及接下來將如何加快進行討論,因國子監這一檔子事,朝會立刻變成了相互討伐揭短的批判會。


    起初的爭論,原本僅限於事情的本身,有人認為信陽州府長官為征收賦稅,行如此雷霆手段,方法方式雖然欠妥,但出發點依然是好的,為了朝廷大局著想,其行可以原諒。


    有這樣認定,便有另外彼樣的認定,朝廷新加賦稅,加重百姓負擔,本就使百姓生計更添新愁,州府長官不體恤百姓生計多艱,不多疏導百姓,反而動則刑罰加身,戕害百姓,還洋洋不自省,百姓稍有反抗,便變本加厲,視人命如草芥,隨意屠殺之。


    此種行徑也可原諒,那豈不是鼓勵為官者,每遇棘手難辦的政事,便大開殺戒,視人命如草芥,大行暴政之事,如此以來,造成民怨四起,百姓到時揭竿而起,我大宋江善能傳至幾年?此種官員不速速定罪,以儆效尤,還留其性命做何?


    此言一出,又有人立刻反駁,一家之人,尚且眾口難調,更何況一州一縣,人口數萬乃至幾十萬,人人各有心思,不謀其事,不知其事艱難,征收賦稅,本就是從百姓口中騰出一口糧,不是人人都願意,總有刁民不服王化,愛與官府對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偷天換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夢恍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夢恍惚並收藏穿越之偷天換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