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這位作家很難躋身史上最偉大作家的行列,但在科幻小說界,他卻享有“科幻小說之父”的榮譽。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內,從小就受到了他的巨大影響。  1


    時間回到190年前(1828年)的2月8日。


    在法國城市南特的費多島,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皮埃爾·凡爾納,迎來了自己兒子的誕生。


    他給兒子起名為儒勒·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


    南特是法國的重要港口城市(玩過《大航海時代》係列的都知道),而凡爾納的母親阿洛特來自一個航海世家,她的很多親戚不是船長,就是航海家。


    《大航海時代ol》中的地圖,左下角即為南特


    在幼年時,父親把凡爾納送到一個叫桑班夫人的寡婦所辦的學堂裏學習。桑班夫人的丈夫是一名船長,在一次航海中再也沒有回來。桑班夫人總是對她的學生說,她的丈夫在海上漂流,終有一天會回來的(這個想法一直影響著凡爾納的作品,比如《神秘島》)。


    這樣的成長環境,無疑對童年的凡爾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很多男孩子年少時的夢想一樣,凡爾納渴望冒險,渴望遠航,渴望探尋一切未知的事物。


    不過,在港口生活的凡爾納,相比那些生活在內陸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讓他做出了其他男孩子不敢做的事:


    在他11歲那年,小凡爾納背著家人,居然溜上了一艘開往印度的大船,因為他想給他的表妹找到一條印度群島的珊瑚項鏈,順帶環遊世界。這個理想很快被凡爾納的父親“扼殺”——這位機智的律師在下一個港口追上了這艘船,把凡爾納從船上給抓了下來。


    當年南特港的風光


    這個說法出現在凡爾納的第一部傳記中,被認為有誇大的成分。但如果屬實,凡爾納迷們或許應該感謝那位律師父親,因為如果他沒有帶回他的兒子,這個世界上可能會多一個出色的水手甚至船長,但也很可能就少了一批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


    被抓回來的凡爾納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他隻能流著淚保證,今後隻會躺在床上做“幻想中的旅行”。事實上,他之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弟弟保羅一起,“駕駛”著一艘經常漏水的小艇,在家附近的盧瓦爾河上“探險”。


    凡爾納還有一件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父親度假別墅附近的一家機器工廠,看那些機器是怎樣運轉的,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種種跡象表明,凡爾納將沿著這條軌跡,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科幻作家,不是嗎?


    並不是。  2


    1847年,19歲的凡爾納高中畢業後,來到了大都會——巴黎。


    到了彌漫著浪漫和文學氣息的法國首都,凡爾納是不是準備投身於文學創作中去呢?不是的,他是帶著父親的殷殷期望,來此攻讀法律學位,將來要成為一名律師的。


    但是,巴黎的文學氣息畢竟還是感染了充滿想象力和詩情畫意的凡爾納,所以他表麵上是在應付父親的學業要求,實際上已經立誌要改行成為一名——科幻作家?還是不對,他想成為一名劇作家。


    在巴黎,凡爾納遭遇了一場邂逅。


    有一次,凡爾納從巴黎的一場晚會早退,下樓時他突發奇想地沿著樓梯扶手滑了下去,不料正好撞到一位胖胖的男子身上。凡爾納立刻道歉,由於感到很尷尬,便隨口問了一句:“您吃飯了嗎?”


    那名男子說:“我剛吃過南特炒雞蛋。”


    這個回答讓凡爾納相當不滿:“巴黎根本就沒有正宗的南特炒雞蛋!因為我就是南特人,而且這是我的拿手菜!”


    大仲馬


    那名胖胖的男子麵露喜色,隨即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專門做一次南特炒雞蛋。凡爾納這才知道,這個男子的名字叫大仲馬。


    這段典故的真實性無法考證,不過凡爾納和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私交不錯,這倒是有案可查,後者對凡爾納的文學創作和戲劇創作都提供過不少幫助和建議。


    1850年,凡爾納創作的戲劇《折斷的麥稈》(一說是和大仲馬合作)首次上演,這標誌著凡爾納已經準備正式放棄自己父親的期待——延續家族的法律事業,而是投身文學和戲劇創作的懷抱。


    但是,凡爾納在巴黎的生活費依舊是需要父親供給的,所以他用寫詩的方式向父親索取生活費,而父親也用詩歌的形式寫了回信,大意如下:“汝之詩文令人欣賞,若不花我六十法郎,詩文將會更加漂亮!”  3


    1857年,29歲的凡爾納結婚了。


    新娘是他有一次去參加別人的婚禮時認識的一位女子,她是新娘的姐姐,同時也是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寡婦,名叫奧諾麗娜·德維亞恩。


    結婚後,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凡爾納做了證券交易員(還真是想幹什麽就能幹什麽呀),但同時也沒有放棄劇本的創作,而且開始嚐試寫小說。


    在發表了幾篇默默無聞的小說之後,從1860年開始,32歲的凡爾納就很少去沙龍活動了,也很少去證券交易所,而是把自己關在家裏開始專心創作小說。關於那部小說,他對妻子說是“和氣球有關”。


    青年凡爾納


    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於是又產生了。


    凡爾納將那部小說一連投了16家出版社,都沒有人願意出版。一氣之下,他將這部小說的手稿投進了火爐,而妻子奧諾麗娜趕緊將手稿搶救了出來,並鼓勵他再去找第17家出版社,最終獲得了成功。


    這個關於“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個女人”的故事,到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另外一個故事確實有案可查。


    《氣球上的五星期》原版封麵。這部作品早在1903年便被譯介到中國。是年4月27日和5月27日的《江蘇》雜誌第1、2期上刊載了佚名譯的《空中旅行記》


    凡爾納將這部手稿拿給了大仲馬,大仲馬看了後,覺得很有意思,並為他引見了一位和他同名的巴黎出版商,叫作儒勒·赫澤爾。赫澤爾出版過雨果等大家的作品,眼光卓越,經驗豐富。


    於是,凡爾納將那部自己取名叫《空中旅行記》的小說手稿交給了赫澤爾。這部講述英國弗格森博士乘坐氣球在非洲大陸上旅行的小說其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但是其中一點讓老道的赫澤爾眼前一亮——書中有大量科學知識的描寫,配合探險的情節,這是其他類似小說所沒有的。


    赫澤爾隨後給凡爾納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凡爾納都虛心接受。1863年初,這部小說終於公開發行,書名也被赫澤爾改了,叫作《氣球上的五星期》。


    原版《地心遊記》的插圖。1903年12月8日,這篇小說在《浙江潮》第10期連載刊登,譯者就是魯迅。魯迅的這個版本也是目前已知《地心遊記》的最早中譯本


    《氣球上的五星期》推出後大獲成功,凡爾納對非洲大陸風貌的生動描寫,以及對氫氣球科學原理的內行分析,讓不少讀者耳目一新。


    首次合作成功後,赫澤爾就和凡爾納簽訂了一份合約——每個月,赫澤爾都會給凡爾納支付一筆固定的薪酬,而凡爾納要做的,就是一年完成出版兩部小說。


    赫澤爾準備將凡爾納的小說歸納成一個係列,叫作“奇異的旅行”。


    凡爾納於是就沿著這個路子開始了創作。1864年,他這類題材的第二部小說出版了,名字叫作《地心遊記》(之間還有一部作品叫《二十世紀的巴黎》,被赫澤爾斃了)。


    這部小說把讀者從地球表麵直接帶入了地球內部,講述了一位叫黎登布洛克的教授,帶著自己的侄子和一名向導,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進入地球內部完成探險的故事。凡爾納表現出的想象力和嚴謹的科學考證態度讓人驚歎。這部小說後來被多次改編為電影。


    從這部小說開始,凡爾納顯露了他有別於其他作家的一點:之前寫地心旅行的小說,主人公都是直接被送入地心,然後開始冒險,而凡爾納筆下的主人公,卻是從地麵開始探索,如何進入地心,如何選址,如何抵達,有什麽道理,遭遇什麽波折,等等,都要講清楚。


    這一點,有點像古龍和金庸作品的區別:古龍作品裏的男主角,一般是一出場就武功蓋世,沒人知道他的武功究竟是誰教的,怎麽學的,重點是他用絕世武功展開的冒險;而金庸筆下的男主角一出場,要麽武藝低微,要麽幹脆就不會武功,然後一步步向讀者展示,他是怎樣練成蓋世武功的,學武的過程,本身就是驚心動魄的曲折曆程。


    《從地球到月球》的原版插圖


    這種風格,被帶到了凡爾納1865年的作品《從地球到月球》中。在帶領讀者領略了地心風光之後,他又直接把觸角伸到了太空。


    這部小說描寫美國南北戰爭後,巴爾的摩市大炮俱樂部的主席巴比康帶領他的俱樂部成員一起,乘坐一艘由大炮發射的飛船前往月球的故事。


    這部小說把凡爾納講究科學考證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坐炮彈被發射去月球這一方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是非常荒唐的(科學家後來測算,如果要達到那樣的發射速度,炮筒要長達20公裏),但即便拿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與這部發生在人類登月104年前的小說比較,還是有些細節讓人咂舌:


    凡爾納描寫的發射地點,和後來“阿波羅11號”的發射地點,都是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凡爾納描寫的登月人數為3人,“阿波羅11號”搭載的也是3人;凡爾納描寫的飛船速度是36000英尺/秒,“阿波羅11號”的速度是35533英尺/秒;凡爾納描寫的抵達月球時間是97小時左右,“阿波羅11號”實際耗時103小時左右,僅多了6小時;“阿波羅11號”返回艙返回地球的濺落點為約翰斯頓環礁以南380公裏,與凡爾納當年書中描寫的返回地點隻相差十幾公裏……


    凡爾納給他的小船畫的手稿


    《海底兩萬裏》的原版插圖  4


    這幾部小說發表之後,儒勒·凡爾納聲名鵲起。


    關鍵他還證明了一件當時大家都無法想象的事:寫科幻小說,居然還能賺錢!


    有了錢的凡爾納,日子也開始好過起來。他買了一艘漁船,以自己兒子的名字命名為“聖米歇爾一號”,然後自任船長,駕駛著這艘船去找當年和他一起乘坐小艇的弟弟保羅。


    1867年,凡爾納的弟弟保羅得到了兩張當時全世界最大遊輪“大東方號”的船票,兄弟兩人坐船去美國兜了一圈。這次遠洋航行給凡爾納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家後,他就潛心創作了一個早就在心裏醞釀多時的構思。


    1869年,凡爾納將這部小說出版,那就是著名的《海底兩萬裏》(凡爾納原來給它取名叫《水底旅行》,書名依舊是赫澤爾改的)。


    這部小說描述的“鸚鵡螺號”潛艇以及世界各大洋海底的絢麗風光,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要知道,當時最先進的所謂“潛艇”,隻能潛到水下10米左右,維持3小時的時間,而凡爾納描述的“鸚鵡螺號”是一個龐然大物,而且能以從海水中提取的鈉為動力,永遠在海底航行。


    根據《海底兩萬裏》描繪而製造的“鸚鵡螺號”模型


    1886年,英國開發出了第一艘使用蓄電池做動力的潛水艇;1955年,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出現——這兩艘潛艇,都被命名為“鸚鵡螺號”。


    1873年至1874年,在《海底兩萬裏》的基礎上,凡爾納又推出了一部小說——《神秘島》(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


    《神秘島》原版封麵


    《神秘島》中的“林肯島”


    《神秘島》原版插圖


    《神秘島》描寫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5個被困在南軍陣營中的北方人,乘坐熱氣球逃跑時,掉落在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後來被命名為“林肯島”)。一無所有的他們,從用凹凸鏡成功取火開始,一路自力更生,最後造出了玻璃、陶器、莊稼、磨坊,甚至電報機。


    在這部作品裏,凡爾納把他的寫作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主角們從一無所有到最後豐衣足食,一路不停“升級”,整個過程涉及冶金學、爆破學、工程學、水利學、動植物學、天文學、物理學等各方麵的科學知識。讀者一路讀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覺得主人公們的“升級”順理成章。


    《神秘島》《海底兩萬裏》和凡爾納之前寫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被稱為凡爾納的“三部曲”,連同他後來創作的《八十天環遊地球》,這四部作品一同被視為凡爾納的代表作。  5


    1886年3月17日,一個讓凡爾納悲傷的消息傳來:他的好朋友和好搭檔,出版商赫澤爾去世了。


    與此同時,凡爾納被精神錯亂的侄子打了一槍,子彈擊中了他的腳踝。由於凡爾納患有糖尿病,醫生隻得建議他慢慢康複,從此落下了殘疾。


    這時候的凡爾納,已經無法再航行了,所以他開始了另一個興趣愛好:集郵——通過郵票來環遊世界。


    事實上,凡爾納最渴望的事,就是成為一名旅行家,所以他的小說,無論是氣球、潛艇、航船,其實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作為一名科幻小說家,他當時已被認為是“科幻小說之父”,但這絕非他想要的。


    1889年,關於凡爾納的海報


    1893年,凡爾納在接受美國記者羅伯特·謝拉德的采訪時表示:“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在法蘭西文學界贏得一席之地。”


    盡管小仲馬早就提名凡爾納進入法蘭西學院,但一直未能如願。


    更讓凡爾納悲傷的是,不少人認為他是專門為少年兒童寫科幻故事的作家。


    事實上,凡爾納不僅一直認為自己是為成年人寫作的作家,而且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一名科幻小說家,而是一名藝術家——他在采訪中說道:


    我不渴望金錢,也不渴望得到授勳,我渴望的是人們看到我所做的和嚐試做的,而不是把一名藝術家輕視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我是一個藝術家。


    但是,也有後人認為,凡爾納未能在文學界獲得一席之地,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縱觀凡爾納的作品,他其實沒有塑造出哪怕一個能讓後人記住的文學人物形象(我個人認為“尼摩船長”勉強還行)。在凡爾納的筆下,人物大多是臉譜化的,千人一麵。


    但另一方麵,凡爾納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詩歌功底,讓他在科幻小說界足以居高臨下。再加上他嚴謹的考證態度和鑽研精神(凡爾納其實沒有任何科學功底,全靠去圖書館查閱和做各種筆記),他成了“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在“科幻三巨匠”中,威爾斯代表的是“軟科幻”,而阿西莫夫則以建立製度和探討道德準則見長)。


    1905年,凡爾納的遺照


    凡爾納的葬禮


    1905年,在發表最後一部小說《大海入侵》之後,飽受糖尿病困擾的凡爾納陷入昏迷,之後與世長辭,享年77歲。


    凡爾納一生,共創作了104部小說。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凡爾納的作品譯本累計達到了4751種,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數量居第二位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裏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


    發明著名的“亞爾古”潛艇的西蒙·萊克,在自傳的第一句話就寫道:“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凡爾納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按照他的方向去幻想。”


    2005年,法國將這一年命名為“凡爾納年”,以此紀念他逝世100周年。同時發行了紀念他的郵票


    1926年成功飛越北極的美國海軍少將伯德說:“凡爾納是我的領路人。”


    文學家中最會寫科幻的,科幻作家中最有文學性的——不知道對這個描述,已經長眠的凡爾納是否會滿意?


    饅頭說


    春節期間,給女兒湯圓妹買了一套10本的兒童拚音版“世界名著係列”,讓她先選一本自己想讀的。


    我滿心以為,她會選擇其中的《綠野仙蹤》或《木偶奇遇記》,結果她毫不猶豫地挑出了《海底兩萬裏》。


    於是,每天我和她花20分鍾,讀完了那個故事。看完最後一頁,我問她有什麽讀後感,她想了想回答我:“這個潛艇好厲害呀,還有,大海真大呀!”


    然後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時至今日,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會不會過時?


    因為他在100多年前寫的那些所謂的“科幻”事物,到今天大多數已經成了現實,我們現在再讀,難免有一種“新鮮感”或“驚奇感”的缺失。


    但是,答案是否定的。


    凡爾納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所描繪的“未來時代”,都是基於工業革命時代以來縝密的科學原理發展,都是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也是他的“預言”大多數都被實現的原因。讀者一邊看,一邊還能獲得很多知識。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盡管凡爾納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麵略有欠缺,但他所有小說裏的主人公,無論是《神秘島》裏的工程師史密斯,還是《從地球到月球》裏的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無論是《八十天環遊地球》裏的福克,還是《太陽係曆險記》裏的上尉塞爾瓦達克,都呈現出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一種積極麵對生活的態度,一種相信人能勝天的魄力和幹勁。


    讀凡爾納的小說,能體會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活力和生機。


    高曉鬆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其實凡爾納畢其一生,試圖獻身詩歌、戲劇和嚐試遠方旅行,這兩個願望都沒有完全實現,但這並沒有妨礙他把所有的熱情和幻想付諸筆端,寫在紙上,並把那種熱情和活力,傳遞給千千萬萬的讀者。


    如今在鋼筋水泥都市裏忙碌奔波的我們,是否還記得童年在夜裏望著燦爛星河時的幻想?是否還保留著對浩瀚大洋深處的好奇?是否還想兌現當年環遊世界的諾言?


    或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確實已被沉重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那麽,是否至少,還能保持心中那一份小小的念想?


    而這,可能就是讀凡爾納作品給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意義之一。


    正如他墓碑上刻著的那句話:


    vers l’ immortalité et l’ éternelle jeunesse!(向著不朽與永恒的青春!)


    讀者評論


    徐俠客:一看你寫他,我就拉到最後表達我的激動之情。他的幾部小說,我甚至翻到了可以背誦段落的程度。有時我甚至在想,現在流行的穿越小說的主角們,不需要帶其他東西,隻要帶上凡爾納的書,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從無到有的科技樹指南啊。


    練習死亡:小時候有段時間我隻讀凡爾納和威爾斯的小說,誠然,當稍微長大,我會覺得凡爾納的小說並不能算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但絕對是教育意義最深的科幻小說。小時候沒有“軟科幻”“硬科幻”的概念,我隻是覺得這個人所寫的東西很接地氣,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幻。後來又看到他的讀書法,就是各種歸類和筆記,說實話我沒學會,但是覺得這樣的嚴謹和自律,是不是就是老子說的道,也就是一種不會讓人感覺顛簸跋涉、起伏不平的東西。


    李芒:所以有人說,科學家有時難以對未來做出準確預計,反而是科幻作家的描述與多年後的事實驚人的一致,那是因為科幻作家有著瑰麗大膽的想象力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溫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瑋並收藏曆史的溫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