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百萬黃金大挪移
曆史的溫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作者:張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人類自古以來就承認的貴金屬,黃金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來做飾品或顯示尊貴。
對一個國家而言,黃金儲備就意味著穩定和繁榮,信心和信用。
那麽,如果黃金都被運走了呢? 1
1949年5月17日,上海的郊外炮聲隆隆,戰況激烈。
已經渡過長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5月12日開始對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發起了總攻。
5月17日,國民黨軍隊在楊行和月浦的防禦陣地均告失守。
此時,在市區內的國民黨守軍總指揮、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卻在全力關心著另一件事。
那一天,湯恩伯調來了國民黨的軍艦“美朋號”和“中基號”登陸艦,另外又征用了招商局的“漢民輪”,將一隻隻沉重的木箱,在全副武裝的士兵警戒下,全部裝上了船。
湯恩伯後期失去蔣介石信任,去台灣後又去日本,在日本治療胃病時逝世,一說為日本醫生毒死。去世時僅54歲,最後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
這些木箱又大又沉,導致連裝兩天兩夜,“漢民輪”在5月19日才啟航。由於當時已有零星的解放軍部隊攻入上海市區,“漢民輪”連馬達也不敢開,趁夜順著水流悄悄“漂”出了吳淞口。
脫離“險境”重啟馬達之後,船上甚至有人喜極而泣。但沒多久,在船上的負責押運這批木箱的軍統上校特工江源,就被“漢民輪”的船長拉到了一邊:“江先生,從上海到台灣有好多小島,我們把這個舵稍微偏一下,大家到這個小島上去做金銀島主怎麽樣?”
江源倒吸一口冷氣,立刻組織船上所有的秘密押運人員,四人一組,帶槍站崗。
江源知道,船長早就已經看穿船上木箱裏裝的是什麽東西了。
連同之前開走的兩艘軍艦,這三艘船滿載的,是蔣介石準備運往台灣的20萬兩黃金和100萬兩銀元。 2
這已不是蔣介石第一次往台灣運送黃金了。
1948年下半年,國共內戰的局勢朝著對國民黨不利的方向迅速發展。11月初,淮海戰役爆發(國民黨方麵稱為“徐蚌會戰”),國民黨軍隊的戰局迅速惡化。
11月22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另選單純環境,縮小範圍,根本改造,另起爐灶不為功,現局之敗,不以為意矣。”(美國胡佛研究所藏《蔣介石日記》)
可見當時蔣已開始考慮放棄大陸。而他所指的“單純環境”,就是台灣。
但台灣雖然可以退守,卻不能空手而去——數十萬軍隊如果到了那裏,吃什麽?花什麽?拿什麽穩定軍心和民心?
1948年11月30日晚,和本文開頭發生的那一幕非常相似,上海的外灘碼頭全部戒嚴,一批又一批沉重的木箱被搬運到了海關緝私艦“海星號”上,一直裝到黎明。
天亮後,“海星號”拔錨啟航,駛向台灣。船上運載的,是整整200萬兩黃金。
那是蔣介石從大陸運走的第一批黃金。
1948年的上海黃浦江岸邊 3
國民黨哪來的那麽多黃金?
抗戰勝利之初,已經拚上全部家底的國民政府國庫中隻剩下不到3萬兩的黃金,不過隨即接收到了汪偽政府國庫裏的50萬兩黃金,算是緩過一口氣。隨後,因為抗戰中美國為在中國建機場支付了4億美元,國民政府拿出其中的2.2億美元買了600多萬兩黃金,國庫開始充裕。
不得不提的是,1948年8月,蔣介石通過發行“金圓券”,強行用過“金圓券”兌換黃金的方式,又從老百姓手裏搜集了184萬兩黃金。
滿打滿算,除去後來的花銷,到1948年底的時候,國民政府的國庫裏大約還有400多萬兩黃金。
1948年11月,蔣介石一紙密電發到當時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的辦公桌上,要求在一星期內將國庫裏一半的黃金運往台灣——就是11月30日,“海星號”搶運的那200萬兩黃金。
1948年8月,蔣經國在上海“打虎”初步成功,市民開始相信國民政府,進入銀行兌換“金圓券”
當時為了運走這批黃金,蔣介石確實也費盡了心機:兒子蔣經國負責溝通護航軍隊,大舅子宋子文負責調度海關總署運輸艦,俞鴻鈞的職責,是央行和金庫方麵的公文協調。
據俞鴻鈞的機要幕僚何善垣回憶,在籌劃密運黃金期間,俞鴻鈞處理相關公文的所有程序,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後的一個小房間裏獨自辦理,“凡公文撰擬、繕寫、用印、封發,均一人任之,即於總裁室後之一小室中辦理”。(何善垣《俞先生生平言行補述》)
但即便如此嚴防死守,當時的《字林西報》還是馬上刊登了英國記者喬治·維恩的報道:“中國全部黃金正在用傳統的方式——苦力運走。”
喬治·維恩為什麽會知道?
因為當時《字林西報》的辦公樓,就在上海外灘緊鄰中國銀行的上海和平飯店樓上,整個運送黃金的過程,喬治都看得一清二楚。聯係到國民黨當時在淮海戰役上的頹勢,他立刻就得出了自己的判斷。
第三天,《申報》轉發了這個消息。
這個消息一公布,整個上海的金融市場立刻陷入了大恐慌。
蔣經國上海“打虎”失敗後,原本被政府寄予厚望的“金圓券”在短短半年裏已貶值為原來的五百分之一,政府已經把黃金偷運走了的消息,再一次引發了老百姓的擠兌狂潮。1948年12月24日,上海等待擠進銀行的市民情緒失控,引發大規模踩踏事件,最終7死50傷,造成轟動一時的“黃金擠兌慘案”。
於是,在喬治·維恩發布消息後,官方立刻“辟謠”,並對這名英國記者施行逮捕,並且迅速審判判處死刑。還好喬治的夫人通過香港外國記者協會主席直接找到蔣介石求情,才使喬治僥幸逃過一死。
但紙包不住火,國民政府偷運黃金去台灣一事,其實已成了公開的秘密。“金圓券”由此開始了一路狂瀉的行情:1948年8月“金圓券”剛發行時,2元“金圓券”能換1塊銀元;1949年1月,1000元“金圓券”才能換到1塊銀元;1949年4月,1000萬“金圓券”都兌不到1塊銀元;1949年6月,5億元“金圓券”才隻能兌換1塊銀元。
政府信用垮台,上海市民開始瘋狂擠兌黃金 4
在整個偷運黃金的過程中,有沒有人試圖阻止?
答案是有的。
黃金是整個國家的財產,蔣介石要運走黃金,也得“合法”才行。為此,蔣介石當時想出的辦法,是以軍費名義調撥預支國庫剩餘黃金。
當時的財政部部長徐堪就是反對這樣做的,隻是在蔣介石派人施壓後,他很快轉為默許。
接下來反對的人叫劉攻芸。1949年1月21日,內外交困的蔣介石宣布人生中的第三次“下野”,央行總裁俞鴻鈞也隨即去職,接替總裁位置的是劉攻芸。
劉攻芸當時是不讚成運出黃金的,他采取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拖。但蔣介石讓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勤總部總司令郭懺三和軍需署長吳嵩慶一道拜會劉攻芸,再加上俞鴻鈞在一旁極力勸說,最終說服了劉攻芸同意交出國庫剩餘黃金和銀元。
但因為劉攻芸在這件事上“拖拖拉拉”,由此失寵於蔣介石,最終隻能去了新加坡養老。
付諸實際行動的,是央行稽核專員黃競武。黃競武是著名教育家黃炎培的兒子。當時,黃競武已被發展為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員會的黨外人員。根據安排,黃競武一方麵監視上海國民黨密運黃金行動,一邊發動上海各界製止金銀外運,還與銀行職工聯合發動罷工拒運,並策反國民黨財政部所屬的稅警總團“棄暗投明”。
5月12日,因為泄密,黃競武在自己的辦公室被國民黨保密局特務逮捕,在獄中備受拷打後,於5月17日在監獄內被活埋。
黃競武
當然,同樣希望阻止黃金被偷運的人,還有蔣介石“下野”後的繼任者——李宗仁。
但是,“代總統”李宗仁知道這事情時實在太晚了。1949年2月17日,就職代總統位置快一個月的李宗仁突然發現,國庫的黃金已經被搬了個底朝天,立刻嚴令央行總裁劉攻芸不許再運出去一塊金子——劉攻芸沒有回複。
然後,李宗仁又致函台灣省主席陳誠,要求把運過去的黃金運回來——陳誠是在病中被蔣介石火速派往台灣擔任主席的親信中的親信,又怎麽會聽從李宗仁?陳誠立刻回函:“此事歸屬央行關係啊,請找央行協調。”
李宗仁再找劉攻芸,劉攻芸這次倒是回複了:“黃金現在已經既定在保管中,不宜再運出去。”
李宗仁甚至還抱著一絲幻想,致函給蔣介石,蔣介石後來在自己日記中寫道:“李、白[1]運動立委,擬將台廈現金運回支付政事,期以半年用光了事,這種卑劣陰謀,不惜斷送國脈民命。”
被運走的黃金,最終還是沒能運回來。 5
那麽,蔣介石最終運到台灣多少黃金?
由於蔣介石行事機密,外加分三次運輸,所以出現過多個版本,從100萬兩開始到數百萬兩不等。
按劉攻芸記錄在案的數字,蔣介石當時從大陸運走的純金大概是294萬兩左右。
而另一個版本來自吳興鏞,他是時任國民黨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的吳嵩慶的兒子。
吳嵩慶全程參與蔣介石的運金過程,並一度被稱為蔣介石的“白手套”(當時核對賬本後發現,蔣介石為自己留了個80萬兩黃金左右的小金庫沒有入賬,用來支付各種軍需費用)。吳興鏞在研究了父親大量的資料和日記後得出的結論是:
大陸當時運台純金總量在350萬兩左右,外加7000萬美元(按當時市價大概合200萬兩黃金),外加價值7000萬美元的白銀(又是200萬兩黃金),所以總值達到800萬兩黃金。
1960年,在台灣的吳嵩慶(右)和蔣經國
這麽多的黃金運到台灣,確實起到了大作用。
1949年6月15日,俞鴻鈞在台灣受蔣介石指示,以80萬兩黃金為準備金,發行了與“金圓券”沒有任何聯動的新台幣,並以1∶40000兌換舊台幣。
但台灣民眾哪怕聽說了“國民黨從大陸運來大量黃金”的消息,依舊對這個政府缺乏信心。
為此,陳誠讓人在台灣衡陽路的一眾銀樓開辦黃金儲蓄存款,也就是新台幣可以換黃金。老百姓發現去了就真的能換到黃金,心開始穩定下來,市場也開始穩定下來。
當然,雖然國民黨運走了大量黃金,但整個島上的各種開銷,帶過去的60萬大軍的給養,每個月都在消耗大量黃金。到了1950年6月,台灣庫存的黃金隻夠再用三個月了。
而就在這個月的25日,一件足以讓蔣介石大呼“天不亡我”的大事發生:朝鮮戰爭爆發。
原本已經準備放棄台灣的美國,迅速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隨後又恢複了為期15年的對台經濟援助。
從大陸帶過去的黃金終於撐住了局麵,台灣由此開始踏入經濟的起飛。
饅頭說
我還記得讀小學時候的那一幕:
語文老師在講台上憤憤地說:當初國民黨反動派把大陸的黃金全都運到台灣去了,我們變得一窮二白,他們的經濟卻開始騰飛了。
語文老師說得也對也不對。
不對,或者不全麵的地方是:
我們當時在沒有任何家底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確實很不容易,但後來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也有自己反複折騰的原因;台灣後來經濟確實開始騰飛,但也有他們自己臥薪嚐膽,突破創新的原因。
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如果沒有這批黃金,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幾乎就不可能建立,不等大陸的解放軍打過去,他們自己早就從內部垮了。
而更關鍵的一點是:這批黃金究竟是誰的?
不是蔣介石的,也不是毛澤東的,不是國民黨的,也不是共產黨的。
是屬於老百姓的啊!
鳳凰衛視的電視製作人丁雯靜曾製作紀錄片《黃金秘檔》來記錄這段曆史,她發現當時很多台灣健在的當事人,都不願意接受采訪,他們認為,“把屬於全體人民的黃金運到台灣去,他們顧慮留在大陸的親人會被指責”。
國民黨的“立法委員”盧秀燕在2008年“視察”國民黨金庫後說:“黃金運台史,也是那個時代兩岸人民的血淚史。”
文章中提到的負責押運黃金的軍統特工江源的夫人米繩祖一開始也是拒絕采訪,“上海的親戚們知道先生協助蔣介石運黃金,會不諒解”。
而最直接的參與者之一,曾經在上海主導用“金圓券”兌換老百姓黃金的蔣經國,在他的散文集《風雨中的寧靜》一書裏這樣寫道:“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銅板敲出來都是血,何況是黃金?”
讀者評論
mr.zhao:《張靈甫之死》一文談到,湯恩伯其人在孟良崮一役營救張靈甫不力而被撤職,今天又看到其在運送黃金一事中身居要職。既可見戰時人才的稀缺,又側麵反映出國民黨統治中的種種缺陷。說到底,蔣介石格局不夠“大”,背後依托的利益集團也是人心不齊、各懷鬼胎,更不用說整個國民黨內部派係林立、鉤心鬥角了。
藍色水晶:《北平無戰事》裏,後來方步亭帶頭掏光家底兌換“金圓券”,聯想到後來“金圓券”的崩潰,深刻感受到,這真是掠奪老百姓啊!
[1]指白崇禧。
對一個國家而言,黃金儲備就意味著穩定和繁榮,信心和信用。
那麽,如果黃金都被運走了呢? 1
1949年5月17日,上海的郊外炮聲隆隆,戰況激烈。
已經渡過長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5月12日開始對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發起了總攻。
5月17日,國民黨軍隊在楊行和月浦的防禦陣地均告失守。
此時,在市區內的國民黨守軍總指揮、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卻在全力關心著另一件事。
那一天,湯恩伯調來了國民黨的軍艦“美朋號”和“中基號”登陸艦,另外又征用了招商局的“漢民輪”,將一隻隻沉重的木箱,在全副武裝的士兵警戒下,全部裝上了船。
湯恩伯後期失去蔣介石信任,去台灣後又去日本,在日本治療胃病時逝世,一說為日本醫生毒死。去世時僅54歲,最後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
這些木箱又大又沉,導致連裝兩天兩夜,“漢民輪”在5月19日才啟航。由於當時已有零星的解放軍部隊攻入上海市區,“漢民輪”連馬達也不敢開,趁夜順著水流悄悄“漂”出了吳淞口。
脫離“險境”重啟馬達之後,船上甚至有人喜極而泣。但沒多久,在船上的負責押運這批木箱的軍統上校特工江源,就被“漢民輪”的船長拉到了一邊:“江先生,從上海到台灣有好多小島,我們把這個舵稍微偏一下,大家到這個小島上去做金銀島主怎麽樣?”
江源倒吸一口冷氣,立刻組織船上所有的秘密押運人員,四人一組,帶槍站崗。
江源知道,船長早就已經看穿船上木箱裏裝的是什麽東西了。
連同之前開走的兩艘軍艦,這三艘船滿載的,是蔣介石準備運往台灣的20萬兩黃金和100萬兩銀元。 2
這已不是蔣介石第一次往台灣運送黃金了。
1948年下半年,國共內戰的局勢朝著對國民黨不利的方向迅速發展。11月初,淮海戰役爆發(國民黨方麵稱為“徐蚌會戰”),國民黨軍隊的戰局迅速惡化。
11月22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另選單純環境,縮小範圍,根本改造,另起爐灶不為功,現局之敗,不以為意矣。”(美國胡佛研究所藏《蔣介石日記》)
可見當時蔣已開始考慮放棄大陸。而他所指的“單純環境”,就是台灣。
但台灣雖然可以退守,卻不能空手而去——數十萬軍隊如果到了那裏,吃什麽?花什麽?拿什麽穩定軍心和民心?
1948年11月30日晚,和本文開頭發生的那一幕非常相似,上海的外灘碼頭全部戒嚴,一批又一批沉重的木箱被搬運到了海關緝私艦“海星號”上,一直裝到黎明。
天亮後,“海星號”拔錨啟航,駛向台灣。船上運載的,是整整200萬兩黃金。
那是蔣介石從大陸運走的第一批黃金。
1948年的上海黃浦江岸邊 3
國民黨哪來的那麽多黃金?
抗戰勝利之初,已經拚上全部家底的國民政府國庫中隻剩下不到3萬兩的黃金,不過隨即接收到了汪偽政府國庫裏的50萬兩黃金,算是緩過一口氣。隨後,因為抗戰中美國為在中國建機場支付了4億美元,國民政府拿出其中的2.2億美元買了600多萬兩黃金,國庫開始充裕。
不得不提的是,1948年8月,蔣介石通過發行“金圓券”,強行用過“金圓券”兌換黃金的方式,又從老百姓手裏搜集了184萬兩黃金。
滿打滿算,除去後來的花銷,到1948年底的時候,國民政府的國庫裏大約還有400多萬兩黃金。
1948年11月,蔣介石一紙密電發到當時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的辦公桌上,要求在一星期內將國庫裏一半的黃金運往台灣——就是11月30日,“海星號”搶運的那200萬兩黃金。
1948年8月,蔣經國在上海“打虎”初步成功,市民開始相信國民政府,進入銀行兌換“金圓券”
當時為了運走這批黃金,蔣介石確實也費盡了心機:兒子蔣經國負責溝通護航軍隊,大舅子宋子文負責調度海關總署運輸艦,俞鴻鈞的職責,是央行和金庫方麵的公文協調。
據俞鴻鈞的機要幕僚何善垣回憶,在籌劃密運黃金期間,俞鴻鈞處理相關公文的所有程序,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後的一個小房間裏獨自辦理,“凡公文撰擬、繕寫、用印、封發,均一人任之,即於總裁室後之一小室中辦理”。(何善垣《俞先生生平言行補述》)
但即便如此嚴防死守,當時的《字林西報》還是馬上刊登了英國記者喬治·維恩的報道:“中國全部黃金正在用傳統的方式——苦力運走。”
喬治·維恩為什麽會知道?
因為當時《字林西報》的辦公樓,就在上海外灘緊鄰中國銀行的上海和平飯店樓上,整個運送黃金的過程,喬治都看得一清二楚。聯係到國民黨當時在淮海戰役上的頹勢,他立刻就得出了自己的判斷。
第三天,《申報》轉發了這個消息。
這個消息一公布,整個上海的金融市場立刻陷入了大恐慌。
蔣經國上海“打虎”失敗後,原本被政府寄予厚望的“金圓券”在短短半年裏已貶值為原來的五百分之一,政府已經把黃金偷運走了的消息,再一次引發了老百姓的擠兌狂潮。1948年12月24日,上海等待擠進銀行的市民情緒失控,引發大規模踩踏事件,最終7死50傷,造成轟動一時的“黃金擠兌慘案”。
於是,在喬治·維恩發布消息後,官方立刻“辟謠”,並對這名英國記者施行逮捕,並且迅速審判判處死刑。還好喬治的夫人通過香港外國記者協會主席直接找到蔣介石求情,才使喬治僥幸逃過一死。
但紙包不住火,國民政府偷運黃金去台灣一事,其實已成了公開的秘密。“金圓券”由此開始了一路狂瀉的行情:1948年8月“金圓券”剛發行時,2元“金圓券”能換1塊銀元;1949年1月,1000元“金圓券”才能換到1塊銀元;1949年4月,1000萬“金圓券”都兌不到1塊銀元;1949年6月,5億元“金圓券”才隻能兌換1塊銀元。
政府信用垮台,上海市民開始瘋狂擠兌黃金 4
在整個偷運黃金的過程中,有沒有人試圖阻止?
答案是有的。
黃金是整個國家的財產,蔣介石要運走黃金,也得“合法”才行。為此,蔣介石當時想出的辦法,是以軍費名義調撥預支國庫剩餘黃金。
當時的財政部部長徐堪就是反對這樣做的,隻是在蔣介石派人施壓後,他很快轉為默許。
接下來反對的人叫劉攻芸。1949年1月21日,內外交困的蔣介石宣布人生中的第三次“下野”,央行總裁俞鴻鈞也隨即去職,接替總裁位置的是劉攻芸。
劉攻芸當時是不讚成運出黃金的,他采取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拖。但蔣介石讓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勤總部總司令郭懺三和軍需署長吳嵩慶一道拜會劉攻芸,再加上俞鴻鈞在一旁極力勸說,最終說服了劉攻芸同意交出國庫剩餘黃金和銀元。
但因為劉攻芸在這件事上“拖拖拉拉”,由此失寵於蔣介石,最終隻能去了新加坡養老。
付諸實際行動的,是央行稽核專員黃競武。黃競武是著名教育家黃炎培的兒子。當時,黃競武已被發展為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員會的黨外人員。根據安排,黃競武一方麵監視上海國民黨密運黃金行動,一邊發動上海各界製止金銀外運,還與銀行職工聯合發動罷工拒運,並策反國民黨財政部所屬的稅警總團“棄暗投明”。
5月12日,因為泄密,黃競武在自己的辦公室被國民黨保密局特務逮捕,在獄中備受拷打後,於5月17日在監獄內被活埋。
黃競武
當然,同樣希望阻止黃金被偷運的人,還有蔣介石“下野”後的繼任者——李宗仁。
但是,“代總統”李宗仁知道這事情時實在太晚了。1949年2月17日,就職代總統位置快一個月的李宗仁突然發現,國庫的黃金已經被搬了個底朝天,立刻嚴令央行總裁劉攻芸不許再運出去一塊金子——劉攻芸沒有回複。
然後,李宗仁又致函台灣省主席陳誠,要求把運過去的黃金運回來——陳誠是在病中被蔣介石火速派往台灣擔任主席的親信中的親信,又怎麽會聽從李宗仁?陳誠立刻回函:“此事歸屬央行關係啊,請找央行協調。”
李宗仁再找劉攻芸,劉攻芸這次倒是回複了:“黃金現在已經既定在保管中,不宜再運出去。”
李宗仁甚至還抱著一絲幻想,致函給蔣介石,蔣介石後來在自己日記中寫道:“李、白[1]運動立委,擬將台廈現金運回支付政事,期以半年用光了事,這種卑劣陰謀,不惜斷送國脈民命。”
被運走的黃金,最終還是沒能運回來。 5
那麽,蔣介石最終運到台灣多少黃金?
由於蔣介石行事機密,外加分三次運輸,所以出現過多個版本,從100萬兩開始到數百萬兩不等。
按劉攻芸記錄在案的數字,蔣介石當時從大陸運走的純金大概是294萬兩左右。
而另一個版本來自吳興鏞,他是時任國民黨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的吳嵩慶的兒子。
吳嵩慶全程參與蔣介石的運金過程,並一度被稱為蔣介石的“白手套”(當時核對賬本後發現,蔣介石為自己留了個80萬兩黃金左右的小金庫沒有入賬,用來支付各種軍需費用)。吳興鏞在研究了父親大量的資料和日記後得出的結論是:
大陸當時運台純金總量在350萬兩左右,外加7000萬美元(按當時市價大概合200萬兩黃金),外加價值7000萬美元的白銀(又是200萬兩黃金),所以總值達到800萬兩黃金。
1960年,在台灣的吳嵩慶(右)和蔣經國
這麽多的黃金運到台灣,確實起到了大作用。
1949年6月15日,俞鴻鈞在台灣受蔣介石指示,以80萬兩黃金為準備金,發行了與“金圓券”沒有任何聯動的新台幣,並以1∶40000兌換舊台幣。
但台灣民眾哪怕聽說了“國民黨從大陸運來大量黃金”的消息,依舊對這個政府缺乏信心。
為此,陳誠讓人在台灣衡陽路的一眾銀樓開辦黃金儲蓄存款,也就是新台幣可以換黃金。老百姓發現去了就真的能換到黃金,心開始穩定下來,市場也開始穩定下來。
當然,雖然國民黨運走了大量黃金,但整個島上的各種開銷,帶過去的60萬大軍的給養,每個月都在消耗大量黃金。到了1950年6月,台灣庫存的黃金隻夠再用三個月了。
而就在這個月的25日,一件足以讓蔣介石大呼“天不亡我”的大事發生:朝鮮戰爭爆發。
原本已經準備放棄台灣的美國,迅速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隨後又恢複了為期15年的對台經濟援助。
從大陸帶過去的黃金終於撐住了局麵,台灣由此開始踏入經濟的起飛。
饅頭說
我還記得讀小學時候的那一幕:
語文老師在講台上憤憤地說:當初國民黨反動派把大陸的黃金全都運到台灣去了,我們變得一窮二白,他們的經濟卻開始騰飛了。
語文老師說得也對也不對。
不對,或者不全麵的地方是:
我們當時在沒有任何家底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確實很不容易,但後來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也有自己反複折騰的原因;台灣後來經濟確實開始騰飛,但也有他們自己臥薪嚐膽,突破創新的原因。
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如果沒有這批黃金,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幾乎就不可能建立,不等大陸的解放軍打過去,他們自己早就從內部垮了。
而更關鍵的一點是:這批黃金究竟是誰的?
不是蔣介石的,也不是毛澤東的,不是國民黨的,也不是共產黨的。
是屬於老百姓的啊!
鳳凰衛視的電視製作人丁雯靜曾製作紀錄片《黃金秘檔》來記錄這段曆史,她發現當時很多台灣健在的當事人,都不願意接受采訪,他們認為,“把屬於全體人民的黃金運到台灣去,他們顧慮留在大陸的親人會被指責”。
國民黨的“立法委員”盧秀燕在2008年“視察”國民黨金庫後說:“黃金運台史,也是那個時代兩岸人民的血淚史。”
文章中提到的負責押運黃金的軍統特工江源的夫人米繩祖一開始也是拒絕采訪,“上海的親戚們知道先生協助蔣介石運黃金,會不諒解”。
而最直接的參與者之一,曾經在上海主導用“金圓券”兌換老百姓黃金的蔣經國,在他的散文集《風雨中的寧靜》一書裏這樣寫道:“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銅板敲出來都是血,何況是黃金?”
讀者評論
mr.zhao:《張靈甫之死》一文談到,湯恩伯其人在孟良崮一役營救張靈甫不力而被撤職,今天又看到其在運送黃金一事中身居要職。既可見戰時人才的稀缺,又側麵反映出國民黨統治中的種種缺陷。說到底,蔣介石格局不夠“大”,背後依托的利益集團也是人心不齊、各懷鬼胎,更不用說整個國民黨內部派係林立、鉤心鬥角了。
藍色水晶:《北平無戰事》裏,後來方步亭帶頭掏光家底兌換“金圓券”,聯想到後來“金圓券”的崩潰,深刻感受到,這真是掠奪老百姓啊!
[1]指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