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解脫道,分三:


    一、總標;二、別明;三、結示。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麵,我們講到乙二的解脫道。


    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而整個本尊的功德,主要的是寄托在一句佛號當中。所以當我們的心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理論上我們的內心已經進入到彌陀無量光無量壽的大功德境界當中。我們的心在這麽多無量珍寶當中,到底我們應該如何把佛陀的功德轉成我們自身的功德呢?靠的就是感應道交!


    這個感應道交,在淨土宗的修學當中,它有淺深的差別:淺的來說,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平時的感應道交就是說,我們在一期的生命當中,可能自己的身心遇到了障礙,遇到了病痛,遇到了各種災難,自己過不去了,所以我們仰仗一念的信仰,提起佛號,那種真實的皈依心,把彌陀的功德給啟動了,這個時候,消災免難。


    那麽平時的感應道交,因為你遇到的障礙比較少,你隻要麵對你內心的妄想煩惱而已,問題不大,當然它產生的效果也不大。因為你就是一念的信心,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無所不在,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一定可以救拔你,就是那一念的信仰,不斷地去念念聽自己的聲音,然後就過關了。但是這個時候的破障,它隻是讓你的生命產生局部的改變。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每一個念佛人,或多或少都有這麽一些的宗教體驗。但是這個東西當作一種輔助啟發信心也就罷了,因為它不足以論斷你的成敗,因為你今生的因緣本來就是生滅的,你過得好一點,過得差一點,也就這麽回事,回顧到整個大生命來說,你並沒有太大突破。


    淨土宗真正的目標,最終的目標在臨終的感應道交,這個是所有人一生的努力,可以說是背水一戰。麵臨了這一關,臨終的感應道交問題就複雜了,因為它不是隻有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而已。如果你稍微讀一點佛法唯識的道理,你會知道一件事情:就是臨命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阿賴耶識這個生命的大倉庫,所以你的第六意識真正臨命終這個關,就不是平常的煩惱關而已,你麵對的是一個生死關頭,生死關。


    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阿賴耶識現前,阿賴耶識會產生兩種的力量:


    一、生死業力。


    第一個叫做生死業力,就是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殺盜婬妄這種生死業力。有些業力得果報了,有些業力還沒有得果報,尤其是在這麽多的生死業力當中,有些活動特別熾盛的業力叫做增長業,可能這個業你前生造過,它沉澱下來了,但是你今生又去造作,那麽你就會把過去的業力給激發起來,隻要你今生數數地造作,而且每一次做完都有一種心態,告訴你自己:我以後還會再做。就是你這個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種增長業,臨命終的時候一定會起現行,因為它準備要引導你去得果報了,這是臨終一個很強大的勢力。所以淨土宗,你必須先處理這一塊,因為這個業力會起得非常早。如果你今天沒有把這塊的增長業懺幹淨,你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你連助念的機會都沒有,你就得果報了。


    所以我們昨天講的就是透過拜懺,透過發願,透過持戒,讓這一塊的業趕緊地沉澱下來,它不能夠活動太熾盛,這個業你沒辦法帶走的。所以淨土宗的人,願我臨終無障礙,第一個障礙當然就是業障。


    二、顛倒妄想


    這個業力的障礙我們昨天講過了,破掉以後,現在就第二個障,就是顛倒妄想。為什麽妄想上麵加一個顛倒呢?《楞嚴經》說,這種妄想它不是一般性的妄想。我們今天去工作,我什麽時候要加油,我什麽時候要去超商買什麽東西,這種妄想就是表層妄想,臨終的時候對你一點傷害都沒有,這佛號一提起來,它自動消失掉。但是有一種妄想特別堅固,它從你無始劫來,就一直在你的內心活動到現在,是一種強大的等流的力量,也就是說這種妄想,它已經是跟第七意識的自我意識結合,它在你的內心當中已經形成一種自我的概念了,它是你的自我性格的一部分了。這種妄想,臨終也一定會起現行,它會幹擾你的正念。你本來發願要求生淨土,這個妄想對你產生一定的傷害跟誤導。


    所以臨命終的人,我們麵對生死關頭,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這個時候誰能夠衝過內憂,調伏外患,誰就直接趨向彌陀的光明!


    那麽外患這一塊——生死業力,我們昨天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現在我們來處理內憂這一塊——顛倒妄想,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處理的。


    當然每一個人的顛倒妄想不一樣。有些人表現在對財富的追求,有些人在男女色的追求,有些人在名聲的追求,每一個人形成這種自我意識所主導的顛倒妄想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今天告訴大家一些處理的方法,我們對於臨終生死關頭的內憂外患,你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早作準備,免得臨命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因為臨命終,它一定會出來。


    丙一、總標


    好,我們來看講義的這個分段。第一個總共有三段:第一是總標;第二別明;第三結示。


    我們先看總標的部分,我們把它念一遍。


    《楞嚴經》講這個顛倒妄想,其實顛倒妄想是很多很多。但是從淨土宗這一塊,我們隻要處理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顛倒妄想就好了。有些顛倒妄想不障礙你往生,有些顛倒妄想會障礙往生。淨土宗就是先把會破壞你的心跟彌陀感應道交求生淨土這一塊的顛倒妄想——這個核心的顛倒先抓出來。


    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的顛倒妄想有兩個要處理:第一個,貪戀娑婆;第二個,不樂淨土。


    那麽貪戀娑婆世界,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好樂淨土,這個等到後麵的單元——《念佛篇》跟《淨土篇》,我們再來深入地討論怎麽樣培養自己好樂淨土。


    一、生死輪回


    現在我們先來談一談,怎樣來對治我們深生愛著的娑婆世界。


    我們之所以愛這個娑婆世界,其實它是有很長的曆史,也是有原因的。理論上來說,當我們在三界投胎以後,這個娑婆世界給我們的痛苦遠多於快樂。如果你願意冷靜地回想,我們一路走來痛苦的時間長,快樂的時間少,所以每一個人一生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得不償失的,因為痛苦跟快樂的比例,不成比例,我們得到的痛苦壓力,遠多於快樂的時光。但是矛盾就矛盾在我們還是願意來輪回,這到底是哪裏出了差錯?


    《楞嚴經》講出一個道理,因為我們的心起顛倒了。當我們的心跟娑婆世界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我們產生一種感受,我們會去感受外在世界給我們的快樂跟痛苦的感受。當然我們遇到痛苦的感受,直覺就是排斥,趕緊遠離,但是可怕就可怕在——我們從小的、年輕時候的生命經驗,有些快樂的感受,而這個快樂的感受,當在我們心中生起的時候,加上我們的想象力,我們把這個快樂的感受,透過我們的名言想象把它無限地擴大,它本來沒這麽好,但是被你的妄想一打下去,它變成是十全十美地好。


    一個人的妄想打久以後,第六意識活動久的時候,它難免就會跟第七意識接觸,那種執取,所以你想象久以後,你的心就有所住。我們自己對娑婆世界這種快樂的經驗產生了影像,在時間盤旋久了以後,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影像上,從此以後,我們沒有人在乎外在的世界了;從此以後,不管這個外在世界給你多大的逆境,你都可以承受,因為你希望你心中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現,你現在隻看到你那個時候對娑婆世界的認知,隻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你為了使令這個妄想在你的生命再一次出現,再大的痛苦你都能夠忍受,這個就是為什麽我們被娑婆世界欺騙。


    其實與其說我們被娑婆世界欺騙,倒不如說我們被自己的妄想欺騙,因為我們自己不想看外麵的世界。《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自己的妄想騙了,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會喜歡娑婆世界的原因。它本來沒這麽好,是我們把它想象得美好,然後我們住在這個妄想裏麵,不願意看到外在的世界,就使令我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輪回。直到偉大的佛陀出世,他把我們從妄想裏帶出來,看到生命的真相。


    那麽娑婆世界到底是怎麽回事?它的真相是什麽?我們來看看佛陀怎麽說。


    今天你要通過生死關,一定會有很多妄想,從過去生我們已經種下了很多妄想的影像,可能是對財富的影像,可能對男女美色的影像,也可能對名聲的影像,這些影像都是地雷,臨終它一定會出現來引導你、誘惑你,讓你放棄求生淨土。這個影像,你要能夠有本事不隨妄轉,你就必須把娑婆世界的真相看明白。你要放下娑婆世界,你必須看破。一個人看不破,你不可能放下!這個東西不能勉強。你看不到真相,你一定是跟著妄想走,這一關你就過不去了。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佛陀的教法,如理思惟,讓我們慢慢地撥開心中的妄想,看清輪回的真相!


    輪回的真相,按照佛陀的教導,有兩個真相:第一個叫“諸行無常”;第二個叫“諸法無我”。


    第一個,“諸行無常”。娑婆世界當然充滿了快樂,更是充滿了痛苦。不管快樂痛苦,都有兩種相狀:一個是無常,就是不安穩,可以說,對我們產生最大的傷害就是不安穩,所有快樂的基本就是安穩,你要有安全感,你才有快樂。恰恰娑婆世界它什麽都可以給你,但是它不可能給你安全感,包括福報再大亦複如是,因為它有死亡的問題。你說這個今生,雖然很不如意,但是你好不容易這幾十年來,也就適應了。適應以後,生死輪回把你的生命因緣破壞,你死掉了,死掉以後又把你丟到其他地方去了,比方丟到非洲去了;非洲你也適應了,適應以後,又死掉了,又把你丟到亞洲國家來。所以你在這個三界裏麵飄蕩,你就是“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你沒有安全感的,因為你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裏。這個就是流轉生死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永遠沒有安全感——無常敗壞,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諸法無我”。生命是變化的,人生是動態的,它不是一個靜態,但是它怎麽變,你沒辦法主宰,你也沒辦法規劃,人生,來生你沒辦法規劃。所以在這個沒有安穩性、沒有主宰性的兩大相貌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娑婆世界的三種結果:


    第一個,“周而複始”。回顧我們的輪回,沒有一個人是永遠快樂,也沒有一個人永遠痛苦,它是苦樂摻雜,而且是周而複始。按照印光大師的說法,大概三生是一個輪回。就是說,一個人,可能你本來是在一種痛苦的低潮,而痛苦的果報,會引申一個人的慚愧心,謙卑、慚愧,你就開始,反正我資糧不夠,做法會的時候,別人去念佛,我就偷偷跑去掃廁所,把廁所掃幹淨了,讓大家來使用,因為你福報差,你會認命。那麽你這個資糧夠了以後,你來生大福報的時候,你就開始放逸了。放逸以後,你就造罪,造罪以後又墮入到痛苦的領域裏麵去,所以你永遠是在一種周而複始的狀態中。


    所以我們人生的曲線,它不是一條線,它是拋物線。它是快樂、快樂、快樂,快樂到一個極限的時候,物極必反,開始痛苦、痛苦、痛苦,痛苦到最後的時候,痛苦的刺激,遲早讓你生起慚愧和懺悔,然後你又開始積集資糧,又開始快樂。所以在娑婆世界的生命領域當中,我們是快樂跟痛苦不斷地輪替,沒有人永遠站在高位,也沒有人永遠處在低點,這個就是人生。


    第二個,“輾轉相續”,這個是最可怕的。輪回的可怕,來自於它是無窮無盡地折磨我們。念佛人關鍵在決心,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成敗就是在你那一念真實的信仰跟堅定的願力,就是你到底對於解決生死輪回有多大的決心。有些人對於處理輪回還是不知道怕,他並沒有很強烈的要去改變的意願。但是你最好想一件事情,就是說輪回這件事情它不會自己停止,這個最可怕!我們今生遇到很多的災難,隻要你稍微挺一下,它就過去了,在我們一期生命當中的痛苦,往往都是一時的,你隻要忍住,因為業力的釋放,它是有限的。


    但是輪回,它是死亡以後又得一個果報,死亡又會得一個果報,就像大海,你往前看,看不到邊際,往後看,也看不到邊際。也就是說,當你不處理今生,你沒有百分之百決心的時候,請你想一想,你今生不處理,你來生還得來,來生你的福報可能還在,你還不想處理,你第三生還得來,總有一天輪回把你逼到受不了了,你遲早得處理。也就是說,早處理晚處理,你一定要處理,因為你不處理,它就這樣下去,看誰耗得過誰,那麽你越晚處理對你是越不利。


    按照佛陀的說法,末法時代是魔強法弱,你的成功機率是越來越少,所以你今生最好是背水一戰。因為你今生不處理,你以後遲早得處理,而你以後要用加倍的精神體力,才能夠跟今生達到一樣的效果,就是我們今天能夠下決心,看到輪回是輾轉相續、無有止境,你遲早要處理,那幹脆今生把它處理,一勞永逸,反正你遲早得麵對。


    第三個,是“毫無意義”。我們身心所受的痛苦,有一種痛苦會讓你增上。比方說,你在佛堂裏麵拜佛,拜得精疲力盡,有時候爬不起來,但是你還是堅持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念要他念!為什麽呢?因為這個痛苦會讓你增上,會讓你消業障、增福慧,增上。我們在輪回當中所受的一切身心的折磨,是毫無意義的痛苦,你不可能從中得到任何的啟示跟增上。比方說,活到現在,我們生生世世地輪回,其實我們每一次生命都很努力,我們也沒有閑著,但是現在得到什麽呢?什麽也沒得到!還是一個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所以輪回當中,如果這個痛苦是有意義的,那我們可以繼續受下去,而實際上是毫無意義,就是說,你待在這個地方受苦,你是白受苦了。


    所以我們做一個總結:在輪回當中,雖然有一些美好的快樂,但是結論——得不償失!就像佛陀說的刀上的蜂蜜。我們曾經在輪回當中,得到一些快樂的感受,但是你可別忘了,當你去舔蜂蜜的時候,你一定也被刀子給割傷了。我們願意追求快樂,身為一個凡夫是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應該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


    我們同樣是做了一些善業,我們同樣布施、持戒、憶佛、念佛,其實我們是可以把善業,透過我們智慧的引導,把它往淨土的方向引導,讓這個快樂在淨土表現出來,而這種快樂是沒有過失的。所以我們應該是該改變思考模式的時候了!我們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善業,全部在輪回裏麵去享受,因為這樣的快樂,過失太大了,我們為了追求那個快樂,卻付出了輪回的代價,實在是得不償失!


    二、出世涅槃


    那應該怎麽辦呢?我們應該把所有今生的資糧,往淨土的出世涅槃去回向!因為它的涅槃是寂靜,是安穩快樂。


    這個寂靜的意思,簡單地講就是遠離過失。它因地上,不起顛倒的煩惱;在果地上,沒有老病死的障礙,它是一種自在的安穩快樂。臨命終的決心,不是到臨命終再下決心,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下決心,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就下定決心,就是說來生到底要去哪裏,必須要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如果你念佛隻是想要求感應,讓你今生消災免難,你不要靠願力,你隻要靠信心就夠。但是求生淨土,一定要從信心再加一個願力,而這個願力就是很重要的智慧抉擇。


    佛陀在經典裏麵,講一個譬喻,他說獅子跟白鶴的關係。他說,有一隻凶猛的獅子,牠是野獸之王,牠看到動物就去追,就把牠吃了。有一次牠吃了一隻小鹿以後,這個鹿的一個骨頭就卡在牙齒上,非常難受,牠就跑到了河邊去向一隻白鶴求助。牠說:你可不可以把我的牙齒裏麵這個骨頭挑出來,我會好好報答你。這白鶴說:好啊,對我來說舉手之勞。


    這個獅子就把牠的大嘴張開,白鶴就用牠的尖嘴,往牠牙齒裏麵挑幾下,就把骨頭給挑出來了。挑出來,獅子很滿意,就準備走了,白鶴說:慢,你老人家答應我,把你牙齒裏的骨頭挑出來的時候,你得報答我。牠說:我報答過你。白鶴說:你什麽時候報答我呢?獅子說:你在我的嘴裏麵活動的時候,我沒有把你咬死,就是報答你,這個就是天大的報答。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跟獅子往來,牠不咬死你就是報答,這個獅子就是生死輪回。佛陀是鼓勵我們菩薩,你不要期望輪回給你快樂。雖然我們積集很多的資糧,你隻要在生死輪回當中能夠遠離災難,這個就是輪回對你最大的報答,因為你麵對的是一個獅子,牠的本質是凶暴的。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把所有的資糧都回向到涅槃去,你不應該對輪回有所期待。一個修行者隻要平平安安,這個就是輪回對你最好的賞賜跟報答。不要在輪回裏麵想要追求快樂,你應該把快樂留到淨土去,那種無過失的快樂。


    好,這個地方等於是做一個總標,就是我們必須看清楚輪回的真相,然後才能突破心中的妄想。這個道理我們後麵來把它開展出來。看,丙二的別明。


    丙二、別明,分二:


    一、輪回真相;二、對治方法。


    別明當中有兩段:


    第一個,先看清楚輪回的真相;我們再來看看應該用什麽方法來對治。


    丁一、輪回真相


    想要從輪回裏麵走出來,你一定要知道真相。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一個人要放下,一定要先看破!


    到底我們為什麽會有生死輪回?聖人為什麽沒有生死輪回?這個地方的問題到底關鍵在哪裏?我們必須要把它學習一下。佛陀有關輪回的說法是三世的:過去而引申現在,現在引申未來,這個三世有它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我們必須搞清楚。


    我們看這個十二因緣。


    第一個“無明”跟“行”,代表我們的過去。我們為什麽會投胎?我們受了兩種力量的牽引。我們來先看第一個力量——“無明”。


    我們把它念一遍。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癡,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無明”就是一種很堅固的煩惱妄想。它的引申來自於一種愚癡跟顛倒,因為我們沒有看清楚真相,產生錯誤的認知而產生堅固地執著。這種“無明”一旦活動起來,它跟業力的結合,就會創造我們流轉的力量,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


    前麵說過,我們一開始的心態是感受,然後想象。那麽一般的妄想也就是打妄想而已,但是這個妄想形成一種執著,形成一種自我性格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妄想就是一種“無明”了,因為它產生盲點,一種堅固地執著妄想。這是第一個叫做顛倒妄想。


    我們看“行”業。


    行是造作義。即依過去之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三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隻有妄想是不能得果報的,隻有業力也不能得果報。但是當妄想跟業力,就是我們過去所造的這種身口意的善業惡業,隻要以有所得心所造的有漏業,就形成一種業力。當我們的前生臨終的時候,我們的某一個業力起現行了,再加上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那麽妄想跟業力的結合,就創造了我們的今生。所以我們今生是怎麽來的有兩個原因: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而我們基本上並沒有做好事先的準備,所以讓妄想跟業力成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就投胎了,我們是這樣來的。


    好,當我們來了以後呢,我們是怎麽回事?再往下看“識”。


    識為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之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這個“識”,指的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離開的時候它最後走,投胎的時候它最初來,它是來到母親的胎識當中,由過去的妄想跟業力的推動,就產生一種阿賴耶識的報體,在父精母血的因緣的色法結合之下就來投胎了。當然現在美國他們有些投胎,也不一定要靠母親的因緣。像那個試管嬰兒,他把父精母血放在一起的時候,眾生的業識,他隻要跟這個父母親有緣,他看到這個試管的父精母血,他照樣地投胎,他不一定要透過母親,就是隻要業力跟妄想結合了,他投胎的方式是各式各樣的。


    我們再看“名色”。


    名色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我們的投胎來自於兩個因緣的結合:一個妄想,一個業力。妄想就形成我們今生的思想模式,所以我們今生有些人特別喜歡布施,有些人特別喜歡持戒,有些人喜歡靜態地打坐,有些人喜歡拜佛,這個某種程度是繼承了過去的妄想。那麽妄想它變成了思想這一塊,業力就變成你的色法、你物質的一切受用。但是這個時候,六根並沒有長成。


    也就是說“名色”位,他不能去感受外在環境的快樂跟痛苦,這個“名色”位,他的感受叫內受,在佛法叫內受,他隻有自己的感受。如果說你是一個強大的善業而來,你在母胎當中會認為你是活在一個很漂亮、充滿光明的花園當中,在那個地方到處遊玩;如果你是由罪業而來,你在“名色”位的時候,你自己會感覺到你躲在一個很黑暗潮濕的牆角,過著又飢餓又潮濕的生活。這個就是“名色”位,因為這個時候他跟外境並沒有接觸。


    我們看“六入”。


    六入為六根完具位,亦名發毛爪齒位。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這個“六入”,入就是六根。根為什麽叫“入”呢?因為這個根它能夠入於六塵,它能夠去享受六塵,叫做“入”。


    這個時候,他的頭發指甲牙齒慢慢長出來了,因為“名色”,他接受到母親的滋養,這個時候諸根具足。諸根具足就是說,這個胎兒已經開始有感覺了,有內心的活動了。但這個時候,他還在母胎,那他的感覺怎麽辦呢?這個時候在唯識學上,叫母子連心。母親的心識的活動影響到胎兒,胎兒的心識活動也影響母親,互相影響,他們是跟母親同一感受,同一個心識的活動。


    比方說,舍利弗尊者的母親,舍利弗他媽媽本來是智慧很平常,就一般的家庭主婦。但是她懷了舍利弗尊者以後不得了,什麽道理一聽就懂,而且辯才無礙,突然變聰明了。她把舍利弗生出來以後,她又恢複以前的樣子了。所以妳要懷孕的時候突然變聰明了,這可不是妳的本事,是妳這個兒子不得了!也就是說,在這個胎兒他六根開始活動的時候,他這個時候沒接觸外境,他必須要以母親做橋梁。所以一般來說,醫學上說的胎教就是這樣來的,就是母親的想法會深深地影響胎兒,胎兒的想法也會影響母親,所以這個時候是教育最好的時光。


    我們看“觸”。


    觸是覺觸,為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為觸。


    “觸”就是你從母親的胎裏開始出生的那一剎那,叫做“觸”,因為你的身體開始跟陽光空氣接觸了,這個叫做“觸”。這個“觸”,為什麽要把這個接觸這個點當作十二因緣?因為在中國也好,在古印度也好,古代的算命學,很重視你出生的時間點。你本來是在母胎當中,沒有跟陽光接觸,你一出來的時候,會接觸到太陽跟月亮的一種不同的角度,它所釋放的不同的磁場,這個時候影響胎兒一生的性格跟很多的命運。雖然你阿賴耶識有很多的業力,但是你接觸的那個時間,會啟動某一個性格、某一個業力,大概就決定了。


    當然透過修行有一部分可以改變,特別是你自己的這一塊可以改變,但是你跟眾生的互動,對不起!你怎麽修,沒有辦法改變。因為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這是眾生的因緣,就不是你個人的修學可以改變。所以你接觸的時候,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一生的性格傾向,你今生的福報多寡大概就決定了。


    我們再看,“受”。


    受為領納,即情緒作用。謂於觸對境界時而於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舍之感覺,名之為受。


    那麽我們慢慢地長大,到了二十歲以內,我們開始透過眼耳鼻舌身六根去感受我們的人事環境,在如意的境界上產生快樂,在不如意的境界上產生痛苦,在中庸的境上產生舍受,名之為“受”。


    從識、名色、六入、觸、受,到這一塊,其實隻是一種業力的釋放。到這個時候,你還沒有產生輪回的力量。我們小時候,還看不出來生的力量,因為你這個時候,完全是一種業力的釋放。真正思想的活動,按古代的說法是二十歲以後,當然現在因為媒體的刺激,現代人心識提前活動。


    在十二因緣裏麵,我們前半段主要都是在受用果報。就是他的生命隻有快樂或者是痛苦,或者是不苦不樂,隻有這三個,他沒有太多想法。我們說過,隻有業力,沒有妄想不能得果報,所以這個時候,你還看不出他來生的傾向,因為他來生的業力,都還沒有表現出來,他隻是在做一件事情,在酬償過去的業力。所以他的人生沒有什麽好壞可言,隻有苦樂可言,沒有好壞。這個是好人、壞人,通通不能這樣講,你隻能夠說他活得很快樂或者很痛苦而已。


    那麽一個人生的好壞,來生輪回的啟動,從下麵開始了。我們來看看下一個:


    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這個“愛”,是受前麵的感受刺激而來。那麽感受,它本來是一種直覺的反應,但是當感受在一個人心活動的時候,他加上個人的想象,就這個想蘊、這個想象,它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於境取相。感受沒有相狀,所以你看一個人小時候,他很單純,心中沒有太多相狀,沒有相狀他就不可能去執著,所以他任何身口意的表現,通通是直覺反應。但是當進入“愛”的時候,他會把外在的相狀透過自己的想象力,把它轉化成自己心中的相狀,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狀出現。你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相狀出來,就是你的想象力。這是第一件事情,於境取相。這個相狀本來是外境,外麵的相狀,你已經成功地把外麵的相狀轉成你心中的相狀。


    第二個更可怕的是——施設名言,你開始對這些相狀表達你的看法。這個人是我的好朋友,這個人不是我好朋友等等,你已經開始安立名言。所以人生的對立,輪回的啟動,就是從這個“愛”開始,慢慢慢慢產生征兆。因為你前麵在這個受用果報的時候,它沒有對立的思考,所以當它“愛”的時候,它產生影像,開始產生不同的名言分別。


    我們再往下看,“取”。


    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愛”,它隻是一種內心的活動。內心的活動要轉成一種向外的力量,去推動身口意產生行動力,必須要落入“取”。也就是說,我們昨天講到第六意識,其實本身它沒有強大的推動身口去活動的力量,它也隻有打妄想。但是當第六意識跟執著——那個恒審思量的自我意識結合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它產生一個叫堅固妄想,或者叫顛倒妄想,那麽這個時候就會開始造業了。


    其實這個“取”,它的問題在於兩塊:第一個它開始造作一個新的業力;第二個叫潤生,這個“取”,它也會去激發前生同類的業力,這個是最可怕的。你說一個人,他怎麽就墮無間地獄了呢?他今生沒造太大罪業,問題是他今生可能沒有太大的業力,但是因為他的執著太重了,他把過去的重大罪業給激發,它本來睡覺睡得好好的,他把它喚醒,這個是最可怕!尤其臨終的時候你一旦動了“愛”、“取”,你去觸動過去的業力,基本上你就不可能往生,因為那個勢力太大了!臨終的時候,產生貪愛還亂不了,但是當貪愛跟執著結合的時候產生“取”,你一定要去追求,產生堅固的妄想的時候,這個時候它會產生一個可怕的力量,叫做“有”。


    我們來看看這個“有”,已經開始跟來生產生關係了。我們的生命這個水流,從過去繼承業力、繼承妄想,到“愛”、“取”的時候,其實都還沒有來生的概念。但到這個“有”支的時候,你來生的力量已經開始出現了。


    我們來看看,“有”是怎麽回事。


    有是存在之義,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這個“有”,就是一種活動熾盛的業力,簡單地講叫增長業。就這個業力透過你一次一次地造作,它數數現行,就像滾雪球,它不斷地在增長當中。那它是怎麽來呢?因為“愛”跟“取”的結合,發動了你的身口意三業去造業。一方麵造了一個新的業,一方麵去激發你前生同類的業力。那麽這個時候,就有一種得果報力量的業力。


    諸位!我們前生所釋放的業力,其實釋放到我們的一生,它已經結束。現在我們在乎的,就是說,當這個業力釋放完的時候,為什麽會有新的業力出來?這個是我們比較在乎的,就是來生的業力是怎麽產生的。佛法,它不在管過去,反正現在業力已經釋放了,你說它業力,前生我為什麽起顛倒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我來生的業力是怎麽來的,這個是我們淨土宗要去關切的。


    諸法因緣生。為什麽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是很輕鬆的離開,好像這個人完全沒有力量在幹擾他,一點業力都沒有;為什麽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他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是痛苦萬般,充滿了業力在障礙他?這個到底是怎麽回事?有些人可以瀟灑地安然坐化,有些人他必須在加護病房不斷地掙紮,那麽來生業力是怎麽產生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業力,為什麽有些業力會表現出來?有些人業力不能表現出來?


    我們先休息十分鍾,再加以解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禪觀與淨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並收藏禪觀與淨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