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甩鍋:明英宗的鍋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起明英宗朱祁鎮,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啊!這簡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敗家子。從古至今,能與之相提並論的恐怕也唯有秦二世胡亥和隋煬帝楊廣了。不過細細比較起來,這二位的敗家能力似乎還要更勝一籌。畢竟他們可是親手葬送了自己手中那兩個無比強大且幅員遼闊的帝國。
而明英宗朱祁鎮雖說稍微好那麽一丟丟,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王朝仍然得以苟延殘喘下來,但這也僅僅是因為在最為危急存亡之秋時,他有幸或者說不幸被凶悍的蒙古人所俘虜罷了。倘若不是這般湊巧,天知道大明王朝最終將會落得怎樣一個淒慘下場?說不定早就分崩離析、土崩瓦解,成為曆史長河中的又一抹塵埃了。
在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伴隨著一聲聲嘹亮的啼哭,朱祁鎮誕生在了宮廷之中。這位皇子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其身份地位可謂尊貴無比。
要知道,朱祁鎮可是明朝自開國以來,首位在其父皇登基之後所出生的皇帝。由於身為嫡長子——出生之時還不是嫡長子,後來宣宗以無子理由廢了皇後,另立其生母為皇後——也因此朱祁鎮便擁有了其他人難以企及的優勢——那便是與生俱來的儲君資格。
就在他出生還未滿三個月的時候,時間來到了宣德三年的二月初六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朝廷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正式宣布將朱祁鎮冊封為皇太子。整個皇宮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人們紛紛向這位年幼的太子獻上祝福和敬意。而對於朱祁鎮來說,這僅僅隻是他輝煌人生旅程的開始……
當朱祁鎮逐漸長大成人之後,明宣宗便指派了身邊親近的侍從們來開啟他研讀儒家經典的曆程。在這群近侍當中,對朱祁鎮產生最為深遠影響的人物非東宮局郎王振莫屬。
王振此人原是一名出身於學官家庭的子弟,為了更大的權力,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我閹割,從而入宮成為了一名宦官。由於他具備一定的學識素養,這使得他在眾多宦官之中顯得卓爾不凡。正因如此,在宮廷之內,人們尊稱他為“王先生”。就連朱祁鎮本人也毫不例外地稱呼他為先生,而非直呼其名,並且對他懷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待到朱祁鎮正式登上皇位以後,張氏隨即被尊奉為太皇太後。盡管她並未直接垂簾聽政,而是將朝政事務托付給內閣大臣們處理,並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但她依舊能夠憑借著自身的地位和威望,對朝廷局勢施加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從正統元年(公元 1436 年)的三月份開始,朱祁鎮便通過參與經筵活動,勤奮地研習經史子集等典籍。至於國家政務方麵,則交由當時被譽為“三楊”的內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功勳卓著的大臣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等人負責打理。
與此同時,王振因為深得朱祁鎮的寵幸和信任,得以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快速晉升。就在朱祁鎮即位僅僅八個月之後,他便順利地被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樣一來,王振所掌控的權力與那些擁有票擬權的內閣大臣們形成了相互製約的局麵。
王振一開始的時候深藏不露、不動聲色,表麵上和以“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重臣)為首的輔政大臣相處得十分和諧融洽。有一次,當張太後準備帶著朱祁鎮前往功德寺拜佛的時候,王振憑借著自己的機智巧妙地勸阻了這件事情;還有一回,朱祁鎮正與一些宦官一起踢足球玩鬧,王振見狀趕忙上前加以勸諫。通過這兩件事情,王振成功贏得了“三楊”對他的好感。
時間來到正統六年(公元 1441 年)的冬天,奉天殿的重建工程終於圓滿結束。在當年十一月初一這天,朱祁鎮親自蒞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祝賀。同時,還頒布詔書宣布大赦天下。這一舉措標誌著朱祁鎮開始真正意義上地親理朝政。
到了第二年五月份,朱祁鎮舉辦了盛大的婚禮,正式冊封錢氏為皇後。就在同一年的十月份,一直以來支持“三楊”的太皇太後張氏不幸離世。而此時,“三楊”之中的楊榮早在兩年之前就已經與世長辭,剩下的兩位老臣楊士奇和楊溥年紀越來越大,身體狀況也是每況愈下。再加上他們失去了太皇太後這座堅強的後盾,其權勢地位也逐漸衰落下來。
朱祁鎮此時已然徹底地掌控了朝政大權,乾綱獨斷,而一直以來深得他信任與寵愛的宦官王振,其權勢和影響力更是日益膨脹,猶如一輪驕陽高懸於天空之中,光芒萬丈,令人無法直視。這一點,從他在奉天殿落成的盛大宴會上打破常規親自出席,並公然將自己比作周公的舉動便可清晰地窺見一斑。
正統八年(公元 1443 年)六月的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一道驚世駭俗的閃電劃過天際,直直地擊中了奉天殿那高高翹起的鴟吻之上。此事瞬間傳遍京城內外,引起眾人議論紛紛。翰林院侍講劉球借此天賜良機,毫不猶豫地上疏進諫。奏疏中的言辭犀利且懇切,其中那句“親政務以總權綱,任賢德以重大臣”,更是直接指向了當時權傾朝野的王振。然而,劉球的一片赤誠忠心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王振對劉球的直言不諱懷恨在心,暗中指使手下羅織罪名,最終將劉球迫害至死。
時間轉眼來到正統十年(公元 1445 年),京城的鬧市街頭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就在這時,一封神秘的匿名信悄然出現在人群最為密集之處。信中的內容皆是揭露王振種種不可告人的罪行。此信一出,頓時引發軒然大波。很快,負責偵辦此案的官員便順藤摸瓜,找到了張貼匿名信之人——錦衣衛士卒王永。盡管王永隻是一個小小的士卒,但朱祁鎮卻絲毫沒有姑息之意,當即將其處以殘酷至極的淩遲之刑。如此一來,朝中上下人人噤若寒蟬,再也無人敢輕易對王振的所作所為提出任何異議。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鎮初立時就勸其在朝陽門外的閱武將台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在正統年間,那廣袤無垠的北方大地之上,蒙古韃靼部落正如一輪初升的驕陽,勢力愈發強大。要知道,這韃靼部可非尋常角色,他們乃是昔日輝煌無比的元朝皇室後裔大汗脫脫不花,但實權為瓦剌部首領脫歡及其子也先所掌控。
在這對父子的卓越領導下,瓦剌部如虎添翼,實力與日俱增。漸漸地,他們的野心不再滿足於自身的領地,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原本屬於大明王朝的勢力範圍。先是關西七衛,接著又是兀良哈三衛,紛紛落入了瓦剌人的囊中。至此,瓦剌部的版圖東至遼東和朝鮮,西達甘肅以及遙遠的西域,已然成為了大明王朝北部邊疆的心腹大患。
時間來到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 1449 年的六月十七日。這一天,風雲突變,一則驚人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大明疆域——瓦剌部正籌劃著對大同發起猛烈的攻擊。一時間,各路軍情如雪片般飛往京城,朝廷上下陷入了一片緊張的氛圍之中。
此時,深受皇帝寵信的宦官王振聽聞此訊後,心中暗自盤算起來。他深知此次戰事若能成功,自己必將立下赫赫功勳,於是便極力慫恿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朱祁鎮聞聽此言,亦是熱血沸騰,當即下令召集群臣商議此事。
朝堂之上,群臣們各抒己見。其中,吏部尚書王直率領眾多廷臣共同上書勸諫,言辭懇切地指出皇上親征之舉實乃不妥。一來,朱祁鎮身為一國之君,親自出征必然會導致朝政荒廢,無法及時處理來自四麵八方的緊急事務;二來,戰場凶險萬分,稍有不慎,朱祁鎮的人身安全便難以保障。
麵對群臣的勸諫,朱祁鎮卻不以為然,他提筆批示道:“愛卿等人所言,皆是出於忠君愛國之心,朕深感欣慰。然如今那虜賊逆天而行,背信棄義,屢屢侵犯我大明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無數軍民慘遭荼毒。邊將們屢次請求援兵相助,朕身為天子,豈能坐視不管?故而不得不親率大軍前去剿滅這群賊寇!”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陽光熾熱地灑落在大地上,朱祁鎮神色凝重地下達了一道命令:讓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負責留守京師,守護京城的安寧與穩定。次日清晨,朱祁鎮親自率領著浩浩蕩蕩的五十萬京軍踏上了征程。這支龐大的軍隊旌旗飄揚,盔甲閃耀,氣勢恢宏。
一同出征的還有王振這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以及以張輔和朱勇為首的眾多勳貴大臣們。他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跟隨朱祁鎮奔赴前線。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間來到了八月十四日。經過漫長的行軍,朱祁鎮終於抵達了土木堡。此時,太陽尚未完全西沉,天色依然明亮。然而,就在眾人商討下一步行動時,一場分歧產生了。隨征的諸位大臣紛紛建議前往南麵二十裏處的懷來城堅守,認為那裏地勢險要,有利於防禦敵軍。但王振卻堅決反對這一方案,他提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理由——因為有千餘輛輜重車輛還在後頭,如果現在前進,這些輜重可能會落入敵人手中。於是,他毅然決定讓大軍在此駐紮,等待後續的輜重車隊跟上。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合理的決策竟然給整個軍隊帶來了滅頂之災。由於選擇的駐營地地勢較高,而且附近根本找不到水源。士兵們拚命挖掘水井,但挖到兩丈深仍然不見一滴水。在極度的幹渴和饑餓之中,將士們的體力迅速消耗,原本高昂的士氣也逐漸低落,戰鬥力幾乎喪失殆盡。
八月十五那天,朱祁鎮正打算出發呢,突然發現自己被兩萬瓦剌騎兵給包圍了!明軍根本衝不出去,隻能眼巴巴地等著援軍來救。這時候,瓦剌的使臣跑過來議和,朱祁鎮趕緊叫學士曹鼐寫詔書,還派了兩個通事跟著使臣一起去見也先。
王振還以為瓦剌要退兵呢,就把營地移到靠近水源的地方。這一移可好,隊伍全亂套啦!明軍都爭著往前跑,瓦剌騎兵趁機就殺過來,明軍被打得大敗,損失了一大半。朱祁鎮和他的親兵騎馬想突圍,結果反而被瓦剌軍給抓住了。張輔以下五十多個勳貴大臣都死在了亂軍裏,王振也被朱祁鎮的護衛將軍樊忠給殺掉了,這就是土木之變!
話說那朱祁鎮不幸被俘之後,也先這個狡猾之徒竟挾持著他來到了宣府城的南麵。趾高氣昂的也先妄圖逼迫守將楊洪等人出城迎接他們所謂的“皇帝”,然而,城中守軍堅定地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
時間匆匆而過,轉眼便到了八月二十一日。這天,也先依舊不死心,再次挾持著朱祁鎮來到大同城下,並大聲叫嚷著要守城將領打開城門。可讓也先沒有想到的是,大同城的守將郭登同樣毫不畏懼,堅決地回絕了他。無奈之下,朱祁鎮為了討好也先,竟然隻能向其索要朱冕、宋瑛以及宦官郭敬的家產,然後分送給也先和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如此這般折騰,一直到了二十三日,也先一夥人才終於悻悻離去。
正是因為這段經曆,朱祁鎮在後世落下了兩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名號——“叫門天子”和“瓦剌留學生”。前者形象地描繪出他在敵人麵前屈辱求和的醜態;後者則調侃他在瓦剌部落那段特殊而尷尬的時光。】
*****
此時此刻,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剛剛因宣宗駕崩而正準備按照規製擁立朱祁鎮為新天子的眾人——宣宗朝的張太後以及諸位大臣們,此刻卻都麵露難色、猶豫不決。
誠然,依據宗法製度,這位年僅七歲的稚童理應順理成章地登上皇位。然而……然而他們心中卻有著深深的顧慮和擔憂。畢竟,若是依舊無法改變既定的曆史軌跡,那麽今日在場的所有勳貴大臣們恐怕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正當眾人陷入沉思之時,一個堅定的身影從人群中走出,此人正是時任兵部右侍郎的於謙。隻見他神色肅穆,朗聲道:“如今王振已然伏誅,隻要對太子嚴加教導,悉心培養,又為何非得認定他日後定會成為昏聵之主呢?再者,我們不妨暫且觀望一下天幕之上後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景象,或許其中尚有轉機亦未可知啊……”
此言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在場眾人的熱議。這時,英國公張輔也開口附和道:“於先生此計甚妙,橫豎不過是暫停一兩天而已,無傷大雅。”盡管心知肚明自己終將死於土木之變這場浩劫之中,但眼下畢竟尚未身死,作為堂堂初代英國公,張輔自然不願在此事上背負罵名,招人非議。
******
【當朱祁鎮被俘的噩耗如狂風般席卷而來時,北京城瞬間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人們驚慌失措,街頭巷尾彌漫著不安的氣氛,仿佛末日即將降臨。
深居宮中的孫太後心急如焚,她深知局勢緊迫,必須迅速采取行動穩定局麵。於是,她果斷地下旨命令朱祁鈺暫時代理國事,負責監管國家事務。同時,孫太後還想盡辦法試圖用大量的金銀財寶去換回被俘虜的朱祁鎮。然而,貪婪無度的也先在接收了這些豐厚的財寶之後,竟然出爾反爾,依然不肯釋放朱祁鎮。
麵對如此困境,孫太後和朱祁鈺意識到僅僅依靠財富無法解決問題。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毅然決然地提拔於謙擔任兵部尚書一職,並將保衛北京的重任全權交托於他。於謙臨危受命,毫不退縮。他雷厲風行地展開行動,首先下令捕殺了禍亂朝綱的王振及其眾多親屬和黨羽,以正國法,平民憤。接著,在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這一天,於謙力排眾議,堅決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景泰。與此同時,遙尊遠在敵營的朱祁鎮為太上皇。至此,京城百姓那顆懸著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而另一邊,也先在與韃靼、瓦剌等其他部落頭目的密謀商議之後,最終下定決心要利用手中掌握的朱祁鎮作為人質,揮師南下,直逼北京,妄圖一舉攻破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一觸即發……
話說那公元一四四九年的十月十二日,朱祁鈺竟采納了那降宦喜寧的奸計,親率大軍擁護著朱祁鎮登上了高聳的土城之上。他們站在城頭,趾高氣揚地向城下的明朝廷喊話,強烈要求明廷恭迎朱祁鎮回宮複位。
朱祁鈺得知此消息後,心中雖有萬般不願,但迫於形勢,還是派遣了右通政王複和太常寺少卿趙榮出城去麵見朱祁鎮。這二人攜帶著美味可口的羊酒作為禮物,想要以此安撫對方。然而,狡猾多端的也先卻斷然拒絕接受這些羊酒,反而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他點名要於謙等朝廷重臣親自前來與他會麵,並獅子大開口般索要海量的金帛財物。
麵對如此無理要求,朱祁鈺本有心應允,以換取一時安寧。但就在這時,忠勇無畏的於謙挺身而出,他神色堅定,言辭鏗鏘有力地說道:“陛下,今日微臣隻知曉有保家衛國之重任在肩,其他種種事宜皆非我所能聽聞!”其浩然正氣令人動容。
到了十月十三日這天,也先率領著他的虎狼之師傾巢而出,對京城發起了凶猛異常的總攻。於謙和石亨毫不畏懼,毅然率領著英勇的明軍奔赴德勝門外,與敵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
戰場上,喊殺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遮天蔽日。明軍將士們手持精良武器,奮勇殺敵。而那威力巨大的火器更是如雷神之錘一般,給予敵人以致命打擊。經過一番浴血奮戰,明軍最終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指揮,成功擊敗了來勢洶洶的也先部隊,取得了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
然而,賊心不死的也先並未就此罷休。他轉而揮兵進攻西直門,企圖從這裏撕開一道缺口。鎮守西直門的明軍將領孫鏜初戰不利,局勢一度陷入危急之中。幸而毛福壽、石亨等人及時率軍趕來支援,眾人齊心協力,方才艱難地擊退了瓦剌軍的瘋狂進攻。
緊接著,不甘心失敗的也先再次調整戰略,將矛頭指向了彰義門。但此時的明軍已經士氣大振,嚴陣以待。雙方短兵相接,激烈交鋒。最終,明軍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無堅不摧的勇氣,又一次成功地將瓦剌軍擊潰。
連續遭遇重創之後,也先深知已無力再戰。無奈之下,他隻得於十月十五日悻悻然地帶著朱祁鎮向北撤退而去。至此,這場關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保衛戰終於落下帷幕,而於謙等一眾忠臣良將的英名,則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話說那朱祁鎮對於也先而言,已然喪失了用以威懾大明的利用價值。於是乎,在景泰元年八月初六這個日子裏,朱祁鎮踏上了南歸之路。到得八月十五日那天,太上皇朱祁鎮自安定門緩緩入京。而此時,景泰帝朱祁鈺早已守候在皇城東安門處,恭恭敬敬地行起了迎拜之禮。朱祁鎮見狀,亦是趕忙回以答拜,並各自表述了一番授受皇位的意思。
此後不久,朱祁鎮便被送進了南宮,也就是那延安宮中的崇質殿內,自此開啟了他身為太上皇的別樣生涯。
在此番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於謙可謂是居功至偉啊!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沒有於謙力挽狂瀾,即便大明朝的北京城不會被那瓦剌人一舉攻破,皇室成員與滿朝剩下的文武大臣們被一網打盡,恐怕也極有可能會再度被迫南遷,從而提前兩百餘年淪為南明那般境地。
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時光匆匆而過,轉眼間已是七年之後。景泰八年之時,朱祁鈺身患重病,且因其膝下並無子嗣能夠繼承皇位,照理說,這本該輪到早在七年前就已被冊立為太子的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登上那至高無上的龍椅。怎奈世事難料,一直蟄居於南宮、充當著太上皇角色的朱祁鎮,竟悍然發動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奪門之變——想當年,他叫門未能成功開啟;而今時今日,他索性直接奪門而入,再度君臨天下,重登皇帝寶座。
在那場驚心動魄、事關生死存亡的京城保衛戰中,於謙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盡管他並未對朱祁鎮的複位表示反對,可命運卻無情地跟這位忠臣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複位之後的朱祁鎮深知自己的複辟之舉名不正言不順,急需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其不光彩的行徑。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悄然展開。朱祁鎮以於謙妄圖擁立襄王之子取代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為名,殘忍地處死了於謙等一眾忠良之士。這個莫須有的罪名讓無數人為之震驚和憤怒,可在皇權的重壓之下,眾人皆敢怒而不敢言。
隨後,朱祁鎮正式向天下昭告,將當年改稱為天順元年,仿佛一切都已塵埃落定。但曆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和諷刺意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為於謙平反的竟然正是當初被他“欲行廢立”的皇太子朱見深。這一結局無疑是對於謙忠誠與冤屈的最好證明,也讓後世之人在感慨之餘,不禁為這段曲折離奇的曆史而唏噓不已。
朱祁鎮成功複辟之後,一場血腥的清算風暴迅速席卷而來。於謙和王文這兩位忠臣義士被無情地處死,而那些曾經與朱祁鈺親近的太監們也未能逃脫厄運。不僅如此,朱祁鎮對於那些在奉迎和易儲之事上曾忤逆過自己的人同樣毫不留情,展開了大規模的清算行動。與此同時,王振這個昔日的權宦卻得到了平反,仿佛過去的罪惡都可以一筆勾銷。
此外,朱祁鎮對擁戴他複辟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予以重用。然而,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局勢便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朱祁鎮開始以各種各樣的借口,將這些曾經助力他登上皇位的功臣一一鏟除。先是徐有貞被貶謫流放,接著石亨因罪下獄身亡,最後連曹吉祥也難逃一死。通過這一係列手段,朱祁鎮終於重新牢牢地掌控住了權力。
在穩定朝局之後,朱祁鎮開始重用李賢、彭時、呂原、陳文等賢臣來輔佐政務。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朝政逐漸回到了正軌,呈現出類似於他即位之初“三楊內閣”時期的良好局麵,國家機器再次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
然而,盡管此時的朝政看似已經恢複正常,但朱祁鎮複辟所帶來的惡果卻是難以估量且無法彌補的。首先,他冤殺於謙等忠臣良將,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忠義之士心寒不已;其次,這場動蕩嚴重破壞了政治生態,導致官員之間相互猜忌、傾軋之風盛行;再者,由於頻繁的權力更迭和清洗,朝廷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社會秩序受到極大衝擊。這些負麵影響深深烙印在了明朝的曆史長河之中,成為了朱祁鎮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縱使曆經數代君主的努力,也難以完全消除其惡劣影響。】
*****
“臣……臣實在是不知該從何說起了。”於謙麵色慘白如紙,嘴唇微微顫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下來。他瞪大了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眼前那慘不忍睹的一幕,心中充滿了懊悔和絕望。
此時此刻,於謙隻覺得自己仿佛就是那個愚蠢至極的東郭先生,明明好心救了狼,最終卻反被其害。而這位太子朱祁鎮,不正是那條忘恩負義、凶狠殘暴的惡狼嗎?如今看來,想要保住他簡直就是癡人說夢,誰要是膽敢擔保他,誰就注定要遭受厄運降臨!想到這裏,於謙不禁渾身戰栗起來,一股深深的寒意從脊梁骨直竄腦門兒。
*****
【明英宗時期發生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土木堡之役,可以說是一場災難性的戰役,它幾近將大明王朝的軍事主力消耗殆盡。在此之前一直支撐著國家軍事體係的朱元璋時代所建立的衛所製度,也因此變得搖搖欲墜,難以繼續維係下去。
回溯曆史長河,我們可以看到土木堡之變前夕的明朝衛所製度,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精心構建而成。他在前朝元朝軍戶製和宿衛製的基石上加以創新改進,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衛、所軍戶製度。
在這套製度下,皇帝牢牢掌控著至高無上的軍事大權。全國各個戰略要衝之地都設立了嚴密的衛所,軍丁們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他們的生活供給則依賴於辛勤開墾的屯田。
從洪武年間直至永樂時期,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重要部分:其一便是負責拱衛京城的禁衛軍,他們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守護著帝國的核心;其二則是那些追隨親信大將或者藩王遠赴邊疆戍守的英勇將士,他們以無畏的勇氣扞衛著國家的邊境安寧。
在這當中,負責拱衛京師的衛所數量頗為可觀,最初為 41 個衛所,尤其到了朱棣統治時期,這些衛所得到進一步擴充,最終達到了 72 個衛所規模。
在明初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裏,拱衛京師的衛所部隊堪稱明朝的主力戰鬥力量。例如,當朱棣五次親征草原之際,他動輒就能調集數十萬大軍出征。而這些龐大的軍隊之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京師的精銳之師。
然而,曆史的車輪無情地轉動著,那場驚心動魄的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當時,戍衛京師的整整數十萬精銳部隊幾乎消耗殆盡,損失極為慘重。
麵對如此困境,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匆忙調遣原本戍衛南方、專門負責防備倭寇侵襲的南軍前來固守京師。這種拆東牆補西牆式的做法,以及由此產生的南北軍隊之間存在的差異和隔閡,無疑對明朝軍隊造成了深遠影響。從此以後,曾經威風凜凜、銳不可當的明軍失去了往昔那種勇往直前、縱橫馳騁於草原之上的雄風壯誌,逐漸走向衰落與被動防禦的道路。
毫不誇張地講,土木堡之變以及後續發生的奪門之變,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的一場巨大災難,其影響力與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不相上下!在此之前,明朝國力強盛,猶如初唐、盛唐時期一般繁榮昌盛;然而,自土木堡之變後,雖然明朝仍然延續了近200年,但國家卻陷入了長期的動蕩之中,一直在努力彌補明英宗所犯的重大錯誤。盡管明英宗並非明朝的亡國之君,但他卻對明朝的軍事製度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因此將他視為導致明朝兩百年後覆滅的罪魁禍首,也並不為過!】
*******
朱元璋一臉無奈地搖搖頭:“咱沒想到啊,咱設計這麽好的製度,藩王製度讓朱允炆給毀了,衛所製讓明英軍給毀了。傳朕旨意,凡皇帝駕崩,子不到十八歲者……”朱元璋說到這裏,忽然停住了。他原本想說凡是不滿十八歲的皇子不得繼承皇位,但又一想,如果這樣做,豈不是會引起更多的內亂?甚至可能提前加速大明的滅亡。雖然他一直在努力想著如何延緩大明的滅亡,但此刻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什麽好辦法。
朱元璋心中一陣悲涼,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再掌控局麵了。他感到一股無力感湧上心頭,仿佛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他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歎道:“咱一直以為可以為子孫後代安排好一切,可是現在看來,這隻是咱的一廂情願罷了。”
朱元璋深深地歎了口氣,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錯了。他想起自己曾經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而采取的那些措施,如今卻成了導致國家衰敗的原因之一。他覺得自己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徒勞無功地掙紮,最終還是未能改變曆史的走向。
朱元璋閉上了眼睛,默默地思考著。他知道,無論如何,大明王朝的命運已經注定。他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這個國家,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也好。然而,麵對如此複雜的局勢,他實在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而明英宗朱祁鎮雖說稍微好那麽一丟丟,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王朝仍然得以苟延殘喘下來,但這也僅僅是因為在最為危急存亡之秋時,他有幸或者說不幸被凶悍的蒙古人所俘虜罷了。倘若不是這般湊巧,天知道大明王朝最終將會落得怎樣一個淒慘下場?說不定早就分崩離析、土崩瓦解,成為曆史長河中的又一抹塵埃了。
在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伴隨著一聲聲嘹亮的啼哭,朱祁鎮誕生在了宮廷之中。這位皇子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其身份地位可謂尊貴無比。
要知道,朱祁鎮可是明朝自開國以來,首位在其父皇登基之後所出生的皇帝。由於身為嫡長子——出生之時還不是嫡長子,後來宣宗以無子理由廢了皇後,另立其生母為皇後——也因此朱祁鎮便擁有了其他人難以企及的優勢——那便是與生俱來的儲君資格。
就在他出生還未滿三個月的時候,時間來到了宣德三年的二月初六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朝廷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正式宣布將朱祁鎮冊封為皇太子。整個皇宮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人們紛紛向這位年幼的太子獻上祝福和敬意。而對於朱祁鎮來說,這僅僅隻是他輝煌人生旅程的開始……
當朱祁鎮逐漸長大成人之後,明宣宗便指派了身邊親近的侍從們來開啟他研讀儒家經典的曆程。在這群近侍當中,對朱祁鎮產生最為深遠影響的人物非東宮局郎王振莫屬。
王振此人原是一名出身於學官家庭的子弟,為了更大的權力,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我閹割,從而入宮成為了一名宦官。由於他具備一定的學識素養,這使得他在眾多宦官之中顯得卓爾不凡。正因如此,在宮廷之內,人們尊稱他為“王先生”。就連朱祁鎮本人也毫不例外地稱呼他為先生,而非直呼其名,並且對他懷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待到朱祁鎮正式登上皇位以後,張氏隨即被尊奉為太皇太後。盡管她並未直接垂簾聽政,而是將朝政事務托付給內閣大臣們處理,並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但她依舊能夠憑借著自身的地位和威望,對朝廷局勢施加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從正統元年(公元 1436 年)的三月份開始,朱祁鎮便通過參與經筵活動,勤奮地研習經史子集等典籍。至於國家政務方麵,則交由當時被譽為“三楊”的內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功勳卓著的大臣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等人負責打理。
與此同時,王振因為深得朱祁鎮的寵幸和信任,得以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快速晉升。就在朱祁鎮即位僅僅八個月之後,他便順利地被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樣一來,王振所掌控的權力與那些擁有票擬權的內閣大臣們形成了相互製約的局麵。
王振一開始的時候深藏不露、不動聲色,表麵上和以“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重臣)為首的輔政大臣相處得十分和諧融洽。有一次,當張太後準備帶著朱祁鎮前往功德寺拜佛的時候,王振憑借著自己的機智巧妙地勸阻了這件事情;還有一回,朱祁鎮正與一些宦官一起踢足球玩鬧,王振見狀趕忙上前加以勸諫。通過這兩件事情,王振成功贏得了“三楊”對他的好感。
時間來到正統六年(公元 1441 年)的冬天,奉天殿的重建工程終於圓滿結束。在當年十一月初一這天,朱祁鎮親自蒞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祝賀。同時,還頒布詔書宣布大赦天下。這一舉措標誌著朱祁鎮開始真正意義上地親理朝政。
到了第二年五月份,朱祁鎮舉辦了盛大的婚禮,正式冊封錢氏為皇後。就在同一年的十月份,一直以來支持“三楊”的太皇太後張氏不幸離世。而此時,“三楊”之中的楊榮早在兩年之前就已經與世長辭,剩下的兩位老臣楊士奇和楊溥年紀越來越大,身體狀況也是每況愈下。再加上他們失去了太皇太後這座堅強的後盾,其權勢地位也逐漸衰落下來。
朱祁鎮此時已然徹底地掌控了朝政大權,乾綱獨斷,而一直以來深得他信任與寵愛的宦官王振,其權勢和影響力更是日益膨脹,猶如一輪驕陽高懸於天空之中,光芒萬丈,令人無法直視。這一點,從他在奉天殿落成的盛大宴會上打破常規親自出席,並公然將自己比作周公的舉動便可清晰地窺見一斑。
正統八年(公元 1443 年)六月的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一道驚世駭俗的閃電劃過天際,直直地擊中了奉天殿那高高翹起的鴟吻之上。此事瞬間傳遍京城內外,引起眾人議論紛紛。翰林院侍講劉球借此天賜良機,毫不猶豫地上疏進諫。奏疏中的言辭犀利且懇切,其中那句“親政務以總權綱,任賢德以重大臣”,更是直接指向了當時權傾朝野的王振。然而,劉球的一片赤誠忠心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王振對劉球的直言不諱懷恨在心,暗中指使手下羅織罪名,最終將劉球迫害至死。
時間轉眼來到正統十年(公元 1445 年),京城的鬧市街頭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就在這時,一封神秘的匿名信悄然出現在人群最為密集之處。信中的內容皆是揭露王振種種不可告人的罪行。此信一出,頓時引發軒然大波。很快,負責偵辦此案的官員便順藤摸瓜,找到了張貼匿名信之人——錦衣衛士卒王永。盡管王永隻是一個小小的士卒,但朱祁鎮卻絲毫沒有姑息之意,當即將其處以殘酷至極的淩遲之刑。如此一來,朝中上下人人噤若寒蟬,再也無人敢輕易對王振的所作所為提出任何異議。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鎮初立時就勸其在朝陽門外的閱武將台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在正統年間,那廣袤無垠的北方大地之上,蒙古韃靼部落正如一輪初升的驕陽,勢力愈發強大。要知道,這韃靼部可非尋常角色,他們乃是昔日輝煌無比的元朝皇室後裔大汗脫脫不花,但實權為瓦剌部首領脫歡及其子也先所掌控。
在這對父子的卓越領導下,瓦剌部如虎添翼,實力與日俱增。漸漸地,他們的野心不再滿足於自身的領地,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原本屬於大明王朝的勢力範圍。先是關西七衛,接著又是兀良哈三衛,紛紛落入了瓦剌人的囊中。至此,瓦剌部的版圖東至遼東和朝鮮,西達甘肅以及遙遠的西域,已然成為了大明王朝北部邊疆的心腹大患。
時間來到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 1449 年的六月十七日。這一天,風雲突變,一則驚人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大明疆域——瓦剌部正籌劃著對大同發起猛烈的攻擊。一時間,各路軍情如雪片般飛往京城,朝廷上下陷入了一片緊張的氛圍之中。
此時,深受皇帝寵信的宦官王振聽聞此訊後,心中暗自盤算起來。他深知此次戰事若能成功,自己必將立下赫赫功勳,於是便極力慫恿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朱祁鎮聞聽此言,亦是熱血沸騰,當即下令召集群臣商議此事。
朝堂之上,群臣們各抒己見。其中,吏部尚書王直率領眾多廷臣共同上書勸諫,言辭懇切地指出皇上親征之舉實乃不妥。一來,朱祁鎮身為一國之君,親自出征必然會導致朝政荒廢,無法及時處理來自四麵八方的緊急事務;二來,戰場凶險萬分,稍有不慎,朱祁鎮的人身安全便難以保障。
麵對群臣的勸諫,朱祁鎮卻不以為然,他提筆批示道:“愛卿等人所言,皆是出於忠君愛國之心,朕深感欣慰。然如今那虜賊逆天而行,背信棄義,屢屢侵犯我大明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無數軍民慘遭荼毒。邊將們屢次請求援兵相助,朕身為天子,豈能坐視不管?故而不得不親率大軍前去剿滅這群賊寇!”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陽光熾熱地灑落在大地上,朱祁鎮神色凝重地下達了一道命令:讓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負責留守京師,守護京城的安寧與穩定。次日清晨,朱祁鎮親自率領著浩浩蕩蕩的五十萬京軍踏上了征程。這支龐大的軍隊旌旗飄揚,盔甲閃耀,氣勢恢宏。
一同出征的還有王振這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以及以張輔和朱勇為首的眾多勳貴大臣們。他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跟隨朱祁鎮奔赴前線。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間來到了八月十四日。經過漫長的行軍,朱祁鎮終於抵達了土木堡。此時,太陽尚未完全西沉,天色依然明亮。然而,就在眾人商討下一步行動時,一場分歧產生了。隨征的諸位大臣紛紛建議前往南麵二十裏處的懷來城堅守,認為那裏地勢險要,有利於防禦敵軍。但王振卻堅決反對這一方案,他提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理由——因為有千餘輛輜重車輛還在後頭,如果現在前進,這些輜重可能會落入敵人手中。於是,他毅然決定讓大軍在此駐紮,等待後續的輜重車隊跟上。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合理的決策竟然給整個軍隊帶來了滅頂之災。由於選擇的駐營地地勢較高,而且附近根本找不到水源。士兵們拚命挖掘水井,但挖到兩丈深仍然不見一滴水。在極度的幹渴和饑餓之中,將士們的體力迅速消耗,原本高昂的士氣也逐漸低落,戰鬥力幾乎喪失殆盡。
八月十五那天,朱祁鎮正打算出發呢,突然發現自己被兩萬瓦剌騎兵給包圍了!明軍根本衝不出去,隻能眼巴巴地等著援軍來救。這時候,瓦剌的使臣跑過來議和,朱祁鎮趕緊叫學士曹鼐寫詔書,還派了兩個通事跟著使臣一起去見也先。
王振還以為瓦剌要退兵呢,就把營地移到靠近水源的地方。這一移可好,隊伍全亂套啦!明軍都爭著往前跑,瓦剌騎兵趁機就殺過來,明軍被打得大敗,損失了一大半。朱祁鎮和他的親兵騎馬想突圍,結果反而被瓦剌軍給抓住了。張輔以下五十多個勳貴大臣都死在了亂軍裏,王振也被朱祁鎮的護衛將軍樊忠給殺掉了,這就是土木之變!
話說那朱祁鎮不幸被俘之後,也先這個狡猾之徒竟挾持著他來到了宣府城的南麵。趾高氣昂的也先妄圖逼迫守將楊洪等人出城迎接他們所謂的“皇帝”,然而,城中守軍堅定地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
時間匆匆而過,轉眼便到了八月二十一日。這天,也先依舊不死心,再次挾持著朱祁鎮來到大同城下,並大聲叫嚷著要守城將領打開城門。可讓也先沒有想到的是,大同城的守將郭登同樣毫不畏懼,堅決地回絕了他。無奈之下,朱祁鎮為了討好也先,竟然隻能向其索要朱冕、宋瑛以及宦官郭敬的家產,然後分送給也先和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如此這般折騰,一直到了二十三日,也先一夥人才終於悻悻離去。
正是因為這段經曆,朱祁鎮在後世落下了兩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名號——“叫門天子”和“瓦剌留學生”。前者形象地描繪出他在敵人麵前屈辱求和的醜態;後者則調侃他在瓦剌部落那段特殊而尷尬的時光。】
*****
此時此刻,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剛剛因宣宗駕崩而正準備按照規製擁立朱祁鎮為新天子的眾人——宣宗朝的張太後以及諸位大臣們,此刻卻都麵露難色、猶豫不決。
誠然,依據宗法製度,這位年僅七歲的稚童理應順理成章地登上皇位。然而……然而他們心中卻有著深深的顧慮和擔憂。畢竟,若是依舊無法改變既定的曆史軌跡,那麽今日在場的所有勳貴大臣們恐怕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正當眾人陷入沉思之時,一個堅定的身影從人群中走出,此人正是時任兵部右侍郎的於謙。隻見他神色肅穆,朗聲道:“如今王振已然伏誅,隻要對太子嚴加教導,悉心培養,又為何非得認定他日後定會成為昏聵之主呢?再者,我們不妨暫且觀望一下天幕之上後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景象,或許其中尚有轉機亦未可知啊……”
此言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在場眾人的熱議。這時,英國公張輔也開口附和道:“於先生此計甚妙,橫豎不過是暫停一兩天而已,無傷大雅。”盡管心知肚明自己終將死於土木之變這場浩劫之中,但眼下畢竟尚未身死,作為堂堂初代英國公,張輔自然不願在此事上背負罵名,招人非議。
******
【當朱祁鎮被俘的噩耗如狂風般席卷而來時,北京城瞬間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人們驚慌失措,街頭巷尾彌漫著不安的氣氛,仿佛末日即將降臨。
深居宮中的孫太後心急如焚,她深知局勢緊迫,必須迅速采取行動穩定局麵。於是,她果斷地下旨命令朱祁鈺暫時代理國事,負責監管國家事務。同時,孫太後還想盡辦法試圖用大量的金銀財寶去換回被俘虜的朱祁鎮。然而,貪婪無度的也先在接收了這些豐厚的財寶之後,竟然出爾反爾,依然不肯釋放朱祁鎮。
麵對如此困境,孫太後和朱祁鈺意識到僅僅依靠財富無法解決問題。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毅然決然地提拔於謙擔任兵部尚書一職,並將保衛北京的重任全權交托於他。於謙臨危受命,毫不退縮。他雷厲風行地展開行動,首先下令捕殺了禍亂朝綱的王振及其眾多親屬和黨羽,以正國法,平民憤。接著,在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這一天,於謙力排眾議,堅決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景泰。與此同時,遙尊遠在敵營的朱祁鎮為太上皇。至此,京城百姓那顆懸著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而另一邊,也先在與韃靼、瓦剌等其他部落頭目的密謀商議之後,最終下定決心要利用手中掌握的朱祁鎮作為人質,揮師南下,直逼北京,妄圖一舉攻破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一觸即發……
話說那公元一四四九年的十月十二日,朱祁鈺竟采納了那降宦喜寧的奸計,親率大軍擁護著朱祁鎮登上了高聳的土城之上。他們站在城頭,趾高氣揚地向城下的明朝廷喊話,強烈要求明廷恭迎朱祁鎮回宮複位。
朱祁鈺得知此消息後,心中雖有萬般不願,但迫於形勢,還是派遣了右通政王複和太常寺少卿趙榮出城去麵見朱祁鎮。這二人攜帶著美味可口的羊酒作為禮物,想要以此安撫對方。然而,狡猾多端的也先卻斷然拒絕接受這些羊酒,反而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他點名要於謙等朝廷重臣親自前來與他會麵,並獅子大開口般索要海量的金帛財物。
麵對如此無理要求,朱祁鈺本有心應允,以換取一時安寧。但就在這時,忠勇無畏的於謙挺身而出,他神色堅定,言辭鏗鏘有力地說道:“陛下,今日微臣隻知曉有保家衛國之重任在肩,其他種種事宜皆非我所能聽聞!”其浩然正氣令人動容。
到了十月十三日這天,也先率領著他的虎狼之師傾巢而出,對京城發起了凶猛異常的總攻。於謙和石亨毫不畏懼,毅然率領著英勇的明軍奔赴德勝門外,與敵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
戰場上,喊殺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遮天蔽日。明軍將士們手持精良武器,奮勇殺敵。而那威力巨大的火器更是如雷神之錘一般,給予敵人以致命打擊。經過一番浴血奮戰,明軍最終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指揮,成功擊敗了來勢洶洶的也先部隊,取得了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
然而,賊心不死的也先並未就此罷休。他轉而揮兵進攻西直門,企圖從這裏撕開一道缺口。鎮守西直門的明軍將領孫鏜初戰不利,局勢一度陷入危急之中。幸而毛福壽、石亨等人及時率軍趕來支援,眾人齊心協力,方才艱難地擊退了瓦剌軍的瘋狂進攻。
緊接著,不甘心失敗的也先再次調整戰略,將矛頭指向了彰義門。但此時的明軍已經士氣大振,嚴陣以待。雙方短兵相接,激烈交鋒。最終,明軍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無堅不摧的勇氣,又一次成功地將瓦剌軍擊潰。
連續遭遇重創之後,也先深知已無力再戰。無奈之下,他隻得於十月十五日悻悻然地帶著朱祁鎮向北撤退而去。至此,這場關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保衛戰終於落下帷幕,而於謙等一眾忠臣良將的英名,則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話說那朱祁鎮對於也先而言,已然喪失了用以威懾大明的利用價值。於是乎,在景泰元年八月初六這個日子裏,朱祁鎮踏上了南歸之路。到得八月十五日那天,太上皇朱祁鎮自安定門緩緩入京。而此時,景泰帝朱祁鈺早已守候在皇城東安門處,恭恭敬敬地行起了迎拜之禮。朱祁鎮見狀,亦是趕忙回以答拜,並各自表述了一番授受皇位的意思。
此後不久,朱祁鎮便被送進了南宮,也就是那延安宮中的崇質殿內,自此開啟了他身為太上皇的別樣生涯。
在此番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於謙可謂是居功至偉啊!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沒有於謙力挽狂瀾,即便大明朝的北京城不會被那瓦剌人一舉攻破,皇室成員與滿朝剩下的文武大臣們被一網打盡,恐怕也極有可能會再度被迫南遷,從而提前兩百餘年淪為南明那般境地。
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時光匆匆而過,轉眼間已是七年之後。景泰八年之時,朱祁鈺身患重病,且因其膝下並無子嗣能夠繼承皇位,照理說,這本該輪到早在七年前就已被冊立為太子的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登上那至高無上的龍椅。怎奈世事難料,一直蟄居於南宮、充當著太上皇角色的朱祁鎮,竟悍然發動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奪門之變——想當年,他叫門未能成功開啟;而今時今日,他索性直接奪門而入,再度君臨天下,重登皇帝寶座。
在那場驚心動魄、事關生死存亡的京城保衛戰中,於謙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盡管他並未對朱祁鎮的複位表示反對,可命運卻無情地跟這位忠臣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複位之後的朱祁鎮深知自己的複辟之舉名不正言不順,急需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其不光彩的行徑。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悄然展開。朱祁鎮以於謙妄圖擁立襄王之子取代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為名,殘忍地處死了於謙等一眾忠良之士。這個莫須有的罪名讓無數人為之震驚和憤怒,可在皇權的重壓之下,眾人皆敢怒而不敢言。
隨後,朱祁鎮正式向天下昭告,將當年改稱為天順元年,仿佛一切都已塵埃落定。但曆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和諷刺意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為於謙平反的竟然正是當初被他“欲行廢立”的皇太子朱見深。這一結局無疑是對於謙忠誠與冤屈的最好證明,也讓後世之人在感慨之餘,不禁為這段曲折離奇的曆史而唏噓不已。
朱祁鎮成功複辟之後,一場血腥的清算風暴迅速席卷而來。於謙和王文這兩位忠臣義士被無情地處死,而那些曾經與朱祁鈺親近的太監們也未能逃脫厄運。不僅如此,朱祁鎮對於那些在奉迎和易儲之事上曾忤逆過自己的人同樣毫不留情,展開了大規模的清算行動。與此同時,王振這個昔日的權宦卻得到了平反,仿佛過去的罪惡都可以一筆勾銷。
此外,朱祁鎮對擁戴他複辟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予以重用。然而,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局勢便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朱祁鎮開始以各種各樣的借口,將這些曾經助力他登上皇位的功臣一一鏟除。先是徐有貞被貶謫流放,接著石亨因罪下獄身亡,最後連曹吉祥也難逃一死。通過這一係列手段,朱祁鎮終於重新牢牢地掌控住了權力。
在穩定朝局之後,朱祁鎮開始重用李賢、彭時、呂原、陳文等賢臣來輔佐政務。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朝政逐漸回到了正軌,呈現出類似於他即位之初“三楊內閣”時期的良好局麵,國家機器再次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
然而,盡管此時的朝政看似已經恢複正常,但朱祁鎮複辟所帶來的惡果卻是難以估量且無法彌補的。首先,他冤殺於謙等忠臣良將,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忠義之士心寒不已;其次,這場動蕩嚴重破壞了政治生態,導致官員之間相互猜忌、傾軋之風盛行;再者,由於頻繁的權力更迭和清洗,朝廷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社會秩序受到極大衝擊。這些負麵影響深深烙印在了明朝的曆史長河之中,成為了朱祁鎮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縱使曆經數代君主的努力,也難以完全消除其惡劣影響。】
*****
“臣……臣實在是不知該從何說起了。”於謙麵色慘白如紙,嘴唇微微顫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下來。他瞪大了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眼前那慘不忍睹的一幕,心中充滿了懊悔和絕望。
此時此刻,於謙隻覺得自己仿佛就是那個愚蠢至極的東郭先生,明明好心救了狼,最終卻反被其害。而這位太子朱祁鎮,不正是那條忘恩負義、凶狠殘暴的惡狼嗎?如今看來,想要保住他簡直就是癡人說夢,誰要是膽敢擔保他,誰就注定要遭受厄運降臨!想到這裏,於謙不禁渾身戰栗起來,一股深深的寒意從脊梁骨直竄腦門兒。
*****
【明英宗時期發生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土木堡之役,可以說是一場災難性的戰役,它幾近將大明王朝的軍事主力消耗殆盡。在此之前一直支撐著國家軍事體係的朱元璋時代所建立的衛所製度,也因此變得搖搖欲墜,難以繼續維係下去。
回溯曆史長河,我們可以看到土木堡之變前夕的明朝衛所製度,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精心構建而成。他在前朝元朝軍戶製和宿衛製的基石上加以創新改進,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衛、所軍戶製度。
在這套製度下,皇帝牢牢掌控著至高無上的軍事大權。全國各個戰略要衝之地都設立了嚴密的衛所,軍丁們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他們的生活供給則依賴於辛勤開墾的屯田。
從洪武年間直至永樂時期,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重要部分:其一便是負責拱衛京城的禁衛軍,他們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守護著帝國的核心;其二則是那些追隨親信大將或者藩王遠赴邊疆戍守的英勇將士,他們以無畏的勇氣扞衛著國家的邊境安寧。
在這當中,負責拱衛京師的衛所數量頗為可觀,最初為 41 個衛所,尤其到了朱棣統治時期,這些衛所得到進一步擴充,最終達到了 72 個衛所規模。
在明初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裏,拱衛京師的衛所部隊堪稱明朝的主力戰鬥力量。例如,當朱棣五次親征草原之際,他動輒就能調集數十萬大軍出征。而這些龐大的軍隊之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京師的精銳之師。
然而,曆史的車輪無情地轉動著,那場驚心動魄的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當時,戍衛京師的整整數十萬精銳部隊幾乎消耗殆盡,損失極為慘重。
麵對如此困境,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匆忙調遣原本戍衛南方、專門負責防備倭寇侵襲的南軍前來固守京師。這種拆東牆補西牆式的做法,以及由此產生的南北軍隊之間存在的差異和隔閡,無疑對明朝軍隊造成了深遠影響。從此以後,曾經威風凜凜、銳不可當的明軍失去了往昔那種勇往直前、縱橫馳騁於草原之上的雄風壯誌,逐漸走向衰落與被動防禦的道路。
毫不誇張地講,土木堡之變以及後續發生的奪門之變,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的一場巨大災難,其影響力與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不相上下!在此之前,明朝國力強盛,猶如初唐、盛唐時期一般繁榮昌盛;然而,自土木堡之變後,雖然明朝仍然延續了近200年,但國家卻陷入了長期的動蕩之中,一直在努力彌補明英宗所犯的重大錯誤。盡管明英宗並非明朝的亡國之君,但他卻對明朝的軍事製度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因此將他視為導致明朝兩百年後覆滅的罪魁禍首,也並不為過!】
*******
朱元璋一臉無奈地搖搖頭:“咱沒想到啊,咱設計這麽好的製度,藩王製度讓朱允炆給毀了,衛所製讓明英軍給毀了。傳朕旨意,凡皇帝駕崩,子不到十八歲者……”朱元璋說到這裏,忽然停住了。他原本想說凡是不滿十八歲的皇子不得繼承皇位,但又一想,如果這樣做,豈不是會引起更多的內亂?甚至可能提前加速大明的滅亡。雖然他一直在努力想著如何延緩大明的滅亡,但此刻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什麽好辦法。
朱元璋心中一陣悲涼,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再掌控局麵了。他感到一股無力感湧上心頭,仿佛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他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歎道:“咱一直以為可以為子孫後代安排好一切,可是現在看來,這隻是咱的一廂情願罷了。”
朱元璋深深地歎了口氣,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錯了。他想起自己曾經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而采取的那些措施,如今卻成了導致國家衰敗的原因之一。他覺得自己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徒勞無功地掙紮,最終還是未能改變曆史的走向。
朱元璋閉上了眼睛,默默地思考著。他知道,無論如何,大明王朝的命運已經注定。他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這個國家,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也好。然而,麵對如此複雜的局勢,他實在不知道該從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