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自建立以來,其初期階段尤其在洪武和永樂兩朝可謂盛世輝煌,遠遠超越了漢唐時期的繁榮昌盛。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此後的兩百多年間,明朝竟如北宋般逐漸走向衰落,最終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究竟是什麽因素致使這個曾經強盛的帝國走向衰敗呢?或許當我們將視線集中到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時,便能發現其中幾個關鍵的轉折節點。


    明宣宗朱瞻基那可是相當有能耐的君主,繼承了洪武與永樂兩位祖宗的家業,在他的治理下,明朝那叫一個國力昌盛啊,文化啥的都發展得紅紅火火的,他的治國本事那是杠杠的。不過呢,就在他的統治時期,有三個看著不咋起眼的政策調整,卻慢慢地惹出了大禍。】


    宣德十年,朱瞻基正帶著兩個兒子站在城牆上,看著天空中的奇異景象,心中充滿了好奇和疑惑。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祖父朱元璋,那個開創大明王朝的偉大皇帝。而如今,他作為守城之君,肩負著保衛國家、維護和平的重任。然而,當他看到天幕上顯示出的信息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不安的感覺。


    他意識到,這些信息可能會對他的統治產生重大影響。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未來的挑戰。與此同時,他也擔心這些信息會被其他人利用,對國家造成更大的威脅。


    就在朱瞻基陷入沉思的時候,孫皇後突然開口說道:“宣宗這個廟號是一個美稱。”她試圖打破沉默,緩解氣氛,但這句話卻讓在場的人感到更加尷尬。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廟號並不能代表朱瞻基的全部成就和貢獻,而現在麵對這些未知的信息,他們又該如何評價這位皇帝呢?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宦官之禍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對宦官采取了極其嚴厲的限製措施。他嚴禁宦官幹預政事,更不允許他們讀書識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朱瞻基登上皇位時,局麵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朱瞻基對宦官表現出了極大的信任和寵愛,不僅賜予他們象征著免罪的金牌,還頒發了“忠肝義膽”的腰牌。更為重要的是,他特地設立了內書堂,旨在培養出一群既有文化素養又具備辦事能力的宦官。這一舉動無疑為宦官勢力的崛起打開了方便之門,使得他們得以迅速崛起。那麽,朱瞻基為何要改變對宦官的態度呢?這種變化又將如何影響明朝的命運呢?


    在明朝初期,為了減輕皇帝的負擔,朱棣創立了內閣製度。而朱瞻基在位期間,麵對著繁重的政務和緊張的國際形勢,深刻地意識到丞相製度被廢除後所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此時,他需要一支能夠協助自己處理政務、應對複雜局麵的力量。


    朱瞻基認為,宦官作為宮廷中的一部分,可以成為他的得力助手。通過賦予宦官一定的權力和地位,他可以更好地掌控宮廷內部的事務,並借助他們的力量來製衡外廷官員。此外,與外廷官員相比,宦官更容易控製,因為他們的生死榮辱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朱瞻基選擇了信任宦官,讓他們參與到政治中來。


    然而,朱瞻基的這一決策也為明朝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隨著宦官勢力的逐漸壯大,他們開始幹涉朝政,甚至與外廷官員勾結,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股勢力在日後的明朝曆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導致了一係列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動蕩。


    這種變化一開始或許不怎麽顯眼,因為朱瞻基確實具備充足的智謀與手段來掌控局勢。可問題就出在這裏,一旦開創了如此先河,後來繼位的帝王未必能像朱瞻基一樣有能耐、有決心。朱瞻基這般行徑,無形之中放寬了對宦官集團的管製,給日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更何況朱瞻基在位僅有十年時間。他死後,被追封為章皇帝,廟號宣宗。他遺下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明英宗朱祁鎮,小兒子則是明景帝朱祁鈺。也就在明英宗時期,大明最大的一次危機就是由宦官王振引起的。】


    *******


    如果說剛剛的天幕解說對明宣宗是一記重擊,那麽這一次簡直是致命的!因為現在正是他在位的第十年,這豈不是說,他隨時都可能沒命了?而更讓他感到驚恐的是,根據天幕所稱,他的兒子竟然分別為英宗朱祁鎮和景帝朱祁鈺,這是什麽意思?


    明宣宗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他不知道這些稱號意味著什麽,但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駕崩,將會有一場皇位爭奪的風波。


    此外,明宣宗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地方:朱祁鈺隻有諡號,卻沒有廟號。按照常理來說,唐朝以後的皇帝應該既有諡號又有廟號才對啊。這讓明宣宗越發覺得這件事撲朔迷離,他迫切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未來的信息。


    莫說朱瞻基,剛才發言不當的孫皇後直接就楞在了當場,畢竟自己兒子當皇帝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庶子也有帝號,這是什麽情況?是出現了第二次靖難之變嗎?還是英宗早亡?畢竟叫英宗這個廟號的,活得都不太長,比如北宋英宗在位四年。她的腦海中閃過無數個念頭,臉上露出驚愕和疑惑的表情。


    ******


    【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之時,明宣宗朱瞻基懷著對大明江山未來的深深憂慮和期許,鄭重地指定了已然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朱祁鎮作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當時的朱祁鎮年僅九歲,還是一個懵懂稚嫩的孩子,但命運的齒輪卻無情地推動著他登上了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定年號為正統。


    起初,由於新帝年幼,無法獨立處理繁雜的國家事務,整個朝政大權幾乎完全掌握在太皇太後張氏手中。而以楊士奇、楊榮和楊溥為首的賢臣們則齊心協力,共同輔佐小皇帝治理天下。他們秉持著公正廉潔的原則,盡心盡力地為國家出謀劃策,使得大明王朝在這段時間內保持了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局麵。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逐漸發生了變化。先是太皇太後張氏因病離世,緊接著“三楊”也相繼離開朝堂,失去了這些有力的支柱之後,朱祁鎮開始放縱自己,並對身邊的太監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憑借著皇帝的信任和寵愛,迅速崛起並獨攬大權,從而開啟了宦官專權的黑暗時代。


    這位年輕的英宗皇帝因涉世未深且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輕易就被王振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其種種越軌行為不僅不加製止,反而予以縱容支持。於是乎,朝廷內外烏煙瘴氣,政治腐敗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更為嚴重的是,正是因為王振的弄權誤國以及朱祁鎮的盲目聽從,最終釀成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在這場災難性的戰役中,皇帝朱祁鎮不幸淪為瓦剌軍的俘虜,而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將士斬殺於陣前。此外,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數十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亦在激戰中壯烈殉國。


    假如朱瞻基能夠再多活十年,並全心全意地教導朱祁鎮,那麽待到朱祁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全成熟之後再繼承皇位,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等諸位先帝,皆對宦官的潛在危害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且精於掌控和運用他們的手段與策略。倘若朱祁鎮也能如此,明晰宦官勢力可能帶來的種種惡果,熟練掌握駕馭這些人的方法技巧,那麽便斷然不會出現宦官肆意弄權、擾亂朝政的局麵。


    正因為缺乏這樣的認知與能力,才最終釀成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土木堡之變”。這場巨變不僅令無數將士血灑疆場,更使得明朝的國力遭受重創,自此走上了衰敗之路。若當初朱瞻基能多些時間來悉心培養朱祁鎮,讓他早早明白其中利害關係,也許曆史將會改寫,大明王朝亦能繼續保持其繁榮昌盛之勢。然而,曆史沒有假設,這一遺憾終究無法彌補......】


    ******


    就在此時此地,宣宗時空中的諸位大臣們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嘴巴張得大大的,卻是半個字都說不出來。若是此事僅關乎皇家內部之事,那他們大可以如同旁觀者一般,安安穩穩地吃著瓜、看著戲,權當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談資罷了。可眼下的情形,卻遠遠超出了眾人的預料,令在場之人無不感到驚愕與惶恐。


    隻瞧那事態的發展趨勢,仿佛這件事已然牽連到了每一個人的身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獨善其身,全身而退。每個人的心頭都沉甸甸的,好似壓著一塊千斤巨石,讓人喘不過氣來。一種莫名的恐慌在人群之中蔓延開來,大家麵麵相覷,眼神中充滿了迷茫與無助。似乎無論如何掙紮,最終都難以逃脫這一場未知的風暴,等待著眾人的,恐怕都不是什麽美好的結局。


    ******


    “將那個王振殺了!”明宣宗咬著牙強發出這個聲音。他心裏明白,如果不這樣做,就等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殺了王振,以平息眾怒。


    ******


    【第二件事兒是 裁撤奴兒幹都司帶來的隱患。奴兒幹都司涵蓋了從廣袤的遼東大地直至遙遠的庫頁島以及高聳入雲的外興安嶺一帶,地域遼闊,麵積達數百萬平方公裏之廣。當年明成祖朱棣高瞻遠矚,在原有奴兒幹衛所的根基之上,毅然決然地將其擢升為奴兒幹都司,並委以重任,命其全麵統籌監管這一區域的軍事和政治等諸多事務。


    永樂九年(公元 1411 年),明成祖朱棣高瞻遠矚,目光聚焦於廣袤的遼東大地。在這裏,他精心策劃並組建起一支規模宏大且令人矚目的艦隊。這支艦隊由鎮守太監亦失哈親自掛帥統領,麾下匯聚了多達一千餘名英勇善戰的官軍將士,同時配備有二十五艘雄偉壯觀的巨型戰船。


    這支強大的艦隊肩負著重要使命,他們沿著鬆花江一路破浪前行,最終成功抵達黑龍江下遊地區。此次行程旨在對奴兒幹都司展開全麵而細致的巡視工作,並欣然接受來自各個部落的誠心歸附以及珍貴貢品。


    當艦隊到達目的地後,亦失哈代表朝廷展現出慷慨大方的氣度。對於前來歸附和進貢的部落民眾,他一一賜予精美的衣物作為賞賜,此外還有數量可觀的布匹以及通用的貨幣——鈔幣。這些豐厚的獎賞不僅彰顯了大明王朝的雄厚國力,更傳遞出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的關愛與重視之情。


    盡管從表麵看來,在東北內陸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地方組織如此龐大的艦隊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特點,就會發現這種舉措並非毫無依據可言。


    東北地區除去連綿起伏的山地丘陵之外,東北大地之上廣泛分布著規模巨大的河網體係以及星羅棋布的湖泊群。麵對這樣複雜多樣的水域環境,利用艦隊來實現人員物資運輸以及軍事行動部署無疑成為最為高效便捷的方式選擇。


    就地理環境而論,此地地處邊陲,氣候嚴寒至極,與適宜農耕的中原腹地截然不同。正因如此,生活於當地衛所的民眾大多依賴漁獵為生。時光流轉,待到朱瞻基繼承大統之後,由於認為維持奴兒幹都司運轉“靡費財物”,於是在該機構設立短短二十餘年後,最終還是做出了裁撤的決定。


    然而,這樣的裁撤舉措所引發的一係列後果卻是始料未及的。明朝政府自此以後無奈隻能持續推行羈縻政策。盡管在短期內,這種羈縻政策看似能夠輕而易舉地化解管理成本過高的難題,但實際上卻無異於養虎為患。再者,奴兒幹都司曾經作為明王朝抵禦蒙元殘餘勢力的前沿陣地和堅固堡壘的重要作用也隨之煙消雲散。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羈縻政策從根本上為日後女真族特別是建州女真的迅速崛起埋下了禍根。】


    ******


    “朕之所以如此,並非沒有考慮到後果。盡管在遼闊的東北河道上巡遊聽起來壯觀,但為此付出代價的卻是鬆花江上辛勞造船的工匠、參與巡遊的士兵以及明朝的國家財政。


    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工作條件,許多與巡遊相關的人員紛紛選擇逃離。


    宣德七年,當我們準備當年艦隊巡遊時,鬆花江造船的軍士們多數未能按時歸來,甚至連參加巡遊的士兵中也有五百多人在各官還朝後仍未返回。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巡遊製度本身,動搖了其根基。


    然而,誰又能預料到,曾經滅亡北宋的女真人會再次崛起於遼東?這實在令人意想不到。”


    明宣宗懊悔不已地說道。如果早知道後來的隱患如此巨大,他寧願每年花費數千名士兵的軍費,哪怕停下自己的宮殿建設工程,也要堅決保留奴爾幹都司。可惜如今為時已晚,無法挽回過去的決策失誤。


    ******


    【明宣宗的第三個決定是放棄安南。在曆史的長河中,朱元璋所締造的大明帝國如同一顆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取代了曾經元帝國在中原大地的統治地位。經過一番勵精圖治,穩定了國內的政治局勢後,明朝朝廷將目光投向了外交領域,試圖在前代元朝朝貢體係的基石之上,構建起嶄新的朝貢秩序。


    位於南方的安南國,曾是元帝國的藩屬之國。然而,當蒙古鐵騎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元帝國的大廈即將傾頹之際,安南國迅速審時度勢,轉而向新興的明廷靠攏,並向明皇俯首稱臣。但彼時的安南國,其內部狀況與行將就木的元帝國頗為相似,同樣深陷混亂與動蕩之中。


    盡管名義上安南國的統治者姓陳,可實際上國家大權卻被身為外戚的胡氏家族牢牢把控。不僅如此,安南國的一切政令皆出自胡氏之手,就連皇帝的廢立這等大事,也盡在胡氏的操縱之下。胡氏一族的勃勃野心再也無法遮掩,他們終於撕下偽裝,露出猙獰麵目。胡季犁悍然廢掉了陳少帝陳安,而後親自登上皇位,改國號為大虞,開啟了胡朝統治的新紀元。


    在通常狀況下,各朝各代的君主對於藩屬國的內政往往並不會予以過多的關注。哪怕藩屬國內部產生了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叛亂事件,如果作為宗主國沒有收到來自藩屬國的求救請求與明確信號,那麽宗主國大多會采取一種看似寬鬆實則謹慎的策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曆經數代的封建帝王們心裏十分清楚,不對藩屬國內政加以幹涉,便是給予藩屬國最為重要且寶貴的尊重。


    然而,當時間推進到胡季犁登上皇位之時,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這位新君完全摒棄了此前陳氏所精心製定並一直遵循的外交方針,不僅如此,他對待明帝國的態度更是來了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種公然的挑釁和背離行為,無疑激怒了當時正牢牢掌控著明帝國的永樂大帝。


    為了給這個膽敢挑戰權威的胡氏政權一個嚴厲的“懲戒”,永樂帝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出兵南下的命令。他派遣駐守於廣西邊境地區的大批軍隊迅速挺進安南國境內,並且高高揚起了一麵正義之旗——聲稱此次軍事行動旨在幫助陳天平恢複原本屬於他的王位。


    可惜的是,就在這支威武雄壯的明軍隊伍還未能夠成功抵達安南都城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竟然遭遇了胡氏政權精心策劃的突然襲擊,由於事發突然且敵軍準備充分,明軍在這場猝不及防的戰鬥中遭受了極為沉重的損失,人員傷亡眾多,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更糟糕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陳天平也在這混亂不堪的局勢之中不幸遇難。


    得知這一噩耗之後,永樂帝怒不可遏,他以胡氏政權的這次背信棄義之舉為充足的借口,再次集結起規模更為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著南方進發,一場聲勢浩大的討伐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胡氏政權轟然倒塌之後,永樂帝雖下達指令讓主力軍班師回朝,但仍有規模頗為龐大的軍隊留駐於此。不僅如此,永樂帝還責令明軍對當地居民展開詳細的人口普查工作,並將相關信息呈報給朝廷。此外,那些具有關鍵意義的軍事堡壘以及戰略要衝之地,皆得到了明軍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顯而易見,從明軍踏入安南領土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壓根兒就沒準備徹底撤離此地。這足以表明,永樂帝並未把這次南下征戰僅僅視作協助藩屬國安南平定叛亂的行動,實際上卻是一場針對安南國的全麵征服之戰。


    時光流轉,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期,這位帝王最終對安南地區連綿不絕的戰事感到深深的厭倦,再也不願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與此同時,掌控著安南軍隊的黎利同樣渴望能與大明王朝的皇帝建立友好關係。於是,他特地派遣使者前往北京,懇請皇帝賜予封號。


    明宣宗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策——敕封由黎利所掌控的陳暠為安南國王。伴隨著這一封賜,明帝國與安南正式確立了宗藩關係。自此以後,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緊張對峙局麵得以緩解,和平的曙光終於降臨。曾經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戰場逐漸恢複寧靜,明帝國與安南之間的戰事也隨之畫上了句號。


    然而,此時的明宣宗或許並未意識到,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百年之後,當小冰河時期悄然來襲之時,整個世界的氣候格局都將發生巨大的改變。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寒冷的時代裏,安南地區竟然成為了氣候最為適宜農業發展的一片樂土。


    倘若當初明宣宗能夠預見到這一點,也許會重新審視自己放棄安南的決定。因為留住安南這片土地,盡管在短期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是一件造福子孫後代、功德無量的偉大事業。


    試想一下,如果明帝國能夠一直擁有安南這塊寶地,那麽在南明末年麵臨生死存亡之際,說不定就不會陷入絕境。憑借著安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條件,南明很有可能像南宋一樣,在西南地區找到立足之地,實現偏安一隅的局麵,從而延續大明王朝的血脈,書寫出一段截然不同的曆史篇章。隻可惜,曆史的車輪無法倒轉,明宣宗當時的決策終究成為了不可更改的過往。】


    ******


    明宣宗朱瞻基呆呆地望著天幕上對他的指責,仿佛靈魂出竅一般。他一直以來都堅信著祖父明成祖朱棣對他的寵愛和重視,並以此為榮。然而現在,這一切都化為泡影,被無情地揭露出來。他感到自己像是一個被剝光衣服、暴露在眾人麵前的小醜,羞愧難當。


    他想起自己曾經多次向外界宣揚祖父如何看重他,甚至將父親仁宗朱高熾繼承皇位也歸功於自己。這種自我吹噓讓他覺得自己是如此的重要和特殊,而如今,這些謊言卻成了他無法承受的負擔。他心中一陣刺痛,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突然,他感到一陣頭暈目眩,眼前發黑,最終暈倒在地。他的身體軟綿綿地倒在了地上,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生命力。他的眼睛緊閉,再也無法醒來。這一刻,他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悔恨。


    在昏迷前的最後一刻,他意識到自己犯下了許多錯誤,唯一覺得欣慰的是他剛剛殺死了王振,不知道土木堡之變是否還會發生。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他一定會糾正其餘的錯誤,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然而,命運並沒有給他第二次機會。他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留下了一片混亂和悲傷。明朝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而人們對於這位皇帝的評價也變得複雜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張06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張0612並收藏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