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甩鍋:晉商徽商的鍋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其統治時間長達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明朝經曆了繁榮昌盛、衰敗沒落等階段。最終,一個曾經輝煌無比的漢人帝國竟然被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所取代,著實令人惋惜不已。多年來,無數人紛紛致力於研究明朝滅亡的原因,並對此展開深入探討。
然而,大多數人卻僅僅將其歸咎於自明英宗至天啟年間曆代帝王的昏庸無道、貪汙腐敗。盡管統治者的腐化墮落確實可以視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實際上,明朝根基的損毀並非完全歸咎於朱明皇室。一方麵,明朝長期以來對國防軍事力量的忽視以及廢弛狀態;另一方麵則是後金崛起的緣由。而這兩大問題,都與當時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商派——晉商和徽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此外,甚至還有兩位嚴重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級官員卷入其中。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晉商和徽商無疑是兩個最大、最有名的商人派係。他們以其獨特的商業智慧和經營策略,成為了當時中國商業領域的佼佼者。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這兩個商派的影響力更是如日中天,他們的經商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被世人稱為\"南徽北晉\"。
嘉靖朝首輔嚴嵩的兒子嚴世藩,因位高權重,人稱小閣老。他曾經與友人一起探討天下富豪的排名,最終評出了十七家最有錢的家族。令人驚訝的是,這十七家中,除了\"山西三姓,徽州二姓\"外,其餘的全部都是帝王外戚或功勳貴族。由此可見,徽商和晉商的財力之雄厚,甚至可以與皇親國戚相媲美。
徽商和晉商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一方麵得益於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徽州地處皖南山區,交通便利;而山西則位於華北平原,資源豐富。另一方麵,他們也具備了非凡的商業頭腦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例如,徽商善於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茶葉、木材等貿易,並通過建立商會組織來加強行業自律和合作。晉商則擅長於長途販運、票號金融等業務,其經營範圍涉及全國多個省份。】
*****
成化二十二年的時空,嚴嵩還隻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麵對天幕中的自己名字,他一點感觸也沒有,甚至就連他的家人也隻覺得是同名同姓而已,畢竟能夠成為朝廷首輔,那幾乎是連夢都不敢做的事情,何況自家的一個小孩子呢。
“兒子,你爹不僅要當首輔,而且天上還有你的名字,我們父子兩個一定會名留青史的。”正德十五年的嚴嵩再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尤其還有自己的兒子嚴世藩這個名字的時候,已經是熱淚盈框,此時他雖然隻是國子監祭酒,但卻自認為必為首輔之才,如果真如天幕所說父子大小閣老,那也就真的史無前例了。
嚴嵩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天幕中的預言,不辜負上天給予的恩賜,讓他們父子二人成為大明朝最耀眼的存在。。
就在這時,在這個時空中的正德皇帝和其他大臣們同樣也聽到了這個名字,許多人開始回想起這對父子的過往事跡。一些大臣甚至已經開始琢磨著家裏是否有與嚴世藩年齡相仿的女兒或孫子,可以結個娃娃親以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隻有正德皇帝卻隻是輕輕地歎了口氣,說道:“看來這對父子將來是要留給興王的人才了,朕有一個大將軍朱壽就足夠了......”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局勢並不穩定。明朝與北元勢力基本上是沿長城防線長期處於對峙狀態。元朝的殘餘勢力逃到草原,聯合漠北宗王時刻圖謀著鐵蹄南下,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明朝的邊境局麵仍然是非常緊張的。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明朝采取了一係列防禦措施。他們在長城沿線由東往西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重要的軍事重鎮,這些地方被稱為“九邊”。這九邊不僅地理位置關鍵,而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完備的防禦設施。
明朝在九邊部署了近八十多萬軍隊,這些軍隊承擔起幾乎全部國防任務。他們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守長城一線,以防止北元的入侵。同時,明朝還加強了對北方地區的巡邏和偵察,密切關注敵人的動向,並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戰爭。
此外,明朝政府還積極發展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他們研發了各種新型兵器,如火炮、火槍等,並不斷改進戰術和戰略,以更好地應對敵人的進攻。
總之,在明朝初期,麵對北元的威脅,明朝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防禦措施,包括設立九邊軍事重鎮和部署大量軍隊。這些努力使得明朝的邊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鞏固,但也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意思是在出兵之前,必須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因為一支龐大的軍隊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如果沒有足夠的糧草供應,軍隊將會陷入饑餓狀態,戰鬥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出征前,將領們都會事先安排好糧草的運輸路線,並確保糧草能夠及時送達前線。
明朝初期,北方邊境麵臨著蒙古殘部的威脅,明廷不得不派遣大軍戍守邊疆。這些軍隊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糧餉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雖然餉銀可以通過稅收等方式籌集,但要將糧草從內地轉運至遙遠的邊塞,則是一項極為繁瑣且困難重重的任務。
這不僅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於路程遙遠、交通不便以及轉運過程中的損耗等原因,大部分糧草都被消耗在了路途中。據統計,明初九邊地區每年需要的糧食高達270多萬石,而要保證這兩百多萬石糧草的供給,無疑給大明廷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此外,糧草的運輸還存在著許多風險因素。例如,天氣變化可能導致道路泥濘不堪,阻礙糧草的運送;或者敵軍可能襲擊運糧隊伍,搶奪或毀壞糧草。一旦糧草供應出現問題,軍隊就會麵臨斷炊之危,甚至可能引發兵變。所以,糧草的供給和運轉成為了擺在明廷麵前的一個嚴峻挑戰。
當然,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自然要深思熟慮這個問題,而諸位大臣們同樣也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洪武三年(1371 年)的時候,山西行省向朱元璋呈上了一份奏折,並在這份奏折中提到:“大同地區的糧草儲備,如果從陵縣運往太和嶺,路途遙遠且運費高昂,請允許商人在大同倉庫繳納一石大米、在太原倉庫繳納一石三鬥大米,就可獲得一張淮鹽小引。當商人將貨物售出之後,便可以拿著原本得到的鹽引前往所在地的官府上繳。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省運輸費用,還能讓邊疆的糧草儲備充足起來。”
這句話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其實就是建議朝廷發動商人自行購買糧食,並負責將這些糧食運輸到邊境關卡,完成交接後他們就可以領取一定數量的鹽引,然後憑借著手中的鹽引到產鹽地區兌換成食鹽進行售賣。
畢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穩賺不賠的暴利行業,因此自古以來各個朝代都會對鹽實行國家專營製度。然而現在卻可以通過繳納糧食來換取鹽的專賣權,這對於那些有實力的商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眾多有實力的商人紛紛投身其中,尤其是以山西商人為主導的晉商群體更是占據了地理優勢,可以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決定采納這個辦法,並將其命名為“開中法”。起初,“開中法”僅在大同一地推行,但山西商人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商業頭腦,很快便抓住了這個商機。他們先是收購大量糧食運往邊境地區以換取鹽引,之後更是索性在邊疆地帶招募流亡人口,大規模開墾荒地,自行種植糧食以滿足需求。這種行為被後人稱之為“商屯”,成為了曆史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開中法”的實施,在多個方麵給明朝帶來了相當長時間的穩定。首先,通過就地屯田,可以避免軍糧長途運輸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提高了軍隊的後勤保障效率。其次,這項政策有效吸納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流民,不僅減輕了社會動蕩的壓力,還增強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再者,當地駐軍也能從中受益,減少了對周邊地區的騷擾,同時保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確保了邊境地區的安全。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開中法”無疑是一種較為先進且行之有效的製度安排。
正所謂天下之事皆有利有弊,“開中法”的推行使得晉商暴富,但也侵害了徽商的權益。在明清時代,兩淮地區以產鹽聞名,而那些財力雄厚的徽商基本上都從事鹽務貿易。然而,“開中法”的實施導致大量的晉商掌握了鹽引,這無疑切斷了徽商們的財源。麵對這種情況,徽商們自然不會安安靜靜地看著他人發財。若徽商想要效仿晉商進行\"商屯\"或者運輸糧草來獲取鹽引,由於地理條件的限製,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 1492 年),當時擔任戶部尚書的葉淇對鹽法進行了改革。他將原本的\"開中法\"所規定的\"納糧運邊\"改為\"納銀運司\"。也就是說,以前想要取得鹽引,隻需將糧食運送到邊鎮;而現在,則可以直接在揚州等地方的鹽運司繳納銀兩,換取鹽引,隨後國家會用這些銀子購買糧食並轉運至邊鎮。
葉淇作為淮安籍貫人士,由於地緣關係以及濃厚的鄉土人情,長期受到鹽商們的特別關照與恩惠,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收受賄賂的行為。因此,他所推行的變法政策,實際上更多地偏向於徽州商人,而非其他地方的商人。畢竟,揚州距離徽州較近,而與山西相隔較遠。這樣一來,徽州商人無需再長途跋涉,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將食鹽運往遠方銷售,隻需使用銀錢就能夠輕鬆購買到鹽引。這無疑讓徽州商人省去了千裏迢迢運輸食鹽的煩惱,但對於山西商人而言,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次葉淇變法給整個明朝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它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商業秩序,還使得原本繁榮的商業環境陷入混亂。更為嚴重的是,自納銀運司改革之後,邊境的商屯紛紛被廢棄,邊商們要麽南下尋求新的商機,要麽轉行從事其他行業。這一係列變化導致邊鎮的物價迅速上漲,邊軍生活困苦不堪,戰鬥力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朝廷不得不從其他地區調運糧食以支援邊疆,一切都回到了開中法實施之前的困境。此外,邊軍也不時出現劫掠現象。】
*****
在那遙遠的成化二十二年,時光仿佛凝固在了這風雲變幻的一刻。時任大同巡撫的葉淇,麵色凝重地站在巡撫衙門內,望著窗外的天空,長長地歎了一口氣。他心中明白,自己原本光明璀璨的仕途之路已然黯淡無光,不僅心心念念的戶部尚書之位與他漸行漸遠,就連眼前這大同巡撫的官職恐怕也是朝不保夕了。更為嚴重的是,他深知此番變故將會連累到自己的子孫後代,讓他們的人生道路布滿荊棘。
葉淇緩緩地抬起手,輕輕地摘下頭上那頂象征著權力和地位的烏紗帽。他的動作顯得如此小心翼翼,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頂帽子,而是自己破碎不堪的夢想。接著,他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大同巡撫的大堂中央,恭恭敬敬地將烏紗帽放置在公案之上。做完這一切後,他轉身離去,背影孤獨而又落寞。
離開大堂後的葉淇,默默地走向了牢房。那狹窄陰暗的空間對旁人來說或許意味著失去自由,但此刻於他而言,卻成為了唯一能夠躲避外界喧囂和指責的避風港。當他走進牢房並關上那扇厚重的門時,似乎將所有的煩惱都隔絕在了門外。
然而,此時的大同城卻已如炸開了鍋一般沸騰起來。城中的商人們聽聞葉淇即將倒台,個個義憤填膺。他們想起這些年來受到的種種不公待遇,皆是因這位巡撫大人的無能所致;軍戶們則咬牙切齒,因為葉淇的決策失誤導致他們的生活愈發艱難;而那些辛勤勞作的農夫們更是群情激奮,他們辛苦耕耘換來的成果被葉淇弄得所剩無幾。於是乎,眾人不約而同地湧向巡撫衙門,想要當麵質問這位即將害得他們陷入絕境的庸官。
對於葉淇來說,此時此刻,這小小的牢房反倒成了最為安全的地方。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憤怒和怨恨,而他隻能蜷縮在這裏,獨自承受著命運帶給他的沉重打擊。
******
【商人嘛,終歸是要以生意為重的。就在這個時候,那些精明的晉商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邊貿這塊大蛋糕,畢竟在當時來說,最能賺得盆滿缽滿的買賣,毫無疑問當屬與蒙古人的貿易往來。然而,明朝和蒙古之間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相互對峙且存在隔閡的狀態,就連雙方之間的互市也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被關閉長達數十年之久。所以說,想要成功開展這項利潤豐厚的貿易活動,還真就缺那麽一個恰到好處的契機。
時間來到了明穆宗隆慶四年,也就是公元 1570 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兒——蒙古俺答汗的孫子把那漢吉對自己祖父搶奪他未婚妻的行為感到極度不滿,一氣之下竟然選擇向明朝投降。在處理這起突發事件的交涉過程當中,時任宣大總督的王崇古站出來提出了一項名為“封俺答,定朝貢,通互市”的和議政策。
不得不說,王崇古的這個提議相當有遠見卓識,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以及張四維等一眾權貴的支持和認可。有意思的是,王崇古和張四維兩人之間還有一層特殊的親戚關係,他們可是實打實的舅甥關係呢!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和張家可都是晉商中的巨頭,財力雄厚。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王崇古會積極推動這項和議政策了,說到底啊,他這麽做無非就是想給廣大晉商謀取更多的利益罷了。
王崇古的父親名叫王瑤,其伯父則喚作王觀,兄長乃是王崇義,此三人皆是聲名遠揚的大商人,皆出身於赫赫有名的蒲州王家。無獨有偶,張四維之父名為張允齡,他還有個叔父叫張遐齡,弟弟叫做張四教,同樣也都是腰纏萬貫的大商人,而且都來自於蒲州張家。
要說促成那與俺答之間的和議一事,若硬要論起來,與其說是契合了整個國家的利益,倒不如講是更為貼合自家以及龐大的晉商群體之利益來得恰當些。自那次和議達成以後,張家口這座城市便逐步發展成為規模最為宏大的邊貿市場。而在該地眾多的商人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以下八大商家: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以及黃雲發。這八位商界巨賈可不僅僅隻是跟蒙古人做著生意而已,待到萬曆末年之際,隨著遼東地區女真人的崛起,他們更是漸漸地將自身的貿易重心轉移到了與女真方麵的往來之上。
在那風雲變幻、動蕩不安的明末清初時期,天下局勢猶如一團亂麻。當時,中原大地正處於明王朝與新興勢力後金之間激烈對峙的局麵。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群人膽敢無視朝廷頒布的嚴厲禁令,肆意妄為地穿梭於塞外和遼東之間,從事著猖獗的走私活動。這些膽大妄為之人,便是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
他們源源不斷地將至關重要的鹽、鐵、糧食以及布匹等物資,從塞外運往遼東地區,然後再用換來的物品,去交換後金軍隊入關時所掠奪而來的各種贓物。這種非法交易不僅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經濟秩序,更給明朝的國防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
當滿清鐵騎最終成功入關之後,順治皇帝特意親自召見了其中八位最為活躍且影響力極大的商人。或許是出於對他們在戰爭期間提供支持的回報,又或者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順治帝慷慨地賜予他們“皇商”的尊貴稱號。自此以後,這八個人便成為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初“八大皇商”。
綜合以上種種情況來看,明朝的覆滅的確與晉商和徽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方麵,徽商通過一係列不正當手段,暗中摧毀了明朝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根基;另一方麵,晉商則在不知不覺間為滿清的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至於葉淇和王崇古這兩個人,更是因為內部的派係爭鬥以及自身狹隘的利益考量,完全不顧及邊境地區的安危,盲目地給予明朝的敵對勢力以援助。如此行徑,實在堪稱明朝曆史上千古難赦的罪人!】
在那遙遠的正德十五年,悠悠時光仿佛凝滯不前。王瑤方才還沉浸於對嚴家父子兩代首輔的由衷讚歎之中,然而轉瞬間,他卻不得不麵對現實的無奈與滄桑。此刻,他她將目光緩緩轉向年僅五歲、尚顯稚嫩的兒子王崇古,語重心長地開口道:“兒啊,從今往後,這書啊,咱也就不必再讀啦!還是老老實實去做那生意買賣吧。如此一來,或許尚能避免將來在那史冊之上留下千古罵名,以免咱們父子幾代人都在人前難以抬起頭來做人呐。”說罷,王瑤不禁長歎一聲,似乎心中滿是憂慮和惆悵。
而提到那張四維,此時的他尚未呱呱墜地降臨人世呢,就連其父親張允齡也尚未成婚。想來日後即便張允齡真有了子嗣,恐怕他也是絕對不肯承認天幕之中所出現的那個張四維乃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且呀,以後就算他再有了兒子,定然也絕不會再起什麽以“四”字排行的名字嘍。畢竟“四維不張”,這對於他們老張家而言,著實算不上一個吉利的好名字喲。哪家正兒八經的人家,又會給自己的孩子起這麽個名字呢?
至於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這八家。
這就是萬曆皇帝的事兒了,此時的他正全神貫注地忙於為再次出征遼東而積極籌備著錢糧等各項物資呢!這位皇帝一心撲在了軍國大事之上,對於其他事情倒是無暇顧及太多。當他聽聞有這麽八個倒黴蛋出現時,心中不禁一陣竊喜。畢竟,在這個關鍵時刻,任何能夠為他的征戰計劃帶來便利或者好處的消息,都會讓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整個山西官場卻因為這八個所謂的“大冤種”而陷入了一片緊張氛圍之中。官員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猜測著這八個人究竟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衝擊。有人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有人則害怕因此而被牽連進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當中。但是,這些擔憂和恐慌都絲毫沒有進入萬曆皇帝的視線範圍之內。對他來說,隻要能順利完成征遼大業,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至於山西官場那些人的緊張情緒,根本就不值得他去花費心思關注。
然而,大多數人卻僅僅將其歸咎於自明英宗至天啟年間曆代帝王的昏庸無道、貪汙腐敗。盡管統治者的腐化墮落確實可以視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實際上,明朝根基的損毀並非完全歸咎於朱明皇室。一方麵,明朝長期以來對國防軍事力量的忽視以及廢弛狀態;另一方麵則是後金崛起的緣由。而這兩大問題,都與當時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商派——晉商和徽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此外,甚至還有兩位嚴重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級官員卷入其中。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晉商和徽商無疑是兩個最大、最有名的商人派係。他們以其獨特的商業智慧和經營策略,成為了當時中國商業領域的佼佼者。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這兩個商派的影響力更是如日中天,他們的經商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被世人稱為\"南徽北晉\"。
嘉靖朝首輔嚴嵩的兒子嚴世藩,因位高權重,人稱小閣老。他曾經與友人一起探討天下富豪的排名,最終評出了十七家最有錢的家族。令人驚訝的是,這十七家中,除了\"山西三姓,徽州二姓\"外,其餘的全部都是帝王外戚或功勳貴族。由此可見,徽商和晉商的財力之雄厚,甚至可以與皇親國戚相媲美。
徽商和晉商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一方麵得益於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徽州地處皖南山區,交通便利;而山西則位於華北平原,資源豐富。另一方麵,他們也具備了非凡的商業頭腦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例如,徽商善於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茶葉、木材等貿易,並通過建立商會組織來加強行業自律和合作。晉商則擅長於長途販運、票號金融等業務,其經營範圍涉及全國多個省份。】
*****
成化二十二年的時空,嚴嵩還隻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麵對天幕中的自己名字,他一點感觸也沒有,甚至就連他的家人也隻覺得是同名同姓而已,畢竟能夠成為朝廷首輔,那幾乎是連夢都不敢做的事情,何況自家的一個小孩子呢。
“兒子,你爹不僅要當首輔,而且天上還有你的名字,我們父子兩個一定會名留青史的。”正德十五年的嚴嵩再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尤其還有自己的兒子嚴世藩這個名字的時候,已經是熱淚盈框,此時他雖然隻是國子監祭酒,但卻自認為必為首輔之才,如果真如天幕所說父子大小閣老,那也就真的史無前例了。
嚴嵩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天幕中的預言,不辜負上天給予的恩賜,讓他們父子二人成為大明朝最耀眼的存在。。
就在這時,在這個時空中的正德皇帝和其他大臣們同樣也聽到了這個名字,許多人開始回想起這對父子的過往事跡。一些大臣甚至已經開始琢磨著家裏是否有與嚴世藩年齡相仿的女兒或孫子,可以結個娃娃親以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隻有正德皇帝卻隻是輕輕地歎了口氣,說道:“看來這對父子將來是要留給興王的人才了,朕有一個大將軍朱壽就足夠了......”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局勢並不穩定。明朝與北元勢力基本上是沿長城防線長期處於對峙狀態。元朝的殘餘勢力逃到草原,聯合漠北宗王時刻圖謀著鐵蹄南下,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明朝的邊境局麵仍然是非常緊張的。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明朝采取了一係列防禦措施。他們在長城沿線由東往西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重要的軍事重鎮,這些地方被稱為“九邊”。這九邊不僅地理位置關鍵,而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完備的防禦設施。
明朝在九邊部署了近八十多萬軍隊,這些軍隊承擔起幾乎全部國防任務。他們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守長城一線,以防止北元的入侵。同時,明朝還加強了對北方地區的巡邏和偵察,密切關注敵人的動向,並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戰爭。
此外,明朝政府還積極發展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他們研發了各種新型兵器,如火炮、火槍等,並不斷改進戰術和戰略,以更好地應對敵人的進攻。
總之,在明朝初期,麵對北元的威脅,明朝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防禦措施,包括設立九邊軍事重鎮和部署大量軍隊。這些努力使得明朝的邊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鞏固,但也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意思是在出兵之前,必須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因為一支龐大的軍隊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如果沒有足夠的糧草供應,軍隊將會陷入饑餓狀態,戰鬥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出征前,將領們都會事先安排好糧草的運輸路線,並確保糧草能夠及時送達前線。
明朝初期,北方邊境麵臨著蒙古殘部的威脅,明廷不得不派遣大軍戍守邊疆。這些軍隊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糧餉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雖然餉銀可以通過稅收等方式籌集,但要將糧草從內地轉運至遙遠的邊塞,則是一項極為繁瑣且困難重重的任務。
這不僅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於路程遙遠、交通不便以及轉運過程中的損耗等原因,大部分糧草都被消耗在了路途中。據統計,明初九邊地區每年需要的糧食高達270多萬石,而要保證這兩百多萬石糧草的供給,無疑給大明廷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此外,糧草的運輸還存在著許多風險因素。例如,天氣變化可能導致道路泥濘不堪,阻礙糧草的運送;或者敵軍可能襲擊運糧隊伍,搶奪或毀壞糧草。一旦糧草供應出現問題,軍隊就會麵臨斷炊之危,甚至可能引發兵變。所以,糧草的供給和運轉成為了擺在明廷麵前的一個嚴峻挑戰。
當然,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自然要深思熟慮這個問題,而諸位大臣們同樣也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洪武三年(1371 年)的時候,山西行省向朱元璋呈上了一份奏折,並在這份奏折中提到:“大同地區的糧草儲備,如果從陵縣運往太和嶺,路途遙遠且運費高昂,請允許商人在大同倉庫繳納一石大米、在太原倉庫繳納一石三鬥大米,就可獲得一張淮鹽小引。當商人將貨物售出之後,便可以拿著原本得到的鹽引前往所在地的官府上繳。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省運輸費用,還能讓邊疆的糧草儲備充足起來。”
這句話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其實就是建議朝廷發動商人自行購買糧食,並負責將這些糧食運輸到邊境關卡,完成交接後他們就可以領取一定數量的鹽引,然後憑借著手中的鹽引到產鹽地區兌換成食鹽進行售賣。
畢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穩賺不賠的暴利行業,因此自古以來各個朝代都會對鹽實行國家專營製度。然而現在卻可以通過繳納糧食來換取鹽的專賣權,這對於那些有實力的商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眾多有實力的商人紛紛投身其中,尤其是以山西商人為主導的晉商群體更是占據了地理優勢,可以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決定采納這個辦法,並將其命名為“開中法”。起初,“開中法”僅在大同一地推行,但山西商人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商業頭腦,很快便抓住了這個商機。他們先是收購大量糧食運往邊境地區以換取鹽引,之後更是索性在邊疆地帶招募流亡人口,大規模開墾荒地,自行種植糧食以滿足需求。這種行為被後人稱之為“商屯”,成為了曆史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開中法”的實施,在多個方麵給明朝帶來了相當長時間的穩定。首先,通過就地屯田,可以避免軍糧長途運輸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提高了軍隊的後勤保障效率。其次,這項政策有效吸納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流民,不僅減輕了社會動蕩的壓力,還增強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再者,當地駐軍也能從中受益,減少了對周邊地區的騷擾,同時保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確保了邊境地區的安全。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開中法”無疑是一種較為先進且行之有效的製度安排。
正所謂天下之事皆有利有弊,“開中法”的推行使得晉商暴富,但也侵害了徽商的權益。在明清時代,兩淮地區以產鹽聞名,而那些財力雄厚的徽商基本上都從事鹽務貿易。然而,“開中法”的實施導致大量的晉商掌握了鹽引,這無疑切斷了徽商們的財源。麵對這種情況,徽商們自然不會安安靜靜地看著他人發財。若徽商想要效仿晉商進行\"商屯\"或者運輸糧草來獲取鹽引,由於地理條件的限製,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 1492 年),當時擔任戶部尚書的葉淇對鹽法進行了改革。他將原本的\"開中法\"所規定的\"納糧運邊\"改為\"納銀運司\"。也就是說,以前想要取得鹽引,隻需將糧食運送到邊鎮;而現在,則可以直接在揚州等地方的鹽運司繳納銀兩,換取鹽引,隨後國家會用這些銀子購買糧食並轉運至邊鎮。
葉淇作為淮安籍貫人士,由於地緣關係以及濃厚的鄉土人情,長期受到鹽商們的特別關照與恩惠,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收受賄賂的行為。因此,他所推行的變法政策,實際上更多地偏向於徽州商人,而非其他地方的商人。畢竟,揚州距離徽州較近,而與山西相隔較遠。這樣一來,徽州商人無需再長途跋涉,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將食鹽運往遠方銷售,隻需使用銀錢就能夠輕鬆購買到鹽引。這無疑讓徽州商人省去了千裏迢迢運輸食鹽的煩惱,但對於山西商人而言,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次葉淇變法給整個明朝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它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商業秩序,還使得原本繁榮的商業環境陷入混亂。更為嚴重的是,自納銀運司改革之後,邊境的商屯紛紛被廢棄,邊商們要麽南下尋求新的商機,要麽轉行從事其他行業。這一係列變化導致邊鎮的物價迅速上漲,邊軍生活困苦不堪,戰鬥力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朝廷不得不從其他地區調運糧食以支援邊疆,一切都回到了開中法實施之前的困境。此外,邊軍也不時出現劫掠現象。】
*****
在那遙遠的成化二十二年,時光仿佛凝固在了這風雲變幻的一刻。時任大同巡撫的葉淇,麵色凝重地站在巡撫衙門內,望著窗外的天空,長長地歎了一口氣。他心中明白,自己原本光明璀璨的仕途之路已然黯淡無光,不僅心心念念的戶部尚書之位與他漸行漸遠,就連眼前這大同巡撫的官職恐怕也是朝不保夕了。更為嚴重的是,他深知此番變故將會連累到自己的子孫後代,讓他們的人生道路布滿荊棘。
葉淇緩緩地抬起手,輕輕地摘下頭上那頂象征著權力和地位的烏紗帽。他的動作顯得如此小心翼翼,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頂帽子,而是自己破碎不堪的夢想。接著,他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大同巡撫的大堂中央,恭恭敬敬地將烏紗帽放置在公案之上。做完這一切後,他轉身離去,背影孤獨而又落寞。
離開大堂後的葉淇,默默地走向了牢房。那狹窄陰暗的空間對旁人來說或許意味著失去自由,但此刻於他而言,卻成為了唯一能夠躲避外界喧囂和指責的避風港。當他走進牢房並關上那扇厚重的門時,似乎將所有的煩惱都隔絕在了門外。
然而,此時的大同城卻已如炸開了鍋一般沸騰起來。城中的商人們聽聞葉淇即將倒台,個個義憤填膺。他們想起這些年來受到的種種不公待遇,皆是因這位巡撫大人的無能所致;軍戶們則咬牙切齒,因為葉淇的決策失誤導致他們的生活愈發艱難;而那些辛勤勞作的農夫們更是群情激奮,他們辛苦耕耘換來的成果被葉淇弄得所剩無幾。於是乎,眾人不約而同地湧向巡撫衙門,想要當麵質問這位即將害得他們陷入絕境的庸官。
對於葉淇來說,此時此刻,這小小的牢房反倒成了最為安全的地方。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憤怒和怨恨,而他隻能蜷縮在這裏,獨自承受著命運帶給他的沉重打擊。
******
【商人嘛,終歸是要以生意為重的。就在這個時候,那些精明的晉商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邊貿這塊大蛋糕,畢竟在當時來說,最能賺得盆滿缽滿的買賣,毫無疑問當屬與蒙古人的貿易往來。然而,明朝和蒙古之間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相互對峙且存在隔閡的狀態,就連雙方之間的互市也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被關閉長達數十年之久。所以說,想要成功開展這項利潤豐厚的貿易活動,還真就缺那麽一個恰到好處的契機。
時間來到了明穆宗隆慶四年,也就是公元 1570 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兒——蒙古俺答汗的孫子把那漢吉對自己祖父搶奪他未婚妻的行為感到極度不滿,一氣之下竟然選擇向明朝投降。在處理這起突發事件的交涉過程當中,時任宣大總督的王崇古站出來提出了一項名為“封俺答,定朝貢,通互市”的和議政策。
不得不說,王崇古的這個提議相當有遠見卓識,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以及張四維等一眾權貴的支持和認可。有意思的是,王崇古和張四維兩人之間還有一層特殊的親戚關係,他們可是實打實的舅甥關係呢!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和張家可都是晉商中的巨頭,財力雄厚。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王崇古會積極推動這項和議政策了,說到底啊,他這麽做無非就是想給廣大晉商謀取更多的利益罷了。
王崇古的父親名叫王瑤,其伯父則喚作王觀,兄長乃是王崇義,此三人皆是聲名遠揚的大商人,皆出身於赫赫有名的蒲州王家。無獨有偶,張四維之父名為張允齡,他還有個叔父叫張遐齡,弟弟叫做張四教,同樣也都是腰纏萬貫的大商人,而且都來自於蒲州張家。
要說促成那與俺答之間的和議一事,若硬要論起來,與其說是契合了整個國家的利益,倒不如講是更為貼合自家以及龐大的晉商群體之利益來得恰當些。自那次和議達成以後,張家口這座城市便逐步發展成為規模最為宏大的邊貿市場。而在該地眾多的商人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以下八大商家: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以及黃雲發。這八位商界巨賈可不僅僅隻是跟蒙古人做著生意而已,待到萬曆末年之際,隨著遼東地區女真人的崛起,他們更是漸漸地將自身的貿易重心轉移到了與女真方麵的往來之上。
在那風雲變幻、動蕩不安的明末清初時期,天下局勢猶如一團亂麻。當時,中原大地正處於明王朝與新興勢力後金之間激烈對峙的局麵。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群人膽敢無視朝廷頒布的嚴厲禁令,肆意妄為地穿梭於塞外和遼東之間,從事著猖獗的走私活動。這些膽大妄為之人,便是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
他們源源不斷地將至關重要的鹽、鐵、糧食以及布匹等物資,從塞外運往遼東地區,然後再用換來的物品,去交換後金軍隊入關時所掠奪而來的各種贓物。這種非法交易不僅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經濟秩序,更給明朝的國防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
當滿清鐵騎最終成功入關之後,順治皇帝特意親自召見了其中八位最為活躍且影響力極大的商人。或許是出於對他們在戰爭期間提供支持的回報,又或者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順治帝慷慨地賜予他們“皇商”的尊貴稱號。自此以後,這八個人便成為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初“八大皇商”。
綜合以上種種情況來看,明朝的覆滅的確與晉商和徽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方麵,徽商通過一係列不正當手段,暗中摧毀了明朝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根基;另一方麵,晉商則在不知不覺間為滿清的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至於葉淇和王崇古這兩個人,更是因為內部的派係爭鬥以及自身狹隘的利益考量,完全不顧及邊境地區的安危,盲目地給予明朝的敵對勢力以援助。如此行徑,實在堪稱明朝曆史上千古難赦的罪人!】
在那遙遠的正德十五年,悠悠時光仿佛凝滯不前。王瑤方才還沉浸於對嚴家父子兩代首輔的由衷讚歎之中,然而轉瞬間,他卻不得不麵對現實的無奈與滄桑。此刻,他她將目光緩緩轉向年僅五歲、尚顯稚嫩的兒子王崇古,語重心長地開口道:“兒啊,從今往後,這書啊,咱也就不必再讀啦!還是老老實實去做那生意買賣吧。如此一來,或許尚能避免將來在那史冊之上留下千古罵名,以免咱們父子幾代人都在人前難以抬起頭來做人呐。”說罷,王瑤不禁長歎一聲,似乎心中滿是憂慮和惆悵。
而提到那張四維,此時的他尚未呱呱墜地降臨人世呢,就連其父親張允齡也尚未成婚。想來日後即便張允齡真有了子嗣,恐怕他也是絕對不肯承認天幕之中所出現的那個張四維乃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且呀,以後就算他再有了兒子,定然也絕不會再起什麽以“四”字排行的名字嘍。畢竟“四維不張”,這對於他們老張家而言,著實算不上一個吉利的好名字喲。哪家正兒八經的人家,又會給自己的孩子起這麽個名字呢?
至於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這八家。
這就是萬曆皇帝的事兒了,此時的他正全神貫注地忙於為再次出征遼東而積極籌備著錢糧等各項物資呢!這位皇帝一心撲在了軍國大事之上,對於其他事情倒是無暇顧及太多。當他聽聞有這麽八個倒黴蛋出現時,心中不禁一陣竊喜。畢竟,在這個關鍵時刻,任何能夠為他的征戰計劃帶來便利或者好處的消息,都會讓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整個山西官場卻因為這八個所謂的“大冤種”而陷入了一片緊張氛圍之中。官員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猜測著這八個人究竟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衝擊。有人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有人則害怕因此而被牽連進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當中。但是,這些擔憂和恐慌都絲毫沒有進入萬曆皇帝的視線範圍之內。對他來說,隻要能順利完成征遼大業,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至於山西官場那些人的緊張情緒,根本就不值得他去花費心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