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四批:失敗的南遷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我們後人把崇禎皇帝以身殉國的那一天當作明朝覆滅的日子,但實際上呢,在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人覺得明朝就這樣徹底消亡了。
不論是朝廷裏的那些大臣們,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連發動叛亂的李自成自己都不認為明朝已經完全不存在了。更別提後來幸運地占據了明朝天下的關外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了,他也僅僅隻是覺得明朝不過就是失去了一位皇帝罷了。
要知道,明朝曆史上可不僅僅隻有像明武宗朱厚照那樣因為落水而駕崩於江南地區的皇帝,還有曾經被瓦剌所俘的明英宗呢!這麽說來,北京城淪陷,崇禎帝自縊身亡,倒還真算不上是最為艱難困苦的時刻……】
“朕要死在這江南之地不成?”明武宗朱厚照用力地跺了跺腳,腳下正是南昌的土地。他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上升起,額頭上瞬間冒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心中暗自思忖道:“難道這便是朕的宿命?”
【南京城,這座古老的城市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它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的龍興之地,見證了大明朝洪武之治的崛起和輝煌。
盡管自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已有兩百餘年之久,但南京的首都地位從未被廢棄。這裏不僅屹立著太祖朱元璋宏偉壯麗的明孝陵,更保留著與北方京城北京一模一樣的中央機構。
毫不誇張地說,一旦北京淪陷,無力肩負起統領全國的艱巨使命,南京必將挺身而出,迅速恢複其作為明朝核心中樞的地位。
遙想當年,崇禎皇帝壯烈殉國之前,明朝在廣袤的南方地區仍坐擁百萬雄師,更不要說南方還是大明朝的主要糧食與稅收供應地,失去北方末必不是福,畢竟明末的一切災難都發生在北方。
倘若當時崇禎帝能當機立斷,果斷南遷,也許明朝的命運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崇禎帝絕非墨守成規、冥頑不靈之人。在麵臨明朝內部重重憂患以及外部強敵環伺的艱難困境之時,他也曾深思熟慮,認真權衡過南遷這一選擇所帶來的利弊得失。
翰林學士李明睿言辭懇切地向崇禎帝進言:“如今北方局勢已然危如累卵,大廈將傾之際,您應當果斷決策,移駕南下金陵之地。如此一來,既可保我大明江山社稷無虞,又能讓您在此休養生息,整軍經武,以待來日重振雄風!”
崇禎帝心中雖對那半壁河山仍存眷戀之情,但理智告訴他,此時此刻,唯有南遷一途方為保命之策。然而,身為一國之君,要他輕易舍棄祖宗基業,實非易事。內心的掙紮與矛盾令他備受煎熬。
終於,根本不懂帝王之道的崇禎帝居然將這一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議題拿到朝堂之上,交由諸位大臣共同商討。他滿心期待著眾臣能體察聖意,主動奏請南遷,屆時自己便可順理成章地應允,從而避免因棄守國土而背上千秋萬代的罵名。
隻可惜,幼稚的崇禎帝沒有料到,自己身旁竟環繞著一群陰險狡詐、老謀深算的臣子。這些人個個心懷鬼胎,明裏暗裏揣摩著皇帝的心思。他們深知崇禎帝欲借南遷之名,推卸亡國之責,故而無人敢挺身而出,公然表示讚同南遷之舉。
一時間,朝堂之上陷入一片死寂,眾人皆緘默不語,氣氛壓抑得令人窒息。崇禎帝眼睜睜地看著這群平日裏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臣子此刻變得噤若寒蟬,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名之火。但他亦明白,此時若強逼群臣表態,恐會適得其反,引發更大的混亂。無奈之下,隻得暫且按下心頭怒火,另尋良策以解當前困局。】
“別說是處於崇禎朝代的那些大臣們不敢輕易地表態了,即便是把他們全部換成洪武年間的大臣們,估計也照樣沒有人膽敢站出來發聲啊!”
在那廣闊無垠的天幕之下,來自各個不同時空的大臣們盡管嘴巴緊閉,不敢吐露半個字,但內心深處卻是心知肚明得很呐!假如換位處之,讓自己置身於相同的情境之中,恐怕不是毅然決然地表示反對,就是猶豫不決、畏首畏尾而不敢明確表態。
“說不定啊,崇禎皇帝手下的那幫大臣其實都是滿懷赤誠之心的忠臣良將呢,壓根就未曾動過向南遷徙的念頭,自然而然也就不可能公然表態支持如此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決策啦。”身處明宣宗時期的於謙暗自思忖著。
“要是換作是我的話,大概也隻能這麽辦咯。身為臣子,又怎敢貿然提議南遷之事?畢竟誰能不怕一旦真的實施遷都計劃後,那位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會故意找茬兒,給咱們這些當臣子的人‘小鞋’穿呢?所以嘛,持反對意見或是保持沉默不語,方才是最為明智、能夠保全自身的做法呀。”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嚴嵩這般琢磨道。
“身為一國之君,竟然連表明態度的勇氣都沒有!反而妄圖把因遷都導致失去國土的罪責推到大臣身上,簡直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成國公朱純臣心中憤憤不平,此刻他正被迫跪在天幕之下,承受著來自萬曆皇帝的壓力,隻覺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何其愚昧腐朽!如此重大之事,理應由皇帝親自決斷,豈能任由臣子們左右?由此觀之,此等不肖子孫著實缺乏成為一代明君的資質與能力。”
朱元璋不禁長歎一聲,目光透過天幕中詳盡的解說,早已洞悉一切。他深知大明王朝的覆滅,崇禎帝需承擔一大半的責任,而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崇禎未曾接受過係統的帝王教育,對如何治理國家、行使皇權一無所知。盡管他殫精竭慮、勤奮努力,所做之事卻往往徒勞無功,最終無力回天。
【公元 1644 年3月初,有一名大臣曾經戰戰兢兢地向崇禎提出了一個方案:懇請皇帝堅守北京城,同時派遣太子前往南方的江南地區。聽聞此言,崇禎皇帝頓時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嗬斥道:“朕殫精竭慮治理天下十幾載,尚且未能達成所願,區區一個乳臭未幹的孩童又能成何大事?”言罷,崇禎皇帝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個提議。】
“呸!”隨著這聲唾棄之聲響起,身為一國之君且對太子朱標深信不疑的朱元璋,此刻麵色漲得通紅,胸膛劇烈起伏著,顯然被氣到了極點。他實在難以接受崇禎對於自家太子竟懷有這般深沉的戒備之心,以至於怒不可遏地連連跺腳。
而那位曾與父親明仁宗一同守護南京,並為太宗永樂大帝北伐籌備物資的明宣宗,也對此種做法表示極度不滿和無法認同。
然而,自明英宗之後的諸位帝王卻表現得頗為淡定從容。因為他們心裏清楚問題究竟源自何處——這口碩大無比的黑鍋正是由明英宗所遺留下來的,而後世的子子孫孫們則不幸成為了鍋中之物,飽受其苦。
嘉靖帝和萬曆帝回想起自身對待太子時的那種防範之意,不禁長歎一口氣,滿心無奈。麵對如此局麵,他們深知再多言語也無濟於事,唯有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覆滅之路……
【崇禎帝的南遷計劃,終究隻是停留在設想階段,未能付諸實踐,成為一段令人惋惜的曆史懸案。然而,命運的齒輪無情轉動,當崇禎帝自縊身亡的噩耗傳至南京時,留守在此的諸位大臣迅速做出決斷,擁立了新君即位,以維係大明王朝的命脈,這便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南明政權……】
就在此刻,“南明”二字宛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響徹天際。身處不同時空的大明十六位帝王,原本略顯萎靡的神情瞬間變得振奮起來。他們意識到,南方廣袤無垠的土地依然掌握在手中,尚有一線生機。
更何況啊!眾人皆覺得僅從李自成於北京城的所作所為來判斷,他決然算不上是一位有資格開創國家大業的君主,哪怕與曆史上那些同樣出身草莽的綠林好漢、赤眉軍以及黃巢相比,也是遠遠不及的。或許就在其踏入北京這座都城之際,便已經預示著李自成走向毀滅的開端。
況且正如那天幕所講,如果能夠成功地擺脫掉來自北方那沉重包袱般的桎梏,那麽南明未必就無法仿效東晉和南宋那樣,頑強地守護住自己的領土,並且持續長達一兩百年之久呢!雖然說這樣一來隻能占據半邊山河,名聲方麵或許會有所損害,然而相比於最終被徹底消滅的悲慘下場而言,終歸還是要好出許多的呀!
不論是朝廷裏的那些大臣們,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連發動叛亂的李自成自己都不認為明朝已經完全不存在了。更別提後來幸運地占據了明朝天下的關外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了,他也僅僅隻是覺得明朝不過就是失去了一位皇帝罷了。
要知道,明朝曆史上可不僅僅隻有像明武宗朱厚照那樣因為落水而駕崩於江南地區的皇帝,還有曾經被瓦剌所俘的明英宗呢!這麽說來,北京城淪陷,崇禎帝自縊身亡,倒還真算不上是最為艱難困苦的時刻……】
“朕要死在這江南之地不成?”明武宗朱厚照用力地跺了跺腳,腳下正是南昌的土地。他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上升起,額頭上瞬間冒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心中暗自思忖道:“難道這便是朕的宿命?”
【南京城,這座古老的城市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它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的龍興之地,見證了大明朝洪武之治的崛起和輝煌。
盡管自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已有兩百餘年之久,但南京的首都地位從未被廢棄。這裏不僅屹立著太祖朱元璋宏偉壯麗的明孝陵,更保留著與北方京城北京一模一樣的中央機構。
毫不誇張地說,一旦北京淪陷,無力肩負起統領全國的艱巨使命,南京必將挺身而出,迅速恢複其作為明朝核心中樞的地位。
遙想當年,崇禎皇帝壯烈殉國之前,明朝在廣袤的南方地區仍坐擁百萬雄師,更不要說南方還是大明朝的主要糧食與稅收供應地,失去北方末必不是福,畢竟明末的一切災難都發生在北方。
倘若當時崇禎帝能當機立斷,果斷南遷,也許明朝的命運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崇禎帝絕非墨守成規、冥頑不靈之人。在麵臨明朝內部重重憂患以及外部強敵環伺的艱難困境之時,他也曾深思熟慮,認真權衡過南遷這一選擇所帶來的利弊得失。
翰林學士李明睿言辭懇切地向崇禎帝進言:“如今北方局勢已然危如累卵,大廈將傾之際,您應當果斷決策,移駕南下金陵之地。如此一來,既可保我大明江山社稷無虞,又能讓您在此休養生息,整軍經武,以待來日重振雄風!”
崇禎帝心中雖對那半壁河山仍存眷戀之情,但理智告訴他,此時此刻,唯有南遷一途方為保命之策。然而,身為一國之君,要他輕易舍棄祖宗基業,實非易事。內心的掙紮與矛盾令他備受煎熬。
終於,根本不懂帝王之道的崇禎帝居然將這一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議題拿到朝堂之上,交由諸位大臣共同商討。他滿心期待著眾臣能體察聖意,主動奏請南遷,屆時自己便可順理成章地應允,從而避免因棄守國土而背上千秋萬代的罵名。
隻可惜,幼稚的崇禎帝沒有料到,自己身旁竟環繞著一群陰險狡詐、老謀深算的臣子。這些人個個心懷鬼胎,明裏暗裏揣摩著皇帝的心思。他們深知崇禎帝欲借南遷之名,推卸亡國之責,故而無人敢挺身而出,公然表示讚同南遷之舉。
一時間,朝堂之上陷入一片死寂,眾人皆緘默不語,氣氛壓抑得令人窒息。崇禎帝眼睜睜地看著這群平日裏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臣子此刻變得噤若寒蟬,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名之火。但他亦明白,此時若強逼群臣表態,恐會適得其反,引發更大的混亂。無奈之下,隻得暫且按下心頭怒火,另尋良策以解當前困局。】
“別說是處於崇禎朝代的那些大臣們不敢輕易地表態了,即便是把他們全部換成洪武年間的大臣們,估計也照樣沒有人膽敢站出來發聲啊!”
在那廣闊無垠的天幕之下,來自各個不同時空的大臣們盡管嘴巴緊閉,不敢吐露半個字,但內心深處卻是心知肚明得很呐!假如換位處之,讓自己置身於相同的情境之中,恐怕不是毅然決然地表示反對,就是猶豫不決、畏首畏尾而不敢明確表態。
“說不定啊,崇禎皇帝手下的那幫大臣其實都是滿懷赤誠之心的忠臣良將呢,壓根就未曾動過向南遷徙的念頭,自然而然也就不可能公然表態支持如此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決策啦。”身處明宣宗時期的於謙暗自思忖著。
“要是換作是我的話,大概也隻能這麽辦咯。身為臣子,又怎敢貿然提議南遷之事?畢竟誰能不怕一旦真的實施遷都計劃後,那位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會故意找茬兒,給咱們這些當臣子的人‘小鞋’穿呢?所以嘛,持反對意見或是保持沉默不語,方才是最為明智、能夠保全自身的做法呀。”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嚴嵩這般琢磨道。
“身為一國之君,竟然連表明態度的勇氣都沒有!反而妄圖把因遷都導致失去國土的罪責推到大臣身上,簡直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成國公朱純臣心中憤憤不平,此刻他正被迫跪在天幕之下,承受著來自萬曆皇帝的壓力,隻覺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何其愚昧腐朽!如此重大之事,理應由皇帝親自決斷,豈能任由臣子們左右?由此觀之,此等不肖子孫著實缺乏成為一代明君的資質與能力。”
朱元璋不禁長歎一聲,目光透過天幕中詳盡的解說,早已洞悉一切。他深知大明王朝的覆滅,崇禎帝需承擔一大半的責任,而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崇禎未曾接受過係統的帝王教育,對如何治理國家、行使皇權一無所知。盡管他殫精竭慮、勤奮努力,所做之事卻往往徒勞無功,最終無力回天。
【公元 1644 年3月初,有一名大臣曾經戰戰兢兢地向崇禎提出了一個方案:懇請皇帝堅守北京城,同時派遣太子前往南方的江南地區。聽聞此言,崇禎皇帝頓時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嗬斥道:“朕殫精竭慮治理天下十幾載,尚且未能達成所願,區區一個乳臭未幹的孩童又能成何大事?”言罷,崇禎皇帝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個提議。】
“呸!”隨著這聲唾棄之聲響起,身為一國之君且對太子朱標深信不疑的朱元璋,此刻麵色漲得通紅,胸膛劇烈起伏著,顯然被氣到了極點。他實在難以接受崇禎對於自家太子竟懷有這般深沉的戒備之心,以至於怒不可遏地連連跺腳。
而那位曾與父親明仁宗一同守護南京,並為太宗永樂大帝北伐籌備物資的明宣宗,也對此種做法表示極度不滿和無法認同。
然而,自明英宗之後的諸位帝王卻表現得頗為淡定從容。因為他們心裏清楚問題究竟源自何處——這口碩大無比的黑鍋正是由明英宗所遺留下來的,而後世的子子孫孫們則不幸成為了鍋中之物,飽受其苦。
嘉靖帝和萬曆帝回想起自身對待太子時的那種防範之意,不禁長歎一口氣,滿心無奈。麵對如此局麵,他們深知再多言語也無濟於事,唯有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覆滅之路……
【崇禎帝的南遷計劃,終究隻是停留在設想階段,未能付諸實踐,成為一段令人惋惜的曆史懸案。然而,命運的齒輪無情轉動,當崇禎帝自縊身亡的噩耗傳至南京時,留守在此的諸位大臣迅速做出決斷,擁立了新君即位,以維係大明王朝的命脈,這便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南明政權……】
就在此刻,“南明”二字宛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響徹天際。身處不同時空的大明十六位帝王,原本略顯萎靡的神情瞬間變得振奮起來。他們意識到,南方廣袤無垠的土地依然掌握在手中,尚有一線生機。
更何況啊!眾人皆覺得僅從李自成於北京城的所作所為來判斷,他決然算不上是一位有資格開創國家大業的君主,哪怕與曆史上那些同樣出身草莽的綠林好漢、赤眉軍以及黃巢相比,也是遠遠不及的。或許就在其踏入北京這座都城之際,便已經預示著李自成走向毀滅的開端。
況且正如那天幕所講,如果能夠成功地擺脫掉來自北方那沉重包袱般的桎梏,那麽南明未必就無法仿效東晉和南宋那樣,頑強地守護住自己的領土,並且持續長達一兩百年之久呢!雖然說這樣一來隻能占據半邊山河,名聲方麵或許會有所損害,然而相比於最終被徹底消滅的悲慘下場而言,終歸還是要好出許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