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朱由崧的逃亡之旅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一,再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之後,萬曆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成為了南明第一個皇帝,年號弘光,有光複洪武之意。
身為福王朱常洵的長子,此次並非朱由崧距離皇位最為接近的時候。
回溯至數十年之前,他的祖父便心心念念要把皇位傳予自己最為鍾愛的兒子朱常洵。倘若事成,即便朱由崧僅是庶出的長子,鑒於並無嫡子存在,他定然會榮登太子之位。
可惜啊!萬曆皇帝終究難以抵禦東林黨人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隻得冊立朱常洛為太子,同時封賜朱常洵為福王,並於萬曆四十二年派遣其前往洛陽就藩。盡管朱由崧未能被確立為福王世子,然而在萬曆四十五年時,他仍獲封為德昌王。
時光流轉至崇禎十四年,洛陽城淪陷於李自成之手,福王朱常洵淪為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福?宴”中的犧牲品。可幸運的是,朱由崧在一眾護衛的拚死守護下得以逃脫厄運。時隔兩年之後,他接到崇禎帝的旨意,承襲爵位,成為第二代福王。但他的福運並未就此終結……】
“我兒竟然成為了皇帝!哈哈哈哈……這真乃天意難違啊!”萬曆四十六年,在巍峨壯觀的洛陽城之下,那位剛剛赴藩地不過短短四年時光的朱常洵,目光緊緊鎖定著眼前這位年僅十歲的幼子,臉上滿是難以置信與欣喜若狂之色,繼而發出一陣爽朗至極的大笑聲。
想當年,東林黨人為了阻止他登上皇位,可謂是費盡心思、傾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最終坐上龍椅的太子朱常洛之子崇禎成了亡國之君,而他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卻成了南明第一代皇帝!如今看來,一切仿佛皆是命中注定。
盡管南明的天下已非昔日完整無缺的大明王朝,僅剩下半壁江山,但自己的兒子卻能如東晉時期的司馬睿以及南宋時期的趙構那般,於亂世之中艱難立國,如此壯舉已然堪稱力挽狂瀾。作為父親的他,想必至少也應當被追封為某一廟號,並得以名正言順地入駐太廟,享受後世子孫的供奉與敬仰。想到此處,朱常洵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豪邁之情,對未來充滿了無盡的期待和憧憬。
“還真是……讓人始料未及啊!”萬曆時空的東林黨人們麵麵相覷,一時間竟不知所措起來。想當初,堅決反對福王成為太子的正是他們或者他們的先輩,可如今形勢卻發生了如此戲劇性的逆轉,這著實令他們感到無比尷尬和難堪,仿佛被狠狠地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然而,就在眾人陷入沉默與懊惱之際,一位德高望重的東林老臣站了出來,他語重心長地寬慰道:“諸位莫要煩惱憂心。咱們當年之所以極力反對福王冊封為太子,那完全是出於對宗法製度的維護和尊崇呐!而今時過境遷,崇禎皇帝已壯烈殉國於北京,其膝下的諸位皇子亦不幸落入賊人之手。在此等情形之下,自然而然就輪到福王的後裔最為合乎禮法,理應繼承大統了。”
這位老臣一邊安撫著眾人的情緒,一邊亦是借此機會向萬曆皇帝傳達出明確的立場——他們所關注和在意的始終隻是確立何人作為皇位繼承人這一關鍵問題,而非刻意針對福王朱常洵本人抱有任何成見或偏見。畢竟,在關乎國家社稷的重大抉擇麵前,一切都應以大局為重、以禮法為準繩。
【這位福王的長子,自崇禎十四年洛陽淪陷那一刻起,便開啟了長達整整三年如過街老鼠般東躲西藏、疲於奔命的生涯。
先是崇禎十四年,朱由崧在三十餘名校尉的拚死護衛之下,狼狽不堪地逃往懷慶府孟縣尋求庇護。然而,他的厄運並未就此終結,在逃亡途中,不幸遭遇一群如狼似虎的散兵遊勇。這些暴徒不僅將他們身上的衣物洗劫一空,就連所攜帶的財物也被搜刮得一幹二淨。曆經這番磨難後,朱由崧一行人才得以在懷慶府暫時安頓下來。
崇禎十七年正月,距離朱由崧承襲福王之位僅僅過去半年有餘。李自成手下大將劉芳亮揮師西進,由山西直逼豫北。二月三日的深夜,月黑風高,萬籟俱寂,劉芳亮卻出其不意地發動突襲,一舉攻破了懷慶府的城門。刹那間,城內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百姓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正在睡夢中的朱由崧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魂飛魄散,在一眾親信侍衛的簇擁保護下,與他的嫡母鄒氏匆忙起身,甚至來不及收拾任何行李物品,便隨著洶湧的逃難人流倉惶逃出了東門……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隻見農民軍如疾風般飛馳而來!他們身跨駿馬,氣勢洶洶地衝向那些企圖攜款潛逃之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攔截與殺戮之戰!
朱由崧眼見局勢對自己愈發不利,心中暗叫不好。慌亂之中,他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嫡母鄒氏,獨自一人拚命逃竄。然而,長時間的奔波令他疲憊不堪,體力漸漸難以支撐。
正當朱由崧感到絕望之時,命運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一個名叫常應俊的皮匠恰巧路過此地,見到朱由崧如此狼狽,心生憐憫之情。於是,常應俊毅然背起朱由崧,在茫茫雪地裏艱難前行。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足足跋涉了數十裏之遙。也正是因為常應俊的仗義援手,朱由崧方才僥幸逃過一劫。
曆經重重艱險,朱由崧終於抵達了衛輝府,並投靠其堂叔潞王朱常淓。本以為能夠在此稍作喘息,可未曾料到,僅僅過了數日,即三月初四那天,大順軍竟再度來襲,直逼衛輝。無奈之下,朱由崧隻得與朱常淓一同向南逃亡,一路輾轉來到了淮安。
到達淮安後,他們與另一批同樣從河南逃難至此的宗室相遇,其中包括周王朱恭枵等人。眾人紛紛寄居於湖嘴舟中,以求暫時安身之所。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藩王皆攜帶家眷同行,唯有朱由崧形單影隻,身邊僅有常應俊相伴左右。
轉眼便到了三月十一日。這一天,不幸降臨在了周王朱恭枵身上,他竟然在舟上與世長辭。
而到了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崇禎帝殉國的前一天——福王朱由崧方才踏上陸地。此後,在他根本不知道的情況下,南明第一任皇帝的冠冕居然一下子落在了他的頭上 ……】
“這可真稱得上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苦其心智啊!遙想當年,漢高祖劉邦身處險境,為求自保竟狠心將親生兒女推下車去。沒想到如今咱家由崧也能擁有這般過人的膽魄和勇氣!”朱常洵似乎全然忘卻了身旁尚有他的正室夫人鄒氏在場,情不自禁地對自家兒子讚不絕口起來,直誇其猶如劉邦一般心黑手狠,乃是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不二人選。
“昔日宋高宗趙構騎著泥馬渡過長江,方得南宋長達百餘年的國祚綿延;而今又有這位常皮匠背負著德昌王逃離險境,看來南明的社稷江山理應能夠再度延續二百年之久啊!”方才那位於萬曆皇帝身側的東林老臣,此時亦是不禁心生慨歎。
就在這一刹那間,眾多來自大明時空的皇帝、太子、藩王以及諸位大臣們,都不約而同地長舒了一口氣。畢竟,正如那句老話所說:“半壁江山雖不悅耳,但終歸好過亡國滅種。”
此時此刻,朱由崧已然成為了他們心中所期盼的中興之主。隻要他能讓南明繼續傳承下去,哪怕局麵會像東晉時期司馬睿那般“王與馬,共天下”,又或是南宋時宋高宗趙構那樣對金人卑躬屈膝、甚至殘害忠臣嶽飛,眾人也都能夠坦然接受。
身為福王朱常洵的長子,此次並非朱由崧距離皇位最為接近的時候。
回溯至數十年之前,他的祖父便心心念念要把皇位傳予自己最為鍾愛的兒子朱常洵。倘若事成,即便朱由崧僅是庶出的長子,鑒於並無嫡子存在,他定然會榮登太子之位。
可惜啊!萬曆皇帝終究難以抵禦東林黨人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隻得冊立朱常洛為太子,同時封賜朱常洵為福王,並於萬曆四十二年派遣其前往洛陽就藩。盡管朱由崧未能被確立為福王世子,然而在萬曆四十五年時,他仍獲封為德昌王。
時光流轉至崇禎十四年,洛陽城淪陷於李自成之手,福王朱常洵淪為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福?宴”中的犧牲品。可幸運的是,朱由崧在一眾護衛的拚死守護下得以逃脫厄運。時隔兩年之後,他接到崇禎帝的旨意,承襲爵位,成為第二代福王。但他的福運並未就此終結……】
“我兒竟然成為了皇帝!哈哈哈哈……這真乃天意難違啊!”萬曆四十六年,在巍峨壯觀的洛陽城之下,那位剛剛赴藩地不過短短四年時光的朱常洵,目光緊緊鎖定著眼前這位年僅十歲的幼子,臉上滿是難以置信與欣喜若狂之色,繼而發出一陣爽朗至極的大笑聲。
想當年,東林黨人為了阻止他登上皇位,可謂是費盡心思、傾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最終坐上龍椅的太子朱常洛之子崇禎成了亡國之君,而他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卻成了南明第一代皇帝!如今看來,一切仿佛皆是命中注定。
盡管南明的天下已非昔日完整無缺的大明王朝,僅剩下半壁江山,但自己的兒子卻能如東晉時期的司馬睿以及南宋時期的趙構那般,於亂世之中艱難立國,如此壯舉已然堪稱力挽狂瀾。作為父親的他,想必至少也應當被追封為某一廟號,並得以名正言順地入駐太廟,享受後世子孫的供奉與敬仰。想到此處,朱常洵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豪邁之情,對未來充滿了無盡的期待和憧憬。
“還真是……讓人始料未及啊!”萬曆時空的東林黨人們麵麵相覷,一時間竟不知所措起來。想當初,堅決反對福王成為太子的正是他們或者他們的先輩,可如今形勢卻發生了如此戲劇性的逆轉,這著實令他們感到無比尷尬和難堪,仿佛被狠狠地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然而,就在眾人陷入沉默與懊惱之際,一位德高望重的東林老臣站了出來,他語重心長地寬慰道:“諸位莫要煩惱憂心。咱們當年之所以極力反對福王冊封為太子,那完全是出於對宗法製度的維護和尊崇呐!而今時過境遷,崇禎皇帝已壯烈殉國於北京,其膝下的諸位皇子亦不幸落入賊人之手。在此等情形之下,自然而然就輪到福王的後裔最為合乎禮法,理應繼承大統了。”
這位老臣一邊安撫著眾人的情緒,一邊亦是借此機會向萬曆皇帝傳達出明確的立場——他們所關注和在意的始終隻是確立何人作為皇位繼承人這一關鍵問題,而非刻意針對福王朱常洵本人抱有任何成見或偏見。畢竟,在關乎國家社稷的重大抉擇麵前,一切都應以大局為重、以禮法為準繩。
【這位福王的長子,自崇禎十四年洛陽淪陷那一刻起,便開啟了長達整整三年如過街老鼠般東躲西藏、疲於奔命的生涯。
先是崇禎十四年,朱由崧在三十餘名校尉的拚死護衛之下,狼狽不堪地逃往懷慶府孟縣尋求庇護。然而,他的厄運並未就此終結,在逃亡途中,不幸遭遇一群如狼似虎的散兵遊勇。這些暴徒不僅將他們身上的衣物洗劫一空,就連所攜帶的財物也被搜刮得一幹二淨。曆經這番磨難後,朱由崧一行人才得以在懷慶府暫時安頓下來。
崇禎十七年正月,距離朱由崧承襲福王之位僅僅過去半年有餘。李自成手下大將劉芳亮揮師西進,由山西直逼豫北。二月三日的深夜,月黑風高,萬籟俱寂,劉芳亮卻出其不意地發動突襲,一舉攻破了懷慶府的城門。刹那間,城內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百姓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正在睡夢中的朱由崧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魂飛魄散,在一眾親信侍衛的簇擁保護下,與他的嫡母鄒氏匆忙起身,甚至來不及收拾任何行李物品,便隨著洶湧的逃難人流倉惶逃出了東門……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隻見農民軍如疾風般飛馳而來!他們身跨駿馬,氣勢洶洶地衝向那些企圖攜款潛逃之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攔截與殺戮之戰!
朱由崧眼見局勢對自己愈發不利,心中暗叫不好。慌亂之中,他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嫡母鄒氏,獨自一人拚命逃竄。然而,長時間的奔波令他疲憊不堪,體力漸漸難以支撐。
正當朱由崧感到絕望之時,命運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一個名叫常應俊的皮匠恰巧路過此地,見到朱由崧如此狼狽,心生憐憫之情。於是,常應俊毅然背起朱由崧,在茫茫雪地裏艱難前行。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足足跋涉了數十裏之遙。也正是因為常應俊的仗義援手,朱由崧方才僥幸逃過一劫。
曆經重重艱險,朱由崧終於抵達了衛輝府,並投靠其堂叔潞王朱常淓。本以為能夠在此稍作喘息,可未曾料到,僅僅過了數日,即三月初四那天,大順軍竟再度來襲,直逼衛輝。無奈之下,朱由崧隻得與朱常淓一同向南逃亡,一路輾轉來到了淮安。
到達淮安後,他們與另一批同樣從河南逃難至此的宗室相遇,其中包括周王朱恭枵等人。眾人紛紛寄居於湖嘴舟中,以求暫時安身之所。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藩王皆攜帶家眷同行,唯有朱由崧形單影隻,身邊僅有常應俊相伴左右。
轉眼便到了三月十一日。這一天,不幸降臨在了周王朱恭枵身上,他竟然在舟上與世長辭。
而到了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崇禎帝殉國的前一天——福王朱由崧方才踏上陸地。此後,在他根本不知道的情況下,南明第一任皇帝的冠冕居然一下子落在了他的頭上 ……】
“這可真稱得上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苦其心智啊!遙想當年,漢高祖劉邦身處險境,為求自保竟狠心將親生兒女推下車去。沒想到如今咱家由崧也能擁有這般過人的膽魄和勇氣!”朱常洵似乎全然忘卻了身旁尚有他的正室夫人鄒氏在場,情不自禁地對自家兒子讚不絕口起來,直誇其猶如劉邦一般心黑手狠,乃是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不二人選。
“昔日宋高宗趙構騎著泥馬渡過長江,方得南宋長達百餘年的國祚綿延;而今又有這位常皮匠背負著德昌王逃離險境,看來南明的社稷江山理應能夠再度延續二百年之久啊!”方才那位於萬曆皇帝身側的東林老臣,此時亦是不禁心生慨歎。
就在這一刹那間,眾多來自大明時空的皇帝、太子、藩王以及諸位大臣們,都不約而同地長舒了一口氣。畢竟,正如那句老話所說:“半壁江山雖不悅耳,但終歸好過亡國滅種。”
此時此刻,朱由崧已然成為了他們心中所期盼的中興之主。隻要他能讓南明繼續傳承下去,哪怕局麵會像東晉時期司馬睿那般“王與馬,共天下”,又或是南宋時宋高宗趙構那樣對金人卑躬屈膝、甚至殘害忠臣嶽飛,眾人也都能夠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