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北方的滿清與大順軍的激烈戰鬥,對於偏安一隅的南明來說,或許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如果沒有滿清的介入,大順軍遲早也會揮師南下,而此時的南明政權恐怕難以招架。因此,可以說,滿清的出現給予了南明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明朝時,大明皇帝曾堅守著“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原則,但如今麵對新的局勢,這套準則顯然已不再適用於南明王朝了。


    身處南方的南明王朝似乎遵循著一個退守江南的王朝所特有的普遍規律:與北方的滿清講和,並寄望於與之合作,共同剿滅李自成。


    甚至,南明弘光朝廷對吳三桂充滿了感激和讚賞,認為他借助清兵之力平定賊寇、光複京師,功勞之大無可比擬。因此,他們給予了吳三桂“薊國公”的崇高封號,並賞賜了五萬兩白銀、十萬石漕米等豐厚的獎勵。同時,南明還派遣使者將這些賞賜送到了吳三桂手中。


    南明的君臣們顯然對吳三桂為了替崇禎皇帝複仇而采取的行動表示認同。他們相信吳三桂所謂的“借虜平寇”的借口,即向滿人借兵攻打李自成,以報君父之仇。盡管吳三桂已經投降清朝,成為了清朝的平西王,但南明仍對他抱有希望。】


    “咱也認為南明弘光這個小家夥做得沒有問題,畢竟咱也曾經向小明王服過軟。”朱元璋作為帝王,而且是開國帝王,不是意氣用事的腦殘粉,對於南明弘光為了生存采取的策略內心是認同的。


    不僅僅是朱元璋,曆史上的許多明朝皇帝其實都有類似的看法。比如朱棣,這位曾五次親征蒙古、威名赫赫的永樂大帝,在靖難之役時,麵對北方的局勢也曾采取過懷柔政策。當時朱棣雖然占據了北平,但四周都是敵軍,形勢十分嚴峻。然而,他並沒有選擇硬剛,而是通過外交手段和軍事壓力相結合,成功地穩住了局麵,並最終奪取天下。


    這種策略在明朝的曆史中並不少見。無論是麵對內部的叛亂還是外部的威脅,明朝的皇帝們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戰略。他們知道,一味地強硬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損失,而適當的妥協和讓步則可以換來喘息之機,甚至有可能實現反敗為勝。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無原則的退讓,而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決策。當涉及到國家核心利益和尊嚴時,明朝的皇帝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扞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在一些非關鍵問題上,他們懂得如何取舍,以換取更長遠的利益。


    總之,朱元璋對南明弘光的做法表示理解,這反映了他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思考方式。同時,這也表明了明朝皇帝們在處理複雜政治局麵時的智慧和靈活性。


    【北方的危機隨著滿清主力都用在了李自成 的方向,南明似乎沒有那麽大的壓力了,但正象東晉、南宋一樣,每一個南遷的皇朝都會麵臨著內部的巨大問題——權力爭奪。南明也不例外!


    早在確立誰當皇帝這個問題的時候,東林黨與閹黨就矛盾重重。雖然閹黨占據了宗法製高點,成功將朱由崧推上了皇位,取得了第一場的優勢,但東林黨怎麽可能認輸呢,那怕如同當年的萬曆皇帝也沒有壓服他們,更何況一個先天不足的弘光、馬士英阮大獻等人呢?】


    “這一點一點也沒有說錯,東林那幫家夥實在是太難對付了.......”萬曆皇帝皺著眉頭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無奈和厭煩的表情。他深深地歎了口氣,心中暗自思忖:這些東林黨人簡直就是一群不怕死的蝗蟲,他們前仆後繼地湧來,不斷挑戰自己的權威,讓自己感到十分頭疼。而且,他們總是以道德製高點自居,動不動就搬出大道理來壓人,讓人難以反駁。麵對這樣的局麵,萬曆皇帝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才好。


    【弘光政權成立後,新政府的內閣裏冒出了兩位實權大佬——代表東林黨的史可法和被東林黨稱為閹黨的馬士英。


    福王朱由崧快到南京的時候,史可法就把南都的各部官員召集起來,商量新政權內閣的人選。大家討論來討論去,最後史可法、高弘圖、薑曰廣等人成功入閣。


    本來誠意伯劉孔昭也想進內閣,結果史可法搬出明祖製“沒有勳臣進內閣的先例”,直接把劉孔昭入閣的念頭給拍死了。劉孔昭也不氣餒,馬上推薦了馬士英,還說:“我不行,馬士英有啥不行的?”接著劉孔昭又推薦了阮大铖,可惜阮大铖是魏忠賢閹黨逆案裏的人,被史可法給懟回去了。


    朱由菘還沒即位的時候,南京這邊在長江以北先是被李自成的大順軍,後來又換成了清軍壓得死死的,史可法、高弘圖、薑曰廣他們幾個一商量,得像南宋一樣,搞個江北四鎮出來,好跟大順軍或者清兵幹一仗。


    可這四鎮要想相互配合,一起行動,那就得有個統一的指揮。可這指揮讓誰來當呢?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和劉良佐之前支持過馬士英,而且馬士英本來就是鳳陽總督,從軍事角度看,好像非他莫屬了。


    但馬士英都已經入閣了,哪能隨便就去江北當督師啊。他就找了個借口跟史可法說:“我帶兵比較鬆,老擾民,而且之前抓劉超,搞定老回回,累得夠嗆,現在沒力氣啦。您在淮河一帶那可是威名赫赫,士兵都怕您,老百姓都敬仰您,就跟神明和慈父一樣。您要是能出去主持大局,我在中間給您當參謀,聽您指揮,肯定能成功。”


    馬士英在朝中有皇帝支持,外麵有江北大軍的武力擁護,史可法可不想給剛建立的政權再惹上黨爭的麻煩,於是五月十二號就給弘光帝上書,自己請求去揚州當督師。


    與此同時,當年崇禎上台之初,處分了大量的魏忠賢餘黨,這些人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還有一些則被迫辭職還鄉。如今,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還活著,但已經離開官場十多年了。然而,隨著局勢的變化,這些人開始紛紛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


    對於這些人的複出,東林黨表示出了強烈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與魏忠賢關係密切,曾參與過其惡行,應該受到懲罰。而且,東林黨擔心,如果讓這些人重回官場,會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造成威脅。因此,他們極力阻止這些人的複出,並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將他們排除在官場之外。


    然而,這些魏忠賢餘黨的勢力依然龐大,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如賄賂官員、結交權貴等,逐漸恢複了自己的影響力。同時,他們也得到了部分地方實力派的支持,使得他們能夠在官場上立足。麵對這種情況,東林黨不得不采取更為激進的手段來對抗這些對手。


    於是,南明政權從一開始便陷入了黨爭的劇烈鬥爭之中。東林黨與魏忠賢餘黨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爭奪,雙方都試圖利用對方的弱點來打擊對方。這場黨爭不僅涉及到政治立場的分歧,還包括個人恩怨、家族背景等因素。在這個過程中,雙方互相攻擊、誣陷,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


    這場黨爭的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明朝後期的嘉靖、萬曆兩朝。在嘉靖、萬曆年間,雖然也存在著黨爭,但主要集中在高層官員之間,且規模較小。而南明時期的黨爭則涉及到整個官場,參與者眾多,影響範圍廣泛。此外,南明時期的黨爭還伴隨著軍事衝突、社會動蕩等問題,使得局麵更加複雜。】


    “黨爭,這才那到那兒,沒有關係的!”萬曆皇帝喃喃自語道:“東晉也有黨爭,王導的弟弟王敦甚至一度率領大軍打到了建康城,最後還不是得讓司馬睿當皇帝。南宋也有兵變,甚至連宋高宗的唯一兒子也死在這場兵變之中。有爭執是正常的,爭一爭才能將死水下的泥渣都給帶出來。”他一邊說著,一邊緊張地搓著手,但語氣卻顯得有些輕鬆。畢竟,天幕之中的南明皇帝還是他的孫子當上了。這讓他感到一絲欣慰,同時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天幕之下,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說:“南明的開局可比東晉和南宋好多了!你們想想看,當年南宋的高宗可是被金兵追得下海逃亡啊!現在的南明呢?無論是大順軍還是清軍,都還沒來得及顧及到他們呢。”


    另一人附和道:“是啊,這對南明來說確實是個機會。隻要他們能抓住這個喘息之機,說不定就能重新振作起來,恢複大明王朝的輝煌。”


    還有人說:“我們不能隻看到眼前的困難,也要看到希望。雖然南明麵臨著諸多挑戰,但也有一些有利條件。比如,南方地區相對穩定,經濟發達,可以為南明提供充足的物資支持。此外,南明還有許多忠誠的臣民,他們願意為國家效力,共同抗擊外敵。”


    然而,也有人對此表示擔憂。他說:“雖然目前的形勢看似樂觀,但南明內部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政權不穩定,各方勢力紛爭不斷;軍隊戰鬥力不足,缺乏統一指揮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南明很難實現真正的複興。”


    最後,正在天幕下的洪武第一位丞相李善長總結道:“無論如何,盡管前路艱難,但隻要南明君臣能夠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就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重振大明雄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張06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張0612並收藏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