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南明準備納貢了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清軍越來越強大,國內的局勢也越來越清晰,對於滿清政權和南明政權來說,對方的存在已經是無法忽視的問題了。於是呢,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之前的間接試探,慢慢變成了正麵接觸。滿清政權想通過外交手段招南明,結果被拒絕了;南明政權想通過和談劃江而治,也沒成功。
外交鬥爭是從一六四四年七月底開始的。進入北京的滿清政權經過兩個多月的整頓和擴張,政治和軍事實力那是大大增強啊!北直隸一帶已經基本穩定了,對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的控製也在一步步加強。同時,大順的將領和明朝的官員都紛紛來投降,滿清政權在跟大順軍的戰爭中也越來越有優勢。
七月十二日,清攝政王多爾兗知道了南方立朱由崧為帝,還設立了內閣,設置了四軍鎮守著重要的地方。因為不知道虛實,多爾兗就決定對南明進行一些試探。
而隨著形勢的發展,南明政權在忙著內部黨爭的時候,通過從北方逃過來的大臣,早就知道滿清政權占據了北京,在北方趕走“流寇”的同時還到處攻城略地,地盤越來越大。弘光君臣已經感覺到了潛在的威脅,但是因為滿清政權的態度還不明確,而且還有大順軍跟它們作對,所以在南明政權的大部分人看來,可以試著跟滿清政權達成某種和議,保住這個偏安的小朝廷。於是,他們決定馬上派出使臣去和談。
七月二十六這天,多爾兗給史可法寫了一封上千字的信,這信看著像是多爾兗寫給史可法的私信,其實呢,這可是滿清政權進了北京後,和南明政權的第一次官方直接接觸!
信裏,滿清政權那是對南明政權步步緊逼,想要取而代之的心思簡直不要太明顯:
一開始,多爾兗就擺出一副“正義使者”的樣子,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和成立動機提出了疑問:“闖賊李自成起兵造反,還害死了崇禎皇帝和他的親人”,這時候“大明的臣民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去討伐他”,要知道“有賊不討的話,原來的君王就沒辦法得到安葬,新的君王也沒辦法正式即位”,可南方的那些大臣們卻把這些都忘得一幹二淨,在金陵擁立朱由崧為新的君王,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
接著,多爾兗又開始炫耀滿清政權對明朝臣民的大恩大德,說他們“顧念著世世代代的交情,放下了最近的小矛盾”,帶著大軍入關,趕走了“流寇”,還給崇禎帝和皇後定了諡號,發喪改葬,對那些有功勳的大臣、武將和文臣們也都非常有禮貌,對老百姓更是“不打擾他們種地做買賣,一點都不騷擾他們”。這一切不就是想證明滿清政權的所作所為都是順應天意、符合民心的嘛,滿清政權入主中原那才是最合理的呢!
多爾兗一個勁兒地說清朝在北京定都,那是從李自成的農民軍手裏得到的,可不是從明朝那兒拿來的。清軍過來那是“幫忙報仇”呢,結果南明的君臣們不但不懂得感恩,還“想著稱霸江南,白占便宜”。在狠狠地否定了南明政權後,多爾兗又使出了他那一貫的又軟又硬的招數,明明白白地表示滿清政權絕對不能允許南明政權“稱王稱霸”,出現“天有二日”的情況。
他還警告南明別以為靠著長江天險就能高枕無憂了,以前用全大明的力量都打不過偏處遼東的滿清,現在更別妄想靠著江南那一小塊地方“決定勝負”。所以呢,南明的大臣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認清形勢,知道自己的命運”,勸弘光去掉皇帝的名號,繼續回洛陽作他的福王去,這樣才能永遠享受榮華富貴。
到了九月,史可法這才收到多爾兗那封氣勢洶洶的信,趕忙回了一封,相比之下語氣那叫一個溫和。針對信裏提到的幾個方麵,史可法都一一做了解釋和答複:
首先,是給南明政權的建立找依據,“國破,帝亡,祖宗社稷最重要”,得趕緊擁立才能“穩住中外人心”、“召喚忠義之士”,可不是忘了跟君父的不共戴天之仇,更不是違反綱常的“自己當皇帝”。而且南明政權擁立的皇帝朱由崧那是完全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的——神宗的孫子,光宗的侄子,還是崇禎皇帝的哥哥呢——簡直就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還一直強調朱由崧即位那也是得到了江南百姓熱烈擁護的,聽到朱由崧即位,江南的老百姓都在路邊歡呼,聲音能傳出好幾裏地,大臣們也都勸他當皇帝。
第二,是對滿清政權出兵剿滅流寇的感激。大清“趕走逆賊,為我先皇舉辦喪禮,清掃宮廷,安撫百姓,廢除剃發令”等等一係列操作,都表明滿清政權沒忘了明朝,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義之舉呢。作為大明的臣子,“那是個個伸長了脖子向北邊,又是磕頭又是作揖”的感恩戴德呢,而且朝廷在八月份就派使者北上犒勞清軍啦。
第三,針對多爾兗指責弘光的大臣們貪圖虛名,史可法解釋說,當知道流寇作亂、皇帝駕崩的時候,南方的臣民們,那是個個咬牙切齒,恨不得把東南的兵力都召集起來,立刻去把仇人給消滅掉。南明政權成立以後,並沒有趁著清軍在北京整頓軍隊的時候,在江南坐享其成,而是皇帝朱由崧天生英勇神武,時時刻刻都想著報仇雪恨,才監國沒幾天,就命令史可法到江北統率軍隊,定好日期西征(本來是北征,因為此時李自成已經被清軍趕到了陝西、湖北,再叫北征就不合適,隻能說是西征了)。
第四,麵對多爾兗的誘降和恐嚇,史河法那叫一個堅定,直接表明了南京方麵的原則和立場。他巧妙地從滿清政權自己宣揚的“義”出發,回擊了多爾兗的威脅,還說啥“兵以義動”。要是滿清政權敢趁著咱有難,拋棄友好,崇尚仇恨,覬覦咱這大片土地,那就是有頭無尾,開頭講道義,最後卻為了利益,會被賊人恥笑的哦!同時呢,南明政權那可是朝氣蓬勃,鬥誌昂揚,文武群臣都很團結一心,軍隊將士們更是咬牙切齒,枕戈待旦。南方的忠義兵民,一個個都有報國捐軀的心,他史可法自己也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在暗示滿清政權,別打江南土地的主意,可別輕舉妄動哦!
第五,史可法還表達了和滿清政權聯合出兵西討的願望。他在信裏說,“現在這逆賊還沒受到上天的懲罰,聽說又要在西秦卷土重來,正圖謀報複呢”,這不僅是明朝的血海深仇,也是滿清政權“除惡未盡”的隱患。懇請清廷繼續保持堅定的“同仇敵愾”,有頭有尾,和南明“一起出兵討伐,向關中問罪,共同砍下逆賊的腦袋,以泄心頭之憤”。這樣一來,滿清政權的義舉將會流芳百世,弘光朝廷肯定會知恩圖報,“竭盡全力”,從此以後兩國“世代友好結盟,傳承無窮,豈不是美事一樁”。
在回信中,史可法反複強調本朝的特使早就出發了,過不了幾天就能到達燕京,獻上禮物表示敬意,希望能和滿清政權結成兄弟之盟,共同攻打大順軍。
雖說多爾兗和史可法來往的這兩封信有不少內容都是些外交辭令,但還是能清楚地看出滿清政權已經不承認南明政權了,甚至還拿武力來威脅,要求南明趕緊去掉國號投降。而史可法的回信雖然“言辭強硬”,把南明說得那叫一個人心振奮、奮發圖強,可麵對實際上已經腐朽不堪的朝政,他顯然是心裏沒底,再厲害的巧婦沒有米也做不出飯來,缺少有力的行動來保障,再多的豪言壯語也是白搭。
起初呢,南明政權一直覺得多爾兗進占北京,是因為吳三桂聽說京城淪陷後,“哭著求著”讓清兵來剿滅“流寇”。所以對於清軍的到來,南明政權根本沒當回事兒,直到聽說滿清政權到處派兵,還有南下的趨勢,這才覺得有必要跟清軍結盟,搞個盟友關係,於是就有了一廂情願的和談想法。
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馬士英提議重新啟用崇禎時出使過滿清政權的原任知縣馬紹愉等人,讓他們再去執行議和任務。緊接著七月初,南明政權把應天巡撫左懋第升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賞賜一品官服,還給馬紹愉加了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職方郎中的官,陳洪範則被封為太子少傅。他們三個被確定為議和使團的核心成員,開始準備議和的事情。那這議和到底要怎麽談呢?北使三臣就跟府部的各位官員一起討論了起來:
首先呢,是劃定疆界這檔子事兒。有人覺得應該以兩淮為界,可大學士高弘圖卻說:“山東那可是險要之地,萬萬不能丟,實在沒辦法的話,就以河間為界吧。”他還建議呢,最好是“把榆關外的土地割讓給他們”,為啥呢?因為要是在關內劃界限,以後可就難保滿清政權能乖乖遵守協議,不再繼續擴張啦,那南方“山陵單薄脆弱,可怎麽能安心呢”。馬士英呢,又提出“他們的主子(順治)還小,跟皇上當叔侄也成。”於是呢,南都的大臣們就開始幻想或者說在做夢,把明清兩國變成遼宋那樣的叔侄之國,而且南明要當這個叔叔。
其次呢,是改葬崇禎帝的問題。一開始,崇禎帝的梓宮已經被李自成埋在田貴妃的墳園裏了,南明的大臣們就希望能專門立個陵墓,挑個好日子改葬。
最後呢,是向滿清政權納歲幣的問題。此時已經丟了北京的南明政權再不提什麽不納貢之說了,除了這次使臣會帶去好多賞賜的金銀之外,南明政權還表示願意給滿清政權交歲幣,高弘圖覺得可以“等三年他們不侵犯我們之後,再適量增加歲幣的十分之三”。
可實際上呢,南明政權內部的大臣們呀,整天忙著搞黨爭,對於和議這事兒,根本就沒啥明確的目標,也沒整出個切實可行的議和方案。身為正使的左愚第,不僅要負責和議的任務,弘光朝廷還讓他去管理河北,聯絡關東的軍務。
就連左懋第自己都覺得特別納悶,趕緊上書請求朝廷再好好琢磨琢磨他這使臣的頭銜和名號。左懋第其實特別想帶一支軍隊,和山東的撫臣一起收拾山東,再聯合吳三桂,給北使團當堅強的後盾,順便拜拜崇禎帝的靈柩,找找太子、二王的下落,再給吳三桂封賞,好讓弘光朝廷向滿清政權表達一下他們出兵剿滅農民軍的感謝之情。但南明朝廷內的大臣們不答應,左懋第他們這一行人就隻能按照原計劃北上啦。】
“上麵這些辦法,這也未嚐不可,隻是滿清占據北方,南明占據江南,這個多爾兗又是金兀術一樣的人物,恐怕不經過一場甚至十幾年的激烈戰爭,南明要想偏安於江南,還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心中忐忑地說道。
他知道,曆史上的南宋曾經麵臨過類似的局麵,但是最終卻能夠在南方建立起相對穩定的政權,並與金國形成對峙之勢。朱元璋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年在元末明初時期的經曆,那時他也是在戰亂中崛起,曆經千辛萬苦才建立了大明王朝。如今看到朱由崧麵臨著相似的困境,他不禁感到一種深深的憂慮。
盡管從現在來看,朱由崧的南明比南宋麵臨的局勢要好得多,但是正是這種表麵上的優勢讓朱元璋更加擔心。他深知,在戰爭中,形勢往往瞬息萬變,一個小小的失誤或者決策錯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此,他對南明的未來充滿了疑慮和擔憂。
外交鬥爭是從一六四四年七月底開始的。進入北京的滿清政權經過兩個多月的整頓和擴張,政治和軍事實力那是大大增強啊!北直隸一帶已經基本穩定了,對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的控製也在一步步加強。同時,大順的將領和明朝的官員都紛紛來投降,滿清政權在跟大順軍的戰爭中也越來越有優勢。
七月十二日,清攝政王多爾兗知道了南方立朱由崧為帝,還設立了內閣,設置了四軍鎮守著重要的地方。因為不知道虛實,多爾兗就決定對南明進行一些試探。
而隨著形勢的發展,南明政權在忙著內部黨爭的時候,通過從北方逃過來的大臣,早就知道滿清政權占據了北京,在北方趕走“流寇”的同時還到處攻城略地,地盤越來越大。弘光君臣已經感覺到了潛在的威脅,但是因為滿清政權的態度還不明確,而且還有大順軍跟它們作對,所以在南明政權的大部分人看來,可以試著跟滿清政權達成某種和議,保住這個偏安的小朝廷。於是,他們決定馬上派出使臣去和談。
七月二十六這天,多爾兗給史可法寫了一封上千字的信,這信看著像是多爾兗寫給史可法的私信,其實呢,這可是滿清政權進了北京後,和南明政權的第一次官方直接接觸!
信裏,滿清政權那是對南明政權步步緊逼,想要取而代之的心思簡直不要太明顯:
一開始,多爾兗就擺出一副“正義使者”的樣子,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和成立動機提出了疑問:“闖賊李自成起兵造反,還害死了崇禎皇帝和他的親人”,這時候“大明的臣民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去討伐他”,要知道“有賊不討的話,原來的君王就沒辦法得到安葬,新的君王也沒辦法正式即位”,可南方的那些大臣們卻把這些都忘得一幹二淨,在金陵擁立朱由崧為新的君王,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
接著,多爾兗又開始炫耀滿清政權對明朝臣民的大恩大德,說他們“顧念著世世代代的交情,放下了最近的小矛盾”,帶著大軍入關,趕走了“流寇”,還給崇禎帝和皇後定了諡號,發喪改葬,對那些有功勳的大臣、武將和文臣們也都非常有禮貌,對老百姓更是“不打擾他們種地做買賣,一點都不騷擾他們”。這一切不就是想證明滿清政權的所作所為都是順應天意、符合民心的嘛,滿清政權入主中原那才是最合理的呢!
多爾兗一個勁兒地說清朝在北京定都,那是從李自成的農民軍手裏得到的,可不是從明朝那兒拿來的。清軍過來那是“幫忙報仇”呢,結果南明的君臣們不但不懂得感恩,還“想著稱霸江南,白占便宜”。在狠狠地否定了南明政權後,多爾兗又使出了他那一貫的又軟又硬的招數,明明白白地表示滿清政權絕對不能允許南明政權“稱王稱霸”,出現“天有二日”的情況。
他還警告南明別以為靠著長江天險就能高枕無憂了,以前用全大明的力量都打不過偏處遼東的滿清,現在更別妄想靠著江南那一小塊地方“決定勝負”。所以呢,南明的大臣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認清形勢,知道自己的命運”,勸弘光去掉皇帝的名號,繼續回洛陽作他的福王去,這樣才能永遠享受榮華富貴。
到了九月,史可法這才收到多爾兗那封氣勢洶洶的信,趕忙回了一封,相比之下語氣那叫一個溫和。針對信裏提到的幾個方麵,史可法都一一做了解釋和答複:
首先,是給南明政權的建立找依據,“國破,帝亡,祖宗社稷最重要”,得趕緊擁立才能“穩住中外人心”、“召喚忠義之士”,可不是忘了跟君父的不共戴天之仇,更不是違反綱常的“自己當皇帝”。而且南明政權擁立的皇帝朱由崧那是完全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的——神宗的孫子,光宗的侄子,還是崇禎皇帝的哥哥呢——簡直就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還一直強調朱由崧即位那也是得到了江南百姓熱烈擁護的,聽到朱由崧即位,江南的老百姓都在路邊歡呼,聲音能傳出好幾裏地,大臣們也都勸他當皇帝。
第二,是對滿清政權出兵剿滅流寇的感激。大清“趕走逆賊,為我先皇舉辦喪禮,清掃宮廷,安撫百姓,廢除剃發令”等等一係列操作,都表明滿清政權沒忘了明朝,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義之舉呢。作為大明的臣子,“那是個個伸長了脖子向北邊,又是磕頭又是作揖”的感恩戴德呢,而且朝廷在八月份就派使者北上犒勞清軍啦。
第三,針對多爾兗指責弘光的大臣們貪圖虛名,史可法解釋說,當知道流寇作亂、皇帝駕崩的時候,南方的臣民們,那是個個咬牙切齒,恨不得把東南的兵力都召集起來,立刻去把仇人給消滅掉。南明政權成立以後,並沒有趁著清軍在北京整頓軍隊的時候,在江南坐享其成,而是皇帝朱由崧天生英勇神武,時時刻刻都想著報仇雪恨,才監國沒幾天,就命令史可法到江北統率軍隊,定好日期西征(本來是北征,因為此時李自成已經被清軍趕到了陝西、湖北,再叫北征就不合適,隻能說是西征了)。
第四,麵對多爾兗的誘降和恐嚇,史河法那叫一個堅定,直接表明了南京方麵的原則和立場。他巧妙地從滿清政權自己宣揚的“義”出發,回擊了多爾兗的威脅,還說啥“兵以義動”。要是滿清政權敢趁著咱有難,拋棄友好,崇尚仇恨,覬覦咱這大片土地,那就是有頭無尾,開頭講道義,最後卻為了利益,會被賊人恥笑的哦!同時呢,南明政權那可是朝氣蓬勃,鬥誌昂揚,文武群臣都很團結一心,軍隊將士們更是咬牙切齒,枕戈待旦。南方的忠義兵民,一個個都有報國捐軀的心,他史可法自己也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在暗示滿清政權,別打江南土地的主意,可別輕舉妄動哦!
第五,史可法還表達了和滿清政權聯合出兵西討的願望。他在信裏說,“現在這逆賊還沒受到上天的懲罰,聽說又要在西秦卷土重來,正圖謀報複呢”,這不僅是明朝的血海深仇,也是滿清政權“除惡未盡”的隱患。懇請清廷繼續保持堅定的“同仇敵愾”,有頭有尾,和南明“一起出兵討伐,向關中問罪,共同砍下逆賊的腦袋,以泄心頭之憤”。這樣一來,滿清政權的義舉將會流芳百世,弘光朝廷肯定會知恩圖報,“竭盡全力”,從此以後兩國“世代友好結盟,傳承無窮,豈不是美事一樁”。
在回信中,史可法反複強調本朝的特使早就出發了,過不了幾天就能到達燕京,獻上禮物表示敬意,希望能和滿清政權結成兄弟之盟,共同攻打大順軍。
雖說多爾兗和史可法來往的這兩封信有不少內容都是些外交辭令,但還是能清楚地看出滿清政權已經不承認南明政權了,甚至還拿武力來威脅,要求南明趕緊去掉國號投降。而史可法的回信雖然“言辭強硬”,把南明說得那叫一個人心振奮、奮發圖強,可麵對實際上已經腐朽不堪的朝政,他顯然是心裏沒底,再厲害的巧婦沒有米也做不出飯來,缺少有力的行動來保障,再多的豪言壯語也是白搭。
起初呢,南明政權一直覺得多爾兗進占北京,是因為吳三桂聽說京城淪陷後,“哭著求著”讓清兵來剿滅“流寇”。所以對於清軍的到來,南明政權根本沒當回事兒,直到聽說滿清政權到處派兵,還有南下的趨勢,這才覺得有必要跟清軍結盟,搞個盟友關係,於是就有了一廂情願的和談想法。
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馬士英提議重新啟用崇禎時出使過滿清政權的原任知縣馬紹愉等人,讓他們再去執行議和任務。緊接著七月初,南明政權把應天巡撫左懋第升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賞賜一品官服,還給馬紹愉加了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職方郎中的官,陳洪範則被封為太子少傅。他們三個被確定為議和使團的核心成員,開始準備議和的事情。那這議和到底要怎麽談呢?北使三臣就跟府部的各位官員一起討論了起來:
首先呢,是劃定疆界這檔子事兒。有人覺得應該以兩淮為界,可大學士高弘圖卻說:“山東那可是險要之地,萬萬不能丟,實在沒辦法的話,就以河間為界吧。”他還建議呢,最好是“把榆關外的土地割讓給他們”,為啥呢?因為要是在關內劃界限,以後可就難保滿清政權能乖乖遵守協議,不再繼續擴張啦,那南方“山陵單薄脆弱,可怎麽能安心呢”。馬士英呢,又提出“他們的主子(順治)還小,跟皇上當叔侄也成。”於是呢,南都的大臣們就開始幻想或者說在做夢,把明清兩國變成遼宋那樣的叔侄之國,而且南明要當這個叔叔。
其次呢,是改葬崇禎帝的問題。一開始,崇禎帝的梓宮已經被李自成埋在田貴妃的墳園裏了,南明的大臣們就希望能專門立個陵墓,挑個好日子改葬。
最後呢,是向滿清政權納歲幣的問題。此時已經丟了北京的南明政權再不提什麽不納貢之說了,除了這次使臣會帶去好多賞賜的金銀之外,南明政權還表示願意給滿清政權交歲幣,高弘圖覺得可以“等三年他們不侵犯我們之後,再適量增加歲幣的十分之三”。
可實際上呢,南明政權內部的大臣們呀,整天忙著搞黨爭,對於和議這事兒,根本就沒啥明確的目標,也沒整出個切實可行的議和方案。身為正使的左愚第,不僅要負責和議的任務,弘光朝廷還讓他去管理河北,聯絡關東的軍務。
就連左懋第自己都覺得特別納悶,趕緊上書請求朝廷再好好琢磨琢磨他這使臣的頭銜和名號。左懋第其實特別想帶一支軍隊,和山東的撫臣一起收拾山東,再聯合吳三桂,給北使團當堅強的後盾,順便拜拜崇禎帝的靈柩,找找太子、二王的下落,再給吳三桂封賞,好讓弘光朝廷向滿清政權表達一下他們出兵剿滅農民軍的感謝之情。但南明朝廷內的大臣們不答應,左懋第他們這一行人就隻能按照原計劃北上啦。】
“上麵這些辦法,這也未嚐不可,隻是滿清占據北方,南明占據江南,這個多爾兗又是金兀術一樣的人物,恐怕不經過一場甚至十幾年的激烈戰爭,南明要想偏安於江南,還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心中忐忑地說道。
他知道,曆史上的南宋曾經麵臨過類似的局麵,但是最終卻能夠在南方建立起相對穩定的政權,並與金國形成對峙之勢。朱元璋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年在元末明初時期的經曆,那時他也是在戰亂中崛起,曆經千辛萬苦才建立了大明王朝。如今看到朱由崧麵臨著相似的困境,他不禁感到一種深深的憂慮。
盡管從現在來看,朱由崧的南明比南宋麵臨的局勢要好得多,但是正是這種表麵上的優勢讓朱元璋更加擔心。他深知,在戰爭中,形勢往往瞬息萬變,一個小小的失誤或者決策錯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此,他對南明的未來充滿了疑慮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