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逃亡中的黨爭1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曆政權時期,局勢風起雲湧,變幻莫測。當時,農民軍殘部如同一股頑強不屈的力量,在曆史的舞台上繼續活躍著;李成棟、金聲桓等原本降清的將領,又紛紛反正歸明,成為反抗清朝統治的中堅力量;而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地的地方政權,亦挺身而出,給予了永曆皇帝以有力的支持。一時間,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洶湧澎湃的反清浪潮,勢頭之猛,令人矚目。
然而,盡管如此,這股強大的反清熱潮卻未能阻止清廷統一全國的堅定步伐。追根溯源,從客觀因素來看,清軍已然占據了除兩廣、雲南、貴州之外的絕大部分國土,其統治區域廣袤無垠。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與治理,各地的統治秩序逐漸穩定下來,社會趨於安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樣一來,清軍便消除了後顧之憂,可以集中精力應對其他地區的抵抗力量。
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直處於逃亡之中的永曆政權內部仍然存在著嚴重的黨爭問題。在這個政權之中,匯聚了多股不同的勢力,他們各自心懷鬼胎,彼此之間矛盾重重,難以調和。有的勢力隻顧自身利益,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有的則缺乏明確的戰略目標和有效的指揮協調,導致行動混亂無序。這種內部分裂和爭鬥的局麵,極大地削弱了南明的實力,使得原本有可能扭轉乾坤的形勢最終走向失敗。】
******
“咱設計了奸黨罪,本意就是為了防止這種黨爭,但......唉......”朱元璋長歎一口氣,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惋惜。他當初設立奸黨罪,旨在杜絕官員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以維護朝廷的穩定和公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製度逐漸被忽視和廢棄,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衰落與覆滅。
朱元璋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往往取決於其政治製度的健全與否。他煞費苦心地製定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希望能夠確保明朝的長治久安。其中,奸黨罪便是他精心設計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一罪名的設立,使得官員們不敢輕易勾結朋黨,以免遭受嚴厲的懲罰。
然而,曆史的發展卻總是出人意料。盡管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所建立的製度並未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在後來的歲月裏,明朝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官員們不再像明初那樣清正廉潔,而是紛紛陷入了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黨爭日益激烈,導致朝政混亂不堪,國力也隨之衰退。
朱元璋看到了這一切,卻無力改變。他曾試圖通過加強皇權來遏製黨爭,但收效甚微。如今,麵對大明的衰敗,他隻能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咱留下的製度,在後世幾乎不存了,大明滅亡也就毫不奇怪了。”這句話既是對現實的無奈,也是對未來的擔憂。
******
“大明的黨爭以朕所在的時候最為激烈,這些大臣們開始時反對張居正的改革,然後是反對朕立朱常洵為太子,最後簡直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隻要是和他們不屬於同一個黨派的人或事,他們都會堅決反對。這種黨爭讓朝廷陷入了無盡的紛爭和內耗,使得國家無法有效地治理。”
萬曆無奈地搖搖頭,對黨爭感到無比失望。作為統治著數百萬平方公裏土地的皇帝,他竟然也對這股強大的勢力無可奈何。黨爭已經成為大明王朝的頑疾,侵蝕著國家的根基,使得原本繁榮昌盛的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無論大明的萬曆還是南明的永曆,都無法改變這一局麵,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黨爭將大明推向滅亡的邊緣。
******
【總體來看,南明弘光、隆武以及永曆這三個朝代所存在的黨爭現象,實際上是由明末延續而來的。然而,若深入探究其本質,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異。
在弘光時期,那些屬於東林複社的人物對於所謂“君子”與“小人”的區分顯得過於嚴苛。在他們眼中,這二者之間仿佛橫亙著一條無法跨越的巨大溝壑。對於那些在明末曾陷入閹黨陣營的士大夫們,東林複社的人士堅決主張予以嚴厲懲處,絲毫不給這些人任何改過自新的機遇。
不得不說,東林複社人士這種過度矯正過往錯誤且心胸狹隘的做法,成為了致使弘光政局始終深陷混亂局勢的根源所在。他們主動挑起的黨派爭端猶如一場持久不息的風暴,不僅貫穿了整個弘光政權的存續期間,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東林複社人士引發的這場激烈黨爭,最終將弘光政權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原本,一個政權的建立應當致力於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應對內憂外患。但東林複社人士卻因自身的偏執和短視,將大量精力消耗在了無休止的內部爭鬥之中。如此一來,國家政務荒廢,政治生態惡化,人心惶惶不安。當外部壓力日益增大時,這個本已搖搖欲墜的政權自然難以招架,最終隻能走向崩潰與消亡。
弘光政權如流星般隕落,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內部激烈的黨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卻並未隨之煙消雲散。那些曾經在弘光朝廷中任職的大臣們,如瞿式耜、何騰蛟以及呂大器等,無一不是親身經曆或是洞悉了那個時代的政治黑暗與腐敗。結黨營私、專權擅政的現象充斥著整個朝堂,使得國家機器的運轉嚴重受阻。
而在此後,盡管弘光政權已不複存在,這些大臣們依然選擇出仕於永曆政權。然而,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弘光時期那股結黨擅政的歪風邪氣竟也如同幽靈一般,悄然地在永曆政權中蔓延開來,並繼續肆虐。
在麵對農民軍和反正明朝將領時,他們將民族大義拋諸腦後,全然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來行事。對待這些力量,他們時而采取強硬的打壓手段,時而又施展懷柔之策加以拉攏,一切皆因私利而動,毫無公心可言。這種反複無常的態度不僅讓人心寒,更是極大地削弱了南明政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
“凡是事事都聽你們這些文臣的就是聖主,就是君子,否則就是昏君,就是小人!朕就是最好的受害者,朕知道自己要死了,也就無所謂了。你們愛怎麽寫就怎麽寫,可以把朕勁量往壞了寫,最好寫的連你們自己都不敢相信。讓後世的皇帝看一看,作了皇帝可以有多壞,這樣你們也就舒服了,目的也就達成了。”
明武宗在天幕之下,對著手下那些大臣嚎叫著,顯然他現在已經是破罐子破摔了,毫不在意自己會在曆史上留下什麽好名聲,甚至遺臭萬年也不在意了。
而那些大臣們這一次卻出奇地沉默不語,一個個都低著頭,仿佛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有的人甚至抬起頭,眼神冷漠地看向皇帝,那神情仿佛在說:“陛下,您可真能折騰啊!”還有些人則不屑一顧地翻起了白眼,似乎在嘲笑皇帝的無力和無奈。
這些大臣們心裏明白,盡管他們親眼目睹了天幕上的恐怖景象,但他們並不打算改變自己的立場。黨爭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無法輕易放棄。對於他們來說,權力鬥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哪怕是麵對如此可怕的威脅,他們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
更可悲的是,即使他們願意放棄黨爭,他們也不敢相信對手會同樣做出讓步。或者說就算他們放棄了黨爭,但他們的對手就會相信,他們已經放棄了黨爭嗎?萬一我們放棄了,而對手仍然舉起了彈劾的奏章,那豈不是如同待宰的羔羊嗎!
在這個充滿陰謀與算計的政治舞台上,信任變得異常脆弱。每個人都懷疑對方是否真心誠意,是否在暗中策劃著陰謀。這種猜疑使得雙方都陷入了死循環,誰也不願先放下手中的權力,以免被對方趁機擊敗。
黨爭就是一場殘酷的陽謀,身處其中的人們別無選擇,隻能不斷爭鬥下去。無論皇帝如何努力,他始終無法打破這場僵局。因為隻要有人存在,黨爭就永遠不會停止。它像一個無盡的旋渦,將所有人卷入其中,讓他們無法自拔。
*******
【回顧永曆這二十多年波瀾壯闊的逃亡畫卷,自朱由榔繼位之時起,黨爭的陰影便如影隨形。這場無休止的權力爭鬥,貫穿了永曆政權的始終。最終,它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永曆政權在無盡的內耗中土崩瓦解,走向覆滅的悲慘結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永曆政權是在黨爭的喧囂聲中艱難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在黨爭的混亂局麵下無奈地走向毀滅。
晚明時期的黨爭,起初若還能勉強分辨出朝廷內的君子與小人之別,那麽待到永曆年間,則徹底演變成了文武大臣間赤裸裸地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此時的吳黨和楚黨之爭,其本質乃是以廣西軍閥陳邦傅以及廣東“反正”勳貴作為後盾展開的激烈朝堂爭鬥。說白了,這場紛爭主要圍繞著原本掌控廣西實權的陳邦傅,與“反正”回歸的廣東軍閥李成棟二者之間對於朝廷權力的角逐。
在廣東“反正”之前,永曆朝廷的實際控製權牢牢握於陳邦傅之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廣西的原任巡撫乃是瞿式耜,待永曆帝登基之後,他被任命為桂林留守。盡管如此,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實際上仍處於陳邦傅的嚴密掌控之中。這種局麵自然引發了瞿式耜極大的不滿。而當李成棟反清歸明之後,瞿式耜敏銳地察覺到了改變局勢的契機,於是開始積極主動地拉攏李成棟所率領的集團,企圖借此一舉打破陳邦傅獨攬大權、獨斷專行的既有格局。
於是在永曆這個小朝廷之中,逐漸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集團:一方是以廣東李成棟為倚靠的瞿式耜、袁彭年、丁時魁以及蒙正發所組成的楚黨;另一方則是以陳邦傅為後盾的堵胤錫、王化澄與朱天麟構成的吳黨。這兩大黨派一經形成,便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
然而,相較之下,陳邦傅的勢力稍顯薄弱。於是乎,他絞盡腦汁,企圖通過拉攏大順軍和大西軍的殘餘部隊來增強自身實力,以抗衡強大的李成棟軍閥集團。為此,他們積極運作,先是與大順軍的餘部李過、高一功統領的忠貞營達成合作意向,接著又將目光投向了遠在雲南的大西政權將領孫可望和李定國,並成功地與其建立起聯盟關係。
在吳黨的陣營裏,有一部分明智的大臣如堵胤錫、朱天麟和王化澄等人,他們清晰地洞察到僅憑朝廷現有的兵力,想要徹底擊敗如日中天的清廷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他們力主聯合農民軍,共同製定並實施能夠實現明朝複興的宏偉戰略。他們深知,隻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有可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中扭轉乾坤,重振大明王朝昔日的輝煌。
當與清廷之間的矛盾逐漸攀升至主要矛盾的位置時,令人驚訝的是,楚黨的大多數成員竟然依舊對農民軍持有深深的歧視態度。他們盲目地堅信憑借自身的力量能夠扭轉乾坤,挽救搖搖欲墜的永曆朝廷,並使其統治得以穩固延續下去。
正是由於這種固執己見且短視的行為,使得吳、楚兩黨之間的鬥爭本質悄然發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轉變。原本,吳、楚黨爭僅僅隻是東部和西部軍閥為爭奪權力而展開的激烈角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局勢的演變,這場爭鬥逐漸衍生成為在對待原農民軍的立場和態度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一方堅持對農民軍采取敵視和排斥的策略,另一方則可能持有相對溫和或者合作的觀點。這種觀念上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對立情緒,也讓整個政治局麵變得愈發複雜和混亂不堪。】
然而,盡管如此,這股強大的反清熱潮卻未能阻止清廷統一全國的堅定步伐。追根溯源,從客觀因素來看,清軍已然占據了除兩廣、雲南、貴州之外的絕大部分國土,其統治區域廣袤無垠。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與治理,各地的統治秩序逐漸穩定下來,社會趨於安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樣一來,清軍便消除了後顧之憂,可以集中精力應對其他地區的抵抗力量。
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直處於逃亡之中的永曆政權內部仍然存在著嚴重的黨爭問題。在這個政權之中,匯聚了多股不同的勢力,他們各自心懷鬼胎,彼此之間矛盾重重,難以調和。有的勢力隻顧自身利益,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有的則缺乏明確的戰略目標和有效的指揮協調,導致行動混亂無序。這種內部分裂和爭鬥的局麵,極大地削弱了南明的實力,使得原本有可能扭轉乾坤的形勢最終走向失敗。】
******
“咱設計了奸黨罪,本意就是為了防止這種黨爭,但......唉......”朱元璋長歎一口氣,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惋惜。他當初設立奸黨罪,旨在杜絕官員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以維護朝廷的穩定和公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製度逐漸被忽視和廢棄,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衰落與覆滅。
朱元璋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往往取決於其政治製度的健全與否。他煞費苦心地製定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希望能夠確保明朝的長治久安。其中,奸黨罪便是他精心設計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一罪名的設立,使得官員們不敢輕易勾結朋黨,以免遭受嚴厲的懲罰。
然而,曆史的發展卻總是出人意料。盡管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所建立的製度並未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在後來的歲月裏,明朝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官員們不再像明初那樣清正廉潔,而是紛紛陷入了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黨爭日益激烈,導致朝政混亂不堪,國力也隨之衰退。
朱元璋看到了這一切,卻無力改變。他曾試圖通過加強皇權來遏製黨爭,但收效甚微。如今,麵對大明的衰敗,他隻能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咱留下的製度,在後世幾乎不存了,大明滅亡也就毫不奇怪了。”這句話既是對現實的無奈,也是對未來的擔憂。
******
“大明的黨爭以朕所在的時候最為激烈,這些大臣們開始時反對張居正的改革,然後是反對朕立朱常洵為太子,最後簡直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隻要是和他們不屬於同一個黨派的人或事,他們都會堅決反對。這種黨爭讓朝廷陷入了無盡的紛爭和內耗,使得國家無法有效地治理。”
萬曆無奈地搖搖頭,對黨爭感到無比失望。作為統治著數百萬平方公裏土地的皇帝,他竟然也對這股強大的勢力無可奈何。黨爭已經成為大明王朝的頑疾,侵蝕著國家的根基,使得原本繁榮昌盛的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無論大明的萬曆還是南明的永曆,都無法改變這一局麵,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黨爭將大明推向滅亡的邊緣。
******
【總體來看,南明弘光、隆武以及永曆這三個朝代所存在的黨爭現象,實際上是由明末延續而來的。然而,若深入探究其本質,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異。
在弘光時期,那些屬於東林複社的人物對於所謂“君子”與“小人”的區分顯得過於嚴苛。在他們眼中,這二者之間仿佛橫亙著一條無法跨越的巨大溝壑。對於那些在明末曾陷入閹黨陣營的士大夫們,東林複社的人士堅決主張予以嚴厲懲處,絲毫不給這些人任何改過自新的機遇。
不得不說,東林複社人士這種過度矯正過往錯誤且心胸狹隘的做法,成為了致使弘光政局始終深陷混亂局勢的根源所在。他們主動挑起的黨派爭端猶如一場持久不息的風暴,不僅貫穿了整個弘光政權的存續期間,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東林複社人士引發的這場激烈黨爭,最終將弘光政權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原本,一個政權的建立應當致力於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應對內憂外患。但東林複社人士卻因自身的偏執和短視,將大量精力消耗在了無休止的內部爭鬥之中。如此一來,國家政務荒廢,政治生態惡化,人心惶惶不安。當外部壓力日益增大時,這個本已搖搖欲墜的政權自然難以招架,最終隻能走向崩潰與消亡。
弘光政權如流星般隕落,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內部激烈的黨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卻並未隨之煙消雲散。那些曾經在弘光朝廷中任職的大臣們,如瞿式耜、何騰蛟以及呂大器等,無一不是親身經曆或是洞悉了那個時代的政治黑暗與腐敗。結黨營私、專權擅政的現象充斥著整個朝堂,使得國家機器的運轉嚴重受阻。
而在此後,盡管弘光政權已不複存在,這些大臣們依然選擇出仕於永曆政權。然而,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弘光時期那股結黨擅政的歪風邪氣竟也如同幽靈一般,悄然地在永曆政權中蔓延開來,並繼續肆虐。
在麵對農民軍和反正明朝將領時,他們將民族大義拋諸腦後,全然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來行事。對待這些力量,他們時而采取強硬的打壓手段,時而又施展懷柔之策加以拉攏,一切皆因私利而動,毫無公心可言。這種反複無常的態度不僅讓人心寒,更是極大地削弱了南明政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
“凡是事事都聽你們這些文臣的就是聖主,就是君子,否則就是昏君,就是小人!朕就是最好的受害者,朕知道自己要死了,也就無所謂了。你們愛怎麽寫就怎麽寫,可以把朕勁量往壞了寫,最好寫的連你們自己都不敢相信。讓後世的皇帝看一看,作了皇帝可以有多壞,這樣你們也就舒服了,目的也就達成了。”
明武宗在天幕之下,對著手下那些大臣嚎叫著,顯然他現在已經是破罐子破摔了,毫不在意自己會在曆史上留下什麽好名聲,甚至遺臭萬年也不在意了。
而那些大臣們這一次卻出奇地沉默不語,一個個都低著頭,仿佛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有的人甚至抬起頭,眼神冷漠地看向皇帝,那神情仿佛在說:“陛下,您可真能折騰啊!”還有些人則不屑一顧地翻起了白眼,似乎在嘲笑皇帝的無力和無奈。
這些大臣們心裏明白,盡管他們親眼目睹了天幕上的恐怖景象,但他們並不打算改變自己的立場。黨爭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無法輕易放棄。對於他們來說,權力鬥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哪怕是麵對如此可怕的威脅,他們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
更可悲的是,即使他們願意放棄黨爭,他們也不敢相信對手會同樣做出讓步。或者說就算他們放棄了黨爭,但他們的對手就會相信,他們已經放棄了黨爭嗎?萬一我們放棄了,而對手仍然舉起了彈劾的奏章,那豈不是如同待宰的羔羊嗎!
在這個充滿陰謀與算計的政治舞台上,信任變得異常脆弱。每個人都懷疑對方是否真心誠意,是否在暗中策劃著陰謀。這種猜疑使得雙方都陷入了死循環,誰也不願先放下手中的權力,以免被對方趁機擊敗。
黨爭就是一場殘酷的陽謀,身處其中的人們別無選擇,隻能不斷爭鬥下去。無論皇帝如何努力,他始終無法打破這場僵局。因為隻要有人存在,黨爭就永遠不會停止。它像一個無盡的旋渦,將所有人卷入其中,讓他們無法自拔。
*******
【回顧永曆這二十多年波瀾壯闊的逃亡畫卷,自朱由榔繼位之時起,黨爭的陰影便如影隨形。這場無休止的權力爭鬥,貫穿了永曆政權的始終。最終,它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永曆政權在無盡的內耗中土崩瓦解,走向覆滅的悲慘結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永曆政權是在黨爭的喧囂聲中艱難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在黨爭的混亂局麵下無奈地走向毀滅。
晚明時期的黨爭,起初若還能勉強分辨出朝廷內的君子與小人之別,那麽待到永曆年間,則徹底演變成了文武大臣間赤裸裸地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此時的吳黨和楚黨之爭,其本質乃是以廣西軍閥陳邦傅以及廣東“反正”勳貴作為後盾展開的激烈朝堂爭鬥。說白了,這場紛爭主要圍繞著原本掌控廣西實權的陳邦傅,與“反正”回歸的廣東軍閥李成棟二者之間對於朝廷權力的角逐。
在廣東“反正”之前,永曆朝廷的實際控製權牢牢握於陳邦傅之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廣西的原任巡撫乃是瞿式耜,待永曆帝登基之後,他被任命為桂林留守。盡管如此,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實際上仍處於陳邦傅的嚴密掌控之中。這種局麵自然引發了瞿式耜極大的不滿。而當李成棟反清歸明之後,瞿式耜敏銳地察覺到了改變局勢的契機,於是開始積極主動地拉攏李成棟所率領的集團,企圖借此一舉打破陳邦傅獨攬大權、獨斷專行的既有格局。
於是在永曆這個小朝廷之中,逐漸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集團:一方是以廣東李成棟為倚靠的瞿式耜、袁彭年、丁時魁以及蒙正發所組成的楚黨;另一方則是以陳邦傅為後盾的堵胤錫、王化澄與朱天麟構成的吳黨。這兩大黨派一經形成,便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
然而,相較之下,陳邦傅的勢力稍顯薄弱。於是乎,他絞盡腦汁,企圖通過拉攏大順軍和大西軍的殘餘部隊來增強自身實力,以抗衡強大的李成棟軍閥集團。為此,他們積極運作,先是與大順軍的餘部李過、高一功統領的忠貞營達成合作意向,接著又將目光投向了遠在雲南的大西政權將領孫可望和李定國,並成功地與其建立起聯盟關係。
在吳黨的陣營裏,有一部分明智的大臣如堵胤錫、朱天麟和王化澄等人,他們清晰地洞察到僅憑朝廷現有的兵力,想要徹底擊敗如日中天的清廷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他們力主聯合農民軍,共同製定並實施能夠實現明朝複興的宏偉戰略。他們深知,隻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有可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中扭轉乾坤,重振大明王朝昔日的輝煌。
當與清廷之間的矛盾逐漸攀升至主要矛盾的位置時,令人驚訝的是,楚黨的大多數成員竟然依舊對農民軍持有深深的歧視態度。他們盲目地堅信憑借自身的力量能夠扭轉乾坤,挽救搖搖欲墜的永曆朝廷,並使其統治得以穩固延續下去。
正是由於這種固執己見且短視的行為,使得吳、楚兩黨之間的鬥爭本質悄然發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轉變。原本,吳、楚黨爭僅僅隻是東部和西部軍閥為爭奪權力而展開的激烈角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局勢的演變,這場爭鬥逐漸衍生成為在對待原農民軍的立場和態度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一方堅持對農民軍采取敵視和排斥的策略,另一方則可能持有相對溫和或者合作的觀點。這種觀念上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對立情緒,也讓整個政治局麵變得愈發複雜和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