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屢敗屢戰鄭成功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字體係裏,有時僅僅變動一個字或者調整字詞的排列順序,就能讓整句話乃至整篇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津津樂道的經典事例。
曾幾何時,有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奉皇命率領大軍出征作戰。然而戰況卻不盡人意,這位將軍遭遇了接二連三的失敗,其軍隊士氣低落,可謂是損兵折將。麵對如此糟糕的局麵,就連向皇帝稟報軍情的奏章該怎麽書寫,他都感到束手無策。
就在這關鍵時刻,將軍身邊一位足智多謀的幕僚挺身而出,對奏章中的“屢戰屢敗”一詞稍作改動,巧妙地改成了“屢敗屢戰”。盡管所描述的戰事依舊沒有任何改觀,但通過這樣簡單的文字調整,原本消極悲觀的氛圍瞬間逆轉,凸顯出將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英勇形象。
當曆史的車輪來到明清交替之際,又一段傳奇故事悄然上演。鄭芝龍選擇了投降清朝之後,年輕有為的鄭成功毅然扛起了鄭家海盜集團的大旗,成為新的首領。
可是此時的局勢對於鄭成功而言極為不利,因為最為精銳強大的主力部隊已被鄭芝龍帶走並歸降於清軍。因此,在初始階段,鄭成功與清軍之間展開的一係列激烈戰鬥,結果大多是以失敗告終。但鄭成功並未氣餒,他以頑強不屈的意誌,一次次跌倒後又一次次勇敢地爬起,繼續抗爭到底,真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不僅鼓舞著他自己的部下,也令後世之人對其欽佩不已。
鄭成功,這位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又被稱為朱成功。他本名乃是鄭森,亦有別名福鬆。其字為明儼,號則是大木。鄭成功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乃鄭芝龍的長子。
當時,正值風雲變幻之際,隆武政權應運而生。鄭芝龍將自己出類拔萃的兒子鄭成功引薦給了隆武帝。隆武帝見到鄭成功之後,對他的才華驚歎不已,讚賞有加。於是乎,隆武帝做出了一個意義非凡的決定——賜予鄭成功明朝的國姓“朱”,並親自為他改名為成功,同時還冊封其為忠孝伯。
正因如此,按照當時的禮數和習慣,我們理應稱呼他為朱成功。而世人也稱其為“鄭賜姓”、“鄭國姓”以及備受尊敬的“國姓爺”。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民間巷陌,人們皆尊稱他為國姓爺,他的威名遠揚四方。
隆武二年伊始,鄭成功便毅然投身軍旅,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此後,他屢次領命出征,穿梭於閩、贛兩地之間,與來勢洶洶的清軍展開激烈交鋒。因其英勇善戰且智謀過人,故而深受隆武帝的賞識和器重。
而彼時,真正掌控著軍政大權的乃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但令人遺憾的是,鄭芝龍對於全力抗擊清軍一事似乎並無太多熱忱。當清軍氣勢如虹地揮師南下直逼福建之際,鄭芝龍竟下達了一道匪夷所思的指令——命駐守仙霞關的將領施福(其又名施天福,乃施琅之族叔)率部撤回福州。這一決策無疑給了清軍可乘之機,致使他們長驅直入攻入閩北之時,幾乎未遭遇任何有效的抵抗,如入無人之境一般迅速推進。
在此之後,鄭芝龍全然不顧鄭成功和鄭鴻逵等人的強烈反對,鐵了心要帶著其他幾個兒子一路向北,朝著清朝屈膝投降。鄭成功苦口婆心地勸阻自己的父親,但奈何鄭芝龍心意已決,根本不為所動。無奈之下,鄭成功唯有帶領一部分忠心耿耿的士兵憤然出走金門。
鄭芝龍原本滿心歡喜地認為,隻要他向清朝投降,不僅能夠保住自家龐大的家業,而且還有望獲得高官厚祿,平步青雲。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清軍征閩的主帥博洛竟然出爾反爾,違背當初許下的諾言。不僅如此,博洛更是毫不留情地將鄭芝龍以及他的諸位兒子一並挾持前往燕京。更為過分的是,清軍緊接著就發兵攻打了鄭家世代居住的故鄉——閩南南安。
而此時,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已經從遙遠的日本搬遷到南安定居下來。誰曾想,這位善良無辜的日本女子卻偏偏遭遇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浩劫。在兵荒馬亂之中,田川氏不堪受辱,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遠在他鄉的鄭成功得知母親慘死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對清朝的仇恨愈發刻骨銘心,也更加堅定了他矢誌不渝抗擊清兵的決心。
從此以後,鄭成功毅然決然地率領著父親昔日的部下,活躍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與清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他們英勇無畏,浴血奮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南明後期除大西軍以外另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這支隊伍在鄭成功的英明領導下,給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隆武政權土崩瓦解之後,鄭成功無奈之下隻得遠遁金門暫避風頭。然而,他並未就此消沉,反而雄心勃勃地展開了一係列行動。此後,他不辭辛勞,奔走於沿海各個地方,積極招兵買馬,並努力收編鄭芝龍昔日的舊部,在南澳這個戰略要地成功募集到了數千名英勇善戰的兵力。
時間來到永曆元年(也就是清朝順治四年,公元 1647 年)的正月,鄭成功在小金門豎起大旗,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這樣一個響亮而又飽含深意的名號正式誓師反清。
此時此刻,鄭成功麾下的得力部將大致來源於以下三個重要方麵:其一,有那麽一小部分將領始終堅定不移地追隨著鄭成功一同起兵反抗,其中就包括洪旭等忠勇之士;其二,還有許多來自福建沿海地區滿懷壯誌豪情的仁人義士紛紛響應鄭成功的招募,比如海澄人士甘輝以及漳浦人藍登等等,他們都懷著一腔報國熱血投身於這場轟轟烈烈的反清大業之中;其三,則是一些原本由清方派駐在東南沿海一帶,但內心深處依然眷戀著大明故國的將領們,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棄暗投明,主動脫離清軍歸附鄭成功帳下效力。
永曆元年,風雲變幻之際,李成棟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反清大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後他竟追隨鄭芝龍一同投降清朝,並被劃撥至佟養甲和李成棟的部下,參與對兩廣地區的猛烈進攻。在此期間,諸如施琅(彼時名為施郎)、洪習山以及黃廷等一眾將領,經曆了一番波折後,最終又再度回歸到鄭成功的陣營之中。
而正是這支曆經輾轉的軍隊,在日後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鄭成功部隊中的核心力量。但回顧自隆武二年起直至永曆五年這段”漫長而艱難“的時光,鄭成功所取得的軍事成績實在難以稱得上輝煌。不說其屢屢遭遇戰敗之苦,就算偶爾獲勝,那也僅僅隻是些小規模的勝利罷了。麵對清軍強大的攻勢與壓力,鄭成功及其軍隊在戰場上可謂是舉步維艱。如:
永曆元年七月,驕陽似火,大地仿佛被炙烤得快要燃燒起來。鄭成功率領著他的軍隊,會同鄭彩所部,氣勢洶洶地向著海澄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然而,盡管他們英勇無畏,但最終還是未能攻克這座堅城,無奈之下隻能黯然撤退。
僅僅過了一個月,也就是永曆元年八月,鄭成功並未因之前的失利而氣餒,反而愈挫愈勇。這一次,他與鄭鴻逵率領的部隊聯合起來,將目標鎖定在了泉州府城。他們兵臨城下,準備一舉拿下這座重要的城池。但就在雙方激戰正酣之時,清漳州副將王進率領著大批援軍如神兵天降般趕到戰場。麵對清軍強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鄭軍漸漸陷入劣勢,最終難以抵擋,隻得且戰且退。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永曆二年。此時的南明局勢愈發艱難,但仍有一些仁人誌士願意追隨鄭成功,共圖抗清大業。其中,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毅然前來歸附,使得鄭成功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和積蓄力量之後,鄭成功決定再次主動出擊。
五月,鄭軍浩浩蕩蕩地包圍了泉州城,城內的清軍驚慌失措。鄭軍日夜攻城,喊殺聲震天動地。然而,正當他們以為勝利在望的時候,戰局卻突然發生了逆轉。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以及福建提督趙國祚等人率領大軍轉而對同安發動了凶猛的攻擊。鄭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由於敵我雙方力量懸殊,鄭軍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慘重,守將及眾多軍民紛紛戰死或受傷,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
不久之後,清朝的援軍也相繼抵達泉州。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鄭成功深知繼續圍攻泉州已無勝算,於是他懷著滿腔悲憤下令撤軍,帶領殘兵敗將愴然退回海上。望著那漸行漸遠的陸地,鄭成功暗暗發誓:終有一日,我定會卷土重來!
話說那永曆二年之時,原本效命於唐王朱聿鍵、入據廣州並建立起紹武政權的總兵林察,竟倉惶自廣東逃歸。此人帶回一則重大消息,乃是有關廣西、湖廣等地紛紛擁立永曆帝之事。
聞此訊後,鄭成功不禁喜形於色,興奮地高舉雙手過頂,額頭之上更是因激動而青筋暴突,口中高聲言道:“天可憐見!吾終於尋得可為之效力之君主矣!”言罷,當即下令擺設香案,麵朝南方虔誠下拜。自此以後,他便遙遙尊奉永曆皇帝所定之年號及曆法,以示忠心不二。
緊接著,鄭成功又派遣隆武朝時的中書舍人江於燦以及黃誌高二人,攜帶精心擬就的表文,乘舟沿海路趕赴廣東。這表文中詳細陳述了他本人在福建沿海一帶奮力抗擊清軍的種種情形,並表達出願在永曆朝廷的統領之下,與各方勢力相互協同配合,共同謀劃恢複大明江山之大計。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永曆三年。鄭成功毅然決定更改年號,正式將永曆年號奉為正統。而永曆帝對鄭成功此舉亦是深感欣慰,當即為其冊封為“延平王”(郡王)。此後,世間之人提及鄭成功時,除了原名之外,亦會尊稱其為“朱延平(或稱作鄭延平)”。
永曆三年十月,鄭成功迎來了他軍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在成功得到了施福和施琅所率領的那支精銳之師回歸之後,鄭成功躊躇滿誌,決心揮兵南下,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征戰之旅。
此次出征,不僅要給予閩南地區的清軍以沉重打擊,更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沿途收服各地的城寨,以此作為穩定的糧源供應地。於是,鄭成功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征程。
經過一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戰鬥,鄭軍勢如破竹,先後從清軍手中奪取了漳浦、雲霄等地。這些地方的收複,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讓鄭軍上下信心倍增。與此同時,他們還順利地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後方防線。
然而,十一月的一場攻打詔安之戰卻遭遇挫折,未能攻克。麵對這一情況,鄭成功果斷決策,下令大軍轉向粵東進發。軍隊沿著分水關一路挺進,直至抵達潮州一帶。在這裏,他們將矛頭對準那些拒不合作的零星勢力,展開了一係列激烈的征討行動。
時間悄然流逝,轉眼來到了永曆四年五月。在這段漫長而緊張的日子裏,鄭軍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接連取得勝利。他們次第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眾多的山寨,使得自身實力不斷壯大。
永曆四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孔有德和靖南王耿精忠率領著數萬名精銳的清軍,如洶湧澎湃的洪流一般,氣勢洶洶地攻入了廣州城。一時間,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整個廣州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就在這危急關頭,英勇無畏的鄭成功奉永曆朝廷之命,毅然決然地下令揮師南下,前往救援。他深知此次任務艱巨,但心中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毫不退縮。臨行前,鄭成功將防守廈門的重任托付給了叔父鄭芝莞,希望他能堅守陣地,確保後方的安全。
十二月,鄭成功率領著大軍抵達了廣東揭陽。在這裏,他與同樣前來支援的鄭鴻逵勝利會師。兩位將領見麵後,立即開始商討作戰策略。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最終決定兵分兩路:由鄭成功繼續親率大軍一路向南挺進,直逼敵陣;而鄭鴻逵則帶領一部分兵力轉移至廈門,協助鄭芝莞加強防務,以防敵軍趁虛而入。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來到了永曆五年正月。此時的鄭成功已經率領軍隊抵達了南澳。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二月二十五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大風暴席卷了鄭軍艦隊所在的鹽州港附近海域。狂風呼嘯,海浪滔天,仿佛要將一切都吞噬殆盡。
鄭成功所乘坐的主船在狂風巨浪的猛烈衝擊下,劇烈搖晃,險象環生。船隻的結構發出令人膽戰心驚的嘎吱聲,仿佛隨時都會解體、翻覆。更為糟糕的是,這場風暴幾乎摧毀了船上所有的器具,就連用於烹飪的鼎灶也未能幸免。由於失去了炊具,船上根本無法準備食物,鄭成功和士兵們隻能餓著肚子堅持。據相關記載描述,當時的情況極為嚴峻,鄭成功本人竟然連續挨餓了整整兩餐。
在這漫長而又驚心動魄的一天裏,所有人都提心吊膽,祈禱著風暴能夠盡快停歇。終於,到了隔天下午,風雨漸漸減弱,天空逐漸放晴。鄭成功的主副座船在曆經千辛萬苦之後,終於艱難地駛回岸邊,與其他艦隊重新會合。這次遭遇可謂是鄭成功本人在海上經曆過的最為凶險的一次危機,若不是上天眷顧,後果不堪設想。
曾幾何時,有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奉皇命率領大軍出征作戰。然而戰況卻不盡人意,這位將軍遭遇了接二連三的失敗,其軍隊士氣低落,可謂是損兵折將。麵對如此糟糕的局麵,就連向皇帝稟報軍情的奏章該怎麽書寫,他都感到束手無策。
就在這關鍵時刻,將軍身邊一位足智多謀的幕僚挺身而出,對奏章中的“屢戰屢敗”一詞稍作改動,巧妙地改成了“屢敗屢戰”。盡管所描述的戰事依舊沒有任何改觀,但通過這樣簡單的文字調整,原本消極悲觀的氛圍瞬間逆轉,凸顯出將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英勇形象。
當曆史的車輪來到明清交替之際,又一段傳奇故事悄然上演。鄭芝龍選擇了投降清朝之後,年輕有為的鄭成功毅然扛起了鄭家海盜集團的大旗,成為新的首領。
可是此時的局勢對於鄭成功而言極為不利,因為最為精銳強大的主力部隊已被鄭芝龍帶走並歸降於清軍。因此,在初始階段,鄭成功與清軍之間展開的一係列激烈戰鬥,結果大多是以失敗告終。但鄭成功並未氣餒,他以頑強不屈的意誌,一次次跌倒後又一次次勇敢地爬起,繼續抗爭到底,真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不僅鼓舞著他自己的部下,也令後世之人對其欽佩不已。
鄭成功,這位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又被稱為朱成功。他本名乃是鄭森,亦有別名福鬆。其字為明儼,號則是大木。鄭成功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乃鄭芝龍的長子。
當時,正值風雲變幻之際,隆武政權應運而生。鄭芝龍將自己出類拔萃的兒子鄭成功引薦給了隆武帝。隆武帝見到鄭成功之後,對他的才華驚歎不已,讚賞有加。於是乎,隆武帝做出了一個意義非凡的決定——賜予鄭成功明朝的國姓“朱”,並親自為他改名為成功,同時還冊封其為忠孝伯。
正因如此,按照當時的禮數和習慣,我們理應稱呼他為朱成功。而世人也稱其為“鄭賜姓”、“鄭國姓”以及備受尊敬的“國姓爺”。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民間巷陌,人們皆尊稱他為國姓爺,他的威名遠揚四方。
隆武二年伊始,鄭成功便毅然投身軍旅,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此後,他屢次領命出征,穿梭於閩、贛兩地之間,與來勢洶洶的清軍展開激烈交鋒。因其英勇善戰且智謀過人,故而深受隆武帝的賞識和器重。
而彼時,真正掌控著軍政大權的乃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但令人遺憾的是,鄭芝龍對於全力抗擊清軍一事似乎並無太多熱忱。當清軍氣勢如虹地揮師南下直逼福建之際,鄭芝龍竟下達了一道匪夷所思的指令——命駐守仙霞關的將領施福(其又名施天福,乃施琅之族叔)率部撤回福州。這一決策無疑給了清軍可乘之機,致使他們長驅直入攻入閩北之時,幾乎未遭遇任何有效的抵抗,如入無人之境一般迅速推進。
在此之後,鄭芝龍全然不顧鄭成功和鄭鴻逵等人的強烈反對,鐵了心要帶著其他幾個兒子一路向北,朝著清朝屈膝投降。鄭成功苦口婆心地勸阻自己的父親,但奈何鄭芝龍心意已決,根本不為所動。無奈之下,鄭成功唯有帶領一部分忠心耿耿的士兵憤然出走金門。
鄭芝龍原本滿心歡喜地認為,隻要他向清朝投降,不僅能夠保住自家龐大的家業,而且還有望獲得高官厚祿,平步青雲。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清軍征閩的主帥博洛竟然出爾反爾,違背當初許下的諾言。不僅如此,博洛更是毫不留情地將鄭芝龍以及他的諸位兒子一並挾持前往燕京。更為過分的是,清軍緊接著就發兵攻打了鄭家世代居住的故鄉——閩南南安。
而此時,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已經從遙遠的日本搬遷到南安定居下來。誰曾想,這位善良無辜的日本女子卻偏偏遭遇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浩劫。在兵荒馬亂之中,田川氏不堪受辱,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遠在他鄉的鄭成功得知母親慘死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對清朝的仇恨愈發刻骨銘心,也更加堅定了他矢誌不渝抗擊清兵的決心。
從此以後,鄭成功毅然決然地率領著父親昔日的部下,活躍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與清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他們英勇無畏,浴血奮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南明後期除大西軍以外另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這支隊伍在鄭成功的英明領導下,給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隆武政權土崩瓦解之後,鄭成功無奈之下隻得遠遁金門暫避風頭。然而,他並未就此消沉,反而雄心勃勃地展開了一係列行動。此後,他不辭辛勞,奔走於沿海各個地方,積極招兵買馬,並努力收編鄭芝龍昔日的舊部,在南澳這個戰略要地成功募集到了數千名英勇善戰的兵力。
時間來到永曆元年(也就是清朝順治四年,公元 1647 年)的正月,鄭成功在小金門豎起大旗,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這樣一個響亮而又飽含深意的名號正式誓師反清。
此時此刻,鄭成功麾下的得力部將大致來源於以下三個重要方麵:其一,有那麽一小部分將領始終堅定不移地追隨著鄭成功一同起兵反抗,其中就包括洪旭等忠勇之士;其二,還有許多來自福建沿海地區滿懷壯誌豪情的仁人義士紛紛響應鄭成功的招募,比如海澄人士甘輝以及漳浦人藍登等等,他們都懷著一腔報國熱血投身於這場轟轟烈烈的反清大業之中;其三,則是一些原本由清方派駐在東南沿海一帶,但內心深處依然眷戀著大明故國的將領們,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棄暗投明,主動脫離清軍歸附鄭成功帳下效力。
永曆元年,風雲變幻之際,李成棟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反清大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後他竟追隨鄭芝龍一同投降清朝,並被劃撥至佟養甲和李成棟的部下,參與對兩廣地區的猛烈進攻。在此期間,諸如施琅(彼時名為施郎)、洪習山以及黃廷等一眾將領,經曆了一番波折後,最終又再度回歸到鄭成功的陣營之中。
而正是這支曆經輾轉的軍隊,在日後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鄭成功部隊中的核心力量。但回顧自隆武二年起直至永曆五年這段”漫長而艱難“的時光,鄭成功所取得的軍事成績實在難以稱得上輝煌。不說其屢屢遭遇戰敗之苦,就算偶爾獲勝,那也僅僅隻是些小規模的勝利罷了。麵對清軍強大的攻勢與壓力,鄭成功及其軍隊在戰場上可謂是舉步維艱。如:
永曆元年七月,驕陽似火,大地仿佛被炙烤得快要燃燒起來。鄭成功率領著他的軍隊,會同鄭彩所部,氣勢洶洶地向著海澄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然而,盡管他們英勇無畏,但最終還是未能攻克這座堅城,無奈之下隻能黯然撤退。
僅僅過了一個月,也就是永曆元年八月,鄭成功並未因之前的失利而氣餒,反而愈挫愈勇。這一次,他與鄭鴻逵率領的部隊聯合起來,將目標鎖定在了泉州府城。他們兵臨城下,準備一舉拿下這座重要的城池。但就在雙方激戰正酣之時,清漳州副將王進率領著大批援軍如神兵天降般趕到戰場。麵對清軍強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鄭軍漸漸陷入劣勢,最終難以抵擋,隻得且戰且退。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永曆二年。此時的南明局勢愈發艱難,但仍有一些仁人誌士願意追隨鄭成功,共圖抗清大業。其中,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毅然前來歸附,使得鄭成功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和積蓄力量之後,鄭成功決定再次主動出擊。
五月,鄭軍浩浩蕩蕩地包圍了泉州城,城內的清軍驚慌失措。鄭軍日夜攻城,喊殺聲震天動地。然而,正當他們以為勝利在望的時候,戰局卻突然發生了逆轉。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以及福建提督趙國祚等人率領大軍轉而對同安發動了凶猛的攻擊。鄭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由於敵我雙方力量懸殊,鄭軍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慘重,守將及眾多軍民紛紛戰死或受傷,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
不久之後,清朝的援軍也相繼抵達泉州。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鄭成功深知繼續圍攻泉州已無勝算,於是他懷著滿腔悲憤下令撤軍,帶領殘兵敗將愴然退回海上。望著那漸行漸遠的陸地,鄭成功暗暗發誓:終有一日,我定會卷土重來!
話說那永曆二年之時,原本效命於唐王朱聿鍵、入據廣州並建立起紹武政權的總兵林察,竟倉惶自廣東逃歸。此人帶回一則重大消息,乃是有關廣西、湖廣等地紛紛擁立永曆帝之事。
聞此訊後,鄭成功不禁喜形於色,興奮地高舉雙手過頂,額頭之上更是因激動而青筋暴突,口中高聲言道:“天可憐見!吾終於尋得可為之效力之君主矣!”言罷,當即下令擺設香案,麵朝南方虔誠下拜。自此以後,他便遙遙尊奉永曆皇帝所定之年號及曆法,以示忠心不二。
緊接著,鄭成功又派遣隆武朝時的中書舍人江於燦以及黃誌高二人,攜帶精心擬就的表文,乘舟沿海路趕赴廣東。這表文中詳細陳述了他本人在福建沿海一帶奮力抗擊清軍的種種情形,並表達出願在永曆朝廷的統領之下,與各方勢力相互協同配合,共同謀劃恢複大明江山之大計。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永曆三年。鄭成功毅然決定更改年號,正式將永曆年號奉為正統。而永曆帝對鄭成功此舉亦是深感欣慰,當即為其冊封為“延平王”(郡王)。此後,世間之人提及鄭成功時,除了原名之外,亦會尊稱其為“朱延平(或稱作鄭延平)”。
永曆三年十月,鄭成功迎來了他軍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在成功得到了施福和施琅所率領的那支精銳之師回歸之後,鄭成功躊躇滿誌,決心揮兵南下,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征戰之旅。
此次出征,不僅要給予閩南地區的清軍以沉重打擊,更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沿途收服各地的城寨,以此作為穩定的糧源供應地。於是,鄭成功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征程。
經過一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戰鬥,鄭軍勢如破竹,先後從清軍手中奪取了漳浦、雲霄等地。這些地方的收複,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讓鄭軍上下信心倍增。與此同時,他們還順利地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後方防線。
然而,十一月的一場攻打詔安之戰卻遭遇挫折,未能攻克。麵對這一情況,鄭成功果斷決策,下令大軍轉向粵東進發。軍隊沿著分水關一路挺進,直至抵達潮州一帶。在這裏,他們將矛頭對準那些拒不合作的零星勢力,展開了一係列激烈的征討行動。
時間悄然流逝,轉眼來到了永曆四年五月。在這段漫長而緊張的日子裏,鄭軍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接連取得勝利。他們次第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眾多的山寨,使得自身實力不斷壯大。
永曆四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孔有德和靖南王耿精忠率領著數萬名精銳的清軍,如洶湧澎湃的洪流一般,氣勢洶洶地攻入了廣州城。一時間,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整個廣州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就在這危急關頭,英勇無畏的鄭成功奉永曆朝廷之命,毅然決然地下令揮師南下,前往救援。他深知此次任務艱巨,但心中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毫不退縮。臨行前,鄭成功將防守廈門的重任托付給了叔父鄭芝莞,希望他能堅守陣地,確保後方的安全。
十二月,鄭成功率領著大軍抵達了廣東揭陽。在這裏,他與同樣前來支援的鄭鴻逵勝利會師。兩位將領見麵後,立即開始商討作戰策略。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最終決定兵分兩路:由鄭成功繼續親率大軍一路向南挺進,直逼敵陣;而鄭鴻逵則帶領一部分兵力轉移至廈門,協助鄭芝莞加強防務,以防敵軍趁虛而入。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來到了永曆五年正月。此時的鄭成功已經率領軍隊抵達了南澳。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二月二十五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大風暴席卷了鄭軍艦隊所在的鹽州港附近海域。狂風呼嘯,海浪滔天,仿佛要將一切都吞噬殆盡。
鄭成功所乘坐的主船在狂風巨浪的猛烈衝擊下,劇烈搖晃,險象環生。船隻的結構發出令人膽戰心驚的嘎吱聲,仿佛隨時都會解體、翻覆。更為糟糕的是,這場風暴幾乎摧毀了船上所有的器具,就連用於烹飪的鼎灶也未能幸免。由於失去了炊具,船上根本無法準備食物,鄭成功和士兵們隻能餓著肚子堅持。據相關記載描述,當時的情況極為嚴峻,鄭成功本人竟然連續挨餓了整整兩餐。
在這漫長而又驚心動魄的一天裏,所有人都提心吊膽,祈禱著風暴能夠盡快停歇。終於,到了隔天下午,風雨漸漸減弱,天空逐漸放晴。鄭成功的主副座船在曆經千辛萬苦之後,終於艱難地駛回岸邊,與其他艦隊重新會合。這次遭遇可謂是鄭成功本人在海上經曆過的最為凶險的一次危機,若不是上天眷顧,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