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溯南明這段曆史,一路走來,始終緊緊跟隨弘光、隆武、紹武以及永曆這四位皇帝的足跡前行。然而,就在永曆朝廷於西南地區狼狽逃竄之際,一方麵要躲避如狼似虎的清軍追擊,另一方麵還深陷無休止的黨爭泥潭難以自拔時,遠在福建及東南沿海一帶的鄭成功卻依舊堅定不移地高擎起抗清的大旗,奮勇抵抗外敵入侵。


    眾所周知,實力強大的西南海盜集團乃是由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親手創立。盡管後來鄭芝龍從一介海盜歸降大明王朝,但實際上,他與明朝之間的關係本質上不過是一場赤裸裸的交易罷了。明朝賜予他高官厚祿以示籠絡,而他則替明朝平定動蕩不安的東南海疆,借此謀取暴利,積累下令人咋舌的巨額財富。如此這般的買賣對於雙方而言似乎皆大歡喜,各取所需,可這並不能成為確保鄭芝龍忠心耿耿效命於明朝的有力保障。


    遙想當年,正值明末崇禎皇帝急需用人之際,欲調動鄭芝龍前往北方抵禦清兵,未曾料到,鄭芝龍竟然巧言托辭,表示自己寧願削發出家為僧,也決然不願離開東南沿海這片熟悉的土地。由此可見,他對待明朝的態度絕非如同普通官吏那般恭順馴服,而是自始至終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如意小九九和精明盤算。


    在擁立隆武帝朱聿鍵登上皇位這件事上,鄭芝龍自始至終都表現得相當消極被動。他就如同一個木偶一般,始終被弟弟鄭鴻逵牽引著前行。盡管最終成功擁立了隆武帝,但鄭芝龍心中並無多少誠意和熱情。


    隨著隆武朝的正式建立,朝廷中文臣武將之間的明爭暗鬥也逐漸浮出水麵。鄭芝龍與文臣黃道周等一幹人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和矛盾。這些紛爭使得鄭芝龍對於隆武帝的忠心開始動搖,漸漸地變得三心二意起來。


    隆武帝繼位之後,一心想要招攬那些投降清朝的明朝舊臣回歸大明陣營,以期增強自身實力。然而,鄭芝龍卻趁著這個機會與清朝重臣洪承疇暗中勾結、眉來眼去。更令人震驚的是,鄭芝龍竟然將洪承疇的家屬接到自己家中悉心供養。


    很明顯,鄭芝龍此舉乃是給自己留了兩條後路,做好了兩手準備。倘若局勢朝著有利於南明的方向發展,那麽他招安洪承疇之舉便可以被視為真心歸降;可要是形勢急轉直下,對南明越發不利時,憑借著與洪承疇的這番交情,他便能輕而易舉地投靠清軍,從而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和身家性命。


    除了聲名狼藉的洪承疇以外,鄭芝龍竟然還和來自福建的降清大臣黃熙胤攀上了交情。這位黃熙胤乃是晉江人士,在那風雲變幻的明末時期,他可是在北京選擇投降滿清的高級官員中的一員。自從黃熙胤向清朝屈膝之後,隆武帝在元年七月初四這一天下達詔令:“立即抓捕在北京投靠滿清的黃熙胤、黃誌遴、黃文煥、張鳴駿、鄧孕槐、吳之奇以及陳北琦等人的家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鄭芝龍卻極力勸阻此事。他給出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希望能夠通過這些人的家屬來勸說他們歸降南明。但實際上,鄭芝龍此舉不過是想要借機跟清朝搭上關係罷了。在此之後,清朝方麵也派遣黃熙胤前來招安福建地區。大約在隆武二年三月的時候,鄭芝龍終於與負責招安福建事務的黃熙胤成功接上了頭。而在清軍大舉進入福建之前,其統帥博洛貝勒更是已經正式對鄭芝龍發出了招安的邀請。


    鄭芝龍決定降清這件事,其關鍵的部署可謂環環相扣。首先,他下達命令給自己麾下那些身經百戰的大將們,要求他們毫不猶豫地放棄各個至關重要的關口,仿佛這些戰略要衝不再具有任何價值一般。這樣一來,清軍進入福建的道路便被徹底打通,如入無人之境。


    更為嚴重的是,鄭芝龍竟然將南明的隆武帝拱手獻給了清軍。要知道,這位皇帝可是南明政權的象征和希望所在,但在鄭芝龍眼中,卻成了可以換取自身利益的籌碼。


    然而,所有這些舉動當中,最為致命的當屬他下令撤回駐守仙霞嶺與分水關的守軍。這兩處關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向來都是抵禦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可如今,由於鄭芝龍的這一決策,清軍得以順利地從這兩個缺口長驅直入福建境內。


    正如鄭芝龍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書中所諂媚表述的那樣:“微臣聽聞皇上您入主中原後,率領雄師揮戈南下,微臣一直以來都心懷歸順之意。隻可惜山川險阻,路途遙遠,消息不通。如今得知天兵已經抵達,微臣立即先行撤離了分散在各地的駐軍,並且曉諭各府、各州積極籌備糧草物資,以迎接王師的到來。”


    事實也的確如此,鄭芝龍就這樣毫不留情地為清軍入閩敞開了大門。他不僅沒有堅守住那些原本能夠抵擋敵軍的重要關口,反而還將分布在各地的兵力全部抽調回到自己的老巢安海。結果就是,清軍幾乎未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福建的大部分城市。


    鄭芝龍之所以會表現出這樣的態度和行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麵需要考慮。那便是當初鄭芝龍決定支持隆武皇帝,走上擁明抗清這條道路,實際上是受到了其兄弟鄭鴻逵、鄭彩以及兒子鄭成功的深刻影響。然而,他們與隆武帝之間的合作並不順利。由於遭到文官集團強烈的抵觸和排斥,使得雙方關係逐漸惡化。最終,鄭鴻逵無奈選擇歸隱,鄭彩更是遭受貶謫,這一係列事件給鄭芝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實際上,鄭芝龍從最開始的時候,就對過度介入明清之間的紛爭持有保留意見。一直以來,他所奉行的策略都是與朝廷展開合作,然後將重心放在海洋領域的拓展之上。無論是最初歸降明朝,還是後來轉投清朝,都可以看作是他這一既定路線的具體實踐。因為在他看來,與強大的清朝對抗根本毫無勝算可言,唯有通過與之合作,才能夠保住自己現有的權力地位,並繼續朝著海洋方向不斷邁進。


    在那個時候的東亞海域,鄭芝龍的勢力擴張遭遇了來自荷蘭人日益增強的壓力。雙方隔著遼闊的大海相互對峙,彼此之間的矛盾衝突愈發尖銳激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較量似乎在所難免,究竟鹿死誰手,隻待時機成熟之時,方能一見分曉。


    在早期的時候,他緊緊跟隨著鄭鴻逵,堅定地踏上了與隆武帝展開合作的征程。然而,天不遂人願,他們與隆武帝之間的合作並未取得理想中的成果,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此之後,鄭芝龍敏銳地察覺到軍隊中彌漫著對隆武帝的不滿情緒。於是,他巧妙地利用這種情緒,逐步引導眾人走向降清這條道路。


    憑借著自己的權謀和手段,他成功地壓製住了內部那些反對降清的聲音和力量。並且通過各種方式讓絕大部分人心悅誠服地相信:眼下唯有投降清朝,才能夠尋得一線生機,覓得一條出路。就這樣,在如此艱難複雜的局勢之下,他精心策劃、步步為營,最終順利完成了降清的全麵部署。


    回首往昔,自從鄭芝龍由一名海盜搖身一變成為明朝官員之後的整整十七年時間裏,他曾先後在福建以及廣東等地擔任要職。而在廣東度過的那幾年歲月當中,他深深地領略到這個省份所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遠遠超過了福建。不僅如此,在明清交替之際,廣東更是繼福建之後當之無愧的第二個海洋大省。尤其是在廣東省的潮州地區一帶,始終活躍著一股與鄭氏家族針鋒相對的海洋勢力。鄭芝龍心中懷揣著一個宏偉的夢想,那便是出任閩粵總督一職,從而實現統禦整個中國海洋勢力的壯誌雄心。


    然而,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盡管他曾擔任過廣東省總兵這一要職,但當他接手隆武政權的財政事務時,所麵臨的阻力卻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來自廣東方麵的強烈抵製,使得他的工作進展舉步維艱。


    更令人擔憂的是,那野心勃勃的鄭芝龍無時無刻不在覬覦著廣東這片土地。他妄圖將其據為己有,為此不惜一切代價。而降清之舉,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清朝的力量實現自己占據廣東的野心。


    而精明狡詐的博洛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可以利用的機會。他深知鄭芝龍的心思和弱點,於是便巧妙地拋出了廣東這塊誘人的肥肉當作誘餌。隻見博洛信誓旦旦地說道:“況且如今兩廣地區尚未平定,我特意鑄造了閩粵總督大印在此恭候您的到來。我之所以殷切盼望將軍能前來相見,實則是想要與您一同商討治理地方所需的各類人才啊!”這番話語聽起來充滿誠意,仿佛真的是為鄭芝龍著想。


    可惜,貪婪的鄭芝龍沒能識破這背後隱藏的陰謀詭計,毫不猶豫地一口吞下了這看似美味的魚餌。然而,等待他的並非如預期般的榮華富貴和掌控一方的權力。相反,他被博洛逼迫送往北京。到了京城後,鄭芝龍滿心期待能夠如願當上閩粵總督,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不僅未能獲得夢寐以求的總督之位,甚至連個實際職務都未曾授予給他。最終,僅僅隻賜予了他一個名為精騎呢哈番的虛銜,並將其編入漢軍正黃旗之中。至此,鄭芝龍方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落入了他人精心設計的陷阱當中。


    毫無疑問,博洛挾持著鄭芝龍向北進京這件事,可以說是清廷入關之後,所做出的少數幾個或者說是最為愚不可及的決策之一。


    自從清廷踏入中原大地之後,對於歸降之人,他們向來采取的手段便是掌控住這些人的首領人物,然後任用他們的下屬部將。正因如此,像左夢庚、劉澤清這樣的明朝大將投降清朝時,無一例外全都被挾持到了京城,然而他們手下的諸多將領卻得以受到器重和啟用,例如李成棟、馬得功之流就是很好的例子。


    對於前者推行這樣一種策略大體上還是正確合理的。可要是把這種策略運用到鄭芝龍及其所屬部隊身上,那就無疑是一招敗筆了。要知道,在鄭氏集團的內部實際上存在著擁護清朝和反對清朝這兩大派別。其中,隻有鄭芝龍是發自內心地歸降於清朝,而鄭鴻逵、鄭芝豹以及鄭芝龍的長子鄭成功等等這些人,則統統都是堅定的擁明一派。


    實際上,鄭芝龍決定投降清軍這件事在內部引發了軒然大波,遭到了來自各方的強烈抵製和反對。除了聲名遠揚的鄭成功以及鄭鴻逵兄弟二人外,像安南侯楊耿、來夷侯周崔芝還有安洋將軍辛一根等等這些人都堅決不肯順從。特別是鄭芝龍的弟弟鄭芝豹以及兒子鄭成功,更是苦苦勸諫,極力阻止他做出這樣的決定。當時的情況十分緊張,甚至周崔芝等人不惜采用極端的方式,比如自殺,以此來表示對鄭芝龍降清之舉的堅決抗議。


    與此同時,曾櫻、張肯堂等曾經效命於明朝的舊臣子們紛紛躲避到海島上暫居,但即便如此,他們在鄭芝龍的部隊當中仍然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所以說,在如此複雜且艱難的局勢之下,鄭芝龍最終竟然能夠順利地完成降清的各項部署安排,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那麽,他究竟為何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呢?關鍵就在於他牢牢掌控著自己的軍隊。而且,他提出的降清主張應該也獲得了手下一些主要將領的支持與擁護。比如說施福、施琅等人,他們的立場始終偏向於清朝一方。正因如此,哪怕有著眾多堅定的擁明派的激烈反對,鄭芝龍依然毫不猶豫地下定決心向清軍投降。在此之後,以施福所率領的隊伍為核心力量的鄭芝龍部下主力軍,居然還跟隨著李成棟等人一同去進攻廣東地區。


    施福所統領的那部分明朝軍隊,實際上乃是鄭芝龍所屬軍隊中的核心力量與中堅骨幹。當這一支強大的軍隊向清朝投降以後,剩餘下來的鄭氏軍隊便大多成為了四處遊蕩、分散零亂的散兵遊勇。這些人在戰鬥能力方麵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多數情況下難以勝任激烈的戰爭任務。


    除了施家叔侄以外,鄭芝龍手下眾多部將原本的態度和立場一直搖擺不定、模糊不清。然而,當他們親眼目睹清廷使出卑劣手段,哄騙鄭芝龍入京後便將他軟禁起來時,心中頓時一片冰涼。這些人方才明白,即便投降清朝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善待,最終不過落得這般下場罷了。於是乎,眾人紛紛心灰意冷,轉而堅定地站在了擁護明朝、抗擊清軍的陣營之中。


    倘若當初博洛能夠信守承諾,不違背自己所說之話,真心實意地委以重任給鄭芝龍,並讓他去平定閩粵地區,那麽想必不出幾日便能大功告成。隻可惜,清廷犯下大錯,不僅失去了鄭芝龍這樣一位得力幹將,還引發了一連串嚴重後果——使得東南一帶的戰事綿延不絕,持續長達數十年之久。對於這種局麵,恐怕是清廷始料未及的啊!


    隻是自鄭成功於海島之上高高豎起反抗清朝統治的大旗之後,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裏,他屢屢遭遇失敗,戰績不佳。在最初的一到兩年之間,局勢更是毫無轉機,始終處於低迷狀態。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失去了施福所率的那支主力部隊。雖然在此期間,鄭成功也積極地招募新兵,但新入伍的兵員大都是些沒有經過嚴格訓練且缺乏實戰經驗的遊兵散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然而,情況終於迎來了轉機。幾乎在李成棟反清歸明之時,施福以及施琅所率領的部隊重新歸隊並加入鄭成功一方之後,鄭成功所統率的軍隊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並最終成長為一支英勇善戰、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威武之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張06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張0612並收藏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