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八年九月,又是一年秋收落幕。原屬燕雲地界的山西省與山東省,今年糧食收成隻能算平平。不過,這倒未對兩省百姓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隻因此前連續三年大獲豐收,家家戶戶皆有餘糧。再加上棉花收成還算不錯,以及平日紡線所獲收入,百姓們的日子愈發紅火。
河間府保州縣,幾位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佇立在白溝河南岸,滿是羨慕的目光望著河對岸那一間間的磚瓦房。此地乃是一個退役老兵的安置點,短短幾年時間,就從一片荒蕪之地變為南岸百姓眼中的人間樂土。
幾人正議論著北岸的諸般事宜。
“柱子,前些日子你去對岸收棉花賺了多少銀錢?”
“林義哥,一日一百文,五日共計五百文,吃白麵饃饃,菜裏還有肉,可惜僅幹了五天,我真想再多幹些時日。”柱子咂吧著嘴,似乎還在回味著肉的滋味。
“哇,如此之多。”旁邊幾人同時發出驚歎之聲。
“那天我本也想去的,奈何家中尚有少許活計未做完,五天就能買將近一石糧,還能吃白麵饃饃和肉,悔死我啦。”
林義瞥了一眼,說道:“彪子,你此刻說這些又有何用,我還想去呢,柱子,再給我們講講那邊的情況。”
“那些人家中都有一間屋子專門存放糧食和棉花,第一天扛棉花進去時,著實把我驚到了,那屋子裏的糧食夠他們家六口人吃上兩三年。那些人皆是軍隊退役老兵,從濟南府遷過來的。每天晚上他們喝酒都會叫上我們幾個去摘棉花的人一同暢飲,聽他們講述了諸多事情,那酒真是美味。”柱子又忍不住咂吧嘴回味起來。
“你快接著說呀,別光咂吧嘴了。”彪子顯得很是急切。
“他們說感謝太子爺分地,一石糧食僅需給朝廷一鬥,棉花也隻交一成...”
林義打斷柱子的話,問道:“等一下,你說他們的地是太子爺給的,一石糧才交一鬥,莫不是在騙人?”
“哥,我騙你作甚,他們喝酒時就是這般說的,”柱子轉身指向對岸,“站在此處還能瞧見我去幹活的那家房子。”
林義仍有些不信,說道:“柱子,你帶我去那邊瞧瞧,彪子、大牛、二虎子,你們去不去?”
“去,一同去看看。”幾人齊聲應道。
眾人過河後,走了兩三刻鍾,方才抵達他們滿心羨慕的村子。來到一座小院門前,柱子在門口喊道:“劉山大哥,在家否?”
‘嘎吱’一聲,院門開啟,從裏麵走出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柱子,怎地來了?”
“劉山大哥,他們幾個人不信我說的話,讓我帶他們來看看。”
“哦,那便進來吧。”劉山將幾人迎進門,院子裏劉山的老娘和媳婦正在紡線。
“幾個小兄弟,隨意坐。”劉山擺擺手,轉身走進屋子。
柱子幾人在院裏的石桌邊坐下,劉山提了壺水,拿著幾個碗出來,給每人倒了碗水,自己也隨之坐下。
“劉山大哥,柱子說太子爺給你們分地,收一石糧才交一鬥,可是真的?”林義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劉山麵露疑惑,問道:“此事你們竟不知?”
幾人紛紛搖頭,“不知。”
“我家六口人分了三十畝地,太子爺體恤退役老兵,前幾年一粒糧都未交過,今年才開始交糧,一石隻需交一鬥。”劉山看著他們幾個發呆的模樣,差點笑出聲,忍住後接著說道:“其他的一概無需繳納,給‘四海貿易’紡棉線還能再掙些錢財。”
一同前來的青年中,隻有林義識得幾個字,算是較為有見識的,“劉山大哥,當年朝廷收複燕雲,您想必是立了大功,朝廷這才分了地又免稅吧。”
劉山感歎道:“哪有立什麽大功,仗都是太子爺帶著‘龍衛軍’打的,我們就跟在後頭打掃戰場,連刀子都未曾動過一下。我兩個本家兄弟並非當兵之人,從老家跟著一起搬過來,也照樣分了地。”
“啊...沒參加打仗的人也能分到地,就隔著一條河,我們卻要租地耕種,收成的大半要給周老爺,再交了稅,今年收成不佳,眼瞅著糧食就要不夠吃,這日子怎就相差如此之大。”彪子聽完便叫嚷起來。
“閉嘴,瞎嚷嚷個啥。”林義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扭頭說道:“劉山大哥,跟我們講講這裏麵究竟有何門道。”
劉山苦笑著搖搖頭,將收複燕雲之後太子爺讓他們老兵退役移民,又推行土地改革,如今山東省和山西省的狀況,還有山東省與他們河北省的差異,詳詳細細地說了一個多時辰,還留他們吃了一頓飯...
在回家的途中,幾人都沉默不語地走著,來到白溝河邊,大牛咂吧著嘴說道:“這飯真是美味,白麵饃饃,菜裏果真有肉,周老爺家最多也就吃這些。”
“你就知道吃,不想想人家是天天過這樣的日子,咱們過的又是什麽日子,都是大宋子民,朝廷不能厚此薄彼,憑啥相差這麽多。”林義心中很是不服氣。
二虎子也覺得極不公平,就隔著一條河,自己也不懶惰,為何過著不一樣的生活,“林義哥,那你說如今該如何是好?咱總不能就這般羨慕他人的好日子吧。”
“走,回去再找些人商議商議。”
河東省與河北省靠近燕雲的兩個省份,一股力量正在悄然凝聚,即將爆發...
汴京皇城大慶殿,五日一次的朝會正在有序進行,今日要商議的是一場官司。
王安石經過細致的調查之後,對鹽州采鹽場的某些製度以及工匠的待遇提出了質疑,並上書表明鹽州亦屬河中省的管轄範疇,應當與河中省的其他地方施行相同的政策。
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鹽務所牽涉的利益以及各方勢力極為複雜,趙立慶原本打算日後再行改革。
鹽鐵司自然不樂意了,認為王安石膽大妄為,竟敢對朝廷的鹽政指手畫腳,換作以往,早就被捉拿進京問罪。
王安石也是個倔脾氣,堅持稱采鹽場屬於河中省的地界,就必須按照新政進行管理,雙方就這樣打起了官司,鬧到最後隻能拿到朝會上,由朝中眾官員共同評議。
趙立慶站在禦階之上,看著下麵眾官員激烈辯論,很明顯地分成了三撥。有強烈批判王安石擾亂朝廷鹽政,提議召回京城治罪的;也有支持在鹽場施行新政,認為應當一視同仁的;還有一些人覺得無所謂,怎樣處理都行。
十幾個相公也分成了反對和支持兩派,反對的人數相對多一些。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爭論,眾人終於吵累了,文彥博躬身說道:“殿下,此事既然各方爭論不休,您就給個定論,不能這般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再吵上三天也難有結果。”
“根據王介甫的調查報告,采鹽場的工匠確實生活艱苦,其他地方的鹽場也大致如此。讓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吃草,朝廷在其他地方的徭役都已改為雇工,不能讓鹽場工匠餓著肚子為朝廷幹活,提高工匠的待遇勢在必行,鹽鐵司擬個章程出來,其他的暫且不變,依舊按照原來的政策辦理。”
趙立慶此舉算是在和稀泥,給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提高工匠的待遇,又不去觸動鹽政最根本的政策。
“殿下此話甚好,確實應當讓工匠們的生活得以改善。”歐陽修即刻接話,他著實擔心太子一時衝動,對鹽政進行全麵改革,從而引發大亂子。
文彥博豈會不明白其中的門道,也趕忙躬身說道:“殿下所言極是,都是大宋子民,理應一視同仁。”
兩位大佬一致表態讚同,一場激烈的爭論就此平息。
河間府保州縣,幾位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佇立在白溝河南岸,滿是羨慕的目光望著河對岸那一間間的磚瓦房。此地乃是一個退役老兵的安置點,短短幾年時間,就從一片荒蕪之地變為南岸百姓眼中的人間樂土。
幾人正議論著北岸的諸般事宜。
“柱子,前些日子你去對岸收棉花賺了多少銀錢?”
“林義哥,一日一百文,五日共計五百文,吃白麵饃饃,菜裏還有肉,可惜僅幹了五天,我真想再多幹些時日。”柱子咂吧著嘴,似乎還在回味著肉的滋味。
“哇,如此之多。”旁邊幾人同時發出驚歎之聲。
“那天我本也想去的,奈何家中尚有少許活計未做完,五天就能買將近一石糧,還能吃白麵饃饃和肉,悔死我啦。”
林義瞥了一眼,說道:“彪子,你此刻說這些又有何用,我還想去呢,柱子,再給我們講講那邊的情況。”
“那些人家中都有一間屋子專門存放糧食和棉花,第一天扛棉花進去時,著實把我驚到了,那屋子裏的糧食夠他們家六口人吃上兩三年。那些人皆是軍隊退役老兵,從濟南府遷過來的。每天晚上他們喝酒都會叫上我們幾個去摘棉花的人一同暢飲,聽他們講述了諸多事情,那酒真是美味。”柱子又忍不住咂吧嘴回味起來。
“你快接著說呀,別光咂吧嘴了。”彪子顯得很是急切。
“他們說感謝太子爺分地,一石糧食僅需給朝廷一鬥,棉花也隻交一成...”
林義打斷柱子的話,問道:“等一下,你說他們的地是太子爺給的,一石糧才交一鬥,莫不是在騙人?”
“哥,我騙你作甚,他們喝酒時就是這般說的,”柱子轉身指向對岸,“站在此處還能瞧見我去幹活的那家房子。”
林義仍有些不信,說道:“柱子,你帶我去那邊瞧瞧,彪子、大牛、二虎子,你們去不去?”
“去,一同去看看。”幾人齊聲應道。
眾人過河後,走了兩三刻鍾,方才抵達他們滿心羨慕的村子。來到一座小院門前,柱子在門口喊道:“劉山大哥,在家否?”
‘嘎吱’一聲,院門開啟,從裏麵走出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柱子,怎地來了?”
“劉山大哥,他們幾個人不信我說的話,讓我帶他們來看看。”
“哦,那便進來吧。”劉山將幾人迎進門,院子裏劉山的老娘和媳婦正在紡線。
“幾個小兄弟,隨意坐。”劉山擺擺手,轉身走進屋子。
柱子幾人在院裏的石桌邊坐下,劉山提了壺水,拿著幾個碗出來,給每人倒了碗水,自己也隨之坐下。
“劉山大哥,柱子說太子爺給你們分地,收一石糧才交一鬥,可是真的?”林義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劉山麵露疑惑,問道:“此事你們竟不知?”
幾人紛紛搖頭,“不知。”
“我家六口人分了三十畝地,太子爺體恤退役老兵,前幾年一粒糧都未交過,今年才開始交糧,一石隻需交一鬥。”劉山看著他們幾個發呆的模樣,差點笑出聲,忍住後接著說道:“其他的一概無需繳納,給‘四海貿易’紡棉線還能再掙些錢財。”
一同前來的青年中,隻有林義識得幾個字,算是較為有見識的,“劉山大哥,當年朝廷收複燕雲,您想必是立了大功,朝廷這才分了地又免稅吧。”
劉山感歎道:“哪有立什麽大功,仗都是太子爺帶著‘龍衛軍’打的,我們就跟在後頭打掃戰場,連刀子都未曾動過一下。我兩個本家兄弟並非當兵之人,從老家跟著一起搬過來,也照樣分了地。”
“啊...沒參加打仗的人也能分到地,就隔著一條河,我們卻要租地耕種,收成的大半要給周老爺,再交了稅,今年收成不佳,眼瞅著糧食就要不夠吃,這日子怎就相差如此之大。”彪子聽完便叫嚷起來。
“閉嘴,瞎嚷嚷個啥。”林義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扭頭說道:“劉山大哥,跟我們講講這裏麵究竟有何門道。”
劉山苦笑著搖搖頭,將收複燕雲之後太子爺讓他們老兵退役移民,又推行土地改革,如今山東省和山西省的狀況,還有山東省與他們河北省的差異,詳詳細細地說了一個多時辰,還留他們吃了一頓飯...
在回家的途中,幾人都沉默不語地走著,來到白溝河邊,大牛咂吧著嘴說道:“這飯真是美味,白麵饃饃,菜裏果真有肉,周老爺家最多也就吃這些。”
“你就知道吃,不想想人家是天天過這樣的日子,咱們過的又是什麽日子,都是大宋子民,朝廷不能厚此薄彼,憑啥相差這麽多。”林義心中很是不服氣。
二虎子也覺得極不公平,就隔著一條河,自己也不懶惰,為何過著不一樣的生活,“林義哥,那你說如今該如何是好?咱總不能就這般羨慕他人的好日子吧。”
“走,回去再找些人商議商議。”
河東省與河北省靠近燕雲的兩個省份,一股力量正在悄然凝聚,即將爆發...
汴京皇城大慶殿,五日一次的朝會正在有序進行,今日要商議的是一場官司。
王安石經過細致的調查之後,對鹽州采鹽場的某些製度以及工匠的待遇提出了質疑,並上書表明鹽州亦屬河中省的管轄範疇,應當與河中省的其他地方施行相同的政策。
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鹽務所牽涉的利益以及各方勢力極為複雜,趙立慶原本打算日後再行改革。
鹽鐵司自然不樂意了,認為王安石膽大妄為,竟敢對朝廷的鹽政指手畫腳,換作以往,早就被捉拿進京問罪。
王安石也是個倔脾氣,堅持稱采鹽場屬於河中省的地界,就必須按照新政進行管理,雙方就這樣打起了官司,鬧到最後隻能拿到朝會上,由朝中眾官員共同評議。
趙立慶站在禦階之上,看著下麵眾官員激烈辯論,很明顯地分成了三撥。有強烈批判王安石擾亂朝廷鹽政,提議召回京城治罪的;也有支持在鹽場施行新政,認為應當一視同仁的;還有一些人覺得無所謂,怎樣處理都行。
十幾個相公也分成了反對和支持兩派,反對的人數相對多一些。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爭論,眾人終於吵累了,文彥博躬身說道:“殿下,此事既然各方爭論不休,您就給個定論,不能這般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再吵上三天也難有結果。”
“根據王介甫的調查報告,采鹽場的工匠確實生活艱苦,其他地方的鹽場也大致如此。讓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吃草,朝廷在其他地方的徭役都已改為雇工,不能讓鹽場工匠餓著肚子為朝廷幹活,提高工匠的待遇勢在必行,鹽鐵司擬個章程出來,其他的暫且不變,依舊按照原來的政策辦理。”
趙立慶此舉算是在和稀泥,給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提高工匠的待遇,又不去觸動鹽政最根本的政策。
“殿下此話甚好,確實應當讓工匠們的生活得以改善。”歐陽修即刻接話,他著實擔心太子一時衝動,對鹽政進行全麵改革,從而引發大亂子。
文彥博豈會不明白其中的門道,也趕忙躬身說道:“殿下所言極是,都是大宋子民,理應一視同仁。”
兩位大佬一致表態讚同,一場激烈的爭論就此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