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院成功澆築出一根長六尺、直徑三尺的大鐵管,範祥初時滿心歡喜,然而很快便陷入了沮喪之中。
因為鐵管的重量遠超他的預料,若要將其插入江底,最少需三十根這樣的鐵管。但把三十根連接起來,其重量便已然堪稱天文數字。究竟有何辦法能讓它筆直地插入江底呢?
範祥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什麽好辦法,一副愁眉苦臉。
周大成見範祥這般神情,便知他定是遇到了想不通的難題,笑著問道:“範秀才(範祥曾中過秀才),何事讓你如此困惑?”
“唉…… 我著實未想到這鐵管造出來竟會如此沉重。周大匠,倘若三十根連在一起,可有什麽東西能將其吊起,使其筆直插入江底呢?” 範祥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之法。
“三十根連一起?”周大成有點驚訝,笑道:“不過你也不用著急,我們武器院若遇難題,便去請教陛下,通常都能迎刃而解。”
“陛下竟如此厲害,連你們工匠之事也懂?” 範祥頗有些不信。
“有些事不便與你言說,反正就是如此。”
兩人正說著話,秦良走了過來。“二位,鐵管製造得如何了?”
周大成答道:“秦大官,鐵管已造出,但如今範秀才遇到難題了。”
範祥緊接著說:“秦大官,能否帶我去見陛下?”
“陛下命我前來,正是看看你們有何難題需幫忙解決。既然如此,那就隨我走吧。” 秦良轉身離去。
範祥連忙拽上周大成跟上,“周大匠,造鐵管之事我說不清楚,你也一同前去吧。”
周大成無奈地苦笑……
紫宸殿內,範祥將難題一一道出。趙立慶略作思索後問道:“大成,武器院的滑輪能吊起一根鐵管嗎?”
周大成回道:“陛下,四個人推動轉盤便能吊起。”
“你打算用何種方法將鐵管連接起來?” 趙立慶看向範祥。
“陛下,製造鐵管時將一頭造得小一些,連接之時先塗上桐油,再大頭套小頭,如此即可。” 範祥雙手比劃著解釋道。
趙立慶明白了他的難題所在,不過仍有辦法解決。“嗯,這個方法可行。給鐵管加上幾個耳朵,用於綁繩子。施工時用四條大船一同吊著鐵管便可。”
聽完皇帝之言,範祥瞬間豁然開朗。鐵管上的耳朵可綁繩子,防止兩根鐵管脫離,用四條船一起吊著鐵管也能確保鐵管筆直往下,躬身說道:“陛下才思敏捷,草民佩服之至。”
趙立慶問道:“朕聽說你中過秀才,為何老是自稱草民?”
“陛下,那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後來考了三次舉人都未考上,也就心灰意冷了。” 範祥無奈地歎氣。
趙立慶笑道:“別灰心,隻要你把橋造好,朕讓你當尚書都可以。”
“謝陛下,草民並非那塊料,隻想把橋造好。”
“如今也無法立刻動工造長江上的橋。” 趙立慶微微蹙眉,“這樣吧,你以後便是工部的郎中,專門負責造橋之事。先去鄭州那邊考察一下如何建造一座跨黃河的大橋。”
皇帝一言既出,範祥頓時懵了,一下子就成了六品的工部郎中。他連忙跪下:“陛下,草民何德何能,一下就被任命為工部郎中,草民惶恐不安。”
“起來吧,朕用人隻看有無真才實學,好好做事即可。”
“是,謝陛下。” 範祥站起身來,躬身說道:“陛下,要造黃河大橋為何不在汴京這邊,而是要去鄭州呢?”
“這兩年疏通河道,汴京這邊的河道裏土比較鬆,鄭州那邊則比較難挖。朕覺得那邊更為合適。” 趙立慶也未看過疏通河道的資料,隻是知曉後世造第一條黃河大橋時,似乎便是這個原因。要不也不會把省會搬到鄭州去。
“臣明白了,陛下還有何吩咐?”
“你先去鄭州考察黃河。要造長江大橋還有許多事要提前準備,這些朕來安排。” 趙立慶蹙眉想了一下,朝殿外喊道:“秦良。”
秦良立刻出現,步入殿內,躬身道:“官家。”
“帶範郎中去工部,再安排好範郎中生活起居之事。” 趙立慶又對範祥說道:“範郎中,朕期待你的好消息。
“是,陛下,臣告退。”範祥和周大成跟隨秦良離開了紫宸殿。
“陛下,圖畫好了。” 女官蘇婉容和韓靈微蓮步輕移,捧著一幅圖緩緩來到趙立慶身邊。
趙立慶微微抬眸,說道:“嗯,放到圓桌上。” 隨後,又朝殿門口大聲喊道:“林檜,去禮部請鄭尚書過來。”
不多時,鄭雍便匆匆來到紫宸殿。隻見皇帝正站在圓桌旁,凝視著桌上的一張圖紙。
鄭雍走近,躬身行禮道:“官家,不知召臣來所為何事?”
趙立慶微微側首,“鄭尚書,來看看這張圖紙。”
鄭雍靠近一看,心中微微一驚,這分明是一座帝陵的圖紙,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猶豫了一下,還是躬身說道:“官家,大宋的規矩是不提前修陵。”
趙立慶笑了一下,笑容中帶著幾分深意,“朕豈會不知,是想給母親修個陵墓,但太上皇交代要在旁邊留塊地,既然要修在一起,朕就想著不修兩遍,你覺得如何?”
鄭雍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神色恭敬地說道:“官家給已故太後修陵是應該的。” 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謹慎,接著說:“官家,就按此圖修建,先修太後的陵墓,旁邊的先把一些基礎修起來,這樣可好?”
趙立慶微微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嗯,就這樣吧,朕已經讓人去把這塊地買下,你們禮部派個對這方麵比較熟悉的官員過去就行,朕自己找人去修建。”
“官家,修皇陵本就是國家之事,該由戶部撥款,禮部主持修建,怎還要皇家自己出錢。” 鄭雍微微皺眉,眼中流露出一絲疑惑,臉上滿是不解之色。
“當年太上皇跟群臣定下的皇家自養之策,雖然沒提到這一條,但要執行就要徹底。” 趙立慶神色堅定,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果敢,不想什麽事都留個尾巴,誰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麽樣。
鄭雍心裏挺佩服皇帝這樣的做法,再次躬身道:“官家,那就以太後修建陵墓的名義進行,派去的人臣會事先交代好的。” 臉上露出欽佩的神情。
“嗯,就如此吧。” 趙立慶微微擺手,示意鄭雍退下。
“是,官家,臣告退。” 鄭雍躬身退出大殿。
趙立慶的目光再次落在圖紙上,思緒飄遠,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感慨,想著以後自己也要埋到那裏去。
因為鐵管的重量遠超他的預料,若要將其插入江底,最少需三十根這樣的鐵管。但把三十根連接起來,其重量便已然堪稱天文數字。究竟有何辦法能讓它筆直地插入江底呢?
範祥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什麽好辦法,一副愁眉苦臉。
周大成見範祥這般神情,便知他定是遇到了想不通的難題,笑著問道:“範秀才(範祥曾中過秀才),何事讓你如此困惑?”
“唉…… 我著實未想到這鐵管造出來竟會如此沉重。周大匠,倘若三十根連在一起,可有什麽東西能將其吊起,使其筆直插入江底呢?” 範祥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之法。
“三十根連一起?”周大成有點驚訝,笑道:“不過你也不用著急,我們武器院若遇難題,便去請教陛下,通常都能迎刃而解。”
“陛下竟如此厲害,連你們工匠之事也懂?” 範祥頗有些不信。
“有些事不便與你言說,反正就是如此。”
兩人正說著話,秦良走了過來。“二位,鐵管製造得如何了?”
周大成答道:“秦大官,鐵管已造出,但如今範秀才遇到難題了。”
範祥緊接著說:“秦大官,能否帶我去見陛下?”
“陛下命我前來,正是看看你們有何難題需幫忙解決。既然如此,那就隨我走吧。” 秦良轉身離去。
範祥連忙拽上周大成跟上,“周大匠,造鐵管之事我說不清楚,你也一同前去吧。”
周大成無奈地苦笑……
紫宸殿內,範祥將難題一一道出。趙立慶略作思索後問道:“大成,武器院的滑輪能吊起一根鐵管嗎?”
周大成回道:“陛下,四個人推動轉盤便能吊起。”
“你打算用何種方法將鐵管連接起來?” 趙立慶看向範祥。
“陛下,製造鐵管時將一頭造得小一些,連接之時先塗上桐油,再大頭套小頭,如此即可。” 範祥雙手比劃著解釋道。
趙立慶明白了他的難題所在,不過仍有辦法解決。“嗯,這個方法可行。給鐵管加上幾個耳朵,用於綁繩子。施工時用四條大船一同吊著鐵管便可。”
聽完皇帝之言,範祥瞬間豁然開朗。鐵管上的耳朵可綁繩子,防止兩根鐵管脫離,用四條船一起吊著鐵管也能確保鐵管筆直往下,躬身說道:“陛下才思敏捷,草民佩服之至。”
趙立慶問道:“朕聽說你中過秀才,為何老是自稱草民?”
“陛下,那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後來考了三次舉人都未考上,也就心灰意冷了。” 範祥無奈地歎氣。
趙立慶笑道:“別灰心,隻要你把橋造好,朕讓你當尚書都可以。”
“謝陛下,草民並非那塊料,隻想把橋造好。”
“如今也無法立刻動工造長江上的橋。” 趙立慶微微蹙眉,“這樣吧,你以後便是工部的郎中,專門負責造橋之事。先去鄭州那邊考察一下如何建造一座跨黃河的大橋。”
皇帝一言既出,範祥頓時懵了,一下子就成了六品的工部郎中。他連忙跪下:“陛下,草民何德何能,一下就被任命為工部郎中,草民惶恐不安。”
“起來吧,朕用人隻看有無真才實學,好好做事即可。”
“是,謝陛下。” 範祥站起身來,躬身說道:“陛下,要造黃河大橋為何不在汴京這邊,而是要去鄭州呢?”
“這兩年疏通河道,汴京這邊的河道裏土比較鬆,鄭州那邊則比較難挖。朕覺得那邊更為合適。” 趙立慶也未看過疏通河道的資料,隻是知曉後世造第一條黃河大橋時,似乎便是這個原因。要不也不會把省會搬到鄭州去。
“臣明白了,陛下還有何吩咐?”
“你先去鄭州考察黃河。要造長江大橋還有許多事要提前準備,這些朕來安排。” 趙立慶蹙眉想了一下,朝殿外喊道:“秦良。”
秦良立刻出現,步入殿內,躬身道:“官家。”
“帶範郎中去工部,再安排好範郎中生活起居之事。” 趙立慶又對範祥說道:“範郎中,朕期待你的好消息。
“是,陛下,臣告退。”範祥和周大成跟隨秦良離開了紫宸殿。
“陛下,圖畫好了。” 女官蘇婉容和韓靈微蓮步輕移,捧著一幅圖緩緩來到趙立慶身邊。
趙立慶微微抬眸,說道:“嗯,放到圓桌上。” 隨後,又朝殿門口大聲喊道:“林檜,去禮部請鄭尚書過來。”
不多時,鄭雍便匆匆來到紫宸殿。隻見皇帝正站在圓桌旁,凝視著桌上的一張圖紙。
鄭雍走近,躬身行禮道:“官家,不知召臣來所為何事?”
趙立慶微微側首,“鄭尚書,來看看這張圖紙。”
鄭雍靠近一看,心中微微一驚,這分明是一座帝陵的圖紙,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猶豫了一下,還是躬身說道:“官家,大宋的規矩是不提前修陵。”
趙立慶笑了一下,笑容中帶著幾分深意,“朕豈會不知,是想給母親修個陵墓,但太上皇交代要在旁邊留塊地,既然要修在一起,朕就想著不修兩遍,你覺得如何?”
鄭雍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神色恭敬地說道:“官家給已故太後修陵是應該的。” 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謹慎,接著說:“官家,就按此圖修建,先修太後的陵墓,旁邊的先把一些基礎修起來,這樣可好?”
趙立慶微微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嗯,就這樣吧,朕已經讓人去把這塊地買下,你們禮部派個對這方麵比較熟悉的官員過去就行,朕自己找人去修建。”
“官家,修皇陵本就是國家之事,該由戶部撥款,禮部主持修建,怎還要皇家自己出錢。” 鄭雍微微皺眉,眼中流露出一絲疑惑,臉上滿是不解之色。
“當年太上皇跟群臣定下的皇家自養之策,雖然沒提到這一條,但要執行就要徹底。” 趙立慶神色堅定,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果敢,不想什麽事都留個尾巴,誰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麽樣。
鄭雍心裏挺佩服皇帝這樣的做法,再次躬身道:“官家,那就以太後修建陵墓的名義進行,派去的人臣會事先交代好的。” 臉上露出欽佩的神情。
“嗯,就如此吧。” 趙立慶微微擺手,示意鄭雍退下。
“是,官家,臣告退。” 鄭雍躬身退出大殿。
趙立慶的目光再次落在圖紙上,思緒飄遠,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感慨,想著以後自己也要埋到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