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旱情
古代種田,老婆孩子熱炕頭 作者:皮皮的小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想爹,爹在家的時候,娘很好。
爹走了爺爺沒了娘就變了。
娘說她們娘四個無依無靠,能依附的隻有舅舅家,對舅舅表哥好將來才能為她們出頭。
一開始她也這麽認為,可後來她明白了,這都是她娘想當然。
家都快搬空了,外公一家把她們當丫頭使喚。
想罵就罵,離想打就打不遠了,若是糧食不夠吃就會把她們攆回大營子溝。
她後悔聽娘的話,更後悔一個人跑回家被抓到這個陌生的地方。
老鴇為她取名牡丹,請先生教她琴棋書畫。
她在畫上看到鮮豔的牡丹花,那是她見過最美麗的花,她一個鄉下的黑丫頭,怎麽配擁有這樣的名字。
漸漸的她知道滿春院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姑娘是做什麽的,她不願意像她們一樣活著,卻無力反抗。
隻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成為最低賤的青樓妓子。
......
照西縣風調雨順幾個年頭,今年下的雨少的可憐,每回下雨皆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沒去年三成的雨量。
農戶們人心惶惶,城裏的人則擔心糧食再漲價。
這天李芙蕖的大侄子滿周歲,周誠跟她去縣城送禮。
到村口大河邊,見到族長一群人愁眉苦臉,唉聲歎氣。
裏正也在,皺眉望著即將罷工的水車。
“媳婦,外麵太曬你在車上等我一下。”周誠對李芙蕖說一聲,從騾車上跳下來走到河邊。
“叔伯大娘嬸子們怎麽都苦著臉啊!”
“大郎來了。”
“大河快見底了,老天爺再不降雨可怎麽辦?”
還以為有了水車就能省下不少力,沒想到這幸福來的突然,走的也快。
周誠寬慰道:“別太擔心,土豆馬上就能挖了,過一個多月其它莊稼也都成熟,有可能減產,總體來說差不到哪裏去。
我瞧著收成不會比去年差。”
比起去年種的水稻等作物,產量還是高上許多。
蘆葦蕩裏的水位同樣下降的很厲害,看情況,今年應該不會幹。
周誠的話讓眾人的心稍稍安定。
隻是這糧食沒收回家一天都做不得數,還是慌得很。
“蔣家村那邊小麥和稻穀種的多,缺水的一些地裏基本上都曬死了,萬幸種的土豆紅薯都活著。
據我所知,不僅僅是蔣家村,照西縣很多村子種的小麥稻穀粟米成片成片的死。
好在咱們幾個村子大夥兒都聽你的勸沒種稻穀小麥粟米,真種了八成會顆粒無收。”裏正隻覺得慶幸。
周誠年紀雖小,可比他們這些老家夥有成算多了。
當初他跟周誠種一樣的莊稼,他那傻孢子兒子還特意跑回家埋怨他一通,現在屁不敢放一個。
家裏還有陳糧,可頂多夠吃一年。
若今年糧食顆粒無收,萬一明年還幹旱,山裏也找不到多少食物,那日子就沒法過了。
不去逃荒就隻有死路一條。
周誠:“現在補種紅薯不晚,隻不過日頭太大剛移栽的紅薯藤得多澆水,更辛苦,產量興許也比早種的更低一些。”
“那太好了,辛苦不怕,產量低也不怕,隻要有收成就好,謝謝你啊大郎,我得趕緊回娘家一趟。”一位嫂子一刻不耽擱的往娘家跑。
“我也回娘家。”
周誠繼續說道:“我曾在縣城聽一位老人家說,像這種連續多年年景好,突然雨水少必然是要大旱三年,還會有蝗災。
我年輕沒經驗不知道這話有沒有根據,我仔細想了想,認為咱們得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既然水車還能運轉,地裏就暫時不用管,多去山裏找些食物為明年後年做準備。
食物多多益善,不幹旱最好,家裏多點食物沒有壞處,若是幹旱咱們也不用背井離鄉的去逃荒。”
他隻能做到這份上,村民不信他也沒辦法。
眾人先是大驚失色,隨即便紛紛附和。
裏正頷首:“這話在理,逃荒是逼不得已而為之,要不是實在沒有活路了誰又願意拖家帶口的去陌生的地方討生活。
年輕人都不一定吃得了這個苦,更何況現在哪個村裏不是老人孩子居多。
真到逃荒那一步,等過幾年朝廷頒布返鄉令還不知道能回來幾個人。”
裏正想想那淒涼的場景心裏就酸的不行。
他做裏正多年,平日裏會收村民給的吃食好處,但從沒想過發大財。
最大的心願就是他管的幾個村子所有村民都能吃飽穿暖,在他有生之年別去南方逃荒。
周誠已經幫他實現了大半目標。
隻是天災無情,誰也無法預料。
周誠見大家難掩焦慮,便說道:“對了,前陣子我又發現一種吃食。”
眾人目光灼灼的看著周誠。
周童生忙問:“是什麽?”
“蕨根,就是我們吃的蕨菜的根,洗幹淨舂爛做成蕨根粉,做法跟葛根粉一樣。”
“太好了,這山裏的蕨菜可比葛根還多。”裏正感動的差點兩眼淚汪汪:“大郎啊,咱們知道的吃食已經夠多了,以後你可別再冒險了。”
“大郎,你可千萬不能有任何閃失。”族長覺得周誠簡直是天下第一心善的孩子,怪他以前眼拙沒看出來。
“嗯嗯,我是怕遇到連續幹旱三年鄉親們後年挨餓,才會想方設法的琢磨著還有沒有什麽能吃,日後我定會掂量著不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周誠一本正經道。
謊撒多了,也就沒有心理負擔。
他上輩子沒吃過蕨根粉也沒聽說過,是最近翻書才翻到這東西。
說實在的,隻要這延綿大山還在,山裏還有綠色,就能找到水和食物。
“大家別著急,這個季節隻能采蕨菜,蕨根要在霜降前後到年後半個月內挖,那時澱粉含量更高。
現在挖,澱粉太少不劃算,為了能多做些粉出來,還是等天冷了再挖。”
“好,我們聽你的,這事就先別說出去,萬一讓不守規矩又心厚的人聽了去,這周邊幾十裏地都得讓他們給挖絕種了。”
“對對對,咱們嘴都嚴實一點。”
周誠笑出聲。
告訴大家山藥和葛根能吃,真是差點挖絕種,現在想摘點葛根花,割點葛藤都得走幾裏山路才找得到。
“還有常用的頭疼腦熱以及治暑熱的藥材,也要多采一些曬幹準備著。”
劉郎中治療跌打損傷有一套,可以治病的藥材知道的不多,除了一些名貴藥材,和一些常用的止血化瘀治頭疼腦熱的草藥外,就是花椒、山茱萸、薄荷和生薑用的較多。
許多植物有毒,萬一吃出個好歹了,他可沒有多餘的命賠。
村民稍微重些的病還是得去鎮上縣城找郎中看。
周誠不是醫的,上輩子他爺爺是個半路出家的中醫愛好者,治病行不行他不知道,反正他生病了他爸媽是不許他爺爺給他亂吃藥。
老爺子在世時教了他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周末假期也會帶他去爬山認識各種草藥,加上他空間裏中草藥原色圖譜和各種藥方的書,得空就研究研究。
他不會把脈,但知道什麽藥材能治什麽病,腦子裏還有很多治病的方子。
就把一些能治療中暑、傷寒和腸胃不適的藥材和方子告訴大家。
劉郎中有些氣惱周誠告訴村民害他生意一落千丈,轉頭周誠給他幾個治療較為複雜病情的方子,他又對周誠感激涕零。
“好好好,我們都聽你的。”村民們忙不迭的應好。
周誠是為了他們好,大家都知道好歹。
周誠與他們說了會兒話就走。
前一刻還覺得前路迷茫的村民,周誠的一席話讓他們頓覺看到了希望。
年景不好,鎮上很蕭條,路上的行人臉上沒有半點笑容,各個麵帶愁容。
鎮上有錢的大戶都搬到外地去了,據說有去南方投靠親戚的,也有去州府討生活的。
胡屠夫的豬肉鋪今年沒開,不知道去了什麽地方謀生。
迎客來依然苦苦支撐,掌櫃已經換人。
孫掌櫃去年底帶著一家老小去禹州府謀生,他手裏有周誠賣給他的做餅的方子。
有門技藝,混的再怎麽差也不會餓肚子。
鎮上的百姓找不到活兒幹,今年幾乎家家都開了荒地種莊稼。
不過他們種的幾乎都是傳統農作物,曬的蔫蔫巴巴的,能收回糧種就不錯了。
從大營子溝到縣城,大部分土地上種的都是三樣高產的莊稼。
周誠在心裏點點頭。
隻要熬過這三年,將來不說老百姓能過上多富足的生活,起碼不會再挨餓。
縣城比鎮上稍稍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裏去,酒樓開門營業的不到去年的一半,脂粉店也沒了,包子鋪、布莊和雜貨鋪之類的還開著,隻是客人很少。
“林掌櫃的點心鋪子關門了。”周誠暗歎一聲。
這還沒逃荒呢,真逃荒還不知道會是怎麽個淒涼局麵。
李芙蕖說道:“上次來縣城聽他親戚說他家舉家搬去南方謀生。”
“林掌櫃手裏有好些做糕點的方子,越繁華的地方越容易掙錢。”
林掌櫃這人挺有意思,不知道日後還有沒有見麵的機會。
任何時代,有本事的人都不愁生活沒著落。
李父和李大壯一把子力氣,給人燒瓦每月有二三兩銀錢。
閑暇時父子倆去山裏打點獵物賣,李母和幾個兒媳則績麻織布賣到布莊貼補家用。
李家沒種地,日子過的倒也不差,不但有肉吃,年年都能存下些銀錢。
那是尋常年月,若是遇到旱災誰還燒瓦蓋房子,動物越發往深山裏逃,沒有收入他們也隻有逃荒的份。
“芙蕖,你跟嶽母說,下年旱情嚴重的話,就讓他們來搬到大營子溝住。咱家房子大屋子多住得下。
他們若覺得不自在可以住我們以前住的房子,等旱情緩解了再回城裏。”
李家沒地,旱情嚴重糧食蔬菜全都漲價,生活成本增加,一家老小十幾口人在城裏日子會越來越艱難。
連續兩年農忙,李父和李大壯父子都來大營子溝幹活。
周誠喜歡這個恩怨分明暗戳戳陰人,不按牌理出牌卻又疼愛女兒的嶽父,以及有些傻不愣登的耿直小舅子。
李家就李大壯一個兒子,李母會做人兒媳也不是攪家精,關係簡單一家子和和睦睦。
相處下來比陳芸娘的娘家人好太多。
周誠對陳家好在前,給錢給物,教會了他們許多知識,給足了陳芸娘的麵子。
陳芸娘心存感激,她心思通透知道該怎麽做。
不私底下偷偷貼補娘家,周誠和李芙蕖去給李家送禮從沒有丁點不滿。
主動跟周誠建議請李家人來大營子溝生活。
“這,大姐她們會不會有想法?”
春耕結束李芙蕖每個月回娘家一次,看爹娘白頭發越來越多就知道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像他們說的那麽好。
自從她跟師父學會了箭術和拳腳功夫,她就是家裏的頂梁柱,從十歲起, 家中的銀錢有七成是她掙的。
她嫁人後隻拿走了少部分錢,偏偏這兩三年糧食的價格居高不下,爹和弟弟做工掙不到幾個錢。
家家都織布賣,布的價格越來越便宜。
隻能靠吃老本打獵為生。
打獵很多時候要靠運氣,運氣好時走路都能踢到蛇,運氣不好空手而歸很正常。
十幾口人要養,壓力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去大營子溝住,有她和相公幫襯著就能順利渡過難關。
隻擔心陳芸娘和淩媛娘、楚黛有想法。
“其實這個主意就是芸娘先提出來的,至於媛娘和黛黛,不用擔心,她們心裏不會有想法。”
兩個傻姑娘一直覺得自己不如陳芸娘和李芙蕖,內心很是自卑,李家人來了說不定讓她們有種主人翁的心態。
李芙蕖感動道:“相公謝謝你和大姐,那我跟爹娘商量一下。”
還沒到去李家的巷子口,穿著粗布麻衣的高壯青年嘴裏叼著枯枝,一見周誠大跨步跑過去。
黝黑的麵龐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姐,姐夫,你們來了。”
“大壯。”李芙蕖看到弟弟高興地衝他揮手。
十八歲的李大壯已是五個孩子的爹,還是那個毛手毛腳,咋咋呼呼的李大壯。
爹走了爺爺沒了娘就變了。
娘說她們娘四個無依無靠,能依附的隻有舅舅家,對舅舅表哥好將來才能為她們出頭。
一開始她也這麽認為,可後來她明白了,這都是她娘想當然。
家都快搬空了,外公一家把她們當丫頭使喚。
想罵就罵,離想打就打不遠了,若是糧食不夠吃就會把她們攆回大營子溝。
她後悔聽娘的話,更後悔一個人跑回家被抓到這個陌生的地方。
老鴇為她取名牡丹,請先生教她琴棋書畫。
她在畫上看到鮮豔的牡丹花,那是她見過最美麗的花,她一個鄉下的黑丫頭,怎麽配擁有這樣的名字。
漸漸的她知道滿春院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姑娘是做什麽的,她不願意像她們一樣活著,卻無力反抗。
隻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成為最低賤的青樓妓子。
......
照西縣風調雨順幾個年頭,今年下的雨少的可憐,每回下雨皆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沒去年三成的雨量。
農戶們人心惶惶,城裏的人則擔心糧食再漲價。
這天李芙蕖的大侄子滿周歲,周誠跟她去縣城送禮。
到村口大河邊,見到族長一群人愁眉苦臉,唉聲歎氣。
裏正也在,皺眉望著即將罷工的水車。
“媳婦,外麵太曬你在車上等我一下。”周誠對李芙蕖說一聲,從騾車上跳下來走到河邊。
“叔伯大娘嬸子們怎麽都苦著臉啊!”
“大郎來了。”
“大河快見底了,老天爺再不降雨可怎麽辦?”
還以為有了水車就能省下不少力,沒想到這幸福來的突然,走的也快。
周誠寬慰道:“別太擔心,土豆馬上就能挖了,過一個多月其它莊稼也都成熟,有可能減產,總體來說差不到哪裏去。
我瞧著收成不會比去年差。”
比起去年種的水稻等作物,產量還是高上許多。
蘆葦蕩裏的水位同樣下降的很厲害,看情況,今年應該不會幹。
周誠的話讓眾人的心稍稍安定。
隻是這糧食沒收回家一天都做不得數,還是慌得很。
“蔣家村那邊小麥和稻穀種的多,缺水的一些地裏基本上都曬死了,萬幸種的土豆紅薯都活著。
據我所知,不僅僅是蔣家村,照西縣很多村子種的小麥稻穀粟米成片成片的死。
好在咱們幾個村子大夥兒都聽你的勸沒種稻穀小麥粟米,真種了八成會顆粒無收。”裏正隻覺得慶幸。
周誠年紀雖小,可比他們這些老家夥有成算多了。
當初他跟周誠種一樣的莊稼,他那傻孢子兒子還特意跑回家埋怨他一通,現在屁不敢放一個。
家裏還有陳糧,可頂多夠吃一年。
若今年糧食顆粒無收,萬一明年還幹旱,山裏也找不到多少食物,那日子就沒法過了。
不去逃荒就隻有死路一條。
周誠:“現在補種紅薯不晚,隻不過日頭太大剛移栽的紅薯藤得多澆水,更辛苦,產量興許也比早種的更低一些。”
“那太好了,辛苦不怕,產量低也不怕,隻要有收成就好,謝謝你啊大郎,我得趕緊回娘家一趟。”一位嫂子一刻不耽擱的往娘家跑。
“我也回娘家。”
周誠繼續說道:“我曾在縣城聽一位老人家說,像這種連續多年年景好,突然雨水少必然是要大旱三年,還會有蝗災。
我年輕沒經驗不知道這話有沒有根據,我仔細想了想,認為咱們得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既然水車還能運轉,地裏就暫時不用管,多去山裏找些食物為明年後年做準備。
食物多多益善,不幹旱最好,家裏多點食物沒有壞處,若是幹旱咱們也不用背井離鄉的去逃荒。”
他隻能做到這份上,村民不信他也沒辦法。
眾人先是大驚失色,隨即便紛紛附和。
裏正頷首:“這話在理,逃荒是逼不得已而為之,要不是實在沒有活路了誰又願意拖家帶口的去陌生的地方討生活。
年輕人都不一定吃得了這個苦,更何況現在哪個村裏不是老人孩子居多。
真到逃荒那一步,等過幾年朝廷頒布返鄉令還不知道能回來幾個人。”
裏正想想那淒涼的場景心裏就酸的不行。
他做裏正多年,平日裏會收村民給的吃食好處,但從沒想過發大財。
最大的心願就是他管的幾個村子所有村民都能吃飽穿暖,在他有生之年別去南方逃荒。
周誠已經幫他實現了大半目標。
隻是天災無情,誰也無法預料。
周誠見大家難掩焦慮,便說道:“對了,前陣子我又發現一種吃食。”
眾人目光灼灼的看著周誠。
周童生忙問:“是什麽?”
“蕨根,就是我們吃的蕨菜的根,洗幹淨舂爛做成蕨根粉,做法跟葛根粉一樣。”
“太好了,這山裏的蕨菜可比葛根還多。”裏正感動的差點兩眼淚汪汪:“大郎啊,咱們知道的吃食已經夠多了,以後你可別再冒險了。”
“大郎,你可千萬不能有任何閃失。”族長覺得周誠簡直是天下第一心善的孩子,怪他以前眼拙沒看出來。
“嗯嗯,我是怕遇到連續幹旱三年鄉親們後年挨餓,才會想方設法的琢磨著還有沒有什麽能吃,日後我定會掂量著不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周誠一本正經道。
謊撒多了,也就沒有心理負擔。
他上輩子沒吃過蕨根粉也沒聽說過,是最近翻書才翻到這東西。
說實在的,隻要這延綿大山還在,山裏還有綠色,就能找到水和食物。
“大家別著急,這個季節隻能采蕨菜,蕨根要在霜降前後到年後半個月內挖,那時澱粉含量更高。
現在挖,澱粉太少不劃算,為了能多做些粉出來,還是等天冷了再挖。”
“好,我們聽你的,這事就先別說出去,萬一讓不守規矩又心厚的人聽了去,這周邊幾十裏地都得讓他們給挖絕種了。”
“對對對,咱們嘴都嚴實一點。”
周誠笑出聲。
告訴大家山藥和葛根能吃,真是差點挖絕種,現在想摘點葛根花,割點葛藤都得走幾裏山路才找得到。
“還有常用的頭疼腦熱以及治暑熱的藥材,也要多采一些曬幹準備著。”
劉郎中治療跌打損傷有一套,可以治病的藥材知道的不多,除了一些名貴藥材,和一些常用的止血化瘀治頭疼腦熱的草藥外,就是花椒、山茱萸、薄荷和生薑用的較多。
許多植物有毒,萬一吃出個好歹了,他可沒有多餘的命賠。
村民稍微重些的病還是得去鎮上縣城找郎中看。
周誠不是醫的,上輩子他爺爺是個半路出家的中醫愛好者,治病行不行他不知道,反正他生病了他爸媽是不許他爺爺給他亂吃藥。
老爺子在世時教了他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周末假期也會帶他去爬山認識各種草藥,加上他空間裏中草藥原色圖譜和各種藥方的書,得空就研究研究。
他不會把脈,但知道什麽藥材能治什麽病,腦子裏還有很多治病的方子。
就把一些能治療中暑、傷寒和腸胃不適的藥材和方子告訴大家。
劉郎中有些氣惱周誠告訴村民害他生意一落千丈,轉頭周誠給他幾個治療較為複雜病情的方子,他又對周誠感激涕零。
“好好好,我們都聽你的。”村民們忙不迭的應好。
周誠是為了他們好,大家都知道好歹。
周誠與他們說了會兒話就走。
前一刻還覺得前路迷茫的村民,周誠的一席話讓他們頓覺看到了希望。
年景不好,鎮上很蕭條,路上的行人臉上沒有半點笑容,各個麵帶愁容。
鎮上有錢的大戶都搬到外地去了,據說有去南方投靠親戚的,也有去州府討生活的。
胡屠夫的豬肉鋪今年沒開,不知道去了什麽地方謀生。
迎客來依然苦苦支撐,掌櫃已經換人。
孫掌櫃去年底帶著一家老小去禹州府謀生,他手裏有周誠賣給他的做餅的方子。
有門技藝,混的再怎麽差也不會餓肚子。
鎮上的百姓找不到活兒幹,今年幾乎家家都開了荒地種莊稼。
不過他們種的幾乎都是傳統農作物,曬的蔫蔫巴巴的,能收回糧種就不錯了。
從大營子溝到縣城,大部分土地上種的都是三樣高產的莊稼。
周誠在心裏點點頭。
隻要熬過這三年,將來不說老百姓能過上多富足的生活,起碼不會再挨餓。
縣城比鎮上稍稍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裏去,酒樓開門營業的不到去年的一半,脂粉店也沒了,包子鋪、布莊和雜貨鋪之類的還開著,隻是客人很少。
“林掌櫃的點心鋪子關門了。”周誠暗歎一聲。
這還沒逃荒呢,真逃荒還不知道會是怎麽個淒涼局麵。
李芙蕖說道:“上次來縣城聽他親戚說他家舉家搬去南方謀生。”
“林掌櫃手裏有好些做糕點的方子,越繁華的地方越容易掙錢。”
林掌櫃這人挺有意思,不知道日後還有沒有見麵的機會。
任何時代,有本事的人都不愁生活沒著落。
李父和李大壯一把子力氣,給人燒瓦每月有二三兩銀錢。
閑暇時父子倆去山裏打點獵物賣,李母和幾個兒媳則績麻織布賣到布莊貼補家用。
李家沒種地,日子過的倒也不差,不但有肉吃,年年都能存下些銀錢。
那是尋常年月,若是遇到旱災誰還燒瓦蓋房子,動物越發往深山裏逃,沒有收入他們也隻有逃荒的份。
“芙蕖,你跟嶽母說,下年旱情嚴重的話,就讓他們來搬到大營子溝住。咱家房子大屋子多住得下。
他們若覺得不自在可以住我們以前住的房子,等旱情緩解了再回城裏。”
李家沒地,旱情嚴重糧食蔬菜全都漲價,生活成本增加,一家老小十幾口人在城裏日子會越來越艱難。
連續兩年農忙,李父和李大壯父子都來大營子溝幹活。
周誠喜歡這個恩怨分明暗戳戳陰人,不按牌理出牌卻又疼愛女兒的嶽父,以及有些傻不愣登的耿直小舅子。
李家就李大壯一個兒子,李母會做人兒媳也不是攪家精,關係簡單一家子和和睦睦。
相處下來比陳芸娘的娘家人好太多。
周誠對陳家好在前,給錢給物,教會了他們許多知識,給足了陳芸娘的麵子。
陳芸娘心存感激,她心思通透知道該怎麽做。
不私底下偷偷貼補娘家,周誠和李芙蕖去給李家送禮從沒有丁點不滿。
主動跟周誠建議請李家人來大營子溝生活。
“這,大姐她們會不會有想法?”
春耕結束李芙蕖每個月回娘家一次,看爹娘白頭發越來越多就知道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像他們說的那麽好。
自從她跟師父學會了箭術和拳腳功夫,她就是家裏的頂梁柱,從十歲起, 家中的銀錢有七成是她掙的。
她嫁人後隻拿走了少部分錢,偏偏這兩三年糧食的價格居高不下,爹和弟弟做工掙不到幾個錢。
家家都織布賣,布的價格越來越便宜。
隻能靠吃老本打獵為生。
打獵很多時候要靠運氣,運氣好時走路都能踢到蛇,運氣不好空手而歸很正常。
十幾口人要養,壓力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去大營子溝住,有她和相公幫襯著就能順利渡過難關。
隻擔心陳芸娘和淩媛娘、楚黛有想法。
“其實這個主意就是芸娘先提出來的,至於媛娘和黛黛,不用擔心,她們心裏不會有想法。”
兩個傻姑娘一直覺得自己不如陳芸娘和李芙蕖,內心很是自卑,李家人來了說不定讓她們有種主人翁的心態。
李芙蕖感動道:“相公謝謝你和大姐,那我跟爹娘商量一下。”
還沒到去李家的巷子口,穿著粗布麻衣的高壯青年嘴裏叼著枯枝,一見周誠大跨步跑過去。
黝黑的麵龐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姐,姐夫,你們來了。”
“大壯。”李芙蕖看到弟弟高興地衝他揮手。
十八歲的李大壯已是五個孩子的爹,還是那個毛手毛腳,咋咋呼呼的李大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