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韋睿(南梁)
韋睿(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懷文,京兆郡杜陵縣人。
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西漢丞相韋賢之後,前秦尚書韋鍾玄孫。
韋睿出身三輔著族“京兆韋氏”。
劉宋時,曆任雍州刺史主薄、晉平王左常侍、桂陽王行參軍。
南齊時,曆任齊興太守、上庸太守等職。
1.雍州刺史蕭衍起兵討伐東昏侯時,他率部跟隨,屢次獻策,多獲采用。
南梁建立後,拜廷尉,封都梁子。
2.天監四年(505年),督軍北伐,攻小峴城。
繼而進軍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軍,斬俘萬餘人。
3.天監六年(507年),與曹景宗救鍾離之圍,於邵陽洲一役大破北魏,取得“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戰後因功進爵永昌侯。
4.天監七年(508年),奉命鎮守安陸,逼退魏將元英。
嗣後數年,曆官丹陽尹、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
普通元年(520年),韋睿升任侍中、車騎將軍,尚未就職便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獲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嚴。
韋睿仁民愛物,雖體弱不能騎馬,隻能乘板輿督戰,但肯與士卒同甘共苦,軍法嚴明,故能屢戰克捷。
北魏人對其頗為畏懼,稱他為“韋虎”。
一生廉潔,家無餘財。
待人寬惠恭謹,為梁武帝所敬重。
《南史》稱其“與裴邃俱為梁世名將,餘人莫及”,明人楊慎亦稱其為“六朝人才”之冠。
………
七、韋孝寬(北魏、西魏、北周)
韋孝寬(509年~580年),名寬,一名叔裕,字孝寬,以字行於世。
京兆郡杜陵縣人,出身京兆韋氏,武威太守韋旭之子。
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大臣、軍事家,官至大司空、上柱國,封爵鄖國公。
1.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魏交界的軍事要地玉壁。
2.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壁,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
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天,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死。
玉壁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
3.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
4.大象二年(580年),率軍大破尉遲迥於鄴城。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580年12月19日),韋孝寬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朝廷追贈使持節、太傅、上柱國、懷衡黎相趙洺貝滄瀛魏冀十一州諸軍事、雍州牧,諡號襄公。
………
六、慕容垂(前燕、前秦、後燕)
慕容垂(約326年~396年),鮮卑名阿六敦,原名霸,字道業,後改名垂,字道明,昌黎棘城人,鮮卑族。
十六國時期後燕開國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母為蘭淑儀。
慕容垂驍勇善戰,勇猛過人。
1.十三歲,隨父征戰,屢立戰功。
2.建元二年(344年),慕容垂隨軍討伐宇文逸豆歸,導致宇文部散亡。
3.永和五年(349年),慕容垂獻策攻打後趙,占領幽州,冊封吳王。
4.建熙六年(365年),慕容垂配合慕容恪攻破洛陽,拜征南大將軍、荊州牧。
5.建熙十年(369年),於枋頭擊敗東晉大司馬桓溫,因功受到太傅慕容評、太後可足渾氏加害,帶領家人投奔前秦宣昭帝苻堅,受到前秦的庇護。
後跟隨前秦滅亡前燕,曆任冠軍將軍、京兆尹,冊封賓都侯。
6.建元十四年(378年),協助苻丕會攻襄陽。
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勸苻堅進攻東晉。
建元十九年(383年),慕容垂護送苻堅返回洛陽,後返回鄴城,圖謀複國。
陰殺苻飛龍,挫敗長樂公苻丕,擊潰東晉名將劉牢之,大勝高句麗,但其複國行為引起河北地區民不聊生。
7.建興元年(386年),正式稱帝,定都中山,以董統撰寫國史,陸續滅亡翟魏、西燕,擊敗東晉,平定境內起義軍和叛亂勢力。
恢複胡漢分治,以太子慕容寶為大單於。
8.建興十年(395年),慕容寶慘敗於參合陂,五萬燕兵被拓跋珪坑殺。
建興十一年(396年),慕容垂抱病出征北魏,擊殺北魏名將拓跋虔。
後目睹參合陂燕軍屍骸慘狀,羞憤嘔血,病情加重。
病逝於班師途中,享年七十歲,諡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
五、諸葛亮(蜀漢)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
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領荊州、益州之地,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伐吳於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於永安托孤於諸葛亮。
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
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標。
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後主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
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作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韋睿(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懷文,京兆郡杜陵縣人。
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西漢丞相韋賢之後,前秦尚書韋鍾玄孫。
韋睿出身三輔著族“京兆韋氏”。
劉宋時,曆任雍州刺史主薄、晉平王左常侍、桂陽王行參軍。
南齊時,曆任齊興太守、上庸太守等職。
1.雍州刺史蕭衍起兵討伐東昏侯時,他率部跟隨,屢次獻策,多獲采用。
南梁建立後,拜廷尉,封都梁子。
2.天監四年(505年),督軍北伐,攻小峴城。
繼而進軍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軍,斬俘萬餘人。
3.天監六年(507年),與曹景宗救鍾離之圍,於邵陽洲一役大破北魏,取得“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戰後因功進爵永昌侯。
4.天監七年(508年),奉命鎮守安陸,逼退魏將元英。
嗣後數年,曆官丹陽尹、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
普通元年(520年),韋睿升任侍中、車騎將軍,尚未就職便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獲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嚴。
韋睿仁民愛物,雖體弱不能騎馬,隻能乘板輿督戰,但肯與士卒同甘共苦,軍法嚴明,故能屢戰克捷。
北魏人對其頗為畏懼,稱他為“韋虎”。
一生廉潔,家無餘財。
待人寬惠恭謹,為梁武帝所敬重。
《南史》稱其“與裴邃俱為梁世名將,餘人莫及”,明人楊慎亦稱其為“六朝人才”之冠。
………
七、韋孝寬(北魏、西魏、北周)
韋孝寬(509年~580年),名寬,一名叔裕,字孝寬,以字行於世。
京兆郡杜陵縣人,出身京兆韋氏,武威太守韋旭之子。
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大臣、軍事家,官至大司空、上柱國,封爵鄖國公。
1.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魏交界的軍事要地玉壁。
2.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壁,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
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天,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死。
玉壁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
3.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
4.大象二年(580年),率軍大破尉遲迥於鄴城。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580年12月19日),韋孝寬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朝廷追贈使持節、太傅、上柱國、懷衡黎相趙洺貝滄瀛魏冀十一州諸軍事、雍州牧,諡號襄公。
………
六、慕容垂(前燕、前秦、後燕)
慕容垂(約326年~396年),鮮卑名阿六敦,原名霸,字道業,後改名垂,字道明,昌黎棘城人,鮮卑族。
十六國時期後燕開國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母為蘭淑儀。
慕容垂驍勇善戰,勇猛過人。
1.十三歲,隨父征戰,屢立戰功。
2.建元二年(344年),慕容垂隨軍討伐宇文逸豆歸,導致宇文部散亡。
3.永和五年(349年),慕容垂獻策攻打後趙,占領幽州,冊封吳王。
4.建熙六年(365年),慕容垂配合慕容恪攻破洛陽,拜征南大將軍、荊州牧。
5.建熙十年(369年),於枋頭擊敗東晉大司馬桓溫,因功受到太傅慕容評、太後可足渾氏加害,帶領家人投奔前秦宣昭帝苻堅,受到前秦的庇護。
後跟隨前秦滅亡前燕,曆任冠軍將軍、京兆尹,冊封賓都侯。
6.建元十四年(378年),協助苻丕會攻襄陽。
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勸苻堅進攻東晉。
建元十九年(383年),慕容垂護送苻堅返回洛陽,後返回鄴城,圖謀複國。
陰殺苻飛龍,挫敗長樂公苻丕,擊潰東晉名將劉牢之,大勝高句麗,但其複國行為引起河北地區民不聊生。
7.建興元年(386年),正式稱帝,定都中山,以董統撰寫國史,陸續滅亡翟魏、西燕,擊敗東晉,平定境內起義軍和叛亂勢力。
恢複胡漢分治,以太子慕容寶為大單於。
8.建興十年(395年),慕容寶慘敗於參合陂,五萬燕兵被拓跋珪坑殺。
建興十一年(396年),慕容垂抱病出征北魏,擊殺北魏名將拓跋虔。
後目睹參合陂燕軍屍骸慘狀,羞憤嘔血,病情加重。
病逝於班師途中,享年七十歲,諡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
五、諸葛亮(蜀漢)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
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領荊州、益州之地,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伐吳於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於永安托孤於諸葛亮。
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
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標。
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後主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
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作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