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司馬懿(曹魏)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人。
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因漢室被曹氏所控製,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製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日(251年9月7日),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文貞,後改為文宣。
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諡司馬懿為宣王;
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十一、曹操(東漢)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人。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1.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
2.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
3.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
4.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
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
5.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
6.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
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
7.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製豪強,加強集權;
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
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
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
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輯有《曹操集》。
………
十、於謹(北魏、西魏、北周)
於謹(493年~568年),本姓萬忸於氏,字思敬,小名巨彌,河南洛陽人,鮮卑族。
北朝傑出政治家、戰略家,八柱國之一,鎮南將軍於栗磾六世孫、隴西太守於提之子。
1.於謹年輕從軍,參與鎮壓破六韓拔陵起義。
2.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從廣陽王元深北伐,引為長流參軍,大破斛律野穀祿。
通曉鐵勒語言,單騎招降西部鐵勒部酋乜列河等三萬餘戶。
在析郭嶺以乜列河為餌,大破破六韓拔陵,擊敗柔然,平定鮮於修禮、葛榮、邢杲、萬俟醜奴起義。
3.太昌元年(532年),從爾朱天光大戰高歡於韓陵,兵敗,投奔賀拔嶽,授衛將軍、鹹陽太守。
4.宇文泰繼任首領後,於謹進獻西遷天子之策。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參與沙苑之戰,封常山郡公,拜丞相長史、大行台尚書、太子太保。
領軍滅亡南梁,攻克江陵,殺死梁元帝,扶植蕭詧為西梁皇帝,封新野郡公。
5.宇文覺建立北周後,進封燕國公,拜大宗伯、太傅,立為三老,參議朝政,領雍州牧。
天和三年(568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朝廷追贈太師、雍州刺史,諡號為文。
………
九、周瑜(東漢)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
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將。
洛陽令周異之子,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
1.興平二年(195年),助孫策於曲阿之戰中擊敗劉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隨孫策平定江東。
2.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建議孫權占據江南,擁兵觀變,確立了割據江東、獨立建國的戰略方針。
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並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於赤壁。
赤壁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
4.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又率軍於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5.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
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是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
被讚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人。
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因漢室被曹氏所控製,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製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日(251年9月7日),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文貞,後改為文宣。
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諡司馬懿為宣王;
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十一、曹操(東漢)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人。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1.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
2.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
3.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
4.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
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
5.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
6.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
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
7.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製豪強,加強集權;
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
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
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
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輯有《曹操集》。
………
十、於謹(北魏、西魏、北周)
於謹(493年~568年),本姓萬忸於氏,字思敬,小名巨彌,河南洛陽人,鮮卑族。
北朝傑出政治家、戰略家,八柱國之一,鎮南將軍於栗磾六世孫、隴西太守於提之子。
1.於謹年輕從軍,參與鎮壓破六韓拔陵起義。
2.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從廣陽王元深北伐,引為長流參軍,大破斛律野穀祿。
通曉鐵勒語言,單騎招降西部鐵勒部酋乜列河等三萬餘戶。
在析郭嶺以乜列河為餌,大破破六韓拔陵,擊敗柔然,平定鮮於修禮、葛榮、邢杲、萬俟醜奴起義。
3.太昌元年(532年),從爾朱天光大戰高歡於韓陵,兵敗,投奔賀拔嶽,授衛將軍、鹹陽太守。
4.宇文泰繼任首領後,於謹進獻西遷天子之策。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參與沙苑之戰,封常山郡公,拜丞相長史、大行台尚書、太子太保。
領軍滅亡南梁,攻克江陵,殺死梁元帝,扶植蕭詧為西梁皇帝,封新野郡公。
5.宇文覺建立北周後,進封燕國公,拜大宗伯、太傅,立為三老,參議朝政,領雍州牧。
天和三年(568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朝廷追贈太師、雍州刺史,諡號為文。
………
九、周瑜(東漢)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
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將。
洛陽令周異之子,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
1.興平二年(195年),助孫策於曲阿之戰中擊敗劉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隨孫策平定江東。
2.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建議孫權占據江南,擁兵觀變,確立了割據江東、獨立建國的戰略方針。
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並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於赤壁。
赤壁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
4.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又率軍於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5.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
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是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
被讚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