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國這次未能當上副省長,並不是工作上有什麽問題,恰恰是蓮花江的成績非常傲人。也不是省委領導不支持他,省委書記邵輝和原省長王奇帆對蓮花江及市委班子是相當滿意。
省委也有意這次向中央推薦賀衛國擔任副省長,不過,事與願違,上屆中,組部領導早已確定人選。
賀衛國這些天也是很鬱悶,借口父親生病,一直在省城休息,這幾天也沒回蓮花江。
中午十一點,會議終於結束了。孫國華鬆了口氣,正打算去吃個午飯然後返回蓮花江。然而,就在他剛要離開時,表姐夫的電話再次響起。
原來,之前與蓮花江市合作的那幾家公司的員工,今天上午來到了市紀委,舉報了楊建超妻子在全市路燈和綠化工程中的違法違紀行為。這些舉報者指出,市路燈管理處通過楊市長妻子的皮包公司,以高達2800元的單價采購路燈,而實際上這些路燈的出廠價僅為1250元。這樣一來,僅僅在路燈這一項上,就存在著數百萬元的非法獲利。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們將所有的證據鏈都收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連進貨票據的複印件都一並提供了出來。
這讓市紀委十分為難,一方是現任市長,一方是前任市長。之前,蓮花江市政工程和設備采購,都是前市長賈兆坤親屬的公司和幾家小公司共同承接這一塊,但價格和質量這一塊還是有保障的。
而這位楊市長和他的老婆胃口相當大,不但自己吃肉,連湯也不留一點,獨吞這塊肥肉,甚至,連安裝和後期維護都自己幹。
這自然引起對手不滿,斷人錢財猶如斷人衣食父母,於是,他們開始反擊了!
這件意外事情的出現,能夠減緩自己這邊的壓力。但也隻是暫緩,市紀委根本無法查辦這件事,畢竟涉及到現任市長。
而省紀委那邊,隻要有劉強龍副書記在,基本上是壓住的。最後還是不了了之,或雙方握手言和,瓜分蛋糕。
事不宜遲,孫國華指示於生林主動接觸賈兆坤親屬,爭取把證據材料搞一份。
於生林不愧跟孫國華那麽多年,當天就把舉報材料複印件搞到手,他還特意跑到省城,把楊建超老婆公司的供貨商也給找到了,而且報價單也拿到手了,再加上楊建超老婆在經開區路燈工程中的證據,已經夠用了。
孫國華以招商引資名義當晚再飛京城。
任學軍親自開車把孫國華接到酒店,為了不引起注意,駐京辦的人沒有通知任何人,包括楊雪。
孫國華臉色凝重地說:“老任,我們必須加快反擊速度,越快越好,避免被動挨打。”
就在這時,弟弟孫國強也趕了過來。
三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商討對策。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決定由孫國強負責首先在網絡上把事件捅出去,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而任學軍則負責聯係報社,借助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將事件進一步擴大化。雖然2003年的網絡影響力還不及日後那般強大,但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推動輿論導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任學軍匯報,說,已經通過關係。聯係到中紀委舉報中心一名副處長,答應把舉報材料上交領導,
第二天,“北江省蓮花江市市長夫人插手全市路燈工程項目,非法獲利高達600萬元”的新聞在二十多家網站被曝光。
緊接著,《京華法製報》等媒體紛紛以轉載的形式跟進報道此事。
第三天,輿論進一步發酵,越來越多的網站、報紙、廣播、電視開始報道和轉載這一事件。甚至有記者已經趕赴北江省,親自展開調查。
此時,蓮花江市乃至整個北江省的許多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其中也包括楊建超。
他們原本以為這一切都是賈兆坤家族在背後搗鬼,但卻沒有想到真正的幕後黑手竟然是孫國華。
網絡傳播快,僅僅一天時間,一篇題目為《市長夫婦合夥斂財 幾百萬國家巨款進腰包》,帖子一經發出,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平台幾乎在同一時間內紛紛轉載,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震驚與憤怒,要求相關部門立即介入調查,嚴懲腐敗分子,保護國家和人民的財產不受侵害。
一時間,“楊建超夫婦貪汙路燈項目六百萬”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輿論壓力空前巨大。
不僅如此,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也迅速跟進,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度報道和追蹤。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嚴肅地討論著貪腐對社會的危害,以及公眾監督的重要性;報紙上,大篇幅的文章剖析了案件背後的製度漏洞與監管缺失,呼籲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公共項目管理體係。
楊建超非法斂財的醜聞在媒體連續三天曝光下,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波瀾,其影響力迅速跨越了地域限製,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起事件不僅因其涉案金額巨大而引人注目,更因其牽涉到的地方官員濫用職權、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觸動了社會敏感的神經,引發了全民性的深刻討論。
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於“楊建超夫婦非法斂財”的話題熱度持續攀升,網友們紛紛發表看法,有的表達對腐敗現象的強烈譴責,有的則呼籲建立健全的監督機製,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深入報道也為這一事件增添了厚重的社會底色。電視、廣播節目通過專題報道、訪談等形式,深入剖析楊建超案件背後的原因、影響及教訓,引導公眾理性思考,增強反腐意識。報紙則通過連載調查報道,逐步揭開案件的全貌,揭露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讓讀者對腐敗的危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在此背景下,眾多記者聞風而動,他們或已抵達北江省,或正風塵仆仆地趕往那裏,準備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實地采訪。這些記者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希望能夠得到第一手資料。他們的到來,不僅為事件的調查報道增添了新的視角和深度,也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隨著媒體的深入報道和公眾的持續關注,楊建超案件逐漸從一個地方性的反腐事件,上升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官員個人的審判,更是對整個社會反腐鬥爭成效的一次檢驗,對構建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一次深刻反思。
眼見著事態難以控製,有些人坐不住了。
省委也有意這次向中央推薦賀衛國擔任副省長,不過,事與願違,上屆中,組部領導早已確定人選。
賀衛國這些天也是很鬱悶,借口父親生病,一直在省城休息,這幾天也沒回蓮花江。
中午十一點,會議終於結束了。孫國華鬆了口氣,正打算去吃個午飯然後返回蓮花江。然而,就在他剛要離開時,表姐夫的電話再次響起。
原來,之前與蓮花江市合作的那幾家公司的員工,今天上午來到了市紀委,舉報了楊建超妻子在全市路燈和綠化工程中的違法違紀行為。這些舉報者指出,市路燈管理處通過楊市長妻子的皮包公司,以高達2800元的單價采購路燈,而實際上這些路燈的出廠價僅為1250元。這樣一來,僅僅在路燈這一項上,就存在著數百萬元的非法獲利。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們將所有的證據鏈都收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連進貨票據的複印件都一並提供了出來。
這讓市紀委十分為難,一方是現任市長,一方是前任市長。之前,蓮花江市政工程和設備采購,都是前市長賈兆坤親屬的公司和幾家小公司共同承接這一塊,但價格和質量這一塊還是有保障的。
而這位楊市長和他的老婆胃口相當大,不但自己吃肉,連湯也不留一點,獨吞這塊肥肉,甚至,連安裝和後期維護都自己幹。
這自然引起對手不滿,斷人錢財猶如斷人衣食父母,於是,他們開始反擊了!
這件意外事情的出現,能夠減緩自己這邊的壓力。但也隻是暫緩,市紀委根本無法查辦這件事,畢竟涉及到現任市長。
而省紀委那邊,隻要有劉強龍副書記在,基本上是壓住的。最後還是不了了之,或雙方握手言和,瓜分蛋糕。
事不宜遲,孫國華指示於生林主動接觸賈兆坤親屬,爭取把證據材料搞一份。
於生林不愧跟孫國華那麽多年,當天就把舉報材料複印件搞到手,他還特意跑到省城,把楊建超老婆公司的供貨商也給找到了,而且報價單也拿到手了,再加上楊建超老婆在經開區路燈工程中的證據,已經夠用了。
孫國華以招商引資名義當晚再飛京城。
任學軍親自開車把孫國華接到酒店,為了不引起注意,駐京辦的人沒有通知任何人,包括楊雪。
孫國華臉色凝重地說:“老任,我們必須加快反擊速度,越快越好,避免被動挨打。”
就在這時,弟弟孫國強也趕了過來。
三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商討對策。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決定由孫國強負責首先在網絡上把事件捅出去,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而任學軍則負責聯係報社,借助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將事件進一步擴大化。雖然2003年的網絡影響力還不及日後那般強大,但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推動輿論導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任學軍匯報,說,已經通過關係。聯係到中紀委舉報中心一名副處長,答應把舉報材料上交領導,
第二天,“北江省蓮花江市市長夫人插手全市路燈工程項目,非法獲利高達600萬元”的新聞在二十多家網站被曝光。
緊接著,《京華法製報》等媒體紛紛以轉載的形式跟進報道此事。
第三天,輿論進一步發酵,越來越多的網站、報紙、廣播、電視開始報道和轉載這一事件。甚至有記者已經趕赴北江省,親自展開調查。
此時,蓮花江市乃至整個北江省的許多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其中也包括楊建超。
他們原本以為這一切都是賈兆坤家族在背後搗鬼,但卻沒有想到真正的幕後黑手竟然是孫國華。
網絡傳播快,僅僅一天時間,一篇題目為《市長夫婦合夥斂財 幾百萬國家巨款進腰包》,帖子一經發出,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平台幾乎在同一時間內紛紛轉載,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震驚與憤怒,要求相關部門立即介入調查,嚴懲腐敗分子,保護國家和人民的財產不受侵害。
一時間,“楊建超夫婦貪汙路燈項目六百萬”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輿論壓力空前巨大。
不僅如此,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也迅速跟進,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度報道和追蹤。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嚴肅地討論著貪腐對社會的危害,以及公眾監督的重要性;報紙上,大篇幅的文章剖析了案件背後的製度漏洞與監管缺失,呼籲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公共項目管理體係。
楊建超非法斂財的醜聞在媒體連續三天曝光下,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波瀾,其影響力迅速跨越了地域限製,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起事件不僅因其涉案金額巨大而引人注目,更因其牽涉到的地方官員濫用職權、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觸動了社會敏感的神經,引發了全民性的深刻討論。
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於“楊建超夫婦非法斂財”的話題熱度持續攀升,網友們紛紛發表看法,有的表達對腐敗現象的強烈譴責,有的則呼籲建立健全的監督機製,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深入報道也為這一事件增添了厚重的社會底色。電視、廣播節目通過專題報道、訪談等形式,深入剖析楊建超案件背後的原因、影響及教訓,引導公眾理性思考,增強反腐意識。報紙則通過連載調查報道,逐步揭開案件的全貌,揭露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讓讀者對腐敗的危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在此背景下,眾多記者聞風而動,他們或已抵達北江省,或正風塵仆仆地趕往那裏,準備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實地采訪。這些記者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希望能夠得到第一手資料。他們的到來,不僅為事件的調查報道增添了新的視角和深度,也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隨著媒體的深入報道和公眾的持續關注,楊建超案件逐漸從一個地方性的反腐事件,上升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官員個人的審判,更是對整個社會反腐鬥爭成效的一次檢驗,對構建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一次深刻反思。
眼見著事態難以控製,有些人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