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旅行的意義
下堂婦頓頓吃肉,全村眼紅失眠 作者:雅與俗共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陶湘玉返回芙蓉集市跟女兒們會合。
此時,丫頭們手中拿著糖豆、肉包、青梅果脯等各類吃食,正享受著愉悅的美食時光。
見到陶湘玉款步而來,大丫迅速拿出一個錦囊,滿懷期待地示意她打開。
陶湘玉微微愕然,問道:“這是為我準備的?”
“是的,阿娘。”大丫含笑回答。
陶湘玉緩緩展開錦囊。
一把做工相對精良的桃木短梳映入眼簾,散發出淡雅的桃木清香。
二丫帶著靦腆的微笑,輕聲說道:“阿娘,這是我們姐妹各湊了3文錢買來的,想當作送給您的禮物。”
陶湘玉眼中滿是感動,溫和地問道:“你們每人也才得10文錢,卻舍得留出了三成,為阿娘挑選禮物?”
“為阿娘挑禮物,自是舍得。”二丫微微點點頭,表示肯定。
知母莫若女。
陶湘玉確實早有打算添置一把梳子,以擺脫長久以來,隻能用手梳理頭發的不便。
或許是她平時,有意無意對著水缸整理發絲的行為,被細心的二女兒看在了眼裏。
想到這裏,她的心頭泛起陣陣暖流。
二丫繼續說道:“阿娘,我們本來還想購買一麵銅鏡,可是最小的銅鏡都要100文,我們傾盡所有也買不起。最後隻買了一把梳子,但願阿娘會喜歡。”
“阿娘甚是喜愛!”陶湘玉麵帶燦爛的笑容回應道。
“你們買的都是些小零嘴,這會想必餓了吧。”她隨後宣布道:“走,我們去吃餃子,吃完去大采辦。”
“太好咯!”五個女兒聽完歡聲雀躍,歡笑聲在空中回蕩。
對於餃子的認知。
她們還是從朱村長家的兩個孫子,朱金牛和朱銀牛那裏聽來的。
那被形容得{此物隻應天上有}的餃子,沒想到她們今日也能有幸品嚐。
“阿娘,我們給六弟也留了一些零嘴。”三丫輕聲詢問道:“白天的時候不是經常能碰到六弟,我們可否晚上悄悄去向陽村,把好吃的送給六弟?”
陶湘玉溫柔的目光掃過女兒們。
看到她們將舍不得吃完的零嘴,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放在兜裏。
她欣慰一笑:“阿娘剛才順手在糕點鋪買了一包桃酥,正打算今晚送到魯家,那便交由你們帶去好了。隻是,切記要小心行事,別被你們阿奶和阿爹看到了。”
大丫鄭重其事地承諾:“阿娘放心,我一定照看好妹妹們!”
母女六人來到一家餃子餛飩店。
白菜豬肉餡的餃子10文一碗,韭菜雞蛋餡的餃子5文一碗。
其實,陶湘玉完全有能力買食材回家,親手為家人包餃子。
但是,這是女兒們首次出遠門,也是她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
人生在世,不僅是為了吃苦與奉獻,偶爾也需要感受生活的美好。
這才是旅行的意義。
6碗熱氣騰騰、鮮香四溢的餃子被端上桌。
一咬之下,餃子皮在口中輕柔地崩解,釋放出的湯汁與餡料的濃鬱精華。
它們在味蕾間緩緩融合,宛如春日初融的溪水,令人沉醉不已。
五丫激動的讚歎道:“原來餃子這麽好吃,難怪金牛哥一直掛在嘴邊!”
三丫緊接著說:“要是咱阿娘做的,味道肯定會更好。”
陶湘玉輕嚐一口後,便察覺出了幾分尚待改良之處。
她半是調侃半是愛憐地笑斥道:“幾個小饞蟲,看來阿娘把你們的舌頭都喂刁了。”
三丫嬉笑答道:“誰叫我們阿娘的廚藝好得不得了呢。”
心心念念的大采辦,終於拉開了帷幕。
陶湘玉首先斥資20文購入一杆秤,專門用來給水產稱重。
隨後,她下定決心要購買足夠的肥豬肉,以便熬製出香氣四溢的豬油。
在她看來,沒有放油的菜肴,就像是缺少了靈魂一般。
陶湘玉帶著女兒們,再次蒞臨上次黃嬸子介紹的那家肉攤。
28文一斤肥多瘦少的豬肉,她一購便是5斤,花費140文。
計劃給母親家和二妹家各送1斤,自家則留3斤。
張屠戶一眼認出了陶湘玉,在送5塊骨頭的基礎上,又額外送了2根大棒骨。
上次購置的四十斤雜糧,如今已所剩無多。
所謂雜糧,便是麻、黍、稷、菽類作物混合而成的大雜燴,入口實在是喇嗓子。
對比之下。
黑麵的口感雖然相比白麵較為粗糙,但比起雜糧已是柔和了不少。
現階段,拿15文一斤的大米和白麵當主食,還是有些奢侈。
但8文一斤的黑麵,在價錢和口感上都適中,陶湘玉便置辦了100斤,花費800文。
隨後,大米也象征性地購買了2斤。
而白麵考慮到要製作誘餌糊糊就買了10斤,這兩種主食共花費了180文。
接下來,計劃釀醬油的黃豆,要15文一斤。
正常1斤黃豆能出4斤醬油,陶湘玉不敢保證自己能夠一次成功。
因此,她決定先花費450文購買了30斤黃豆,打算分成兩個批次進行釀造。
這樣,萬一某個批次失敗了,她還能有備選方案,不致功虧一簣。
釀醬油少不了鹽。
按照古法,1斤黃豆估摸搭配3兩鹽,30斤黃豆所需9斤鹽。
鹽反正是生活必需品,陶湘玉索性購買了10斤,花費800文。
用來發酵的米曲購買了2兩,花費10文。
然後,陶湘玉添置了兩隻大陶罐用來盛載黃豆,又花費30文。
目前,一切尚處於試驗階段,待到技藝成熟之日,再購置那些巨型水缸也不遲。
逛到家禽攤前。
陶湘玉一口氣購買了12隻肥碩的老母鴨,耗資680文。
她計劃再添兩隻鵝,但一瞥荷包,才驚覺已不知不覺間花費了2900多文。
原本三兩多銀子的積蓄,現在隻剩區區幾百文。
身上還是得留些餘錢,以防不時之需。
最終,她又買了幾隻裝載水產的木桶和數柄精巧的魚鉤,才準備打道回府。
毋庸置疑。
不管身處哪個朝代,購物都是一件令人上癮的美事。
即便陶湘玉購買的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是每一次出手交易,都能讓她的心情愉悅無比。
好在今天帶了孩子們一同過來,可以搭把手。
不然一次性買入這麽多的東西,她免不了要手忙腳亂。
回到白雲村,今天晚飯的重頭戲是一道{爆炒鱔絲}。
得益於豬油的加持,陶湘玉總算吃上了朝思暮想的炒菜。
盡管使用大景朝那種傳熱率極低的粗鐵鍋子進行爆炒,可能不是那麽的正宗。
但是相較於幹燜或燉煮,其美味程度已經高出太多。
女兒們一個個低頭細嚼慢咽,她們那專注致誌的樣子,仿佛被桌上佳肴的給香迷糊了。
陶湘玉帶著一抹溫暖的笑意說道:“女兒們,別光顧著埋頭苦吃,也來提些意見吧。”
四丫假裝疑惑地問:“阿娘,這爆炒鱔絲和幹燜鱔絲,都是黃鱔做的,為啥會吃出兩種大不相同的味道呢?”
陶湘玉目光轉向這個小機靈鬼,反問道:“喔?你描述一下是哪兩種味道?”
四丫一本正經地回答:“阿娘,我覺得爆炒鱔絲像肥豬肉的味道,而幹燜鱔絲更像瘦豬肉的味道。”
陶湘玉含笑繼續追問:“那麽,你是喜歡吃肥豬肉,還是瘦豬肉呢?”
四丫的眼睛頓時閃爍起來,幹脆爽快利地回答:“阿娘,我更喜歡吃肥豬肉。”
陶湘玉聽到這席話,忍不住開懷大笑,笑聲中透著滿滿的愉悅。
四丫的言下之意是,雖然幹燜鱔絲很味美,但還是爆炒鱔絲更勝一籌。
她並未使用直白的誇讚。
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讚美之詞更加耐人尋味,直達心扉。
原來,女兒們已經在不經意間,開始潛移默化地模仿自己的言行舉止。
都說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首位導師。
陶湘玉決心要繼續以身作則,成為一個值得孩子們效仿的優秀榜樣。
此時,丫頭們手中拿著糖豆、肉包、青梅果脯等各類吃食,正享受著愉悅的美食時光。
見到陶湘玉款步而來,大丫迅速拿出一個錦囊,滿懷期待地示意她打開。
陶湘玉微微愕然,問道:“這是為我準備的?”
“是的,阿娘。”大丫含笑回答。
陶湘玉緩緩展開錦囊。
一把做工相對精良的桃木短梳映入眼簾,散發出淡雅的桃木清香。
二丫帶著靦腆的微笑,輕聲說道:“阿娘,這是我們姐妹各湊了3文錢買來的,想當作送給您的禮物。”
陶湘玉眼中滿是感動,溫和地問道:“你們每人也才得10文錢,卻舍得留出了三成,為阿娘挑選禮物?”
“為阿娘挑禮物,自是舍得。”二丫微微點點頭,表示肯定。
知母莫若女。
陶湘玉確實早有打算添置一把梳子,以擺脫長久以來,隻能用手梳理頭發的不便。
或許是她平時,有意無意對著水缸整理發絲的行為,被細心的二女兒看在了眼裏。
想到這裏,她的心頭泛起陣陣暖流。
二丫繼續說道:“阿娘,我們本來還想購買一麵銅鏡,可是最小的銅鏡都要100文,我們傾盡所有也買不起。最後隻買了一把梳子,但願阿娘會喜歡。”
“阿娘甚是喜愛!”陶湘玉麵帶燦爛的笑容回應道。
“你們買的都是些小零嘴,這會想必餓了吧。”她隨後宣布道:“走,我們去吃餃子,吃完去大采辦。”
“太好咯!”五個女兒聽完歡聲雀躍,歡笑聲在空中回蕩。
對於餃子的認知。
她們還是從朱村長家的兩個孫子,朱金牛和朱銀牛那裏聽來的。
那被形容得{此物隻應天上有}的餃子,沒想到她們今日也能有幸品嚐。
“阿娘,我們給六弟也留了一些零嘴。”三丫輕聲詢問道:“白天的時候不是經常能碰到六弟,我們可否晚上悄悄去向陽村,把好吃的送給六弟?”
陶湘玉溫柔的目光掃過女兒們。
看到她們將舍不得吃完的零嘴,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放在兜裏。
她欣慰一笑:“阿娘剛才順手在糕點鋪買了一包桃酥,正打算今晚送到魯家,那便交由你們帶去好了。隻是,切記要小心行事,別被你們阿奶和阿爹看到了。”
大丫鄭重其事地承諾:“阿娘放心,我一定照看好妹妹們!”
母女六人來到一家餃子餛飩店。
白菜豬肉餡的餃子10文一碗,韭菜雞蛋餡的餃子5文一碗。
其實,陶湘玉完全有能力買食材回家,親手為家人包餃子。
但是,這是女兒們首次出遠門,也是她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
人生在世,不僅是為了吃苦與奉獻,偶爾也需要感受生活的美好。
這才是旅行的意義。
6碗熱氣騰騰、鮮香四溢的餃子被端上桌。
一咬之下,餃子皮在口中輕柔地崩解,釋放出的湯汁與餡料的濃鬱精華。
它們在味蕾間緩緩融合,宛如春日初融的溪水,令人沉醉不已。
五丫激動的讚歎道:“原來餃子這麽好吃,難怪金牛哥一直掛在嘴邊!”
三丫緊接著說:“要是咱阿娘做的,味道肯定會更好。”
陶湘玉輕嚐一口後,便察覺出了幾分尚待改良之處。
她半是調侃半是愛憐地笑斥道:“幾個小饞蟲,看來阿娘把你們的舌頭都喂刁了。”
三丫嬉笑答道:“誰叫我們阿娘的廚藝好得不得了呢。”
心心念念的大采辦,終於拉開了帷幕。
陶湘玉首先斥資20文購入一杆秤,專門用來給水產稱重。
隨後,她下定決心要購買足夠的肥豬肉,以便熬製出香氣四溢的豬油。
在她看來,沒有放油的菜肴,就像是缺少了靈魂一般。
陶湘玉帶著女兒們,再次蒞臨上次黃嬸子介紹的那家肉攤。
28文一斤肥多瘦少的豬肉,她一購便是5斤,花費140文。
計劃給母親家和二妹家各送1斤,自家則留3斤。
張屠戶一眼認出了陶湘玉,在送5塊骨頭的基礎上,又額外送了2根大棒骨。
上次購置的四十斤雜糧,如今已所剩無多。
所謂雜糧,便是麻、黍、稷、菽類作物混合而成的大雜燴,入口實在是喇嗓子。
對比之下。
黑麵的口感雖然相比白麵較為粗糙,但比起雜糧已是柔和了不少。
現階段,拿15文一斤的大米和白麵當主食,還是有些奢侈。
但8文一斤的黑麵,在價錢和口感上都適中,陶湘玉便置辦了100斤,花費800文。
隨後,大米也象征性地購買了2斤。
而白麵考慮到要製作誘餌糊糊就買了10斤,這兩種主食共花費了180文。
接下來,計劃釀醬油的黃豆,要15文一斤。
正常1斤黃豆能出4斤醬油,陶湘玉不敢保證自己能夠一次成功。
因此,她決定先花費450文購買了30斤黃豆,打算分成兩個批次進行釀造。
這樣,萬一某個批次失敗了,她還能有備選方案,不致功虧一簣。
釀醬油少不了鹽。
按照古法,1斤黃豆估摸搭配3兩鹽,30斤黃豆所需9斤鹽。
鹽反正是生活必需品,陶湘玉索性購買了10斤,花費800文。
用來發酵的米曲購買了2兩,花費10文。
然後,陶湘玉添置了兩隻大陶罐用來盛載黃豆,又花費30文。
目前,一切尚處於試驗階段,待到技藝成熟之日,再購置那些巨型水缸也不遲。
逛到家禽攤前。
陶湘玉一口氣購買了12隻肥碩的老母鴨,耗資680文。
她計劃再添兩隻鵝,但一瞥荷包,才驚覺已不知不覺間花費了2900多文。
原本三兩多銀子的積蓄,現在隻剩區區幾百文。
身上還是得留些餘錢,以防不時之需。
最終,她又買了幾隻裝載水產的木桶和數柄精巧的魚鉤,才準備打道回府。
毋庸置疑。
不管身處哪個朝代,購物都是一件令人上癮的美事。
即便陶湘玉購買的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是每一次出手交易,都能讓她的心情愉悅無比。
好在今天帶了孩子們一同過來,可以搭把手。
不然一次性買入這麽多的東西,她免不了要手忙腳亂。
回到白雲村,今天晚飯的重頭戲是一道{爆炒鱔絲}。
得益於豬油的加持,陶湘玉總算吃上了朝思暮想的炒菜。
盡管使用大景朝那種傳熱率極低的粗鐵鍋子進行爆炒,可能不是那麽的正宗。
但是相較於幹燜或燉煮,其美味程度已經高出太多。
女兒們一個個低頭細嚼慢咽,她們那專注致誌的樣子,仿佛被桌上佳肴的給香迷糊了。
陶湘玉帶著一抹溫暖的笑意說道:“女兒們,別光顧著埋頭苦吃,也來提些意見吧。”
四丫假裝疑惑地問:“阿娘,這爆炒鱔絲和幹燜鱔絲,都是黃鱔做的,為啥會吃出兩種大不相同的味道呢?”
陶湘玉目光轉向這個小機靈鬼,反問道:“喔?你描述一下是哪兩種味道?”
四丫一本正經地回答:“阿娘,我覺得爆炒鱔絲像肥豬肉的味道,而幹燜鱔絲更像瘦豬肉的味道。”
陶湘玉含笑繼續追問:“那麽,你是喜歡吃肥豬肉,還是瘦豬肉呢?”
四丫的眼睛頓時閃爍起來,幹脆爽快利地回答:“阿娘,我更喜歡吃肥豬肉。”
陶湘玉聽到這席話,忍不住開懷大笑,笑聲中透著滿滿的愉悅。
四丫的言下之意是,雖然幹燜鱔絲很味美,但還是爆炒鱔絲更勝一籌。
她並未使用直白的誇讚。
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讚美之詞更加耐人尋味,直達心扉。
原來,女兒們已經在不經意間,開始潛移默化地模仿自己的言行舉止。
都說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首位導師。
陶湘玉決心要繼續以身作則,成為一個值得孩子們效仿的優秀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