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雙贏
下堂婦頓頓吃肉,全村眼紅失眠 作者:雅與俗共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出了雲間閣。
五丫的臉上綻放著燦爛的喜悅,她開心地說:“阿娘,咱家黃鱔居然每斤能賣33文,連泥鰍都能賣到27文,這可比集市上的價錢高出太多了。”
陶湘玉溫和地提醒道:“不能這麽算,剛才你們也聽到了,還要除去給大主廚和尤掌櫃的回扣。”
四丫便開始在姐妹們的手指上掰扯,一邊數著,一邊計算。
經過好一番認真的比劃。
她仍舊沒能算出準確的數字,苦惱地問:“阿娘,最後咱家一斤水產能得多少文?”
陶湘玉被這個憨態可掬的女兒逗笑:“一斤水產上交出去1成5,咱家黃鱔和泥鰍分別到手可得28文和23文。比起芙蓉集市價的25文和20文,咱家每斤都多得了3文。”
“阿娘也太厲害了吧。”四丫驚歎道:“我算了好半天都算不出來。”
“而且咱家連攤位的租金都省了,還不用愁銷路。”三丫麵帶陶醉之色的補充道:“今日這一趟,我又跟阿娘學到了好多。”
“這叫做雙贏!”陶湘玉欣慰地笑了笑,感受到今天的努力沒有白費。
“阿娘要去青鬆巷走一趟,給你們每人10文錢逛芙蓉集市。”陶湘玉一邊說著,一邊取出50文錢遞給大女兒,並叮囑道:“大丫,你是大姐,一定要照看好妹妹們,千萬不能離開集市的範圍內。阿娘辦完事就去集市找你們。”
“阿娘,您盡管放心!”大丫滿懷自信地回道:“我會帶著妹妹們,隻往集市裏人多的地方走動。”
聽到這個令人興奮的好消息,女兒們個個心潮澎湃,喜悅溢於言表。
對於這樣難得的機會,即便是再懂事的孩子也無法抗拒。
......
狹窄的青鬆巷。
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溪。
兩旁的房屋緊密相依,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陶湘玉隻身前來,並未引起他人注意。
這種事情不能放在明麵上講,隻能心照不宣。
尤掌櫃是一位精明且謹慎的人,定然不想被人察覺,陶湘玉對此心領神會。
她未攜帶女兒們一同前來,旨在避免引起路人過多的目光。
{青鬆茶館}是該巷子內唯一的茶館,想必就是目的地了。
茶館不大,掌櫃是一位衣著樸素、笑容熱情的老嫗。
陶湘玉要了一碗7文錢的粗茶和一小碟茴香豆。
她要給尤掌櫃的回扣是236.3文,加上茶水錢總共243.3文。
自己求人辦事,零頭是肯定不能主動抹的。
即使隻是區區3厘錢,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契約精神,陶湘玉可不想因小失大。
她本想湊整給個244文,但這個數字似乎帶有不祥之意。
於是,又想湊整拿250文,卻又覺得這數字更為不吉。
最終,唯恐對尤掌櫃產生冒犯之意,陶湘玉便忍痛支付了255文。
老嫗掌櫃在陶湘玉進店之時,就猜出了她的身份。
因為,自家男人已經托付,同在雲間閣做工的兒子傳話回來。
說是今日將有一陶姓婦人來訪登門,收其236文即可,茶水則免。
然而,沒想到陶湘玉不僅主動付了茶水錢,還特意湊了個整上整。
老嫗掌櫃心生欽佩:“這陶氏倒是個講究人,等老尤回來了,我定要美言相告幾句。”
支付完給尤掌櫃的回扣之後。
陶湘玉手中還剩下近2000文錢。
加上此前賣完鐵皮石斛積攢的積蓄,她的總結餘達到了3200多文,相當於3兩多的銀子。
自從穿越到大景朝以來。
她每日的膳食烹飪方式不是煨燉就是悶煮,炒菜的味道讓陶湘玉甚是思念。
她用意念啟動係統問道:“小y,精鐵鍋子多少錢一隻?”
智能女聲回答:“穿越者您好,係統商城所售精鐵炒鍋一隻20兩銀子。”
“20兩銀子?”陶湘玉盡管事先做了思想準備,但對這個報價依舊忍不住驚訝:“你這跟搶錢沒啥區別!”
智能女聲提示:“尊敬的穿越者,係統暫不支持議價!”
“哎,我也不敢跟你議價呀。”陶湘玉甚是無奈的說道:“小y,我最近口中缺少滋味,大景朝的清醬味道太過寡淡了些,係統裏的醬油多少錢一瓶?”
智能女聲報價回答:“穿越者您好,商城所售醬油,一瓶5兩銀子起步。”
“最低也要5兩銀子?”失望積累的多了,陶湘玉也不再多做糾結:“買不起,告辭!”
整理好思緒。
陶湘玉的腦中一個靈感忽然閃現:“醬油的原料不過是大豆、食鹽和米曲,經由微生物的發酵作用釀製而成,我為何不自己釀?”
在前世,為了甄選出品質上乘的醬油,她深入了解過醬油的起源。
根據《周禮·天官塚宰·酒正》所載,最早的醬料可追溯至西周時期,那時以肉醬或魚醬為主,被視為皇室珍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卷八》,關於用清醬的描述初露端倪。
那時的清醬隻能作為醬油的雛形,與後世的醬油相比,在口感上,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現代的一些區域,人們仍舊保持著將醬油稱為清醬的傳統。
直至唐宋之際,那赤色濃鬱、鮮味悠長的醬油方始在中華大地上盛行開來。
陶湘玉所處的大景朝,位於唐宋之前。
然而她尋遍芙蓉集市,卻未見有醬油出售。
甚至向雲間閣的大主廚,這種見過世麵的人物探詢,對方亦稱聞所未聞。
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醬油這一調味品尚未問世。
現今大景朝,香料的種類相對匱乏。
尋常百姓家中的調味料,大多局限於蔥、薑、蒜、茱萸這幾種基礎佐料。
而那些富裕人家,則會享用到花椒、陳皮、茴香、木蘭、桂皮、白梅、胡椒、豆蔻等香料。
這些香料不僅產量稀少,並且售價高昂。
對於現代人而言,醬油幾乎已經成為了廚房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它那醇厚的口感與親民的價格,使其成為每個家庭餐桌上的寵兒。
雖然,陶湘玉打算收購黃鱔作為營生,但若天氣轉冷,黃鱔就會入穴冬眠。
而醬油一年四季都可以釀造,無非是夏季的菌群發酵周期短,冬季的菌群發酵周期長。
此外,醬油的風味與口感之淳厚,遠勝於清醬。
如果她在大景朝掌握醬油的釀造秘訣,將其推向市場,無疑將開啟一扇通往財富之門的巨鎖。
五丫的臉上綻放著燦爛的喜悅,她開心地說:“阿娘,咱家黃鱔居然每斤能賣33文,連泥鰍都能賣到27文,這可比集市上的價錢高出太多了。”
陶湘玉溫和地提醒道:“不能這麽算,剛才你們也聽到了,還要除去給大主廚和尤掌櫃的回扣。”
四丫便開始在姐妹們的手指上掰扯,一邊數著,一邊計算。
經過好一番認真的比劃。
她仍舊沒能算出準確的數字,苦惱地問:“阿娘,最後咱家一斤水產能得多少文?”
陶湘玉被這個憨態可掬的女兒逗笑:“一斤水產上交出去1成5,咱家黃鱔和泥鰍分別到手可得28文和23文。比起芙蓉集市價的25文和20文,咱家每斤都多得了3文。”
“阿娘也太厲害了吧。”四丫驚歎道:“我算了好半天都算不出來。”
“而且咱家連攤位的租金都省了,還不用愁銷路。”三丫麵帶陶醉之色的補充道:“今日這一趟,我又跟阿娘學到了好多。”
“這叫做雙贏!”陶湘玉欣慰地笑了笑,感受到今天的努力沒有白費。
“阿娘要去青鬆巷走一趟,給你們每人10文錢逛芙蓉集市。”陶湘玉一邊說著,一邊取出50文錢遞給大女兒,並叮囑道:“大丫,你是大姐,一定要照看好妹妹們,千萬不能離開集市的範圍內。阿娘辦完事就去集市找你們。”
“阿娘,您盡管放心!”大丫滿懷自信地回道:“我會帶著妹妹們,隻往集市裏人多的地方走動。”
聽到這個令人興奮的好消息,女兒們個個心潮澎湃,喜悅溢於言表。
對於這樣難得的機會,即便是再懂事的孩子也無法抗拒。
......
狹窄的青鬆巷。
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溪。
兩旁的房屋緊密相依,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陶湘玉隻身前來,並未引起他人注意。
這種事情不能放在明麵上講,隻能心照不宣。
尤掌櫃是一位精明且謹慎的人,定然不想被人察覺,陶湘玉對此心領神會。
她未攜帶女兒們一同前來,旨在避免引起路人過多的目光。
{青鬆茶館}是該巷子內唯一的茶館,想必就是目的地了。
茶館不大,掌櫃是一位衣著樸素、笑容熱情的老嫗。
陶湘玉要了一碗7文錢的粗茶和一小碟茴香豆。
她要給尤掌櫃的回扣是236.3文,加上茶水錢總共243.3文。
自己求人辦事,零頭是肯定不能主動抹的。
即使隻是區區3厘錢,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契約精神,陶湘玉可不想因小失大。
她本想湊整給個244文,但這個數字似乎帶有不祥之意。
於是,又想湊整拿250文,卻又覺得這數字更為不吉。
最終,唯恐對尤掌櫃產生冒犯之意,陶湘玉便忍痛支付了255文。
老嫗掌櫃在陶湘玉進店之時,就猜出了她的身份。
因為,自家男人已經托付,同在雲間閣做工的兒子傳話回來。
說是今日將有一陶姓婦人來訪登門,收其236文即可,茶水則免。
然而,沒想到陶湘玉不僅主動付了茶水錢,還特意湊了個整上整。
老嫗掌櫃心生欽佩:“這陶氏倒是個講究人,等老尤回來了,我定要美言相告幾句。”
支付完給尤掌櫃的回扣之後。
陶湘玉手中還剩下近2000文錢。
加上此前賣完鐵皮石斛積攢的積蓄,她的總結餘達到了3200多文,相當於3兩多的銀子。
自從穿越到大景朝以來。
她每日的膳食烹飪方式不是煨燉就是悶煮,炒菜的味道讓陶湘玉甚是思念。
她用意念啟動係統問道:“小y,精鐵鍋子多少錢一隻?”
智能女聲回答:“穿越者您好,係統商城所售精鐵炒鍋一隻20兩銀子。”
“20兩銀子?”陶湘玉盡管事先做了思想準備,但對這個報價依舊忍不住驚訝:“你這跟搶錢沒啥區別!”
智能女聲提示:“尊敬的穿越者,係統暫不支持議價!”
“哎,我也不敢跟你議價呀。”陶湘玉甚是無奈的說道:“小y,我最近口中缺少滋味,大景朝的清醬味道太過寡淡了些,係統裏的醬油多少錢一瓶?”
智能女聲報價回答:“穿越者您好,商城所售醬油,一瓶5兩銀子起步。”
“最低也要5兩銀子?”失望積累的多了,陶湘玉也不再多做糾結:“買不起,告辭!”
整理好思緒。
陶湘玉的腦中一個靈感忽然閃現:“醬油的原料不過是大豆、食鹽和米曲,經由微生物的發酵作用釀製而成,我為何不自己釀?”
在前世,為了甄選出品質上乘的醬油,她深入了解過醬油的起源。
根據《周禮·天官塚宰·酒正》所載,最早的醬料可追溯至西周時期,那時以肉醬或魚醬為主,被視為皇室珍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卷八》,關於用清醬的描述初露端倪。
那時的清醬隻能作為醬油的雛形,與後世的醬油相比,在口感上,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現代的一些區域,人們仍舊保持著將醬油稱為清醬的傳統。
直至唐宋之際,那赤色濃鬱、鮮味悠長的醬油方始在中華大地上盛行開來。
陶湘玉所處的大景朝,位於唐宋之前。
然而她尋遍芙蓉集市,卻未見有醬油出售。
甚至向雲間閣的大主廚,這種見過世麵的人物探詢,對方亦稱聞所未聞。
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醬油這一調味品尚未問世。
現今大景朝,香料的種類相對匱乏。
尋常百姓家中的調味料,大多局限於蔥、薑、蒜、茱萸這幾種基礎佐料。
而那些富裕人家,則會享用到花椒、陳皮、茴香、木蘭、桂皮、白梅、胡椒、豆蔻等香料。
這些香料不僅產量稀少,並且售價高昂。
對於現代人而言,醬油幾乎已經成為了廚房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它那醇厚的口感與親民的價格,使其成為每個家庭餐桌上的寵兒。
雖然,陶湘玉打算收購黃鱔作為營生,但若天氣轉冷,黃鱔就會入穴冬眠。
而醬油一年四季都可以釀造,無非是夏季的菌群發酵周期短,冬季的菌群發酵周期長。
此外,醬油的風味與口感之淳厚,遠勝於清醬。
如果她在大景朝掌握醬油的釀造秘訣,將其推向市場,無疑將開啟一扇通往財富之門的巨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