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絕不濫用抗生素,懷裏抱隻雞來治傳染病【醫療】</h2>


    親愛的21世紀現代人,如果您對當代天朝的醫療製度非常不滿意,歡迎參加穿越團,到我大唐盛世來體驗健康旅遊!在這裏,您絕對不會遇上急救車收高價、醫生濫開抗生素藥物、輸液血管進空氣、手術刀遺忘在體內、輸血拿錯血型、出了手術室丟個腎、縫肛門等不像話的醫療事故。我大唐神醫們以(達官貴)人為本,治病隻用純天然綠色藥物,輔以先進的心理學精神安慰法,杜絕使用那些血腥殘暴傷元氣的大砍大切,手段多樣,療效奇特,恭候光臨!


    同時,大概還有一票宮鬥劇粉絲對“太醫”這個職業非常有興趣,認為太醫們可以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後宮裏到處亂竄,無論誰家臥室隨便推門就進,各色美女手到擒來。給皇帝下藥,給宮女墮胎,給妃嬪播種,以至於森嚴宮禁裏每一聲嬰兒啼哭,每一個皇子公主的出生背後都擺脫不掉來自太醫們的血統疑雲。世上真有這麽美好的職業嗎?


    我們這次的求醫穿越團不妨就從皇室醫療體驗開始,再一級一級下降,從皇室到貴族大臣,到平民百姓,到窮苦賤民,全方位了解在古代社會求醫治病的美好過程。


    “啪”一聲穿越成功,您已經是唐朝皇宮裏的一名寵妃了。這天起床覺得頭昏腦漲身體不適,於是連忙向侍候您的宮婢高喊一聲:“我病了,快給我傳太醫!”


    隻見宮婢們麵麵相覷,大惑不解:“妃子病了為什麽要傳太醫?這是燒糊塗了吧?”


    別生氣,別生氣,這可不是下人們有意虐待您,有病不給找人治,而是您亂七八糟宮鬥劇曆史劇看太多了,隨口一喊就是“太醫”。您知道唐朝的“太醫署”是幹啥的嗎?那其實主要是一個行政管理和教育機構,約等於現代的國家衛生部和最高醫學專科學院合體,負責發布醫療政策、培養專業醫生。


    “太醫署”裏倒也有不少能給人治病的醫生,但是第一,人家不叫“太醫”,而是按醫術的等級分別叫“醫師”“醫正”“醫工”等,完整的稱呼應該是“太醫署張醫師”,而不是“張太醫”“王太醫”地亂喊一氣。第二,這些醫生的主要診治對象是普通官員、軍隊、官府工匠、吃財政飯的各類官府供養人員,也可以給低級宮女太監看病,但那是在一個專門的地方“患坊”裏,可以理解成宮裏的內部醫院小衛生室。宮女太監病了想找人家去就診,得自己走過去或者被抬過去,叫人家到臥室裏來看病是不行的。


    而像您這樣地位比較高的寵妃,乃至更高等級的皇後、皇子、公主以及皇帝本人等,生病以後一般不會叫“太醫署”的人來摻和。他們的主要醫療服務機構叫“尚藥局”,隸屬於殿中省。殿中省是一個總掌天子衣、食、住、行、醫及出行禮儀的機構,長官是“殿中監”,可以理解成服侍皇帝本人的“老管家”。這機構下麵統領著“尚食局”“尚輦局”等六個局,其中就包括“尚藥局”。


    您想要來給自己治病的最高級的“太醫”,在唐朝叫“尚藥局奉禦”,一共有兩人,正五品,已經算中高級官員了。他們既是尚藥局的最高行政長官,(理論上)也是全國水平最高的醫生。不過您能不能把這二位奉禦之一叫來給自己看病,完全取決於您的受寵程度,因為他們二位平時是“掌合和禦藥診候方脈”的,也就是要親自為皇帝診脈、立處方、和藥、嚐藥,地位又高,架子又大,是傳說中的“禦醫”。誰敢請他們來給自己看病,需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地位夠不夠。


    這二位“奉禦”配有四名助手,叫“直長”,也參與給皇帝治療,是尚藥局的副長官。另外還有四名“侍禦醫”,性質比較接近於皇帝的“保健醫生”,不管皇帝有沒有病都要在他身邊輪流值班觀察禦體情況,有病的話更是得一直守著寫方子、喂藥等。還有專門負責製藥的“主藥”“藥童”,負責管理藥材的“掌固”,負責按摩的“按摩師”,負責念咒跳大神的“咒禁師”等,以上這些,理論上都是為皇帝一人服務的。


    那麽誰來負責給你們這些後宮妃嬪、皇子、公主治病呢?尚藥局裏還有四名“司醫”,八名“醫佐”,品級和醫術都比以上的禦醫們差一些,這些是按規定為你們服務的。當然了,如果皇帝很關心你們的病情,也可以命令奉禦、直長們去給你們治療,所以說這要取決於您的得寵程度了。


    即使您生病的時候運勢正旺,跟皇帝感情好,天子讓最高等級的“奉禦”去給您看病,你也別想著這禦醫能自己一個人帶個醫箱夾個軟包就在後宮裏溜達來溜達去,順便跟您咬個耳朵偷個情什麽的。皇宮裏的治療活動那是有嚴格規程的,任誰都不準脫離監視隨便走動。


    首先說,太醫也好,奉禦也好,他們的日常辦公地點都不在宮城裏,而跟三省六部等政府機構一起關在宮城外麵的“皇城”。宮中有人傳召了,值班的醫生才能跟著宮人進後宮門,在門口檢驗隨身攜帶的證件(魚符、木契等),驗明無誤才能進去,緊跟著宮人到指定地點看病,全程都在很多雙眼睛的嚴格監視下。


    給後妃看病一般就是隔著帷帳按脈,向旁邊的宮人詢問症狀,能掀開帷帳看一眼後妃的臉,都算是非正常情況下的逾禮舉動了。診斷完了出去寫藥方,什麽病用什麽方子、怎麽配製都是有現成規矩的,大多是依據《本草》《百一集驗方》等醫書來開具,寫完把藥方交給主藥等專業人士去配製,沒啥事了被帶出宮去等著下次傳召,哪有什麽東逛西逛的機會。


    這還是趕上了開明的好皇帝,肯讓男醫生進宮來給自己的女人看病。如果皇帝比較忌諱這種事呢?那麽無論您病得七死八活有多嚴重,都別想見到一個長胡子的醫生,宮廷裏的“女醫”過來給您稀裏糊塗解決一下就算了。


    所謂“女醫”,甚至都不是出自士人家庭的有文化女性,而是從隸屬於官府的奴婢裏挑一些20~30歲的較聰明的未婚女,由“醫博士”(醫學教授)訓練她們學習一些安胎、產難、瘡腫、傷折、針灸的治療法,最多學習五年,就發來宮裏專門為你們這些皇帝的女人治病了。如果運氣好,這些女醫裏可能也有一些技術真不錯的,但普遍來說,她們的文化程度和醫學素養還是會與太醫署、尚藥局的醫官們差距明顯。[注28]


    無論是男醫生還是女醫生,您想要買通他們去給皇帝下個春藥或者毒藥,更加無此可能,因為皇帝服藥的檢驗程序非常嚴格煩瑣。


    給皇帝開出藥方來以後,製藥過程要由宰相(中書門下長官)、禁軍各部長官(諸衛上將軍各一人)、尚藥局的長官和副手們共同在場監督。藥物製成以後,醫生們自己先嚐過以保證質量過關、人畜無害,隨後在包裝上寫明此藥的藥方和製藥日期,所有在場監督人員都要在包裝上簽名以承擔責任。這個手續完成以後,才可以向上報告“皇帝的藥製好啦”。


    等到皇帝吃這藥的那天,開了封裝,還是奉禦醫生們先嚐藥,然後他們的上級主管“殿中監”再嚐,然後皇太子還要再嚐藥(看來皇太子想毒死父皇的嫌疑挺大啊),三級嚐完,這藥才能喂給皇帝。如果藥裏有什麽亂七八糟的東西,這一通折騰下來還發現不了,難道那些監藥嚐藥的人都神經遲鈍如恐龍?


    順便說一句,皇太子的東宮裏也有一個獨立醫療機構叫“藥藏局”,性質跟負責給皇帝看病的“尚藥局”非常相似,不過等級較低、人數較少、規模較小而已。


    以上是皇宮裏的醫療過程。如果您穿越到了貴族官僚家庭裏,不幸生病了,又該怎麽辦呢?


    基本上不用指望“尚藥局”的高級禦醫們能來給您看病。除非您家麵子大,能得到皇帝的親口批準,否則“尚藥局醫官,王公己下,不得輒奏請將外醫療”[注29]。人家是專門侍候皇帝的,臣民人等的死活關人家什麽事。據說也曾經有尚藥局“國醫”偷偷走穴幹私活,瞞著皇室出來給外人治病,但那樣收的醫療費就相當可觀,中產階級傾家蕩產請上半年也未必能請來一次。


    那麽去上麵說過的“太醫署”請醫生呢?“太醫署”隸屬於“太常寺”,其職責本身確實也包括了為大臣貴族們治病,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員還能享受“公費醫療”的待遇[注30]。但是,這個機構裏的專業醫生再加上醫政人員、老師、學生一共也隻有300多人,而長安城居民少的時候十幾萬,多的時候上百萬,平均下來兩千人攤不到一個醫生服務。而且您明白的,這種官辦大鍋飯式的機構,從古至今都是沒本事混日子的人最集中的地方,恐怕庸醫的數量遠遠超過名醫。就算您是官僚貴族士人,有本事請來太醫署的醫工們看病,請過幾次以後,隻怕您就覺得被他們治還不如自學醫術自己治管用。


    您說行,咱們不去官辦醫療機構找大夫了,去請民間自己立業的神醫吧。什麽藥王孫思邈、名醫甄權、張文仲、李虔縱、韋慈藏、許胤宗······搜索一下,唐朝的名醫還是不少嘛。


    告訴您一個不幸的消息,當您好不容易打聽到當代名醫的地址,找上門去,人家很可能已經被官府“請”走,去尚藥局當皇帝禦醫了,或者進了太醫署收徒弟教學生,這些官方機構有通過“醫舉”吸納民間好醫生的途徑。而對於這些技術高明的醫生來說,進了官辦機構待遇好俸祿高,又有社會地位和生活保障,當然比在民間“懸壺濟世”舒服得多。


    剩下一些名氣不大的民間醫生,當時叫“閭閻醫工”,有的在東市、西市的藥鋪裏坐堂,有的找個寓所掛個行醫的牌子等病家上門。最低級的是那種“江湖遊醫”,身背草藥囊算卦袋,舉個“專治各種疑難雜症”之類的幌子,搖鈴吆喝,哪裏熱鬧往哪裏走,等著哪家病人危重到“病急亂投醫”的地步,遇上以後不管好歹就往家裏扯,算是略盡人事聽天由命了。


    醫生請到家,望聞問切一番,您得的會是什麽病呢?


    所謂“望診”,除了看臉色、看眼瞼、看舌苔、看痰咳等以外,醫工們還會看您家的房子大小,奴婢多少,擺設是否貴重,衣飾是否華麗,是否大腹便便、腦滿腸肥,是否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如果判定您是富貴人家,那麽唐朝這個階層最常見的病有以下幾種:


    腦血管病,當時一般叫“頭風”“卒(猝)病”“風病”,主要原因是吃油膩食物多而運動少,身體肥胖,血壓血脂高,屬於典型的富貴病。


    各種傳染病,包括瘧疾、痢疾、傷寒、肝炎等,主要原因一是當時環境衛生不太好,二是大部分人也不怎麽注意個人衛生。


    皮膚化膿性疾病,經常被稱為“瘡瘍”“血癰”,主要是受了外傷以後救治不得當,感染發炎引起並發症。


    長生藥仙丹吃多了······這種藥大多含致命的重金屬成分,純屬自己作死。


    如果您是平民百姓甚至貧寒人家,那常見病就跟富貴人家有所不同了。對唐朝普通人威脅最大的幾種疾病是:


    1.傳染病,其中最常見的是“瘧疾”,還有被統稱為“天行病”的急性大規模傳染病,以及“赤白痢”等痢疾,“風黃病”等傳染性肝炎等;


    2.心腦血管疾病,包括“風病”、心髒病引起的“腫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赤眼病”等;


    3.消化係統疾病,“水痢”“患腹”等;


    4.泌尿係統疾病,腎炎和尿毒症引起的“腫病”等;


    5.難產和其他圍產期疾病,女性專享;


    6.皮膚化膿性疾病,“瘡瘍”“血癰”;


    7.新陳代謝疾病,主要可能是糖尿病等。


    可以慶幸的是,後世曾經大規模暴發的天花、鼠疫、霍亂等惡性傳染病,在唐朝雖然已經出現,但還沒對社會造成嚴重威脅。當時的醫生對常見病心裏有個數,再來問診治療就比較有把握了。比如請來的醫工問您和家人:“病人有什麽症狀啊?”回答:“病人每兩天發病一次,先是渾身發冷寒戰,盛夏蓋幾層厚被子都覺得不暖和,大概冷上一個時辰,又開始發熱高燒,麵紅眼赤,口渴喝涼水,上吐下瀉,頭痛驚厥,這麽折騰半天,出一身大汗,緩過來了就大睡一覺。隔天再如此發作,反複不止。”


    這是很典型的瘧疾症狀了,過去的老人們也叫“打擺子”,一說都很熟悉,現在已經不是什麽難治的病,甚至在我國都很少出現了。如果是到現代醫院裏去治療瘧疾,醫生一般給開些奎寧類藥物,直接作用於瘧原蟲,然後吩咐回家把環境衛生搞好,消滅蚊蠅,因為瘧疾的傳染源就是蚊子叮咬。這樣內外並治雙管齊下,大部分病人都能很快痊愈。


    但是唐朝的神醫們可不會這麽幹。診斷出是瘧疾,這個倒沒什麽難度,因為這病的症狀實在太好認,而且又是當世第一大流行病。可診斷完了以後呢?隻見神醫一探手,從自己的背囊裏取出朱砂、白紙、毛筆在案上鋪開,奮筆疾書正楷字:


    瘧小兒父字石拔,母字石錘,某甲姓唐名穿患瘧,人竊讀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瘧鬼小兒罵灶君作黑麵奴,若當不信,看文書急急如律令![注31]


    寫完把白紙拿到廚房,用一片瓦或石壓到灶王爺畫像的腦門上,小心別壓住字,也別讓灰土落到紙上混淆了字跡。您自己先默默讀一遍這條符咒,然後派人守著它,不讓別人接近。等您的瘧疾快要發作了,就趕緊整頓好衣帽立在灶前,先把灶王爺和符咒都清掃幹淨,再一字一句地讀符上文字,必須讀得清楚幹脆,絕不能讀錯一字。一邊讀一邊還得抖著自己衣裳,讀完一遍跪下來拜一次灶君,這樣讀三遍拜三遍,折騰完,把符咒還壓回灶王爺腦門上。


    這是在幹什麽呢?原來唐朝人認為瘧疾可跟什麽蚊子、瘧原蟲、奎寧(金雞納霜)之類的無關,而是“瘧鬼”在作祟。這“瘧鬼”乃是死掉的小孩或者各種冤死人群變成的,所以治療瘧疾就等於跟鬼戰鬥。醫生寫的咒符,主要內容是編瞎話說瘧鬼罵灶君是“黑麵奴(豬)”,挑撥護家的灶王爺出麵把瘧鬼踹走。至於這麽做有用沒用······您說呢?


    打著擺子的您被家人從廚房扶回臥室,神醫一拍腦袋,沒關係,一計不成咱還有二計。


    這第二計叫“禳瘧法”,具體步驟比較簡單,是讓您的家人去找一頭冠羽鮮豔、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來。等到您下一次瘧疾又要發作了,就把公雞塞到你懷裏。抱緊了,抱緊了,可別讓它跑掉,還得保持著手賤的節奏時不時捏它一把、掐它一下,讓這雄雞不停叫喚。古代人普遍相信公雞陽氣旺盛可以驅邪趕鬼,所以這等於雄雞伴您去戰鬥,而這次的戰鬥結果呢……那大概會是您臉上手上的血痕抓傷咬啄傷數十、下衣鞋麵抹上雞糞若幹。


    二計都不成功,神醫麵子上可有點不好看啦。惱羞成怒之下,放棄了咒禁法、巫禳法,把那些神神道道的東西收起來,取出醫藥工具,人家要正經開始治病了。


    您剛鬆了一口氣,期待著神醫給寫幾個藥方,然後讓家人去藥鋪裏抓藥熬藥,卻見神醫一轉身,手裏拿著冒煙冒火的東西,還沒讓您看清怎麽回事,就熱辣辣痛乎乎地往您赤裸的胸口上按過來。


    啊嗷嗷嗷——


    哎,別喊了,別喊了,讓人聽見還以為您在拍重口味愛情動作片呢。沒人故意虐您,這是唐朝最流行的治病方法“艾灸”,就是把艾絨點著以後往病人的經絡腧穴上燙烤,用以驅除風邪、治療病灶。按《千金要方》的指導,灸除瘧疾要讓病人正麵朝上仰臥,從雙乳的正中向下沿著穴道一路灸燙下去。在您的鬼哭狼嚎聲中,隻見煙火閃爍、吱吱有聲,空氣中騰起燒烤人肉的味道,家人奴仆在床邊指指點點,不是同情您受罪,而是在嘲笑您意誌薄弱,連艾灸這點兒疼都受不了還叫得這麽淒慘。


    真是的,我大唐子民除了愛惜肌膚的美女貴人外,有誰身上是沒幾個灸疤瘢痕的?不是都告訴您了嗎,艾灸是當世最常用的醫療手段,而且大家相信要在病人體表上燒出瘡口、使其潰爛流膿,才能把病根兒帶出來,病情才會好轉(然後病人因“瘡瘍”“血癰”而死的概率又增大了)。總之,唐朝醫生手持火柱大燒活人的場景,比後世那種拿著幾根金銀長針在穴道上刺來刺去的“針灸”要常見得多——其實“針灸”原本指的就是這兩種手段,針刺和艾灸,隻不過宋以後艾灸法漸漸不那麽流行了,“針灸”給一般人的印象才隻固定為針刺法。


    那麽為什麽唐朝醫生喜歡用這種野蠻殘酷又痛苦的艾灸法?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交通物流不發達,很多藥材都比較昂貴,市場上還經常缺貨,平民買藥服湯藥都不太方便,而艾灸法需用的物料隻有艾葉、艾絨,相對簡單廉價;二是針刺法對醫生“認穴”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唐朝印刷術還沒普及,專業醫書難獲取,手抄本繪圖錯誤率高,大部分民間醫生對經絡穴位的認知水平低下,不敢輕易施針,而艾灸的作用麵積大、準確度要求低,甚至“隨痛而灸”,什麽地方疼就燒什麽地方,看是你病灶疼得厲害,還是我大燒活人疼得厲害。如果是後者,那說明病已經不那麽疼了嘛,神醫的治療起效了嘛,哈哈……


    說到這裏,您對當時民間醫工的普遍水平應該有個大概的認知了吧?其實當時人也清楚,普通的醫生,給人治十次病,有五六次能起作用就不錯了,這五六次還不是給人“治好病”,而隻是說有療效,其中還包括一些輕微的、不尋醫問藥也能靠自身抵抗力熬好的病症。所以從漢至清,民間一直都有“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說法,意思是說生了病哪怕不去治硬扛著,結果也跟找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來治差不多。


    看到這裏,您是不是已經有了“穿越回唐朝一定不能得病”的覺悟了?那就對了。不過說良心話,古代醫療水平低下,最主要原因還是社會生產力不高、科技不昌明,其實跟前代比起來,唐政府還是比較重視醫療事業的。不但首都長安設有專門培養醫生的“太醫署”等機構,各州也都設有醫學博士、助教來培養學生,並負責當地的醫療工作。如果某地發生大規模疫情,這些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還會攜帶藥材前去救治百姓。為了緩解醫學書籍匱乏、百姓缺少治病藥方的窘境,很多時候皇帝大臣曾下令把一些治療常見病的藥方刻在石頭上、立在道路旁邊或者人流密集處來無償傳播。


    生了病治不好是一個方麵,治療費用太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現代也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在古代就更別說了,得了疑難雜症(在古代發個燒都很容易惡化成疑難雜症)而傾家蕩產累及親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您穿越回去不幸得了慢性病,最有擔當的做法就是舍棄家人投身寺廟——有人直接舍身剃度當和尚尼姑去為自己祈福了,也行,或者還對俗世生活抱有眷戀的,就找個佛寺齋房住著養病。因為很多高僧大德會精研醫術,清心寡欲加上僧人治療,說不定病能慢慢轉好,這在唐朝詩人文人的作品裏也屢見記載。


    最後,大部分重要城鎮的寺廟,在政府的支持下,都會建立叫“悲田養病坊”的機構,用來收容貧病流浪者,性質類似於慈善組織、社會福利院和收容所等。所以宗教場所在中古社會發揮的作用還是挺多的,如果您感興趣,後麵我們會帶您到廟裏去轉轉。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於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範家偉.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0


    趙芳軍.唐代社會醫療體係研究:〔學位論文〕.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09


    劉興雲.唐代中州鄉村社會.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sub>注28:傳世主要唐代典籍如《唐書》《唐會要》《唐六典》中很少提及女醫,但天一閣藏明抄本《天聖令》被發現後,其中《醫疾令》篇保存了一條關於女醫教育的唐代令文。


    <sub>注29:見《唐會要》卷六五。


    <sub>注30:《天聖令·醫疾令》第一八條:“諸文武職事五品以上官致仕有疾患,在京城者,官給醫藥。在外者,亦準此量給,以官物市供。”


    <sub>注31:此“治瘧符”和下文“禳瘧法”均引自孫思邈《千金要方》卷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定居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森林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森林鹿並收藏唐朝定居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