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出征
大明:崇禎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作者:金色魚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承恩著實被崇禎的這話給噎到了,就是打死他他也想不到崇禎會這麽說。
崇禎可顧不上王承恩會怎麽想,坐在桌案後自言自語的算著。
“五萬兩加五十萬兩再加二十五萬,嗯……朕的內庫現在有八十萬了。”
得知自己有八十萬兩時,崇禎臉上一副奸商的嘴臉,哪裏還有半分帝王的樣子,活脫脫的就是一個守財奴。
其實八十萬兩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就是杯水車薪。
可耐不住現在的崇禎,前世是個打螺絲的窮逼,穿越後也是個窮逼皇帝。
現在突然有了這麽一筆錢,自然會出現一時的忘我。
在一陣欣喜後,崇禎也恢複了帝王該有的模樣,又開始琢磨起了大明的國事。
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匪,在鳳陽刨了朱家祖陵後就會一路向西回到陝西。
原本有盧象升和洪承疇配合,流匪基本上不敢和朝廷大軍硬剛,隻是時不時搞搞偷襲,然後到處流竄搶劫城鎮。
可現在自己把盧象升和天雄軍調到京師,隻剩洪承疇一人恐怕難以對流匪造成威脅。
所以,得找一支軍隊接替盧象升配合洪承疇剿匪。
想到這崇禎又不自覺的敲起了桌案,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崇禎一邊敲一邊想著,大明兵部記錄在冊的各地屯田兵,加上駐守九邊的邊軍和拱衛京師的京營共計兩百萬左右。
可這兩百萬裏除了吃空餉的還剩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最重要的是這兩百萬裏麵能打的更是鳳毛麟角。
所以想找到一支能頂替盧象升天雄軍的軍隊還真不是那麽容易。
一個個人名在崇禎的腦海裏飄過,山東左良玉、江南蘇北的劉澤清,湖廣的長江水師,想了半天始終沒有讓崇禎滿意的人選和軍隊。
崇禎暗自搖頭,這幾支人馬沒有一個靠得住的。
長江水師就不說了,弱得連山匪都不如。
至於劉澤清和左良玉名義上是官軍,實則和流匪也沒什麽區別。
在曆史上到了明朝末年,兩人更是縱兵屠城、搶劫,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就在這一籌莫展之際,王承恩的聲音打斷了崇禎的思緒。
“皇爺,喝口參茶,暖暖身子吧!這是四川蒼溪進貢的明參。”
王承恩一邊說著,一邊將參茶放在崇禎麵前的桌案上。
崇禎聽到王承恩的這句話,腦中靈光一閃,自言自語的說道:“對,四川,我怎麽把四川給忘了。”
崇禎沒有去喝參茶,轉而對王承恩吩咐道:
“王大伴,擢四川秦良玉率白杆軍北上,進駐陝西漢中配合洪承疇剿匪。”
崇禎說完想了想,補充道:
“另外從內庫調撥三十萬兩給秦良玉作為軍餉,再告訴她,到陝西後可以從災民中招收符合從軍條件的青年人擴充白杆軍,人數不設上限。”
“老奴遵旨。”
王承恩先是應了一聲,然後再度開口:“皇爺,直接給秦良玉下明旨,沒有兵部和內閣的加印這……。”
王承恩隻是說到這裏就沒有再繼續,崇禎也已然明白了王承恩的意思。
不在意的笑了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放心吧!秦良玉一定會遵旨而行的。”
崇禎之所以會這麽說,是因為他相信秦良玉是一個愛國之士。
崇禎三年皇太極兵圍京師,秦良玉在沒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依舊帶領白杆軍勤王救駕,這就說明他是忠於大明的。
而且這些年來隻要一有機會,秦良玉就會率軍和流匪作戰,並且戰績斐然。
就憑這兩點,崇禎堅信,秦良玉接到自己的聖旨後,定然不會推脫。
崇禎也堅信有了秦良玉的配合,再加上自己減免稅收的舉措,還有後續將要推出的賑災策略。
崇禎不指望能一舉消滅流賊,但相信一定會得到控製,削弱流賊的實力。
崇禎細細琢磨,流賊的事以現在大明的情況暫時就隻能這樣了。
現在令崇禎頭疼的是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明年建奴會從居庸關而入。
而宣大總督梁廷棟幾乎沒有做什麽抵抗就把阿濟格放了進來。
而且在阿濟格撤走之時,梁廷棟和兵部尚書張鳳翼隻是率軍遠遠跟著,不敢和建奴對戰。
所以,這個梁廷棟和張鳳翼是必須要換掉的。
再有就是遼東防線要做出一定的調整。
想著想著,崇禎又開始敲起了桌子。
咚咚咚的聲音回蕩在禦書房。
足足過了一盞茶的時間,崇禎才緩緩開口:
“王大伴,傳秘旨給孫承宗和薊遼總督吳阿衡進京覲見。”
此時的孫承宗因為之前遼東防線的事被人彈劾,無奈之下隻得請辭,閑賦在老家高陽縣。
而崇禎正是打算用孫承宗接替梁廷棟總督宣府、大同。
孫承宗在曆史上清軍入高陽時,拒不投降率全城軍民抵抗,最終不敵,全家上下四十八口全部戰死。
雖然說他在任職薊遼總督時期,在遼東行使的一些政策在曆史上褒貶不一,頗受爭議。
但是此人對大明絕對是忠心耿耿,也許攻城不足,但守城有餘。
這也就是為什麽崇禎打算用孫承宗的原因,而不是像曆史上那樣,再梁廷棟死後啟用沒有過邊境駐防經驗的盧象升。
盧象升雖然有軍事才能,但也不是萬能的,超出了他能力所及他也做不好事。
沒有任何邊防經驗的盧象升任職宣大總督後,並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所以說盧象升還需要鍛煉。
至於薊遼總督吳阿衡,崇禎並不打算換,此人在曆史上可能是被誤解的最深的一個人。
都盛傳他是因為醉酒無力指揮,最後死於清軍刀下。
實則並不是那樣,當時清軍來攻,總兵吳國俊畏戰逃跑,吳阿衡率軍支援,可惜孤軍奮戰被困,戰至力竭被俘,清軍逼降。
吳阿衡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我身為大明將領,死為天國英靈,絕不屈膝投降。”
惱羞成怒的清軍斬掉吳阿衡的雙膝、拔掉舌頭生生折磨致死。
說到底,這個吳阿衡是大明的忠烈之士。
“老奴遵旨。”
王承恩雖然不解,皇爺今天連下兩道聖旨都避開內閣是為什麽。
但顯然這不是他應該問的,他隻要遵從皇爺的旨意就可以了
崇禎可顧不上王承恩會怎麽想,坐在桌案後自言自語的算著。
“五萬兩加五十萬兩再加二十五萬,嗯……朕的內庫現在有八十萬了。”
得知自己有八十萬兩時,崇禎臉上一副奸商的嘴臉,哪裏還有半分帝王的樣子,活脫脫的就是一個守財奴。
其實八十萬兩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就是杯水車薪。
可耐不住現在的崇禎,前世是個打螺絲的窮逼,穿越後也是個窮逼皇帝。
現在突然有了這麽一筆錢,自然會出現一時的忘我。
在一陣欣喜後,崇禎也恢複了帝王該有的模樣,又開始琢磨起了大明的國事。
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匪,在鳳陽刨了朱家祖陵後就會一路向西回到陝西。
原本有盧象升和洪承疇配合,流匪基本上不敢和朝廷大軍硬剛,隻是時不時搞搞偷襲,然後到處流竄搶劫城鎮。
可現在自己把盧象升和天雄軍調到京師,隻剩洪承疇一人恐怕難以對流匪造成威脅。
所以,得找一支軍隊接替盧象升配合洪承疇剿匪。
想到這崇禎又不自覺的敲起了桌案,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崇禎一邊敲一邊想著,大明兵部記錄在冊的各地屯田兵,加上駐守九邊的邊軍和拱衛京師的京營共計兩百萬左右。
可這兩百萬裏除了吃空餉的還剩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最重要的是這兩百萬裏麵能打的更是鳳毛麟角。
所以想找到一支能頂替盧象升天雄軍的軍隊還真不是那麽容易。
一個個人名在崇禎的腦海裏飄過,山東左良玉、江南蘇北的劉澤清,湖廣的長江水師,想了半天始終沒有讓崇禎滿意的人選和軍隊。
崇禎暗自搖頭,這幾支人馬沒有一個靠得住的。
長江水師就不說了,弱得連山匪都不如。
至於劉澤清和左良玉名義上是官軍,實則和流匪也沒什麽區別。
在曆史上到了明朝末年,兩人更是縱兵屠城、搶劫,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就在這一籌莫展之際,王承恩的聲音打斷了崇禎的思緒。
“皇爺,喝口參茶,暖暖身子吧!這是四川蒼溪進貢的明參。”
王承恩一邊說著,一邊將參茶放在崇禎麵前的桌案上。
崇禎聽到王承恩的這句話,腦中靈光一閃,自言自語的說道:“對,四川,我怎麽把四川給忘了。”
崇禎沒有去喝參茶,轉而對王承恩吩咐道:
“王大伴,擢四川秦良玉率白杆軍北上,進駐陝西漢中配合洪承疇剿匪。”
崇禎說完想了想,補充道:
“另外從內庫調撥三十萬兩給秦良玉作為軍餉,再告訴她,到陝西後可以從災民中招收符合從軍條件的青年人擴充白杆軍,人數不設上限。”
“老奴遵旨。”
王承恩先是應了一聲,然後再度開口:“皇爺,直接給秦良玉下明旨,沒有兵部和內閣的加印這……。”
王承恩隻是說到這裏就沒有再繼續,崇禎也已然明白了王承恩的意思。
不在意的笑了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放心吧!秦良玉一定會遵旨而行的。”
崇禎之所以會這麽說,是因為他相信秦良玉是一個愛國之士。
崇禎三年皇太極兵圍京師,秦良玉在沒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依舊帶領白杆軍勤王救駕,這就說明他是忠於大明的。
而且這些年來隻要一有機會,秦良玉就會率軍和流匪作戰,並且戰績斐然。
就憑這兩點,崇禎堅信,秦良玉接到自己的聖旨後,定然不會推脫。
崇禎也堅信有了秦良玉的配合,再加上自己減免稅收的舉措,還有後續將要推出的賑災策略。
崇禎不指望能一舉消滅流賊,但相信一定會得到控製,削弱流賊的實力。
崇禎細細琢磨,流賊的事以現在大明的情況暫時就隻能這樣了。
現在令崇禎頭疼的是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明年建奴會從居庸關而入。
而宣大總督梁廷棟幾乎沒有做什麽抵抗就把阿濟格放了進來。
而且在阿濟格撤走之時,梁廷棟和兵部尚書張鳳翼隻是率軍遠遠跟著,不敢和建奴對戰。
所以,這個梁廷棟和張鳳翼是必須要換掉的。
再有就是遼東防線要做出一定的調整。
想著想著,崇禎又開始敲起了桌子。
咚咚咚的聲音回蕩在禦書房。
足足過了一盞茶的時間,崇禎才緩緩開口:
“王大伴,傳秘旨給孫承宗和薊遼總督吳阿衡進京覲見。”
此時的孫承宗因為之前遼東防線的事被人彈劾,無奈之下隻得請辭,閑賦在老家高陽縣。
而崇禎正是打算用孫承宗接替梁廷棟總督宣府、大同。
孫承宗在曆史上清軍入高陽時,拒不投降率全城軍民抵抗,最終不敵,全家上下四十八口全部戰死。
雖然說他在任職薊遼總督時期,在遼東行使的一些政策在曆史上褒貶不一,頗受爭議。
但是此人對大明絕對是忠心耿耿,也許攻城不足,但守城有餘。
這也就是為什麽崇禎打算用孫承宗的原因,而不是像曆史上那樣,再梁廷棟死後啟用沒有過邊境駐防經驗的盧象升。
盧象升雖然有軍事才能,但也不是萬能的,超出了他能力所及他也做不好事。
沒有任何邊防經驗的盧象升任職宣大總督後,並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所以說盧象升還需要鍛煉。
至於薊遼總督吳阿衡,崇禎並不打算換,此人在曆史上可能是被誤解的最深的一個人。
都盛傳他是因為醉酒無力指揮,最後死於清軍刀下。
實則並不是那樣,當時清軍來攻,總兵吳國俊畏戰逃跑,吳阿衡率軍支援,可惜孤軍奮戰被困,戰至力竭被俘,清軍逼降。
吳阿衡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我身為大明將領,死為天國英靈,絕不屈膝投降。”
惱羞成怒的清軍斬掉吳阿衡的雙膝、拔掉舌頭生生折磨致死。
說到底,這個吳阿衡是大明的忠烈之士。
“老奴遵旨。”
王承恩雖然不解,皇爺今天連下兩道聖旨都避開內閣是為什麽。
但顯然這不是他應該問的,他隻要遵從皇爺的旨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