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師成要報複沈括以及家屬還真不怕新黨會為其報複,因為沈括同樣也被新黨所嫌棄!


    在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和複相之後,王安石從此對沈括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宋神宗對沈括的才能仍然十分欣賞,但王安石以及新黨中人對沈括則十分不滿和不屑,王安石甚至多次當著宋神宗的麵罵沈括是“壬人”(小人)。


    宋神宗提出要沈括主管兵部,王安石當即表示反對,說“沈括壬人,不可親近”。宋神宗說,沈括這個人真的很有才,可惜啊。王安石接著說:“陛下試以害政之事,示欲必行,而與(沈)括謀之,括必嚐試。陛下若謂必欲如此,括必向陛下所欲,為奸矣。”又說:“小人所懷利害,與陛下所圖利害不同,不可不察……陛下安可與此輩謀事,言國家之利?”


    另一名新黨核心人物呂惠卿,也是大肆打擊沈括。連宋神宗都說,呂惠卿“每事必言其(沈括)非”。


    前麵就說過,沈括這個人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屬於那種技術性人才,性格偏於懦弱,不是那種敢於堅持原則當麵頂著幹的那種,屬於被領導型,從以下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


    沈括的第二任妻子張氏,淮南官吏張蒭之女,驕蠻凶悍,經常責罵沈括,甚至拳腳相加;在秀州時,張氏還常去官府控告他。有一次,張氏發脾氣,竟將沈括的胡須連皮帶肉扯將下來,兒女們抱頭痛哭,跪求母親息怒。在張氏的虐待下,沈括在定居夢溪園的第四年生了一場大病,此後身體越來越虛弱,常自歎命不久矣。


    張氏暴病而亡,友人都向沈括道賀,恭喜他從此擺脫了張氏的折磨。而此時的沈括卻終日恍惚,精神已頻臨崩潰,一次乘船過揚子江,竟欲投水,幸好被旁人阻攔。不久,沈括也因病離開人世。


    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古代,沈括被家暴也隻能忍氣吞聲,由此可見沈括性格的懦弱了吧。


    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與副使種諤奉詔條陳製夏方略,提出進取橫山以築城、以地理優勢直接威脅西夏的戰略主張,宋廷派給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節製軍事,共同申議。


    七月,沈括建議築城石堡、種諤提議銀州、徐禧主張永樂埭,終定為永樂城。


    八月,神宗降詔徐禧總領築城事宜,命沈括將帥府移到邊界,以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


    十四日後築成,徐禧令景思誼領四千人鎮守,率餘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統兵兩萬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宋軍失利,夏軍乘勝圍城,截斷水源,永樂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萬前去支援,被夏軍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萬襲擊綏德,沈括權衡利弊,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種諤因反對築永樂城遭徐禧排擠,心懷舊恨,遂以守延州為名拒絕出兵解圍。


    九月二十日,永樂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舉等殉國,折官兩百三十人,損兵一萬兩千有餘(永樂城之戰),謀取橫山的計劃宣告失敗。


    沈括作為一路帥臣,在明知永樂城“路險而遠、不利協防與救助;且地理位置險要,敵軍必爭”的情況下,不堅持己見,而選擇迎合徐禧,對永樂城之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


    有些人對敵人強悍勇敢,但對熟人(包括同事、親人等)態度軟弱,這便是沈括的寫照。


    麵對遼人的凶悍,沈括的回應是:“今北朝利尺寸之土,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此遺直於我朝,非我朝之不利也。”我大宋愛好和平,但也絕不懼怕戰爭。如果你們一定要背信棄義,撕毀條約,那就來吧。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隻怕你們遼國的百姓也未必就喜歡戰爭。


    麵對悍妻,上司,沈括是一退再退!


    看到這裏,大家也應該知道沈括就是人們口中的那種老好人,這樣的人一般不會主動去陷害他人,這也是作者分析沈括背負了千年罵名的告密事件是出自新黨授意。


    而沈括之所以不容於新黨,也正是這樣的性格導致。


    在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期間,沈括作為當時新黨的得力幹將,對新法的一些措施提出了異議。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匯報政務,吳充問及免役法,沈括建議減免窮人的役錢,吳充讚同並上疏匯報給神宗。十一月,沈括再次上書要求減免下戶役錢,並建議朝廷將舊有的差役法和現行的免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差雇並行”。


    免役法是新法的重要內容,規定所有人出錢代替原來的服徭役。但沈括發現其中有個問題,窮戶原來是不用服徭役的,但新法鋪開後,他們也要交錢代替服役。所以沈括上書吳充,希望能修正這個問題,免去窮戶納役錢的負擔。


    沈括以科學家嚴謹的眼光,發現了免役法的問題,批評都很有針對性,也很到位。


    但是高智商低情商的沈括忘了這一點,你這個觀點是在王安石被罷相後提出來的,這是新黨萬萬不能容忍的。


    熙寧十年(1077年),侍禦史蔡確以依附大臣(吳充)、越權言事(免役法歸司農寺負責)、前後態度不一等理由彈劾沈括。


    七月,沈括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為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宣州。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為知製誥、知潭州,蔡確再次上書,指責沈括“反複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詔命被撤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花和尚老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花和尚老道並收藏宋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