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盔甲。


    【辨析】


    “胄”不可讀作wèi,不可寫作“胃”。“胄”的本義是頭盔,因此上半部分是出頭的“由”而不是“田”。


    【起源與演變】


    “甲”是一個象形字,像草木生芽後所戴的種皮裂開的形象。本義是種子萌芽後所戴的種殼。“胄”《說文解字》說解為“兜鍪(mou)也”。本義為頭盔。“甲胄”本義是鎧甲和頭盔,如《西遊記》中的描寫“那魔王穿了甲胄”,後引申為兵器的泛指。在清代也用於指代戰爭,如清趙翼的詩“小則興訟獄,大則興甲胄”。也可以活用為動詞,指披甲戴盔。“胄”還可以指古代帝王和貴族的後代,如“世胄”的意思是世家貴族的子孫。不過需要注意,作此義講的“胄”與“甲胄”的“胄”原字形不同。


    【例句】


    他毫無乞靈於牛皮和廢鐵的甲胄;他隻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


    魯迅《這樣的戰士》


    【字裏字外】


    甲胄是古代軍戎服飾之一。甲胄作為將士的防護性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較大程度地保護將士身體免遭敵方進攻性兵器的重創,進而增強戰鬥力並給敵方以更猛烈的打擊。


    中國的甲胄始於夏,盛於商。甲胄的出現和原始社會末期私有製出現、戰爭日益頻繁、進攻性武器逐漸銳利等因素緊密相關。周以前,僅以皮革為甲,無鎧片,頭盔為銅製。西周時期主要使用皮革製作甲和胄,並在皮質甲胄上釘綴青銅飾件,以增強防護效能。戰國出現鐵甲。秦漢革甲、鐵甲、銅甲並用,護體部位增多,防護部分為胸、背、腹。南北朝時,保護腿部的甲裳“腿裙”和護臂的“披膊”“簡袖”相繼問世。全套鎧甲形成。唐代出現製作精良的甲,有細鱗甲、烏錘甲、鎖子甲等。在唐代鎧甲的基礎上,宋代的甲胄又有新的發展,盔甲的材質分為鐵、皮、紙三等,鐵甲最為貴重。南宋中期以後,鎧甲的重量有所減輕,但甲葉的數目有所增加,說明鎧甲的質量又有所提高,更加精細了。


    甲胄一直沿用了數千年,其間形製不斷得到改進,製作甲胄的材料亦多種多樣,其防護功能逐步完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