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設備簡陋的旅館,有的兼供客商堆貨並代辦轉運。


    【辨析】


    “客棧”中的“棧”字容易寫錯或讀錯。“棧”是古代留宿客商或儲存貨物的木屋,因此是木字旁。“棧”的右邊是“戔”,而不是“戈”。還需要注意的是,“棧”字讀作zhàn,而不是jiàn或qiān。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中把“棧”說解為“棚也。竹木之車曰棧”。本義是簡易的棚屋,竹木造的車叫“棧”。可以看出,帶“棧”的詞本義常常和木有關。如“棧車”指的是用竹木造的車,“棧道”指的是在懸崖絕壁上用木頭修建而成的路。


    【例句】


    北京城裏,連飯店客棧中,都滿布了偵探。


    魯迅《偽自由書·〈殺錯了人〉異議》


    【字裏字外】


    客棧是以前人們對旅館的一種稱呼。因為古時候人們遠行主要是靠步行或是乘馬車,因此,客棧主要出現於道路兩旁。起初客棧設備比較簡陋,隻提供基本的食宿,讓旅客可以有落腳的地方。現在的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有客人來時,客棧的小二通常會問一句:“客官,請問您是打尖還是住店?”“打尖”指的是稍事休息,吃些食物酒水,而住店則是在客棧中過夜,可見“食”與“宿”是客棧提供的基本服務。當然,隨著客流量的增大,客棧也逐漸增多,而且增加了很多功能,既能供客人消遣,還能為往來的商人提供貨物的儲藏、代辦轉運等服務。


    據考證,中國的旅館早在商朝就出現了,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旅館有不同的叫法。《周禮》中記載,在都城以外的大道上,每十裏設“廬”,每三十裏設“路室”,每五十裏設“候館”,供過路的賓客休息或食宿。秦漢時期,設立的“驛傳”,供傳送郵件公文和來往官員居住。晉朝的時候,京城到各州的驛道每四十裏有一個“驛”,每二十裏有“亭”,不僅供過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對百姓開放。這些幾乎都是官辦的旅館,當然也有民辦的旅館。南北朝時,出現了一種新興的旅館“邸店”,是供客商食宿、存貨和交易的場所。到了宋代,旅館多稱為“館”,如“四方館”“同文館”“來賓館”等,並出現專為客商存貨的貨棧。明代時,北京還設置有“四夷館”,招待國內各民族和外國使者。


    在古往今來的客棧中,最著名的客棧當屬“悅來客棧”了,在金庸、古龍筆下的許多武俠作品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有人戲稱它為“武林第一大連鎖客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