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非常窮困。也指十分為難。


    【辨析】


    《詩經·小雅·正月》中有“終其永懷﹐又窘陰雨”的詩句,《毛詩故訓傳》解釋說“窘﹐困也”。《說文解字》對“窘”的釋義是“迫也”。“窘”的讀音是jiong,注意不要讀成前鼻音。


    【起源與演變】


    “迫”《說文解字》說解為“近也”,引申為“逼迫”“緊迫”的意思。西漢劉向《九歎·遠逝》“日杳杳以西頹兮,路長遠而窘迫”,東漢王逸做的注釋是:“言日已西頹,年歲卒盡,道路長遠,不得複還,憂心迫窘,無所舒誌也。”原文中的“窘迫”用來形容處境困急。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寫道:“多感過愛﹐實不相瞞﹐隻為身邊窘迫﹐不敢從命。”其中“窘迫”特指經濟拮據。


    【例句】


    至於得到的木刻﹐我日日在想翻印﹐現在要躊躇一下的﹐隻是經濟問題﹐但即使此後窘迫﹐則少印幾張就是。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


    【字裏字外】


    蒲鬆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朝著名小說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蒲鬆齡出身沒落地主家庭,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直到七十多歲才考取貢生。他一生窮困潦倒,生活窘迫,為了謀生,隻能外出去做私塾先生。在教書的同時,他開始寫《聊齋誌異》。


    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鬆齡因為寫《聊齋誌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意思是說,你還是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鬆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麽奇聞逸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裏頭。


    關於《聊齋誌異》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蒲鬆齡在他的家鄉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如此這般終於寫成了《聊齋誌異》。魯迅先生經過分析後認為這個說法不對,蒲鬆齡窮得常年在外做私塾先生,家裏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麽有空擺茶攤聽人講故事呢?但蒲鬆齡善於取材,常常從前人作品和他人言語中汲取靈感創作故事,才有了《聊齋誌異》裏那些構思奇特的精彩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