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zhuāng 裱biǎo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 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釋義】
裱褙書畫並裝上軸子等。
【辨析】
裱與布、絲織物有關,因此是衣補旁。
【起源與演變】
“裝”《說文解字》說解為“裹也”,本義為“行裝”,後引申為“裝飾、打扮”的意思,“裝裱”中的“裝”也是由這個詞義引申而來。“裱”作為形聲字,本義是領巾、披巾。在現代漢語中,裱有兩個義項,一是用紙或其他材料糊屋子的牆壁或頂棚,二是裝裱,即用紙或絲織物把書、畫等襯托粘糊起來。“裝裱”在古代有時也寫作“裝表”或“裝褾”,如宋曹士冕《法帖譜係北方印成本》“每段自成一板,四圍皆空白紙,不施筐緣裝表而自然整齊成冊,字畫亦甚可愛”,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其裝褾裁製,各有尺度。印識標題,具有成式”。
【例句】
這些通常被人們用過即棄的東西,如今堂而皇之地被裝裱在玻璃鏡中供人參觀,足見傳統二字在澳門人心中的分量。
【字裏字外】
“裝裱”又稱“裝潢”“裱褙”,是中國傳統的裝飾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帖的特殊技藝。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麵,再用綾、絹或紙鑲邊,然後用複背紙複背,幹透後裝框。如果要製成掛軸則安裝地軸天杆。製成品有掛軸、手卷、冊頁等形式。書畫、碑帖經裝裱後更加美觀,便於觀賞收藏,殘破的作品經過裝裱也能修補完整。
我國的裝裱工藝是伴隨著中國書畫的曆史誕生的,早在一千五百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從現存的曆史資料來看,當時對於裝裱技術已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裝潢誌》,清代周二學著有《一角篇》,都是係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
各個時代書畫作品裝潢有各自特色,因此有時裝裱也可作為鑒別書畫作品斷代的有力佐證。各個時代的綾、錦,其花紋、色澤多不相同,裝裱的式樣也有所區別。舊時北京的裝裱匠人,手藝非常高超,古畫即使破碎至不可分辨,或者脆到幾乎一吹即散,仍能通過裝裱為其恢複原貌。因此有的作偽者也會利用裝裱手段製作贗品書畫,收藏者須了解一定的裝裱知識才能更好地辨別真偽。
裱褙書畫並裝上軸子等。
【辨析】
裱與布、絲織物有關,因此是衣補旁。
【起源與演變】
“裝”《說文解字》說解為“裹也”,本義為“行裝”,後引申為“裝飾、打扮”的意思,“裝裱”中的“裝”也是由這個詞義引申而來。“裱”作為形聲字,本義是領巾、披巾。在現代漢語中,裱有兩個義項,一是用紙或其他材料糊屋子的牆壁或頂棚,二是裝裱,即用紙或絲織物把書、畫等襯托粘糊起來。“裝裱”在古代有時也寫作“裝表”或“裝褾”,如宋曹士冕《法帖譜係北方印成本》“每段自成一板,四圍皆空白紙,不施筐緣裝表而自然整齊成冊,字畫亦甚可愛”,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其裝褾裁製,各有尺度。印識標題,具有成式”。
【例句】
這些通常被人們用過即棄的東西,如今堂而皇之地被裝裱在玻璃鏡中供人參觀,足見傳統二字在澳門人心中的分量。
【字裏字外】
“裝裱”又稱“裝潢”“裱褙”,是中國傳統的裝飾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帖的特殊技藝。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麵,再用綾、絹或紙鑲邊,然後用複背紙複背,幹透後裝框。如果要製成掛軸則安裝地軸天杆。製成品有掛軸、手卷、冊頁等形式。書畫、碑帖經裝裱後更加美觀,便於觀賞收藏,殘破的作品經過裝裱也能修補完整。
我國的裝裱工藝是伴隨著中國書畫的曆史誕生的,早在一千五百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從現存的曆史資料來看,當時對於裝裱技術已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裝潢誌》,清代周二學著有《一角篇》,都是係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
各個時代書畫作品裝潢有各自特色,因此有時裝裱也可作為鑒別書畫作品斷代的有力佐證。各個時代的綾、錦,其花紋、色澤多不相同,裝裱的式樣也有所區別。舊時北京的裝裱匠人,手藝非常高超,古畫即使破碎至不可分辨,或者脆到幾乎一吹即散,仍能通過裝裱為其恢複原貌。因此有的作偽者也會利用裝裱手段製作贗品書畫,收藏者須了解一定的裝裱知識才能更好地辨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