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臣子朝見君主。也指宗教徒拜謁聖像、聖地等。


    【辨析】


    人們容易把“覲”錯讀為jiàn。關於“覲”,《說文解字》中說“從見,堇(jin)聲”。也容易將“覲”錯寫為“見”。


    【起源與演變】


    《毛詩故訓傳》:“覲﹐見也。”“覲”就是去見的意思。


    “朝”左邊是日在草中,右邊為殘月,指的是太陽已經從草木中升起而月亮尚未隱沒。《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旦也”,本義是早晨,讀為zhāo。後引申出朝見之義,即封建時代臣子見君主的意思,讀cháo。


    《禮記·樂記》中說“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意思是行朝覲之禮,使諸侯知道該怎樣去做個賢臣;天子親耕藉田,然後諸侯知道該怎樣去敬奉先祖。


    【例句】


    二十年來,我越國君臣,侍奉吳國,翼翼小心,年年納貢,歲歲朝覲。


    曹禺等《膽劍篇》


    【字裏字外】


    朝覲是古代諸侯定期從封地去朝見天子的一種製度。《周禮·秋官·大行人》中有“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的說法,可見朝覲包括朝禮和覲禮兩個部分,春季拜見天子為“春朝”,秋季拜見為“秋覲”,合稱為“朝覲”。


    朝覲的時間,有五年一朝和三年一朝的不同說法。若不按時朝覲,則會被視為對天子大不敬。《孟子·告子下》中“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說的便是不朝覲的後果。


    朝覲時,諸侯要親自向天子匯報自己封地的情況,還要向天子獻上玉器、珍玩等禮物,稱為“朝貢”。除了遵守這些表示敬意的規矩之外,諸侯們還要按照當時的禮儀規定,穿著與自己地位相符的服飾,手持等級有別的禮器。整套朝覲禮節巨細無遺,非常煩瑣。天子希望通過設立這種朝覲製度嚴格區別君臣等級,使相對獨立的諸侯在各自封地能時時刻刻記住自己作為臣子的本分。


    隨著周天子勢力的衰微,諸侯不按時朝覲,甚至數十年來都不去朝覲的情況與日俱增。對此,孔子也不禁感慨“禮崩樂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