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弦樂器,木製長形。唐宋時有十三根弦,後增至十六根,現發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箏。  辨析


    “古箏”中的“箏”字容易寫錯,“箏”是形聲字,從竹,爭聲,因此是竹字頭。


    而之所以是竹字頭並不是因為古箏是竹子製作的,據說,周朝的時候,以金、石、土、木、絲、革、竹、匏(páo)等製作材料來劃分樂器種類,稱為“八音分類法”。後來就用“絲竹”來指代樂器乃至音樂,因此“箏”是竹字頭。  起源與演變


    “箏”這一名稱的由來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認為其名來源於另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瑟,還有人認為是因為箏的聲音錚錚而得名。如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說:“箏,施弦高,箏箏然。”


    傳說古箏是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唐代杜佑《通典·樂四》載:“箏,秦聲也。”傅玄也在《箏賦序》中說:“以為蒙恬所造。”  例句


    殊不知,由二胡演奏家馬曉暉、笛子演奏家唐俊喬和古箏演奏家羅小慈組成的“民樂三女傑”,早已聲名在外。


    黃春麗《“民樂三女傑”叫板“女子十二樂坊”》  字裏字外


    古箏是中國獨有的、重要的民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具有相當的表現力,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和箏有關的詩句。如南北朝沈約的《詠箏》:“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和斷,聲隨妙指續。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李白的《春日行》:“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唐宋時,古箏的弦是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現在發展到二十五根弦,最初古箏的彈奏需要用到很長的撥子,而現在一般是用指甲。在發展過程中,古箏融合了中國地方和民間音樂,形成了許多風格獨特的地方流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箏、山東箏、河南箏、客家箏、潮州箏。《漁舟唱晚》《出水蓮》《春江花月夜》《海青拿天鵝》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古箏名曲。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現在學習古箏的人很多,但在古代,古箏的地位遠不及古琴。尤其是宋代以後,由於內憂外患,古箏流落到了青樓妓院,彈箏人的地位低下,古箏也得不到重視。我們熟知的許多典故,如“高山流水”“焚琴煮鶴”指的都是古琴,“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也是古琴,而非古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