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一種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的舊式管形射擊火器。  辨析


    “銃”容易誤讀為chong或tong。另外,“銃”,從金,充聲,用金屬製成,所以需要記住有金字旁。  起源與演變


    火銃又稱火筒,是中國古代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通稱。一般用鐵或銅鑄造,包括前膛、藥室和銃尾三個部分,用以發射石彈、鉛彈和鐵彈等。


    使用時,需要先從前膛銃口將火藥裝入藥室,再從銃口裝入起殺傷作用的彈丸。藥室壁上開有火門,火門中有點火用的藥線。火銃借助火藥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將彈丸發射出去,殺傷敵方人馬。


    與同時代的其他火器相比,火銃使用壽命較長,射擊速度較快,射擊威力較大。  字裏字外


    人們往往認為,中國人發明火藥之後,主要用於製作鞭炮和煙花,其實在元明時期,火藥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戰爭。當時的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在朱元璋時代,已經將裝備火器的部隊作為一個單獨兵種使用,在戰爭中圍繞火器設置的戰略戰術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程度。


    據史料記載,明軍有三大精銳部隊,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五軍營是明軍主力,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三千營主要承擔突擊任務,是明軍最為強悍的騎兵部隊,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神機營最特殊,是裝備火炮和火銃的部隊。


    朱元璋手下的鄧愈、沐英等人都是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鄧愈曾在洪都保衛戰中用火器重創陳友諒,而沐英為了克服火銃因需要填裝彈藥,無法連續發射的缺陷,將火銃部隊分為三行,發現敵軍之後,先由第一行發射火銃,之後第一行撤到後方,由第二行繼續進行發射,之後是第三行部隊。在第二、三行發射時,第一行的士兵們已經重新填充好了彈藥。於是三行輪流開火,給予敵人持續的打擊。此外,三大營還有組合戰法。比如為了克製速度快、殺傷力大的蒙古騎兵,明軍首輪采用神機營進行火器掃射,先破其銳氣。之後神機營迅速向兩翼後撤,騎兵發揮速度快的優勢,趁受挫敵軍尚未恢複陣形,進行第二輪進攻。之後,五軍營的步兵手持克製騎兵的長矛等武器,對敵軍進行第三輪攻擊。這套嚴密的作戰係統,讓明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