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放浪:放縱。形骸:形體。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的束縛。  辨析


    “骸”容易誤讀作hài,也容易寫錯。


    “骸”從骨,亥聲,《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脛骨也”。本義指的是小腿骨,後來也泛指骨頭,如“屍骸”“遺骸”等,所以部首為“骨”。


    除此以外,“骸”也有身體的意思。《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意思是人有七尺高的身體,長著頭發和牙齒,而且和動物的手、腳不同。這段話的“骸”便是身體之義。  起源與演變


    “浪”本義是波浪、浪花,後從波浪的四處翻湧引申出四處漂泊遊蕩之意,如“浪跡天涯”“流浪”。進一步引申出四處閑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如“浪蕩公子”。也用作行為不檢點、放蕩之義,如“放浪形骸”。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便有“放浪形骸”一詞。  例句


    金榜眼雖然放浪形骸,卻是為人厚道。


    劉紹棠《村婦》  字裏字外


    古時候,每逢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初三稱為上巳節),按照古代的風俗,人們會在這一天去水邊祓(fu)除不祥,也就是去消除不祥。這種習俗叫作“修褉(xi)”。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按照修褉習俗,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隨之抄錄成集。最後,大家推舉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來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韻味深長,用語玲瓏剔透,語言清新、樸素自然、朗朗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放浪形骸便出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意思是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不羈地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放浪形骸”在現代多有一點貶義的色彩,但是在魏晉時代,嵇康、阮籍等名士鄙視當時虛偽的禮教,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由不羈”“放浪形骸”是他們表達自己真情真性的一種方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