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釋 義】</h4>


    某些礦物原料燒成的像釉子的物質。多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表麵,用來製造景泰藍、證章、紀念章等。也指覆蓋有琺琅的製品。


    【名家解讀】


    在《鑒寶》一類的節目中,很多專家都把“琺琅”讀成fǎ láng,其實這個詞應該讀成fà láng。我們到故宮博物院可以看到很多的琺琅製品,而且中國瓷器有一個新瓷器的重大突破,那就是琺琅彩,燒得非常漂亮。(錢文忠)  <h4>【辨 析】</h4>


    “琺”在字形上、讀音上要與“砝”字相區分。“砝”讀作fǎ,“砝碼”是指天平上作為質量標準的東西。“琅”讀作láng,不要讀成liáng或lǎng,本義是指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你知道嗎?


    在古代,琺琅器起初被稱為“大食窯”,這是因為它最初是從大食國傳入我國的,大食國是唐宋時期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後來,由於音譯的關係,琺琅器有許多種不同的寫法,如“法藍”“法郎”“拂林”等,現在統一寫為“琺琅”。  <h4>【字裏字外】</h4>


    我們經常說的“景泰藍”,正式名稱其實叫作“銅胎掐絲琺琅”。它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琅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再經過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品。由於這種工藝興盛於我國明朝景泰年間,而且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所以就叫作“景泰藍”。


    我國曆史上關於“景泰藍”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在民間還流傳著關於“景泰藍”的傳說。


    相傳在元朝初年,皇宮遭遇了一場大火,金鑾殿中的奇珍異寶被燒成灰燼,但在廢墟中卻出現了一個色彩斑斕、光芒奪目的寶瓶。大臣們將這個寶瓶獻給皇帝,皇帝看後讚不絕口,傳下聖旨,調集京城所有的能工巧匠,必須在三個月內造出這樣的寶瓶。當時,京城有一個被人們譽為“巧手李”的名匠,他從女媧娘娘給他托的夢中參悟:這個寶瓶是金鑾殿中的金銀寶物在那場大火中熔鑄在一起才形成的。此後,凡是“巧手李”製作的寶瓶,全部都歸皇宮所有。由於這種珍品是由一場大火而來,於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到了明景泰年間,這種宮廷藝術品的製作工藝達到頂峰,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景泰藍”。  <h4>【例 句】</h4>


    琺琅彩瓷器亦稱“瓷胎畫琺琅”,始見於康熙晚期,興盛於雍正、乾隆時期,該瓷器品種是在吸收西洋銅胎畫琺琅技法的基礎上,在瓷質胎地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釉上彩瓷。


    高曉然《琺琅彩燒造過程中的幾件物證——從景德鎮到皇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