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比喻從旁為人出主意,計劃事情。  辨析


    “借箸代籌”中的“箸”指的是筷子,“籌”指的是算籌,是古代的一種計算用具。無論筷子還是算籌,都是由竹子製成的,所以它們的部首都是竹字頭。“箸”和“籌”兩個字寫法有相近之處,書寫時注意不要混淆。  <h4>你知道嗎?</h4>


    算籌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實際上,算籌就是一根根粗細長短都相同的小棍子,以271根為“一握”,平時收在布袋裏係在腰間隨身攜帶,需要計數和計算時,才會取出來擺弄。算籌計數法起始於什麽時候已不可考,但最晚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已經相當完備。算籌多由竹簽製成,少部分由玉石或金屬製成,長10—14厘米。人們將算籌按不同的規則擺放,除了加減乘除,甚至能完成開方等複雜的運算。祖衝之就是靠算籌精確推算出圓周率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算籌一直在古代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直到宋代才逐漸被算盤所取代。  字裏字外


    “借箸代籌”一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以籌之。”“留侯”也就是張良。他是秦末漢初最傑出的謀士之一,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相傳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為此異常苦悶,整日憂愁。這時,一個叫酈食其的儒生向劉邦提出建議,希望劉邦能分封六國後代為王,以此增強實力。劉邦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不過還是找到了張良詢問他的看法。


    張良聽後,卻出乎劉邦意料之外地反問道:“這餿主意是誰出的?要是這樣,大王您就別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了。”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張良為什麽。張良看劉邦正在吃飯,便借了筷子當作算籌,一條一條地為劉邦分析利弊。


    張良認為,首先,劉邦不能效法商湯周武,因為他沒有置項羽於死地的十足把握;其次,劉邦也無法效法周武開放府庫把錢糧分賜給貧苦百姓,也不能廢棄戰車、倒置武器、放養戰馬以證明自己決不再用兵打仗,更不能表彰賢者,堆高聖人的墳墓以示自己的德行;第三,如果分封六國後人,以前追隨劉邦的人必將因辛勞沒有得到回報而失望離去,到時候就沒人為劉邦打天下了;況且現在楚國勢大,如果六國後人屈從於楚國的威勢,劉邦的處境將更加困難。劉邦聽後,立即打消了分封六國後人的主意。  例句


    借箸代籌一縣策,納楹閑訪百城書。


    劉鶚《老殘遊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