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修繕房屋。用來比喻子承父業。


    名家解讀


    “構”最初是指蓋房子,後來也表示房屋、屋宇等建築;“堂”指的就是殿堂一類的建築。這個詞語用的是比喻義,意思是後代認可、肯定並接收前人奠定的基業與規製,用來比喻兒子能繼承父親的事業。注意,其中的“肯”容易錯寫成“墾”。(張一清)    辨析


    “肯構肯堂”這個成語出自《尚書·大誥》,原句的意思是兒子連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裏還談得上肯蓋房子。後來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兒子能繼承父親的事業。  <h4>你知道嗎?</h4>


    一些中醫藥店常以“堂”相稱,據說與名醫張仲景有關。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前來求醫。張仲景便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許多藥店也以“堂”來命名。  字裏字外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尊為“書聖”。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們在書法方麵都頗有成就。其中,以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書法成就最為突出,與父親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曆史上也留下了許多王獻之勤奮學習書法的小故事。


    王獻之自幼聰穎好學,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師承父親,練字十分勤奮。有一天,王獻之正在練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背後,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筆,筆竟然沒有被抽脫。這說明王獻之練字時注意力非常集中,所以王羲之誇讚他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成名的!”


    王獻之曾經問過父親:“父親,您的字寫得那樣好,有什麽秘訣呢?”王羲之帶著他走到窗前,指著院子裏的一排大缸說:“你需要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能有骨架。”於是,王獻之按照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一天,他捧著自己的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看過沒有作聲,看到其中的“大”字結構寫得不好,便提筆在下麵加一點,成了“太”字。王獻之又把作品拿給母親看,母親仔細地揣摩了好久說:“兒子,你寫了這麽久,隻有這一點有你父親的神韻。”王獻之聽後,才明白自己的水平和父親比起來還相差很遠,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學習書法沒有捷徑,隻有“勤”字。於是,他天天研墨揮毫,更加勤奮刻苦地練習,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