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六年,雲遊四海的行深大師正在一寺廟內講經說法,此時突然闖入一隊人馬,原來是孝莊太後的侍衛,他們奉命尋找行深大師。侍衛們向行深大師表明來意,並傳達了孝莊太後的邀請。行深大師欣然接受,跟隨侍衛前往京城。


    數日後,孝莊太後親自來到行深大師所在之處。她一直對順治出家一事耿耿於懷,認為是行森蠱惑、欺騙了她的兒子,才導致順治放棄皇位,出家為僧。


    孝莊太後憤怒地質問行深大師:“行森大師,你做得很好啊!我兒有好好的皇帝不當,竟然跟著你去當和尚了!你說說看,你有沒有罪?”


    行深大師微微一笑,平靜地回答道:“太後,您這話可就說錯了。佛度有緣人,如果您的兒子不想出家,又有誰能夠強迫他呢?不過,如果您一定要將責任歸咎於我,我也無話可說。畢竟,這一切都是我所種的因,這個果自然需要我來承擔。”


    行深大師的話語雖然平靜,但其中蘊含著堅定和無畏。他堅信佛法的力量,同時也明白因果循環的道理。對於孝莊太後的指責,他選擇坦然麵對,並不回避自己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


    孝莊太後聽了行深大師的話,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她意識到行深大師並非一個普通的和尚,而是有著深厚修行和智慧的高僧。在行深大師麵前,她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仿佛對方已經看透了她內心的真實想法。


    然而,孝莊太後並沒有完全放下對行深大師的懷疑和怨恨。她決定繼續觀察行深大師,看看他是否真的如表麵上那般平和與慈悲。而與此同時,行深大師也深知,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將麵臨更多的考驗和挑戰。但他早已做好準備,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應對一切困難。


    孝莊太後麵色陰沉,冷哼一聲道:“哼!好一個佛度有緣人,你讓我失去了兒子,你說是不是要給我一個交代!”


    她的聲音如同一陣寒冷的風,吹過行森大師的耳畔,冰冷刺骨,令人不寒而栗。


    行森大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語氣平靜地回答道:“交代?什麽交代,貧僧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你若認為取我性命方能解恨,那貧僧願遂你所願。世間眾人皆有生死,無人能逃脫。”


    他的臉上雖然掛著淡淡的笑容,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無法言喻的堅定。那種堅定宛如冬日裏的寒風,冰冷而決絕,毫不退縮。


    孝莊太後再次冷哼一聲,眼中閃過一絲不屑與憤怒,冷冷地回應道:“既然你一心求死,那本宮便成全你。”


    她的聲音冷酷而無情,如同鋒利的刀刃,直直地刺痛了行森大師的心。


    兩名侍衛托著一個托盤緩緩走了進來,他們的步伐很輕,似乎生怕打擾到行森大師。托盤上放著一杯毒酒,酒杯散發著一股刺鼻的味道。侍衛們彎下腰,小心翼翼地將托盤遞給行森大師。


    行森大師的眼神堅定而深邃,他毫不畏懼地接過酒杯,毫不猶豫地一飲而盡。毒液順著喉嚨流下,他卻沒有絲毫痛苦的表情。喝完之後,他優雅地盤腿坐在蒲團上,雙手合十,閉上眼睛,開始念誦經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森大師的臉色逐漸變得蒼白,但他的神情依然平靜。他的嘴角漸漸滲出鮮血,滴落在他的袈裟上,形成了一朵朵鮮紅的花朵。但他仍然堅持念完最後一句經文,才緩緩閉上了眼睛。


    侍衛們緊張地看著行森大師,過了一會兒,一名侍衛伸手試探了一下行森大師的鼻息,然後恭敬地向孝莊太後匯報:\"回太後,行森大師已經圓寂了!\"


    孝莊太後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惋惜之情。她的聲音低沉而莊重,仿佛在為行森大師的離去而哀悼。她說:\"對外宣稱,行森大師是自然圓寂的。火化後,將他的舍利子供奉在寺廟中。他畢竟是一個有道行的高僧,應該得到尊重和敬仰。\"


    曾柏藴的分靈魂早就離開了行森大師的身體,他偷偷摸摸的找了一處隱蔽之地躲起來。當侍衛把行森的舍利子放進泥佛像裏時,曾柏藴的分靈魂就迫不及待地進入行森大師的舍利子裏,在裏麵“安了家”。


    康熙二十五年,孝莊太後躺在病床上,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逐漸消逝。盡管她對康熙玄燁的成長和執政能力充滿信心,但作為祖母,她仍然擔心著他的未來。


    康熙玄燁已經親政多年,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智慧。然而,孝莊太後深知政治鬥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她擔心康熙會被人算計或誤導。特別是當她得知康熙贈予她“福”字以祈求長壽的背後,其實是曾柏藴的指引時,她對這位老太傅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孝莊太後清楚地意識到,曾柏藴這樣的高人,如果心懷異心,康熙玄燁可能難以察覺。她擔心一旦自己離世,曾柏藴會利用他的智謀和影響力,給康熙帶來威脅。因此,她希望曾柏藴能在她之前離開人世,以免他成為康熙的隱患。


    自從在湖南的分支族人來到京城參加會試,得知江西嫡係曾氏叔父曾柏藴在京城當帝師,心中便湧起一股希望和期待。他決定前往拜訪這位家族中的長輩,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指引和幫助,甚至通過他的關係一舉高中。


    然而,當他見到曾柏藴時,卻發現這位叔父的態度並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樣熱情。相反,曾柏藴對他表示出深深的憂慮,並告訴他:“朝廷的科舉水太深,其中的權力鬥爭和利益糾葛錯綜複雜。即使你有才華和能力,也未必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曾柏藴接著說:“我建議你會試結束後盡快回到湖南去,不要留在京城。伴君如伴虎,一個不小心就會給整個家族帶來災難。我們曾家已經經曆過太多的風浪,不能再冒險了。”


    聽到這些話,他感到一陣寒意從脊梁上升起。他原本以為通過曾柏藴的關係可以輕鬆地獲得成功,但現在看來,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他意識到,京城的官場並非他所能輕易涉足的地方。


    曾柏藴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補充道:“我們曾家一直秉持著‘讀書不為考取功名,隻為明理’的家訓。這意味著我們要追求真正的學問和智慧,而不是僅僅為了功名利祿。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最後,曾柏藴鄭重地將一份《曾氏家訓》交給他,並囑咐他要牢記其中的教誨。這份家訓詳細闡述了曾家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它告訴族人們,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功名,更是為了明白世間的道理,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家訓也提醒族人,除非國家麵臨重大危機,否則不應輕易入京為官。


    拿著那份沉甸甸的家訓,他心中充滿了感慨和思考。他意識到,雖然自己渴望功名,但更應該堅守家族的價值觀和家訓。或許,這次京城之行並不是為了追逐一時的榮耀,而是一次成長和反思的機會。


    曾柏藴的族人才剛剛離開,孝莊太後的人便匆匆趕來,宣召曾柏藴進宮麵聖。曾柏藴急忙入宮,來到孝莊太後麵前,發現她的精神狀態似乎不太好。他恭敬地跪下,說道:“老夫拜見太後,不知太後宣我進宮所為何事?”孝莊太後微微抬起手,指向案桌上的福字,語氣平靜地說:“這是你教玄燁寫的字吧!看來你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我大限將至,我很不放心你,你說怎麽辦才好?”


    曾柏藴聽到這話,心中一沉,但他很快恢複了鎮定。他手指輕輕做了一個手勢,然後微微一笑,說:“老夫掐指一算就知道了,既然太後不放心我,無非就是想要我性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聲音堅定而從容,仿佛早已預料到這一刻的到來。


    孝莊太後聞言後,心中震驚如驚雷炸響,此曾柏藴一定要除掉,僅僅憑借自己的一句話,就能如此精準地猜度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她打起精神,聲音冰冷如霜:“嗯,你既然能猜到哀家的意思,那就更好辦了,來人,賜升仙酒!你還有什麽遺言要說嗎?”


    曾柏藴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輕聲說道:“遺言?的確有幾句話想留給玄燁。我深知這世間廣袤無垠,而我想要告訴玄燁的是,大清應當鼓勵民眾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科學乃是第一生產力,西洋人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正是因為他們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尤其是在武器製造方麵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旦落後於他人,便隻能挨打受辱。”


    然而,孝莊太後卻完全無法理解他的話語,甚至認為他是在蠱惑自己的孫子玄燁。她憤怒地斥責道:“你這個將死之人,竟然還敢妄圖迷惑我的玄燁孫子!實在是罪該萬死!”


    不多時,一名太監小心翼翼地將盛著毒酒的托盤端了進來,曾柏藴毫不遲疑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那酒液的味道略帶甘甜,絲毫沒有令人難以下咽之感。隨著藥效逐漸發作,曾柏藴臉上始終掛著滿足的笑容,緩緩閉上了雙眼。太監見狀,伸出手指在曾柏藴的鼻孔處輕輕一探,然後恭敬地向太後回話:“啟稟太後,曾太傅已經仙逝了。”


    康熙二十五年,一對來自紹興的鄔姓夫婦來到寺廟裏祈福,他們滿懷虔誠地向佛祖訴說著自己的心願。這對夫婦已經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但此刻他們更期待即將誕生的新生命。婦女撫摸著隆起的腹部,眼中閃爍著溫柔的光芒。她默默地向泥佛許下心願:“願我腹中的孩子聰明伶俐,才華出眾,成為家族的驕傲!”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個願望即將被賦予神奇的力量。因為在這座寺廟的泥佛像內,隱藏著行森大師的舍利子和曾柏藴的分魂。當婦女虔誠地祈禱時,曾柏藴的分魂悄然融入了她腹中的胎兒。


    不久後,鄔姓夫婦迎來了第三個孩子——一個健康可愛的小男孩。這個孩子從小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令人驚歎不已。在他八歲那年,他竟然自行決定改名為鄔思道,寓意著思考人生之道。從此,他開始踏上一段充滿智慧與挑戰的旅程。


    鄔思道自小就勤奮好學、刻苦讀書,他的才能和學識都非常出色。他原本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這樣不僅能讓家族榮耀,還能為一方百姓謀福祉。然而,當時的官場風氣極其敗壞,貪汙受賄成風,官員們普遍貪腐。盡管鄔思道心懷壯誌,思維敏捷,他的文章也如錦繡般華麗,但由於他沒有向主考官行賄,最終名落孫山。


    鄔思道也深知官場貪汙成風,心中十分氣憤,他覺得自己寒窗苦讀十年,卻比不上那些靠賄賂考官而考上功名的人。他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決定率領舉人大大鬧貢院,以表達他們的不滿和抗議。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也讓鄔思道成為了朝廷的通緝犯。無奈之下,他隻好隱逸起來,繼續埋頭苦讀,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命運似乎總是捉弄他,在逃亡的途中,他不幸遭遇了劫匪,不僅財物被搶光,還受了重傷。雖然最後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他卻因此落下了雙腿殘廢的病根,從此無法正常行走。


    自從決定放棄功名後,他心中充滿了悔恨和自責。他四處奔波,試圖尋找一個新的出路,但卻發現這個世界變得異常陌生。人情冷暖,讓他感到心寒;世態炎涼,讓他心灰意冷。那些曾經與他有過交情的人紛紛對他避而遠之,甚至連他最親近的人也對他不聞不問。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裏,他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他曾多次想要放棄,但內心深處的那份執著讓他堅持了下來。終於,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並不理想,但至少能夠維持生計。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就在他以為生活逐漸穩定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破了他的平靜。


    原來,他的姑父和表姐夫為了爭奪家族產業,竟然聯手設計陷害他。他們誣陷他貪汙受賄,企圖將他置於死地。麵對這樣的汙蔑,他感到無比憤怒和絕望。但他並沒有輕易屈服,而是選擇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他最終證明了自己的清白,並成功地擺脫了困境。


    然而,這場風波並未就此結束。在解決完這些麻煩後,他又陷入了另一個危機之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四阿哥胤禛,並得到了對方的賞識和幫助。從此,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鄔思道本就曆經磨難,又因博學多才、眼界開闊、心思細膩、性情穩重,對四阿哥及朝中局勢自然格外關注,並深入剖析。他深知,眾多阿哥之中,唯有胤禛與自己誌同道合。


    對於當前朝局,鄔思道有著深刻見解:“表麵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他的經曆早已讓他看清,吏治腐敗,社會黑暗,就連最親密的家人都能被權力所犧牲。然而,盡管鄔思道渴望改變這一切,但由於身體殘缺,他已無法參與其中。正當他心灰意冷之際,卻意外遇到了四皇子胤禛。就在這時,一道靈光閃過,鄔思道忽然間想起了自己覺醒的那部分靈魂記憶!


    原來,曾柏藴的分魂在鄔思道父母去寺廟祈福時,曾柏藴的分魂悄然融入了她腹中的胎兒。鄔思道出生後,曾柏藴的分魂一直被封印。


    如今,隨著曾柏蘊的分靈魂逐漸蘇醒,他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來,他竟然就是曾柏藴的靈魂分身!


    “沈上達……”鄔思道喃喃自語道:“我一定要為你報仇雪恨!”


    但是,要想實現這個目標談何容易?畢竟對方是當今康熙皇上啊!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持,恐怕很難成功。


    不過好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鄔思道決定先依附四皇子胤禛。畢竟這位皇子雖然性格有些冷酷無情,但卻極具野心和智謀。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擁有著一顆不甘平凡的心。隻要能夠得到他的信任並輔佐其登上皇位,那麽未來必定會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複仇計劃!


    於是乎,鄔思道毫不猶豫地向四皇子胤禛表達了自己的忠誠之意,並表示願意效忠於他。而胤禛則欣然接受了他的投誠,並給予了他相應的地位和權力。從此,鄔思道便開始了他的複仇之路……


    康熙終於實現了自己對孝莊的承諾,讓她看到了曾孫滿堂。他的後宮妃子們也非常爭氣,為他生下了許多兒子。每個兒子都接受了最優質的教育,他們精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各種才藝。然而,盡管康熙有這麽多優秀的兒子,但皇位卻隻有一個。因此,他的兒子們之間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皇位爭奪戰。畢竟,沒有哪位皇子不想成為皇帝。


    與明朝不同的是,康熙並沒有像明朝那樣給每個兒子都封王世襲傳承。相反,他選擇了一種更具挑戰性和公正性的方式——根據兒子們的功績和才能來決定是否封王。這意味著每個皇子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表現來爭取更高的地位。而這種競爭不僅激發了皇子們的鬥誌,也讓整個宮廷充滿了緊張和刺激的氣氛。


    大阿哥胤禔,其生母乃是惠妃納喇氏,不過胤禔卻是由一個通房宮女所生,這讓他從出生起便備受冷落,不為康熙皇帝所喜。相比之下,二阿哥胤礽則幸運得多,他乃仁孝皇後赫舍裏氏所出,剛滿月時便被冊立為皇太子,成為了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兒子之一。而三阿哥胤祉,則是榮妃馬佳氏之子,他自幼聰慧好學,對文學和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至於四阿哥胤禛,他的母親是德妃烏雅氏,這位皇子以冷靜、沉穩著稱。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乃是良妃衛氏。他出生後不久,便被送到了胤禔母親惠妃那裏撫養。待到胤禩稍稍長大一些,又轉由孝懿仁皇後撫養。胤禩從小就聰明伶俐、乖巧懂事,再加上他待人寬厚,因此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在胤禩十七歲那年,康熙皇帝將他封為貝勒,成為了當時所有受封皇子中年紀最小的一個。而胤禩也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愛,他不僅在政治和軍事方麵表現出色,而且還得到了許多大臣們的讚譽和支持。他們紛紛向康熙皇帝進言,稱讚胤禩賢德能幹,有能力繼承大統。


    九阿哥胤禟的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胤禟於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貝子。宜妃郭絡羅氏出身鑲黃旗滿洲,她以美麗聰慧著稱。在康熙年間,她備受皇帝寵愛,曾多次隨康熙帝出巡,並居住在翊坤宮。胤禟作為宜妃郭絡羅氏的兒子,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他聰明機智,善於言辭,但性格較為急躁。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禟受封為貝子,這標誌著他在宗室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然而,胤禟後來卷入了康熙末年諸子奪嫡的政治鬥爭之中,成為“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之一。他與胤禩、胤禵等皇子結為同盟,共同爭奪皇位繼承權。


    十阿哥胤?,他的母親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這位貴妃可是大有來頭,她是太師果毅公遏必隆的女兒,出身名門望族,地位顯赫。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被封為敦郡王,這顯示出了康熙對他的重視和寵愛。


    康熙的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他與胤禛關係密切,深受其信任。在政治、軍事等方麵都有卓越表現。他為人豪爽仗義,才華出眾,深受百姓愛戴。然而,由於過度操勞,身體狀況不佳,最終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為了曆史上備受讚譽的人物之一。


    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後改名為胤禎,他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同母弟弟,他們的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在康熙年間,胤禵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領大軍出征,成功驅趕了入侵的準噶爾部,保衛了西藏地區的安全。這一壯舉不僅為清朝鞏固了邊疆,也使得胤禵聲名遠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胤禵與四哥胤禛之間產生了矛盾。最終,胤禵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失敗,被四哥胤禛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盡管如此,胤禵的功績依然值得銘記,尤其是他在驅準保藏方麵所做出的貢獻。


    他的其餘活著的十五位兒子除去年齡太小不可能參與奪嫡之外,其他阿哥也都有心,隻是實力不足,無法獨自與這幾位阿哥競爭,所以他們選擇了加入其中一個陣營,希望能夠借助他人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的。這些阿哥們或明或暗地向某個陣營表達自己的支持,並提供幫助和資源,以期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地位。而對於那些被看好的阿哥來說,他們需要謹慎處理與各個陣營之間的關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他們也要時刻警惕其他阿哥的動向,防止他們突然改變立場或者背叛自己。在這場激烈的奪嫡之戰中,每個阿哥都必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才能有機會登上皇位。


    九位皇子之中,已經是太子的胤礽和有“賢王”之稱的胤禩實力最強,胤禛緊隨其後,胤禔和胤祉實力相當,胤禟、胤?、胤禵依附胤禩,胤祥依附胤禛。


    胤禛看著眼前的棋局,沉思片刻後,抬起頭來望向對麵的鄔思道,開口問道:“鄔先生,我究竟應該怎麽做才能夠獲得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呢?”他的聲音帶著一絲焦慮和疑惑。


    鄔思道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抹睿智的光芒。他輕輕地搖了搖頭,緩緩說道:“四阿哥,您不必過於著急。爭奪皇位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得有耐心和智慧。所謂不爭便是爭,要爭則必須不爭。這其中的道理,需要您仔細琢磨。”


    胤禛聽後,微微皺眉,陷入了深思之中。他開始思考這句話背後的深意,試圖從中找到答案。他明白,鄔思道的話必有其深意,但具體如何去做,還需要自己去領悟。


    鄔思道憑借其過人的智慧和謀略,導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借刀殺人”大戲。


    他的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借八爺之手“殺”掉太子。他精心策劃,將一封太子與任伯安的秘密書信巧妙地送到了八爺手中。這封信成為了八爺扳倒太子的關鍵證據,並最終呈給了康熙帝。通過這次行動,鄔先生成功地借八爺之力,鏟除了一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太子。


    然而,事情並未結束。鄔先生深知,雖然太子已被廢黜,但八爺的勢力依然龐大。於是,他開始實施第二步計劃——借太子餘黨之手“殺”掉八爺。


    此時的胤禛早已擁有奪嫡之勢,但他仍然選擇依附於太子,借助太子來打壓八爺。這樣一來,八爺的勢力無法無限製地擴張,而太子的存在也成為了八爺的心頭大患。


    與此同時,鄔先生還暗中操作,利用朝中忠臣的力量來打擊八爺。這些忠臣對八爺的行為感到不滿,他們紛紛上書彈劾八爺,使得八爺逐漸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經過一係列的努力,八爺終於陷入困境,徹底失勢。而胤禛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逐漸嶄露頭角。


    在這場激烈的宮廷鬥爭中,鄔思道以其非凡的智謀和手段,成功地導演了一出“借刀殺人”的好戲。他巧妙地運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和利益關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同時也為胤禛的奪嫡之路鋪平了道路。


    諸位皇子們正在激烈地爭奪皇位繼承權,然而卻沒有人意識到可以通過讓自己的兒子,即康熙帝的孫子,展現出色的表現來獲得康熙皇帝的青睞與讚賞。而鄔思道則獨具慧眼,提前預見到了這一策略,並巧妙地利用了這個機會。


    在弘時、弘曆等皇子陪同他們的父親一同參加康熙狩獵活動之前,鄔思道特意叮囑弘時和弘曆,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皇爺爺——康熙帝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雖然鄔思道對弘曆和弘時都進行了教導,但他對弘曆的期望更高,也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在講述康熙皇帝的事跡時,他對弘曆進行了更深入的講解,並特別強調了康熙皇帝作為“第一巴圖魯”的英勇形象。同時,他也告訴弘曆,在關鍵時刻要勇敢地站出來表現自己。


    年幼的弘曆不負眾望,天真無邪,充滿勇氣,毫不畏懼地在眾多朝廷官員麵前大膽地反駁蒙古王公的觀點,甚至給康熙帝封了一個“大清第一巴圖魯”的稱號,這一舉動引起了康熙帝的特別關注並對其刮目相看。


    不久後,弘曆便被康熙帝帶在身邊,親自悉心教導。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弘曆得到了充分的成長和發展。


    在教育子女方麵,胤禛表現得非常出色,遠遠超過了其他皇子。他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們,激發他們的潛力,從而培養出優秀的後代。正是由於胤禛的獨特眼光和智慧,才使得他的兒子弘曆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康熙帝最喜愛的孫子之一。


    他的其餘活著的十五位兒子除去年齡太小不可能參與奪嫡之外,其他阿哥也都有心,隻是實力不足,但都或明或暗的投到上述九位皇子的陣營當中。


    一個喜殺戮的皇子不會受歡迎,一個為了皇位而不擇手段陷害兄弟的皇子不會受歡迎。


    替胤禛做秘密之事的人就不提了,其他皇子也都有。


    胤禛本就低調,可誰都會馬失前蹄,所以鄔思道一直“按著”胤禛,讓他一直保持低調。


    任何一個有遠大抱負卻處於弱勢的人,必須會這一點。


    這一點很難,需要會演戲,胤禛本就會演戲,加上鄔思道的策劃,他的演技出神入化,騙過了所有人,包括康熙帝。


    十三爺與四爺最親近,打死十三爺,他都不信胤禛會利用他,鄔思道便是利用了這一點處處利用十三爺,讓十三爺替雍正帝背鍋,特別是與太子之間的聯絡,十三爺幫了胤禛很多次,也因那些事被關了起來。


    被關起來,鄔思道也還沒忘記繼續“壓榨”,在奪嫡的最關鍵時刻,鄔先生告訴胤禛,一旦有機會馬上放出十三爺。


    就這樣,胤禛讓張五哥給鄔先生送去了“金牌令箭”,十三爺被放出,繼而控製豐台大營,進京勤王。


    在太子、八爺等皇子眼裏,胤禛府裏的坎兒、李衛這兩位都是“廢物”,可鄔先生把他倆變成了寶,正是這兩位,在雍正帝奪嫡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衛裝富二代典當東西,讓十三爺有了抓賊的理由,封了典當行,拿到了《百官行述》等。


    坎兒,因翠兒跟了李衛而失落,結果被八爺利用,之後鄔思道來了個反利用,讓他把太子和任伯安的書信給了八爺,之後太子徹底被廢。


    兩個“叫花子”被鄔思道用到這個程度,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呀。


    八爺、九爺、十爺等皇子府裏也有這樣的人,可他們沒有受到重用,不是人才多,而是沒有鄔思道那樣的謀士。


    年羹堯身為一名武官,其能力和忠誠對胤禛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胤禛過度地請求康熙皇帝給年羹堯升職,不僅可能引起康熙皇帝的反感,而且有可能導致年羹堯變得驕傲自大,甚至背叛胤禛。這就是所謂“捧得越高,摔得越慘”。然而,聰明如鄔思道這樣的謀士,早就看透了這個道理,並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劃。


    在康熙皇帝急需培養新一代軍事將領之際,年羹堯適時地出現在了康熙皇帝麵前。通過與十四阿哥胤禵的合作,年羹堯成功地得到了四川提督的職位,從而在軍隊中立穩腳跟。如此一來,年羹堯既能為胤禛奪取皇位提供支持,又不會因過度升遷而受到康熙皇帝的懷疑。


    但是,年羹堯並不是一個完全聽從命令的人。對於這點,鄔思道早有所察覺。於是,他建議胤禛將李衛送到年羹堯身邊,以監視並控製年羹堯的行動。同時,胤禛還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進一步鞏固了與年羹堯的關係。此外,當李衛表現不佳時,還有年羹堯可以製約他。而對於十三阿哥胤祥,由於他性格豪放不羈,難以駕馭,所以被康熙皇帝關在了宗人府裏。至於那些從事秘密活動的人,如果他們泄露機密,鄔思道則會巧妙地利用他們,然後再予以鏟除。例如坎兒,他在關鍵時刻泄露了胤禛的秘密,但卻被鄔思道利用來揭露八爺黨的陰謀。最終,坎兒被毒死,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同樣地,其他參與秘密活動的人也會麵臨類似的命。


    鄔思道借助胤禛想得到皇位的心態,為了給沈上達報仇,提供一種無色無味的藥物給胤禛,通過針筒注射進野生鹿的血管裏。而晚年的康熙為了應付後宮佳麗,需要通過喝新鮮野生鹿的鹿血來補腰子。這可是神不知鬼不覺的計劃,這個方法可是巧妙至極啊!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這樣一來,康熙就不會懷疑到任何人頭上,隻會以為是自己年老體弱,身體不行了。而且,這種藥無色無味,很難被發現。就算康熙死了,也沒有人會知道真正的死因是什麽。最重要的是,康熙還會感激胤禛給他送來了這麽好的鹿血,認為胤禛很孝順。


    所以,現在一切都準備就緒,隻等康熙去狩獵場打獵了。隻要康熙喝了這些新鮮的鹿血,他的身體就會慢慢變差,最終一命嗚呼。而胤禛就能順理成章地登上皇位,成為新的皇帝。這樣一來,不僅能報了仇,還能讓胤禛當上皇帝,真是一舉兩得啊!


    計劃進展得異常順利,康熙突然病倒了,病來如山倒,仿佛要把他所有的生命力抽走一般。他躺在龍床上,麵色蒼白如紙,眼神黯淡無光,嘴唇幹裂,透露出一種瀕臨死亡的氣息。他感到一陣寒意從骨髓深處襲來,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著,仿佛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康熙的思緒變得格外清晰。他想起了那些年的風風雨雨,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悲涼之情。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回天,隻能默默地等待命運的審判。


    而在眾皇子之中,年齡稍長一些的皇子們紛紛開始展現出他們的野心勃勃。他們渴望登上皇位,掌握天下大權,但每個人都心懷不軌,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利益。然而,在這些皇子中,隻有胤禛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野心。


    四阿哥胤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沉默寡言、深謀遠慮的人。他雖然也有自己的心思,但並不像其他皇子那樣張揚。他的沉穩與內斂讓康熙對他印象深刻,認為他具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但同時,胤禛的性格也顯得過於陰沉,讓人難以捉摸。


    相比之下,十四阿哥胤禵則更像是一名勇猛無畏的將軍。他善於征戰沙場,英勇善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康熙明白,作為一國之君,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和軍事才能,還需要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策略。因此,盡管胤禵有著出色的軍事天賦,但在康熙眼中,他並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選。


    經過深思熟慮後,康熙終於做出了決定。他認為,在眾多皇子中,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便是四阿哥胤禛。雖然胤禛的性格存在缺陷,但他擁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可以勝任皇帝的重任。於是,康熙最終立下遺旨將皇位傳予了四阿哥胤禛,把這遺旨讓韋小寶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希望胤禛成為一代明君,帶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末當個大貪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失憶迷茫的老男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失憶迷茫的老男人並收藏回到明末當個大貪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