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推行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刻的改革,為秦國的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的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曆


    商鞅出身於衛國的公族家庭,有學者推測他可能是衛國國都帝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或濮陽市濮陽縣)人。然而,關於商鞅的具體出生地仍存爭議。


    商鞅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智和誌向,他熱愛刑名法術之學,深受李悝、吳起等法家先賢的影響。年輕時,商鞅曾投奔魏國,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對商鞅的才能非常賞識,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


    然而,商鞅在魏國的仕途並不順利。公叔痤病重時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因此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公叔痤又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以免遭到不測。但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會采納公叔痤殺他的建議,因此並沒有立即離開。


    2、投奔秦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麵對諸侯爭霸的嚴峻形勢,秦孝公決心恢複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於是在國內頒布了求賢令,廣納天下英才。商鞅聽說後,認為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的好機會,於是毅然決定投奔秦國。


    商鞅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然而,在初次見麵時,商鞅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但孝公仍然不能接受。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改用霸道之術遊說,終於獲得了孝公的肯定。最後,商鞅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得十分入迷,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


    3、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又擔心國人議論紛紛,因此猶豫不決。於是,他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他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以曆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的複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4、施展變法


    頒布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麵變法的序幕。《墾草令》的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製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和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製度等。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製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製、建立二十等爵製、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製定秦律、推行小家庭製等。


    第二次變法


    為了便於向函穀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修築新都鹹陽,並將國都從櫟陽遷至鹹陽。同時,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製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製、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


    商鞅初行變法時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秦民都說法令不便,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處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使秦民不得不服從新法。十年之後,秦民都適應了新法,秦國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麵。


    5、開疆拓土


    收複河西失地、恢複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商鞅在變法成功後,積極率領秦軍收複河西之地。公元前354年,他趁魏國主力出擊之機偷襲魏國,占領少梁。公元前353年,他又率兵包圍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公元前341年,他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俘虜魏公子卬並大敗魏軍。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6、兵敗被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因此在秦孝公死後遭到了公子虔等貴族勢力的羅織罪名誣其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但因未帶憑證被主人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要治罪。商鞅欲逃往魏國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但失敗戰死。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盡管商鞅被殺但他的變法成果卻得以延續並對秦國乃至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主要影響


    1、法家思想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他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即隻要能夠強國利民就不必拘泥於舊法舊禮。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法家主張的決心和勇氣。他的法家思想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商君學派


    商鞅的思想在秦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商君學派。商君學派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重視農業的發展並打壓工商業。他們認為重刑厚賞是治理國家的有效手段隻要嚴刑峻法重賞立信就可以使國家安定富強。商君學派還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他們認為國家應該統一民眾的心智製定統一的製度實現統一的目標。商君學派的思想在秦國乃至秦朝都占據了主導地位對秦國的統一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製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3、政治改革


    商鞅在秦國進行了深刻的政治改革。他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建立了二十等爵製打破了舊貴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為新興地主階級進入政界開辟了道路。他推行縣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他還改革了戶籍製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加強了社會管理和治安維護。這些政治改革使秦國的政治更加清明和高效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經濟改革


    商鞅在經濟領域也進行了深刻的改革。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他廢除了井田製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促進了土地的自由流轉和農業生產的集約化。他還統一了度量衡規範了市場交易行為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這些經濟改革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秦國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軍事改革


    商鞅在軍事領域也進行了深刻的改革。他改革了軍功爵位製建立了二十等爵製鼓勵士兵奮勇殺敵立功受爵。他還推行了縣尉製加強了地方軍事力量的建設。商鞅還親自率領秦軍收複了河西之地使秦國的疆域得到了擴張。這些軍事改革使秦軍的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為秦國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軍事保障。


    四、軼事典故


    1、徙木立信


    商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頒布之際擔心百姓不信就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一個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將其搬到北門的民眾許諾賞十金。民眾感到奇怪沒人敢應募。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應募。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然後才頒布新法。這個故事被稱為“徙木立信”展現了商鞅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品質也為他推行新法奠定了群眾基礎。


    2、一士諤諤


    趙良去見商鞅勸他放棄權勢歸隱田園。趙良列舉了百裏奚等賢相的事跡勸說商鞅不要貪圖權勢而忘記了自己的本分。然而商鞅並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繼續堅持自己的變法事業。這個故事被稱為“一士諤諤”展現了商鞅堅定不移、勇於改革的品質但也暗示了他最終的悲慘結局。


    五、後世紀念


    1、學術傳承


    商鞅的法家思想被後世法家代表人物如韓非子等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論體係。商鞅的變法實踐也為後世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他的學術思想和變法實踐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曆史評價


    曆代史學家對商鞅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大多肯定他對秦國崛起的貢獻。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載了商鞅的生平事跡並對其變法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商鞅是“刻薄寡恩”之人但同時也承認他對秦國的貢獻是巨大的。班固在《漢書》中也評價商鞅說:“商鞅挾三術以鑽孝公之能強秦者非惟天時乃人謀也。”這些評價反映了後世對商鞅複雜而矛盾的態度。


    3、文化影響


    商鞅的故事和成就被廣泛應用於文學、戲劇、影視等文化作品中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促進了商鞅思想的傳播和普及。例如現代話劇《商鞅》就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展現了商鞅的生平事跡和思想品質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


    商鞅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和悲壯情懷。他以非凡的才智和堅定的信念推行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為富裕強大的國家。然而他的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盡管商鞅本人結局悲慘但他的變法成果卻得以延續並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世對商鞅的紀念不僅是對他個人的緬懷更是對他變法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