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晏嬰(生卒年不詳),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曆經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國君主;對外則富有靈活性,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扞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晏嬰強調節儉、薄斂、省刑,主張君臣之間“和”而不“同”,要求聽取下層意見,反對災異、巫祝和祈禳,堅持無神論立場。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曆
晏嬰出生於齊國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對治國理政之道有著獨到的見解。年輕時,晏嬰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智慧,深受齊國君臣的賞識和器重。他早年間曾擔任過齊國的官職,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和外交智慧,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輔政三朝
靈公時期
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嬰的父親晏弱病逝,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次年,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逃入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出城迎戰,但靈公未聽從,導致晉軍圍困臨淄,燒毀了外城。晏嬰的直言敢諫在這一時期已初露鋒芒。
莊公時期
齊莊公時期,晏嬰繼續發揮其政治智慧。莊公三年(公元前551年),晉國下卿欒盈投奔齊國,晏嬰以“失信不立”勸說莊公不應接納欒盈,但莊公未采納。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莊公欲攻打晉國,晏嬰與崔杼共同勸阻,指出此舉無德且必敗,但莊公仍執意出兵,結果齊軍在撤退時被晉軍追擊,晏犛被俘。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莊公為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吊唁,崔杼感其忠勇,放其離去。
景公時期
齊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即齊景公。景公即位後,晏嬰繼續擔任上大夫,成為景公的重要輔臣。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慶封勢力被清除,景公欲封賞晏嬰,被晏嬰婉拒。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季劄訪齊,與晏嬰交歡,勸其交還封邑和政權以避禍,晏嬰聽從其言,得以免難。
景公時期,晏嬰多次出使他國,展現其外交才能。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嬰出使晉國,私下對晉大夫叔向分析齊國政局,預言田氏將興。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37年),鄭國子皮訪齊,晏嬰多次接見,稱讚子皮能任用好人。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景公欲攻打北燕送姬載回國,晏嬰勸阻未果。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齊國爆發四族之亂,晏嬰保持中立,最終景公召見晏嬰平息內亂。
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年),晏嬰出使楚國,麵對楚王的羞辱,晏嬰以其機智善辯一一化解,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景公二十年(公元前528年),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居功自傲,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之計消除政治隱患。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景公與晏嬰谘詢魯國禮製。景公晚年因疥瘡和瘧疾纏身,晏嬰勸其減輕賦稅徭役。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孔子逃亡至齊,晏嬰勸說景公不要給予孔子封地。
3、晚年生活
晏嬰晚年時期,齊國的政治局勢逐漸動蕩不安。齊景公晚年昏庸無道,聽信讒言,導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晏嬰雖然多次勸諫景公改弦更張、重振朝綱,但始終未能得到景公的采納和重視。齊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嬰去世,享年約七十八歲。景公極為悲痛,作出不合禮數的行為悼念晏嬰。兒子晏圉繼位。
三、主要影響
1、語言藝術
晏嬰以其機智善辯、能言善道著稱於世。他在勸諫君王時往往采用委婉的曲諫或誘諫方式,而非直接的強諫,展現了其高度的政治智慧。他的語言風格多變,或鋒芒畢露,或含蓄委婉;或嚴肅莊重,或幽默詼諧。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場合采取合適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效果。
直言勸諫
晏嬰在《晏子春秋》中多次直言勸諫景公,有時言辭犀利,令景公生氣,但效果顯著。如一次景公外出遊玩至公阜,想到永生不死,晏嬰便用周王之事批評景公。不久梁丘據乘車而來,晏嬰又用相同和相和的道理批評景公。日色將晚時景公看到彗星欲祭禱消除災星,晏嬰又用應修政而非祈禱的道理批評景公,使景公失去遊覽興致。
善於比喻
晏嬰善用比喻迂回論證令人折服。如一次景公問晏嬰治理國家有何憂患晏嬰將憂患比喻為社鼠將權勢者比喻為凶狗使景公聽從勸諫。
機智應變
晏嬰在外交場合多次展現其機智應變能力。如出使楚國時麵對楚王的羞辱晏嬰用造訪“狗國”還是“人國”的機智應對化解尷尬;又如楚王押上齊國罪犯欲羞辱晏嬰晏嬰卻用南橘北枳的典故反擊。
2、思想成就
個人修養
晏嬰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從不患死、哀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晏嬰廉潔無私心胸坦蕩輔佐齊國三公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他還時常把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晏嬰生活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粗茶淡飯素食當家。他隨和大度曾辭退三年未指出過自己過錯的高糾。孔子讚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節儉觀念
晏嬰認為節儉是賢人的基本品質對富貴驕奢、鋪張浪費的行為深惡痛絕。他曾多次批評景公的窮奢極欲並以節儉要求和約束自己。他拒絕景公為其調整住宅和賞賜車馬堅持以節儉作表率以防百姓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和道德敗壞。
重視禮教
晏嬰非常重視禮教認為禮是治國的根本統治百姓的工具。他把禮看作區別人與禽獸的標準認為無禮或不合禮的行為應受到批評。如一次景公飲酒酣時說不願為禮晏嬰嚴厲批評指出無禮則國家根本動搖。
治國之道
晏嬰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主張“仁政愛民”。他遇有災荒便分糧救災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如景公欲伐魯國晏嬰勸其禮魯以息怨遺其執以明德使景公放棄伐魯。
政治品格
晏嬰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堅持無神論立場反對災異、巫祝和祈禳。他的政治品格為後世所敬仰。
四、軼事典故
1、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晉國謀劃攻打齊國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探清形勢。範昭在宴席上借酒勁違反禮節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試探齊國君臣反應。晏嬰識破其計厲聲命令換杯使範昭尷尬不已。範昭回國後報告晉平公說齊國有晏嬰這樣的賢臣當前攻打無勝算晉平公因而放棄攻打齊國的打算。這就是“折衝樽俎”的典故孔子稱讚晏嬰“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裏之外”。
2、晏子使楚
出使狗國
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欲羞辱其身材矮小命人在大門旁開小洞請晏嬰從小洞進入。晏嬰嚴詞拒絕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洞。”楚王無奈隻得請晏嬰從大門進入。
挨肩接踵、揮汗如雨
晏嬰拜見楚王時楚王故意問齊國是否無人可派竟派晏嬰出使。晏嬰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人滿為患人們挨肩接踵揮汗如雨。楚王又問為何派晏嬰出使晏嬰答說齊國派使節有講究精明能幹者出使道德高尚國家愚蠢無能者出使不成器國家。他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他出使楚國。楚王和群臣麵麵相覷無言以對。
南橘北枳
楚王欲羞辱晏嬰命人綁一齊國罪犯於晏嬰麵前問齊國人是否擅於偷竊。晏嬰答說淮南柑橘大而甜種到淮北則結小苦枳因水土不同。同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莫非楚國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說自己反被晏嬰羞辱了。
3、二桃殺三士
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侍奉齊王勇猛異常但居功自傲不講禮儀。晏嬰視為禍患建議景公殺之。景公擔心武力無法製服於是晏嬰讓景公賞賜二桃讓他們論功而食。公孫接和田開疆分別以搏擊野豬幼虎和引兵退敵之功取桃古冶子自恃功高拔劍而起。田開疆和公孫接認為論勇論功都不及古冶子拿桃不讓是貪心不敢自殺是沒勇氣於是退還桃子自殺。古冶子認為自己獨生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不死無勇也自殺了。晏嬰以二桃殺三士消除了政治隱患。
4、紀國金壼
齊景公到紀國故地遊玩得一金壺內有朱砂文書寫道“無食反魚勿乘駑馬”。景公認為是說吃魚不吃另一麵嫌馬不能跑遠路。晏嬰解釋說這是治國之道:吃魚不要翻過來是說不要把民力用盡;不要乘坐駑馬車是說不要把小人安在身邊。景公問紀國有此文書為何還滅亡晏嬰答說紀國有良言卻不用之如把水灌進壺裏不滅亡才怪。
5、智論生死
齊景公遊牛山時因想到死亡而哭泣。晏嬰笑說他若不死太公、丁公將永遠保有齊國桓公、襄公、文公、武公等都將輔佐他景公將無暇憂慮死亡。景公聽了慚愧罰自己和群臣酒。
6、死馬殺人
齊景公因心愛的馬死而下令殺養馬人。晏嬰製止說殺人得有方法請問堯舜如何殺人?堯舜是仁君不會因一匹馬殺人。景公說那就不殺交獄官處理。晏嬰又說養馬人有三大罪:養死馬、使國君因馬殺人、使百姓怨恨鄰國輕視。景公聽了說算了放了他吧。
7、景公葬妾
齊景公因愛妾嬰子死而守喪三天不吃飯。晏嬰以術士和醫生能救活嬰子為由哄騙景公離開然後下令入殮。景公回來後雖不高興但也明白晏嬰的用意。
8、燭鄒養鳥
齊景公讓燭鄒養鳥鳥飛了景公要殺燭鄒。晏嬰請求宣布燭鄒罪狀再殺。他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讓鳥飛了、使國君因鳥殺人、使諸侯輕視齊國。景公聽了說算了放了他吧。
9、華而不實
齊景公問晏嬰東海古銅色水流和棗樹隻開花不結果的原因。晏嬰胡謅說因秦繆公乘龍船巡視天下用黃布包裹蒸棗染紅了海水蒸過的棗種植後隻開花不結果。景公不滿意說自己是假裝問晏嬰說那他也假裝答。
10、景公嫁女
在齊國的宮廷中,齊景公有一位極其寵愛的女兒,她年輕貌美,聰明伶俐,深得景公的歡心。某日,景公突發奇想,想要將這位心愛的女兒嫁給晏嬰,以表彰他對齊國的卓越貢獻。於是,景公決定到晏嬰家中宴飲,借機提出這門親事。
宴席上,美酒佳肴,賓主盡歡。當酒酣耳熱之際,景公的目光落在了晏嬰的妻子身上。他略帶幾分醉意地問道:“這是您的夫人嗎?”晏嬰恭敬地回答道:“正是拙荊。”景公看了看晏嬰的妻子,又轉頭看了看自己身旁的女兒,心中不禁生出幾分優越感。他笑著說道:“嘿!您夫人又老又醜,與我那年輕漂亮的女兒相比,可真是天壤之別啊!寡人有意將女兒許配給您,讓她充實您的內室,您看如何?”
晏嬰聽罷,心中一驚。他深知景公此舉雖出於好意,但自己卻萬萬不能接受。於是,他站起身來,離開坐席,恭敬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如今她確實是又老又醜,但想當初,她與我共同生活之時,也曾年輕漂亮,青春煥發。況且,人本來就是以少壯托付於年老的,以漂亮托付於醜陋的。她曾經將一生托付於我,而我也欣然接受了她的托付。如今大王雖有恩賜,但我豈能因此背棄當初的承諾與托付呢?”說完,晏嬰拜了兩拜,婉言謝絕了景公的好意。
景公聽了晏嬰的話,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敬意。他明白晏嬰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對妻子忠貞不渝。於是,他也不再強求,隻是感歎地說道:“晏子真是忠義之人啊!”
這場宴飲雖然因景公的提議而略顯尷尬,但最終卻以晏嬰的婉拒和景公的理解而圓滿收場。晏嬰的忠誠與正直不僅贏得了景公的尊重,也讓他在齊國朝野中贏得了更高的聲望。
11、與孔子悖
孔子,這位春秋末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在孔子三十五歲那年,他離開了魯國,前往齊國尋求發展機會。在齊國,孔子得到了高昭子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家臣。通過高昭子的引薦,孔子得以覲見齊景公。
齊景公對孔子這位博學多才的學者頗感興趣,便向他詢問治國之道。孔子回答道:“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各安其位,各守其職,國家才能安定有序。”景公聽後深以為然,連連點頭稱讚道:“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那國家豈不是亂套了?縱然有再多的糧食,我又怎麽能安心享用呢?”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道:“為政在於節約財物。隻有節儉才能積蓄國力,才能應對各種危機。”景公聽後非常高興,覺得孔子的話很有道理。為了表示對孔子的賞識和尊重,景公打算將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晏嬰站了出來。他向景公進言道:“大王且慢。這些儒者雖然能言善辯,但他們的思想過於理想化,難以用現實的法度來規範。他們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勝任教育百姓的重任。而且,他們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這種習俗不可推廣。再者,他們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以維持生計,這樣的人又怎麽能治理好國家呢?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以來,周朝王室衰落禮樂殘缺已久。如今孔子雖然博學多才但他那一套繁瑣的禮樂製度卻難以在齊國推行。大王若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明智之舉啊!”
晏嬰的一番話讓景公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晏嬰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於是景公雖然繼續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向他詢問有關禮製的問題。而孔子也逐漸察覺到了自己在齊國的處境尷尬。最終他選擇了離開齊國返回魯國繼續傳播自己的思想。
這場與孔子的分歧讓晏嬰在齊國朝野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讚揚他敢於直言不諱勇於維護齊國的利益;也有人批評他過於保守排斥異己。但無論如何晏嬰的這次行動都展現了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敏銳洞察力和堅定立場。
12、掛羊頭賣狗肉
齊靈公時期齊國宮廷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不僅宮中的婦女喜歡穿著男裝而且這股風氣還逐漸蔓延到了民間。靈公覺得這種現象有傷風化便下令禁止宮外女子效仿宮中婦女穿男裝的行為。他派官吏在城中巡邏一旦發現有人違反禁令便撕裂她的衣服割斷她的衣帶以示懲罰。然而盡管官吏們嚴格執行禁令但這種現象卻屢禁不止。
晏嬰得知此事後覺得靈公的做法有些不妥。他認為君王應該以身作則如果宮中婦女都不穿男裝那麽宮外的女子自然也就不會效仿了。於是晏嬰便進宮向靈公進諫道:“大王您讓宮內的人穿男裝而對宮外的人禁止這種做法就像是門上掛著牛頭卻在門內賣馬肉一樣呀。大王何不讓宮內的人先不穿男裝那麽宮外的人自然也就沒有誰敢效仿了。”
靈公聽了晏嬰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讓宮中婦女不再穿男裝。果然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民間再也沒有人敢穿男裝了。這場“掛羊頭賣狗肉”的風波就這樣在晏嬰的巧妙勸諫下得到了圓滿解決。
這個故事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典故用來形容那些表裏不一、名不副實的行為或現象。而晏嬰的機智與善諫也再次贏得了人們的讚譽和尊敬。
13、晏子論“和”與“同”
有一次齊景公在宮中閑坐與晏嬰聊起了治理國家的道理。景公問道:“晏子你認為‘和’與‘同’有什麽區別嗎?”晏嬰想了想回答道:“大王問得好。‘和’與‘同’確實有很大的區別。‘和’就像做肉羹一樣需要用水、火、醋、醬、鹽、梅等多種調料來烹調才能做出美味的肉羹來。這些調料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卻能相互協調、相互融合最終產生出美味佳肴。而‘同’呢?就像用清水來調羹一樣雖然看起來清澈透明但卻因為沒有其他調料的加入而顯得單調無味。所以‘和’是不同事物的協調與統一而‘同’則是完全相同的事物的簡單相加啊!”
景公聽了晏嬰的話若有所思。他接著問道:“那麽晏子你認為治理國家應該追求‘和’還是‘同’呢?”晏嬰回答道:“大王應該追求‘和’而不是‘同’。一個國家如果君臣之間、官民之間能夠相互協調、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就能夠形成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而如果大家都盲目追求相同、排斥異己就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啊!”
景公聽了晏嬰的這番話深受啟發。他明白了治理國家不能簡單地追求一致和統一而應該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與融合。隻有這樣才能讓國家保持繁榮穩定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了“晏子論‘和’與‘同’”的典故用來形容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與統一以及和諧穩定的社會狀態的重要性。而晏嬰的這番話也成為了後世政治家們治理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五、後世紀念
1、曆史評價
晏嬰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其一生的事跡和貢獻被後世廣泛傳頌和讚譽。他以機智善辯、清廉正直著稱於世不僅在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力量等方麵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並成功地推動了一係列改革措施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外交事務中也表現出色多次成功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利益。因此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和廣泛的影響被後人譽為“春秋第一相”。
2、文學作品
晏嬰的事跡和形象被後世廣泛運用於文學作品中成為許多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作品的題材和靈感來源。例如《東周列國誌》、《晏子春秋》等曆史小說中都有關於晏嬰的詳細記載和描述;而現代作家也創作了許多以晏嬰為主角或涉及晏嬰事跡的文學作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晏嬰的形象和故事。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生動地展現了晏嬰的生平事跡和卓越才華也深刻地揭示了春秋時期社會的曆史背景和人文風貌。
3、學術研究
隨著曆史學、文學等學科的發展晏嬰的事跡和形象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晏嬰的事跡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觀點。例如有的學者從晏嬰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入手探討了他對齊國強盛的貢獻和影響;有的學者則從晏嬰的外交智慧和口才入手分析了他在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方麵的作用和價值;還有的學者則從晏嬰的品德修養和人格魅力入手研究了他對後世的影響和啟示。這些學術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晏嬰的曆史地位和貢獻也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春秋時期社會的曆史背景和人文風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
晏嬰(生卒年不詳),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曆經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國君主;對外則富有靈活性,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扞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晏嬰強調節儉、薄斂、省刑,主張君臣之間“和”而不“同”,要求聽取下層意見,反對災異、巫祝和祈禳,堅持無神論立場。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曆
晏嬰出生於齊國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對治國理政之道有著獨到的見解。年輕時,晏嬰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智慧,深受齊國君臣的賞識和器重。他早年間曾擔任過齊國的官職,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和外交智慧,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輔政三朝
靈公時期
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嬰的父親晏弱病逝,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次年,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逃入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出城迎戰,但靈公未聽從,導致晉軍圍困臨淄,燒毀了外城。晏嬰的直言敢諫在這一時期已初露鋒芒。
莊公時期
齊莊公時期,晏嬰繼續發揮其政治智慧。莊公三年(公元前551年),晉國下卿欒盈投奔齊國,晏嬰以“失信不立”勸說莊公不應接納欒盈,但莊公未采納。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莊公欲攻打晉國,晏嬰與崔杼共同勸阻,指出此舉無德且必敗,但莊公仍執意出兵,結果齊軍在撤退時被晉軍追擊,晏犛被俘。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莊公為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吊唁,崔杼感其忠勇,放其離去。
景公時期
齊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即齊景公。景公即位後,晏嬰繼續擔任上大夫,成為景公的重要輔臣。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慶封勢力被清除,景公欲封賞晏嬰,被晏嬰婉拒。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季劄訪齊,與晏嬰交歡,勸其交還封邑和政權以避禍,晏嬰聽從其言,得以免難。
景公時期,晏嬰多次出使他國,展現其外交才能。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嬰出使晉國,私下對晉大夫叔向分析齊國政局,預言田氏將興。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37年),鄭國子皮訪齊,晏嬰多次接見,稱讚子皮能任用好人。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景公欲攻打北燕送姬載回國,晏嬰勸阻未果。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齊國爆發四族之亂,晏嬰保持中立,最終景公召見晏嬰平息內亂。
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年),晏嬰出使楚國,麵對楚王的羞辱,晏嬰以其機智善辯一一化解,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景公二十年(公元前528年),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居功自傲,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之計消除政治隱患。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景公與晏嬰谘詢魯國禮製。景公晚年因疥瘡和瘧疾纏身,晏嬰勸其減輕賦稅徭役。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孔子逃亡至齊,晏嬰勸說景公不要給予孔子封地。
3、晚年生活
晏嬰晚年時期,齊國的政治局勢逐漸動蕩不安。齊景公晚年昏庸無道,聽信讒言,導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晏嬰雖然多次勸諫景公改弦更張、重振朝綱,但始終未能得到景公的采納和重視。齊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嬰去世,享年約七十八歲。景公極為悲痛,作出不合禮數的行為悼念晏嬰。兒子晏圉繼位。
三、主要影響
1、語言藝術
晏嬰以其機智善辯、能言善道著稱於世。他在勸諫君王時往往采用委婉的曲諫或誘諫方式,而非直接的強諫,展現了其高度的政治智慧。他的語言風格多變,或鋒芒畢露,或含蓄委婉;或嚴肅莊重,或幽默詼諧。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場合采取合適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效果。
直言勸諫
晏嬰在《晏子春秋》中多次直言勸諫景公,有時言辭犀利,令景公生氣,但效果顯著。如一次景公外出遊玩至公阜,想到永生不死,晏嬰便用周王之事批評景公。不久梁丘據乘車而來,晏嬰又用相同和相和的道理批評景公。日色將晚時景公看到彗星欲祭禱消除災星,晏嬰又用應修政而非祈禱的道理批評景公,使景公失去遊覽興致。
善於比喻
晏嬰善用比喻迂回論證令人折服。如一次景公問晏嬰治理國家有何憂患晏嬰將憂患比喻為社鼠將權勢者比喻為凶狗使景公聽從勸諫。
機智應變
晏嬰在外交場合多次展現其機智應變能力。如出使楚國時麵對楚王的羞辱晏嬰用造訪“狗國”還是“人國”的機智應對化解尷尬;又如楚王押上齊國罪犯欲羞辱晏嬰晏嬰卻用南橘北枳的典故反擊。
2、思想成就
個人修養
晏嬰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從不患死、哀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晏嬰廉潔無私心胸坦蕩輔佐齊國三公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他還時常把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晏嬰生活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粗茶淡飯素食當家。他隨和大度曾辭退三年未指出過自己過錯的高糾。孔子讚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節儉觀念
晏嬰認為節儉是賢人的基本品質對富貴驕奢、鋪張浪費的行為深惡痛絕。他曾多次批評景公的窮奢極欲並以節儉要求和約束自己。他拒絕景公為其調整住宅和賞賜車馬堅持以節儉作表率以防百姓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和道德敗壞。
重視禮教
晏嬰非常重視禮教認為禮是治國的根本統治百姓的工具。他把禮看作區別人與禽獸的標準認為無禮或不合禮的行為應受到批評。如一次景公飲酒酣時說不願為禮晏嬰嚴厲批評指出無禮則國家根本動搖。
治國之道
晏嬰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主張“仁政愛民”。他遇有災荒便分糧救災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如景公欲伐魯國晏嬰勸其禮魯以息怨遺其執以明德使景公放棄伐魯。
政治品格
晏嬰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堅持無神論立場反對災異、巫祝和祈禳。他的政治品格為後世所敬仰。
四、軼事典故
1、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晉國謀劃攻打齊國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探清形勢。範昭在宴席上借酒勁違反禮節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試探齊國君臣反應。晏嬰識破其計厲聲命令換杯使範昭尷尬不已。範昭回國後報告晉平公說齊國有晏嬰這樣的賢臣當前攻打無勝算晉平公因而放棄攻打齊國的打算。這就是“折衝樽俎”的典故孔子稱讚晏嬰“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裏之外”。
2、晏子使楚
出使狗國
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欲羞辱其身材矮小命人在大門旁開小洞請晏嬰從小洞進入。晏嬰嚴詞拒絕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洞。”楚王無奈隻得請晏嬰從大門進入。
挨肩接踵、揮汗如雨
晏嬰拜見楚王時楚王故意問齊國是否無人可派竟派晏嬰出使。晏嬰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人滿為患人們挨肩接踵揮汗如雨。楚王又問為何派晏嬰出使晏嬰答說齊國派使節有講究精明能幹者出使道德高尚國家愚蠢無能者出使不成器國家。他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他出使楚國。楚王和群臣麵麵相覷無言以對。
南橘北枳
楚王欲羞辱晏嬰命人綁一齊國罪犯於晏嬰麵前問齊國人是否擅於偷竊。晏嬰答說淮南柑橘大而甜種到淮北則結小苦枳因水土不同。同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莫非楚國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說自己反被晏嬰羞辱了。
3、二桃殺三士
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侍奉齊王勇猛異常但居功自傲不講禮儀。晏嬰視為禍患建議景公殺之。景公擔心武力無法製服於是晏嬰讓景公賞賜二桃讓他們論功而食。公孫接和田開疆分別以搏擊野豬幼虎和引兵退敵之功取桃古冶子自恃功高拔劍而起。田開疆和公孫接認為論勇論功都不及古冶子拿桃不讓是貪心不敢自殺是沒勇氣於是退還桃子自殺。古冶子認為自己獨生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不死無勇也自殺了。晏嬰以二桃殺三士消除了政治隱患。
4、紀國金壼
齊景公到紀國故地遊玩得一金壺內有朱砂文書寫道“無食反魚勿乘駑馬”。景公認為是說吃魚不吃另一麵嫌馬不能跑遠路。晏嬰解釋說這是治國之道:吃魚不要翻過來是說不要把民力用盡;不要乘坐駑馬車是說不要把小人安在身邊。景公問紀國有此文書為何還滅亡晏嬰答說紀國有良言卻不用之如把水灌進壺裏不滅亡才怪。
5、智論生死
齊景公遊牛山時因想到死亡而哭泣。晏嬰笑說他若不死太公、丁公將永遠保有齊國桓公、襄公、文公、武公等都將輔佐他景公將無暇憂慮死亡。景公聽了慚愧罰自己和群臣酒。
6、死馬殺人
齊景公因心愛的馬死而下令殺養馬人。晏嬰製止說殺人得有方法請問堯舜如何殺人?堯舜是仁君不會因一匹馬殺人。景公說那就不殺交獄官處理。晏嬰又說養馬人有三大罪:養死馬、使國君因馬殺人、使百姓怨恨鄰國輕視。景公聽了說算了放了他吧。
7、景公葬妾
齊景公因愛妾嬰子死而守喪三天不吃飯。晏嬰以術士和醫生能救活嬰子為由哄騙景公離開然後下令入殮。景公回來後雖不高興但也明白晏嬰的用意。
8、燭鄒養鳥
齊景公讓燭鄒養鳥鳥飛了景公要殺燭鄒。晏嬰請求宣布燭鄒罪狀再殺。他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讓鳥飛了、使國君因鳥殺人、使諸侯輕視齊國。景公聽了說算了放了他吧。
9、華而不實
齊景公問晏嬰東海古銅色水流和棗樹隻開花不結果的原因。晏嬰胡謅說因秦繆公乘龍船巡視天下用黃布包裹蒸棗染紅了海水蒸過的棗種植後隻開花不結果。景公不滿意說自己是假裝問晏嬰說那他也假裝答。
10、景公嫁女
在齊國的宮廷中,齊景公有一位極其寵愛的女兒,她年輕貌美,聰明伶俐,深得景公的歡心。某日,景公突發奇想,想要將這位心愛的女兒嫁給晏嬰,以表彰他對齊國的卓越貢獻。於是,景公決定到晏嬰家中宴飲,借機提出這門親事。
宴席上,美酒佳肴,賓主盡歡。當酒酣耳熱之際,景公的目光落在了晏嬰的妻子身上。他略帶幾分醉意地問道:“這是您的夫人嗎?”晏嬰恭敬地回答道:“正是拙荊。”景公看了看晏嬰的妻子,又轉頭看了看自己身旁的女兒,心中不禁生出幾分優越感。他笑著說道:“嘿!您夫人又老又醜,與我那年輕漂亮的女兒相比,可真是天壤之別啊!寡人有意將女兒許配給您,讓她充實您的內室,您看如何?”
晏嬰聽罷,心中一驚。他深知景公此舉雖出於好意,但自己卻萬萬不能接受。於是,他站起身來,離開坐席,恭敬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如今她確實是又老又醜,但想當初,她與我共同生活之時,也曾年輕漂亮,青春煥發。況且,人本來就是以少壯托付於年老的,以漂亮托付於醜陋的。她曾經將一生托付於我,而我也欣然接受了她的托付。如今大王雖有恩賜,但我豈能因此背棄當初的承諾與托付呢?”說完,晏嬰拜了兩拜,婉言謝絕了景公的好意。
景公聽了晏嬰的話,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敬意。他明白晏嬰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對妻子忠貞不渝。於是,他也不再強求,隻是感歎地說道:“晏子真是忠義之人啊!”
這場宴飲雖然因景公的提議而略顯尷尬,但最終卻以晏嬰的婉拒和景公的理解而圓滿收場。晏嬰的忠誠與正直不僅贏得了景公的尊重,也讓他在齊國朝野中贏得了更高的聲望。
11、與孔子悖
孔子,這位春秋末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在孔子三十五歲那年,他離開了魯國,前往齊國尋求發展機會。在齊國,孔子得到了高昭子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家臣。通過高昭子的引薦,孔子得以覲見齊景公。
齊景公對孔子這位博學多才的學者頗感興趣,便向他詢問治國之道。孔子回答道:“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各安其位,各守其職,國家才能安定有序。”景公聽後深以為然,連連點頭稱讚道:“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那國家豈不是亂套了?縱然有再多的糧食,我又怎麽能安心享用呢?”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道:“為政在於節約財物。隻有節儉才能積蓄國力,才能應對各種危機。”景公聽後非常高興,覺得孔子的話很有道理。為了表示對孔子的賞識和尊重,景公打算將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晏嬰站了出來。他向景公進言道:“大王且慢。這些儒者雖然能言善辯,但他們的思想過於理想化,難以用現實的法度來規範。他們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勝任教育百姓的重任。而且,他們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這種習俗不可推廣。再者,他們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以維持生計,這樣的人又怎麽能治理好國家呢?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以來,周朝王室衰落禮樂殘缺已久。如今孔子雖然博學多才但他那一套繁瑣的禮樂製度卻難以在齊國推行。大王若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明智之舉啊!”
晏嬰的一番話讓景公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晏嬰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於是景公雖然繼續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向他詢問有關禮製的問題。而孔子也逐漸察覺到了自己在齊國的處境尷尬。最終他選擇了離開齊國返回魯國繼續傳播自己的思想。
這場與孔子的分歧讓晏嬰在齊國朝野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讚揚他敢於直言不諱勇於維護齊國的利益;也有人批評他過於保守排斥異己。但無論如何晏嬰的這次行動都展現了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敏銳洞察力和堅定立場。
12、掛羊頭賣狗肉
齊靈公時期齊國宮廷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不僅宮中的婦女喜歡穿著男裝而且這股風氣還逐漸蔓延到了民間。靈公覺得這種現象有傷風化便下令禁止宮外女子效仿宮中婦女穿男裝的行為。他派官吏在城中巡邏一旦發現有人違反禁令便撕裂她的衣服割斷她的衣帶以示懲罰。然而盡管官吏們嚴格執行禁令但這種現象卻屢禁不止。
晏嬰得知此事後覺得靈公的做法有些不妥。他認為君王應該以身作則如果宮中婦女都不穿男裝那麽宮外的女子自然也就不會效仿了。於是晏嬰便進宮向靈公進諫道:“大王您讓宮內的人穿男裝而對宮外的人禁止這種做法就像是門上掛著牛頭卻在門內賣馬肉一樣呀。大王何不讓宮內的人先不穿男裝那麽宮外的人自然也就沒有誰敢效仿了。”
靈公聽了晏嬰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讓宮中婦女不再穿男裝。果然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民間再也沒有人敢穿男裝了。這場“掛羊頭賣狗肉”的風波就這樣在晏嬰的巧妙勸諫下得到了圓滿解決。
這個故事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典故用來形容那些表裏不一、名不副實的行為或現象。而晏嬰的機智與善諫也再次贏得了人們的讚譽和尊敬。
13、晏子論“和”與“同”
有一次齊景公在宮中閑坐與晏嬰聊起了治理國家的道理。景公問道:“晏子你認為‘和’與‘同’有什麽區別嗎?”晏嬰想了想回答道:“大王問得好。‘和’與‘同’確實有很大的區別。‘和’就像做肉羹一樣需要用水、火、醋、醬、鹽、梅等多種調料來烹調才能做出美味的肉羹來。這些調料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卻能相互協調、相互融合最終產生出美味佳肴。而‘同’呢?就像用清水來調羹一樣雖然看起來清澈透明但卻因為沒有其他調料的加入而顯得單調無味。所以‘和’是不同事物的協調與統一而‘同’則是完全相同的事物的簡單相加啊!”
景公聽了晏嬰的話若有所思。他接著問道:“那麽晏子你認為治理國家應該追求‘和’還是‘同’呢?”晏嬰回答道:“大王應該追求‘和’而不是‘同’。一個國家如果君臣之間、官民之間能夠相互協調、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就能夠形成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而如果大家都盲目追求相同、排斥異己就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啊!”
景公聽了晏嬰的這番話深受啟發。他明白了治理國家不能簡單地追求一致和統一而應該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與融合。隻有這樣才能讓國家保持繁榮穩定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了“晏子論‘和’與‘同’”的典故用來形容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與統一以及和諧穩定的社會狀態的重要性。而晏嬰的這番話也成為了後世政治家們治理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五、後世紀念
1、曆史評價
晏嬰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其一生的事跡和貢獻被後世廣泛傳頌和讚譽。他以機智善辯、清廉正直著稱於世不僅在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力量等方麵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並成功地推動了一係列改革措施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外交事務中也表現出色多次成功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利益。因此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和廣泛的影響被後人譽為“春秋第一相”。
2、文學作品
晏嬰的事跡和形象被後世廣泛運用於文學作品中成為許多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作品的題材和靈感來源。例如《東周列國誌》、《晏子春秋》等曆史小說中都有關於晏嬰的詳細記載和描述;而現代作家也創作了許多以晏嬰為主角或涉及晏嬰事跡的文學作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晏嬰的形象和故事。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生動地展現了晏嬰的生平事跡和卓越才華也深刻地揭示了春秋時期社會的曆史背景和人文風貌。
3、學術研究
隨著曆史學、文學等學科的發展晏嬰的事跡和形象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晏嬰的事跡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觀點。例如有的學者從晏嬰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入手探討了他對齊國強盛的貢獻和影響;有的學者則從晏嬰的外交智慧和口才入手分析了他在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方麵的作用和價值;還有的學者則從晏嬰的品德修養和人格魅力入手研究了他對後世的影響和啟示。這些學術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晏嬰的曆史地位和貢獻也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春秋時期社會的曆史背景和人文風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