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聶政(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的著名俠客,韓國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他以任俠著稱,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的事跡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有詳細記載,他因除害殺人而攜母及姊避禍至齊地,以屠為業。後因韓大夫嚴仲子與其有知遇之恩,聶政在母亡守孝三年後,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刺殺韓相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其侍衛數十人。為免連累麵貌相似的姊姊荌,聶政以劍自毀其麵,挖眼、剖腹自殺。其姊荌在韓市尋認弟屍,伏屍痛哭,最終亦死於聶政屍前。聶政的俠義精神被後人廣為傳頌,郭沫若曾據此寫曆史劇《棠棣之花》以歌頌之。
二、人物生平
1. 仲子厚待
聶政,軹縣深井裏人,早年因除害殺人而攜母及姊避禍至齊地,以屠宰為業。在齊地,聶政以勇敢著稱,雖然身處市井,但名聲在外。濮陽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結仇,逃亡至各國尋求報複之機。當他聽聞聶政的俠名後,便前往拜訪,希望聶政能助其一臂之力。
嚴仲子多次前往聶家拜訪求見,備下酒食,親自送到聶政母親麵前。在酒酣耳熱之際,嚴仲子捧出黃金百鎰,欲孝敬聶政之母。聶政驚怪之餘,再三推辭,表示自己有老母在堂,以屠狗為業足以奉養,不敢受仲子厚贈。嚴仲子避開旁人,對聶政坦言相告,稱自己因仇家勢大,遊曆多年未能得手,今聞聶政義高,故以此金為令堂粗飯之資,願與聶政結為朋友,並無他求。聶政感念嚴仲子知遇之恩,但仍因母在不敢輕言犧牲,最終婉拒了嚴仲子的饋贈。然而,嚴仲子的誠意和聶政的俠義之心卻在此刻結下了不解之緣。
2. 盡力報恩
時光荏苒,聶政之母去世並安葬完畢後,聶政守孝期滿。他回想起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和自己的未竟之誌,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報恩之情。於是,他毅然決定前往濮陽尋找嚴仲子,表示願為其報仇雪恨。
嚴仲子見聶政前來,喜出望外,將仇家俠累的情況詳細告知。俠累身為韓國宰相,又是國君的叔父,宗族勢力龐大,居住之地防衛嚴密。嚴仲子本欲增派車騎壯士相助聶政,卻被聶政婉拒。他認為人多易生變故,走漏風聲將引來韓國舉國為敵,反而更加危險。於是,聶政決定獨自前往韓國行刺俠累。
3. 刺殺俠累
聶政辭別嚴仲子後,獨自一人仗劍前往韓國。他直奔韓相府邸,麵對重重守衛毫不畏懼。衝上台階後,聶政一劍刺死了俠累。俠累的侍衛們見狀大驚失色,紛紛上前圍攻。聶政大聲叱喝,手持寶劍左衝右突,所到之處無人敢擋,接連擊殺數十人。然而,完成刺殺任務後,聶政也明白自己已無法逃脫。
為了保護遠在齊國的姐姐不受牽連,聶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親手毀掉了自己的麵容,挖出了自己的眼睛,又剖開了自己的肚子。韓國人將聶政的屍首公開放在市上懸賞千金查詢凶手身份卻無人知曉。聶政以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俠義之道也為嚴仲子報了深仇大恨。
4. 姐弟同義
聶政的姐姐聶荌(一作“聶榮”)聽聞韓國宰相被刺卻不知凶手是誰的消息後心中隱隱感到不安。她猜測可能是弟弟所為便前往韓國都城尋找真相。來到街市上她果然看到了弟弟的屍體懸掛在那裏。聶荌伏在弟弟的屍體上痛哭流涕極為哀傷。她向圍觀的人群解釋道:“這是我弟弟聶政!他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弟弟本來可以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因為嚴仲子的恩情他選擇了這條不歸路。現在他已經死了但我不能讓他的名聲被埋沒!”街上的行人們被聶荌的深情厚誼所感動無不為之動容。最終聶荌因過度哀傷而死在弟弟身旁姐弟二人共同詮釋了俠義精神的真諦。
三、主要影響
1. 彰顯俠義精神
聶政的事跡彰顯了俠義精神的崇高與偉大。他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舍生取義的行為成為了後世俠客們所追崇的典範。
2. 推動刺客文化的發展
聶政作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其事跡對刺客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英勇行為和高尚情操成為了刺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刺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 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聶政的故事被多次改編成文學作品,如郭沫若的曆史劇《棠棣之花》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聶政的俠義精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人們的價值觀念。同時,聶政的形象也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俠客形象之一,對後世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四、軼事典故
1. 聶政學琴刺韓王
據《太平禦覽》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及東漢蔡邕《琴操》記載聶政的父親曾為韓王鑄劍但因過期未成而被韓王殺害。當時聶政還未出生。長大後母親將這段往事告訴了聶政聶政發誓要為父報仇。他習武學劍後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但首次行刺未成。於是聶政逃進泰山與仙人習琴。他改變容貌、吞炭變音苦練十年終於彈得一手好琴。後來聶政重回韓國彈琴時觀者如堵名聲大噪。韓王召他進宮彈琴聶政趁機將利刃藏於琴中刺殺了韓王。完成刺殺後聶政怕連累母親便自毀麵容剖腹自殺。這個故事雖然與《史記》中的記載有所不同但也展現了聶政的英勇與智慧以及他對家人的深情厚誼。
2. 聶政台與《廣陵散》
禹州市老城的西城門外有一座高台建築名為聶政台。相傳這裏是戰國時期俠士聶政刺殺韓國相國俠累後毀容自殺葬身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地建祠立碑。而據傳說《廣陵散》這首古琴曲便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創作而成的。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便以擅長彈奏《廣陵散》而聞名。這首曲子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展現了聶政的英勇與悲壯成為了中華音樂寶庫中的瑰寶。
3. 聶政與嚴仲子的交情
聶政與嚴仲子的交情是聶政故事中的重要一環。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結仇而逃亡至各國尋求報複之機。當他聽聞聶政的俠名後便前往拜訪希望聶政能助他一臂之力。雖然聶政因母在堂而不敢輕言犧牲但嚴仲子的誠意和聶政的俠義之心卻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聶政在母亡守孝三年後毅然決定為嚴仲子報仇雪恨。這種知遇之恩與報恩之情的交織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偉大。
4. 聶政與姊姊的深情厚誼
聶政與姊姊荌的深情厚誼也是聶政故事中的感人之處。聶政在刺殺俠累後為了保護姐姐不受牽連而自毀麵容剖腹自殺。姐姐荌在得知弟弟的死訊後悲痛欲絕前往韓國都城尋找弟弟的屍體。在街市上她認出了弟弟的屍體並伏屍痛哭最終因過度哀傷而死在弟弟身旁。姐弟二人的深情厚誼展現了親情的偉大與無私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五、後世紀念
1. 聶政台
禹州市老城的西城門外有一座高台建築名為聶政台。相傳這裏是戰國時期俠士聶政刺殺韓國相國俠累後毀容自殺葬身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地建祠立碑。聶政台曆經滄桑見證了曆史的變遷但聶政的俠義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如今聶政台已成為禹州市的重要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瞻仰和憑吊。
2. 《廣陵散》的傳承
《廣陵散》這首古琴曲據傳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創作而成的。它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展現了聶政的英勇與悲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便以擅長彈奏《廣陵散》而聞名。後來《廣陵散》成為了中華音樂寶庫中的瑰寶被後人廣為傳頌和彈奏。如今《廣陵散》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傳承和發揚著聶政的俠義精神。
3. 文學作品中的聶政形象
聶政的事跡被多次改編成文學作品如郭沫若的曆史劇《棠棣之花》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聶政的俠義精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人們的價值觀念。同時聶政的形象也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俠客形象之一對後世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聶政(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的著名俠客,韓國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他以任俠著稱,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的事跡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有詳細記載,他因除害殺人而攜母及姊避禍至齊地,以屠為業。後因韓大夫嚴仲子與其有知遇之恩,聶政在母亡守孝三年後,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刺殺韓相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其侍衛數十人。為免連累麵貌相似的姊姊荌,聶政以劍自毀其麵,挖眼、剖腹自殺。其姊荌在韓市尋認弟屍,伏屍痛哭,最終亦死於聶政屍前。聶政的俠義精神被後人廣為傳頌,郭沫若曾據此寫曆史劇《棠棣之花》以歌頌之。
二、人物生平
1. 仲子厚待
聶政,軹縣深井裏人,早年因除害殺人而攜母及姊避禍至齊地,以屠宰為業。在齊地,聶政以勇敢著稱,雖然身處市井,但名聲在外。濮陽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結仇,逃亡至各國尋求報複之機。當他聽聞聶政的俠名後,便前往拜訪,希望聶政能助其一臂之力。
嚴仲子多次前往聶家拜訪求見,備下酒食,親自送到聶政母親麵前。在酒酣耳熱之際,嚴仲子捧出黃金百鎰,欲孝敬聶政之母。聶政驚怪之餘,再三推辭,表示自己有老母在堂,以屠狗為業足以奉養,不敢受仲子厚贈。嚴仲子避開旁人,對聶政坦言相告,稱自己因仇家勢大,遊曆多年未能得手,今聞聶政義高,故以此金為令堂粗飯之資,願與聶政結為朋友,並無他求。聶政感念嚴仲子知遇之恩,但仍因母在不敢輕言犧牲,最終婉拒了嚴仲子的饋贈。然而,嚴仲子的誠意和聶政的俠義之心卻在此刻結下了不解之緣。
2. 盡力報恩
時光荏苒,聶政之母去世並安葬完畢後,聶政守孝期滿。他回想起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和自己的未竟之誌,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報恩之情。於是,他毅然決定前往濮陽尋找嚴仲子,表示願為其報仇雪恨。
嚴仲子見聶政前來,喜出望外,將仇家俠累的情況詳細告知。俠累身為韓國宰相,又是國君的叔父,宗族勢力龐大,居住之地防衛嚴密。嚴仲子本欲增派車騎壯士相助聶政,卻被聶政婉拒。他認為人多易生變故,走漏風聲將引來韓國舉國為敵,反而更加危險。於是,聶政決定獨自前往韓國行刺俠累。
3. 刺殺俠累
聶政辭別嚴仲子後,獨自一人仗劍前往韓國。他直奔韓相府邸,麵對重重守衛毫不畏懼。衝上台階後,聶政一劍刺死了俠累。俠累的侍衛們見狀大驚失色,紛紛上前圍攻。聶政大聲叱喝,手持寶劍左衝右突,所到之處無人敢擋,接連擊殺數十人。然而,完成刺殺任務後,聶政也明白自己已無法逃脫。
為了保護遠在齊國的姐姐不受牽連,聶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親手毀掉了自己的麵容,挖出了自己的眼睛,又剖開了自己的肚子。韓國人將聶政的屍首公開放在市上懸賞千金查詢凶手身份卻無人知曉。聶政以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俠義之道也為嚴仲子報了深仇大恨。
4. 姐弟同義
聶政的姐姐聶荌(一作“聶榮”)聽聞韓國宰相被刺卻不知凶手是誰的消息後心中隱隱感到不安。她猜測可能是弟弟所為便前往韓國都城尋找真相。來到街市上她果然看到了弟弟的屍體懸掛在那裏。聶荌伏在弟弟的屍體上痛哭流涕極為哀傷。她向圍觀的人群解釋道:“這是我弟弟聶政!他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弟弟本來可以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因為嚴仲子的恩情他選擇了這條不歸路。現在他已經死了但我不能讓他的名聲被埋沒!”街上的行人們被聶荌的深情厚誼所感動無不為之動容。最終聶荌因過度哀傷而死在弟弟身旁姐弟二人共同詮釋了俠義精神的真諦。
三、主要影響
1. 彰顯俠義精神
聶政的事跡彰顯了俠義精神的崇高與偉大。他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舍生取義的行為成為了後世俠客們所追崇的典範。
2. 推動刺客文化的發展
聶政作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其事跡對刺客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英勇行為和高尚情操成為了刺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刺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 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聶政的故事被多次改編成文學作品,如郭沫若的曆史劇《棠棣之花》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聶政的俠義精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人們的價值觀念。同時,聶政的形象也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俠客形象之一,對後世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四、軼事典故
1. 聶政學琴刺韓王
據《太平禦覽》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及東漢蔡邕《琴操》記載聶政的父親曾為韓王鑄劍但因過期未成而被韓王殺害。當時聶政還未出生。長大後母親將這段往事告訴了聶政聶政發誓要為父報仇。他習武學劍後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但首次行刺未成。於是聶政逃進泰山與仙人習琴。他改變容貌、吞炭變音苦練十年終於彈得一手好琴。後來聶政重回韓國彈琴時觀者如堵名聲大噪。韓王召他進宮彈琴聶政趁機將利刃藏於琴中刺殺了韓王。完成刺殺後聶政怕連累母親便自毀麵容剖腹自殺。這個故事雖然與《史記》中的記載有所不同但也展現了聶政的英勇與智慧以及他對家人的深情厚誼。
2. 聶政台與《廣陵散》
禹州市老城的西城門外有一座高台建築名為聶政台。相傳這裏是戰國時期俠士聶政刺殺韓國相國俠累後毀容自殺葬身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地建祠立碑。而據傳說《廣陵散》這首古琴曲便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創作而成的。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便以擅長彈奏《廣陵散》而聞名。這首曲子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展現了聶政的英勇與悲壯成為了中華音樂寶庫中的瑰寶。
3. 聶政與嚴仲子的交情
聶政與嚴仲子的交情是聶政故事中的重要一環。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結仇而逃亡至各國尋求報複之機。當他聽聞聶政的俠名後便前往拜訪希望聶政能助他一臂之力。雖然聶政因母在堂而不敢輕言犧牲但嚴仲子的誠意和聶政的俠義之心卻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聶政在母亡守孝三年後毅然決定為嚴仲子報仇雪恨。這種知遇之恩與報恩之情的交織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偉大。
4. 聶政與姊姊的深情厚誼
聶政與姊姊荌的深情厚誼也是聶政故事中的感人之處。聶政在刺殺俠累後為了保護姐姐不受牽連而自毀麵容剖腹自殺。姐姐荌在得知弟弟的死訊後悲痛欲絕前往韓國都城尋找弟弟的屍體。在街市上她認出了弟弟的屍體並伏屍痛哭最終因過度哀傷而死在弟弟身旁。姐弟二人的深情厚誼展現了親情的偉大與無私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五、後世紀念
1. 聶政台
禹州市老城的西城門外有一座高台建築名為聶政台。相傳這裏是戰國時期俠士聶政刺殺韓國相國俠累後毀容自殺葬身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地建祠立碑。聶政台曆經滄桑見證了曆史的變遷但聶政的俠義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如今聶政台已成為禹州市的重要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瞻仰和憑吊。
2. 《廣陵散》的傳承
《廣陵散》這首古琴曲據傳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創作而成的。它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展現了聶政的英勇與悲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便以擅長彈奏《廣陵散》而聞名。後來《廣陵散》成為了中華音樂寶庫中的瑰寶被後人廣為傳頌和彈奏。如今《廣陵散》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傳承和發揚著聶政的俠義精神。
3. 文學作品中的聶政形象
聶政的事跡被多次改編成文學作品如郭沫若的曆史劇《棠棣之花》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聶政的俠義精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人們的價值觀念。同時聶政的形象也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俠客形象之一對後世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