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李牧(?-前229年),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是中國戰國末期趙國的著名將領。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戰略眼光,成功抵禦了匈奴的入侵,保衛了趙國的北部邊境,並在多次與秦國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的軍事實踐和思想對豐富和發展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特別是邊防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人物生平
1、大破匈奴
李牧早年事跡不詳,但他被稱讚為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久居趙國北邊代(今河北蔚縣)、雁門(治今山西右玉縣南),防備匈奴。他根據邊防軍事需要,調整地方官吏的設置,使之能適應戰備體製,並將“軍市”收入全部劃歸幕府,充作軍費,以提高邊防官兵的生活水平。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優待戰士,並狠抓軍隊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同時,他加強烽火報警及通信聯絡設施,組建偵察情報網絡,以便及時掌握匈奴動態。
在對匈奴作戰方麵,李牧采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方針。他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趙軍都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麽損失,但匈奴卻認為李牧怯懦,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孝成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孝成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在李牧離開後的一年多裏,匈奴每次來侵犯,趙軍就出兵交戰,屢屢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畜牧。趙孝成王隻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稱自己患病。趙孝成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孝成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後,重申舊約。匈奴好幾年入侵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李牧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以及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將他們組織起來演習戰鬥。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當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時李牧就假裝兵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單於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布下令人難測的陣勢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擊敗匈奴後他趁勢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2、使秦破燕
李牧在邊境取得輝煌勝利後,被調回朝中任職。他曾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樂乘相繼離開趙國,田單、趙奢、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於是李牧成為了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次年(前243年),李牧攻下燕國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鎮)、方城(今河北固安南)。
3、兩卻秦軍
肥之戰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趙將扈輒,號稱“斬首十萬”。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槁城西南二十裏),深入趙的後方,造成包圍趙都邯鄲的形勢。危急之下,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進行反攻,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晉縣西)。桓齮逃走。此役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番吾之戰
趙王遷四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軍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一軍到了太原攻取狼孟。自鄴進軍的秦軍在北抵南番吾(今河北磁縣)時再度為李牧所大敗。李牧在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二國保證了趙國的安全。
4、蒙冤而死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但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王遷五年(前231年)代地發生大地震。次年(前230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
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王嬴政在滅亡韓國後大舉興兵伐趙。秦軍分三路進軍:王翦作為戰役統帥率上地(即上黨)之師越太行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塞攻趙國的中部;楊端和率河內之師北上臨漳、鄴由鄴進圍邯鄲羌廆也進攻邯鄲周圍這是南路軍;李信出雲中、太原攻趙的代郡一帶作為北路軍。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據《戰國策》記載李牧數次擊退秦軍進攻還殺死了桓齮(有學者認為《戰國策》所記“殺”應是“走”之誤寫)。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拒不受命趙王遷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將他殺害(以上說法主要見載於《史記》《戰國策·趙策四》。對於陷害李牧者為誰除郭開外還有不同說法。而關於他的死因也有賜死之說。)。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李牧死後第二年即在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發起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約今河北邢台地區)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至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將王賁帶兵滅燕後虜代王嘉趙國自此滅亡。
三、主要影響
1、邊防思想的貢獻
李牧主張建立邊防地區的戰備體製,根據邊防形勢的需要開設軍市,以軍市的收入補給軍用。他重視采取嚴密的邊防措施,建立邊防預警報警體係,嚴令軍民“謹烽火”,每當匈奴入侵時則必須躲入收保,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為後來的反擊積蓄了力量。這些做法對後世邊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練兵之道的創新
李牧講求練兵之道,重視厚待戰士以鼓舞士氣。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每日宰牛數頭犒賞軍士,並常加賞賜,使將士用命,鍛造出一支素質高而又士氣振奮的邊防軍。這種練兵之道在當時是極具創新性的,對後世軍隊建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3、軍事指揮自主權的堅持
李牧強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堅持軍事指揮的自主權。當趙孝成王強令李牧再次出守北部邊境時,他要求授予自主行事的權力。邯鄲之戰時趙王遷聽信讒言下令解除他的軍事指揮權為戰爭大局計他拒不受命。這種對軍事指揮自主權的堅持體現了李牧作為傑出將領的遠見卓識和果敢決斷。
4、攻守結合的戰略思想
李牧主張弱守強攻攻守結合為攻而守攻中有守。為了解決匈奴犯邊問題他一方麵蓄積力量激發士氣;另一方麵固守示弱助長匈奴輕敵情緒。再用計誘敵深入至預設戰場迎頭痛擊。宜安之戰中他避秦軍銳氣築壘固守拒不出戰使得敵人失去戒心而分兵進攻別處。當戰場上出現秦弱趙強的局麵時他便果斷進攻大破秦軍。這種攻守結合的戰略思想在當時是極具前瞻性的對後世軍事戰略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5、各兵種協同作戰的重視
李牧重視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破匈奴一戰中他“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步騎車弩密切配合大破匈奴十萬餘騎。這種重視發揮不同兵種特長令其協同作戰而取勝的做法對後世軍隊建設和作戰指揮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軼事典故
1、李牧治軍嚴明
李牧在治軍方麵以嚴明著稱。他深知軍紀是軍隊戰鬥力的保證因此他對士兵的要求極為嚴格。據史書記載李牧在軍隊中實行嚴格的獎懲製度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使得士兵們既敬畏他又信服他。在他的領導下趙軍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猛的鐵軍。這種嚴明的治軍風格不僅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贏得了士兵們的尊敬和信任。
2、智退秦軍
在肥之戰中李牧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故意示弱於敵誘使秦軍深入趙國腹地。當秦軍疲憊不堪之際他突然發動反擊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此戰不僅展現了李牧卓越的軍事才能也體現了他對戰場形勢的深刻洞察力和果斷決策力。這種智退秦軍的策略在當時是極具創新性的對後世軍事戰術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3、忠貞不渝
盡管晚年遭到了趙國權臣的嫉妒和排擠但李牧始終保持著對趙國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他明知自己遭到了讒言所害卻仍然堅守著軍人的職責和信念。他的忠貞不渝令人敬佩也讓人感歎英雄末路的悲涼。這種忠貞不渝的精神不僅體現了李牧作為傑出將領的高尚品質也激勵著後世無數仁人誌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
五、後世紀念
1、曆史評價
李牧作為戰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戰略家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戰略眼光為後世所稱頌。他成功抵禦匈奴入侵保衛邯鄲城免遭覆滅多次擊敗秦軍入侵為趙國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深遠的影響。
2、文學作品
李牧的故事和事跡被後世廣泛傳頌並成為了許多文學作品的題材和靈感來源。例如《史記》、《戰國策》等古籍中都有關於李牧的詳細記載和描述;而現代作家也創作了許多以李牧為主角的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李牧的形象和故事。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牧的生平事跡和卓越貢獻也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神。
3、學術研究
隨著曆史學和軍事學等學科的發展李牧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李牧的軍事生涯和貢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觀點。這些學術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李牧的曆史地位和貢獻也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戰國時期的軍事實踐和國際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同時這些學術研究也為後世軍事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李牧(?-前229年),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是中國戰國末期趙國的著名將領。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戰略眼光,成功抵禦了匈奴的入侵,保衛了趙國的北部邊境,並在多次與秦國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的軍事實踐和思想對豐富和發展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特別是邊防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人物生平
1、大破匈奴
李牧早年事跡不詳,但他被稱讚為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久居趙國北邊代(今河北蔚縣)、雁門(治今山西右玉縣南),防備匈奴。他根據邊防軍事需要,調整地方官吏的設置,使之能適應戰備體製,並將“軍市”收入全部劃歸幕府,充作軍費,以提高邊防官兵的生活水平。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優待戰士,並狠抓軍隊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同時,他加強烽火報警及通信聯絡設施,組建偵察情報網絡,以便及時掌握匈奴動態。
在對匈奴作戰方麵,李牧采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方針。他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趙軍都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麽損失,但匈奴卻認為李牧怯懦,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孝成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孝成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在李牧離開後的一年多裏,匈奴每次來侵犯,趙軍就出兵交戰,屢屢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畜牧。趙孝成王隻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稱自己患病。趙孝成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孝成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後,重申舊約。匈奴好幾年入侵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李牧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以及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將他們組織起來演習戰鬥。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當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時李牧就假裝兵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單於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布下令人難測的陣勢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擊敗匈奴後他趁勢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2、使秦破燕
李牧在邊境取得輝煌勝利後,被調回朝中任職。他曾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樂乘相繼離開趙國,田單、趙奢、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於是李牧成為了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次年(前243年),李牧攻下燕國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鎮)、方城(今河北固安南)。
3、兩卻秦軍
肥之戰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趙將扈輒,號稱“斬首十萬”。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槁城西南二十裏),深入趙的後方,造成包圍趙都邯鄲的形勢。危急之下,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進行反攻,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晉縣西)。桓齮逃走。此役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番吾之戰
趙王遷四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軍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一軍到了太原攻取狼孟。自鄴進軍的秦軍在北抵南番吾(今河北磁縣)時再度為李牧所大敗。李牧在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二國保證了趙國的安全。
4、蒙冤而死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但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王遷五年(前231年)代地發生大地震。次年(前230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
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王嬴政在滅亡韓國後大舉興兵伐趙。秦軍分三路進軍:王翦作為戰役統帥率上地(即上黨)之師越太行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塞攻趙國的中部;楊端和率河內之師北上臨漳、鄴由鄴進圍邯鄲羌廆也進攻邯鄲周圍這是南路軍;李信出雲中、太原攻趙的代郡一帶作為北路軍。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據《戰國策》記載李牧數次擊退秦軍進攻還殺死了桓齮(有學者認為《戰國策》所記“殺”應是“走”之誤寫)。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拒不受命趙王遷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將他殺害(以上說法主要見載於《史記》《戰國策·趙策四》。對於陷害李牧者為誰除郭開外還有不同說法。而關於他的死因也有賜死之說。)。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李牧死後第二年即在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發起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約今河北邢台地區)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至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將王賁帶兵滅燕後虜代王嘉趙國自此滅亡。
三、主要影響
1、邊防思想的貢獻
李牧主張建立邊防地區的戰備體製,根據邊防形勢的需要開設軍市,以軍市的收入補給軍用。他重視采取嚴密的邊防措施,建立邊防預警報警體係,嚴令軍民“謹烽火”,每當匈奴入侵時則必須躲入收保,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為後來的反擊積蓄了力量。這些做法對後世邊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練兵之道的創新
李牧講求練兵之道,重視厚待戰士以鼓舞士氣。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每日宰牛數頭犒賞軍士,並常加賞賜,使將士用命,鍛造出一支素質高而又士氣振奮的邊防軍。這種練兵之道在當時是極具創新性的,對後世軍隊建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3、軍事指揮自主權的堅持
李牧強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堅持軍事指揮的自主權。當趙孝成王強令李牧再次出守北部邊境時,他要求授予自主行事的權力。邯鄲之戰時趙王遷聽信讒言下令解除他的軍事指揮權為戰爭大局計他拒不受命。這種對軍事指揮自主權的堅持體現了李牧作為傑出將領的遠見卓識和果敢決斷。
4、攻守結合的戰略思想
李牧主張弱守強攻攻守結合為攻而守攻中有守。為了解決匈奴犯邊問題他一方麵蓄積力量激發士氣;另一方麵固守示弱助長匈奴輕敵情緒。再用計誘敵深入至預設戰場迎頭痛擊。宜安之戰中他避秦軍銳氣築壘固守拒不出戰使得敵人失去戒心而分兵進攻別處。當戰場上出現秦弱趙強的局麵時他便果斷進攻大破秦軍。這種攻守結合的戰略思想在當時是極具前瞻性的對後世軍事戰略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5、各兵種協同作戰的重視
李牧重視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破匈奴一戰中他“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步騎車弩密切配合大破匈奴十萬餘騎。這種重視發揮不同兵種特長令其協同作戰而取勝的做法對後世軍隊建設和作戰指揮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軼事典故
1、李牧治軍嚴明
李牧在治軍方麵以嚴明著稱。他深知軍紀是軍隊戰鬥力的保證因此他對士兵的要求極為嚴格。據史書記載李牧在軍隊中實行嚴格的獎懲製度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使得士兵們既敬畏他又信服他。在他的領導下趙軍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猛的鐵軍。這種嚴明的治軍風格不僅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贏得了士兵們的尊敬和信任。
2、智退秦軍
在肥之戰中李牧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故意示弱於敵誘使秦軍深入趙國腹地。當秦軍疲憊不堪之際他突然發動反擊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此戰不僅展現了李牧卓越的軍事才能也體現了他對戰場形勢的深刻洞察力和果斷決策力。這種智退秦軍的策略在當時是極具創新性的對後世軍事戰術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3、忠貞不渝
盡管晚年遭到了趙國權臣的嫉妒和排擠但李牧始終保持著對趙國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他明知自己遭到了讒言所害卻仍然堅守著軍人的職責和信念。他的忠貞不渝令人敬佩也讓人感歎英雄末路的悲涼。這種忠貞不渝的精神不僅體現了李牧作為傑出將領的高尚品質也激勵著後世無數仁人誌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
五、後世紀念
1、曆史評價
李牧作為戰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戰略家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戰略眼光為後世所稱頌。他成功抵禦匈奴入侵保衛邯鄲城免遭覆滅多次擊敗秦軍入侵為趙國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深遠的影響。
2、文學作品
李牧的故事和事跡被後世廣泛傳頌並成為了許多文學作品的題材和靈感來源。例如《史記》、《戰國策》等古籍中都有關於李牧的詳細記載和描述;而現代作家也創作了許多以李牧為主角的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李牧的形象和故事。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牧的生平事跡和卓越貢獻也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神。
3、學術研究
隨著曆史學和軍事學等學科的發展李牧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李牧的軍事生涯和貢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觀點。這些學術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李牧的曆史地位和貢獻也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戰國時期的軍事實踐和國際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同時這些學術研究也為後世軍事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